

- 022:如果不考虑人性与现实,抱团养老注定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抱团是动物的本能,是为了共同抵御敌人、驱除寒冷,在孤单无助中找到依靠和生存的办法。而具有合作意识、懂得协作价值的人类更加明白抱团的意义,也更有能力抱团。当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家庭结构单一并趋向减少的态势加速着养老的矛盾,抱团养老自然就成为正在或即将步入老年的人们会想到的生存办法,所以抱团养老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很多人抱着美好的想像,以为只要年龄、性格、志趣、实力相当,就能找一个环境理想的地方,建一座漂亮舒适的房子,大家住在一起,相互搭伴,共同过老年生活。但人性总是驾不住现实问题的考验,或者说在现实面前,人性总会露出阴暗丑陋的嘴脸,于是梦想常常败给了人性。 在主播们所举的抱团养老例子中,有正在进行时看似成功的例子,也有已成为过去时的失败例子。在成功的个案里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共同生活,但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住在一起会有集体活动,但不是集体生活;大家会互相照应,但自己要照顾自己。即便是成功的进行时,这样的抱团养老仍有条件的限制:比如都是单身,没有家庭的缠累;大家的身体状况都还好,都能自己照顾自己;都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问题是:养老为了啥?可能最让人担忧的并不是一个人生活会不会感觉孤单,而是身体不能动时谁来照顾自己?或者生命最后一段旅程谁来陪伴? 当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现实就在眼前,能顺利步入老年队伍的人都得面对养老的问题,我们是依靠子女?依靠政府?依靠机构?还是先要有自救自助意识? 如果抱团养老能够从个人化的理想主义的小圈子,扩展到整个社会层面的互助,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抱团吧。
- 021:你喜欢现在的自己还是当年某个时候的自己?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愿意回到从前哪个阶段的自己呢?对于妈妈们来说,乍一想这个问题,谁都愿意回到年轻时代、甚至更小的时候,毕竟年少妙龄,逝去的青春年华总会让人眷恋不舍。但深入现实地想一想,却发现回不去的岁月不见得都是美好的,那些曾经困扰过自己的性格问题、原生家庭问题等,都曾在最美好的时光里留下丑陋的疤痕,有的甚至叫人难以直视。 都说童年的回忆纯真而美好,可即便回顾起那些曾经觉得有趣的、好玩的、被人夸的乖巧顺服里,都潜藏着自私、谎言、偷窃、自恋……的毛病,真应验了那句:“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恶,也许我们今天都还在沾沾自喜、津津乐道。 但无论是并不美好的童年,或是当年并不可爱的自己,对于今天已懂得反思、明白道理的人来说,走过的弯路、甚至犯过的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不是值得炫耀的,而是可以拿来自我解剖、重塑自己的生命。不过,人真的懂得道理、会反思就能纠正那些早已植根在生命里的种种问题吗? 回顾与讨论能帮助人理清思路。当触及所有问题的核心——爱,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人天生就会爱、就懂得爱!也没有人会有源源不绝的爱!爱是一种力量,可以治愈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人明明知道,却因缺失而无力,因匮乏而无能。 人生每一个当下都值得被珍惜,每一个当下都是学习爱最好的时机。
- 020:封被骂、放开遭嫌弃,是我们有问题?疯抢与无所谓背后是怎样的缺乏与无望……
三位主播阳康回来,重启《更年期刊》,当然要聊聊与疫情有关的那些话题。 中国抗疫三年,终于放开严控局面,重启国门,与世界接轨,按道理来说,这是利好消息,但为何我们国人却遭到西方国民的嫌弃呢?甚至中国人去国外旅游,居然被认为是故意投毒呢? 身在米国的红雨,感受到国人在放开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西人的作法,看到一种认知上的差距;又在自己的经历中感受到中西方人对待感染病毒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国人对自己不爱惜,对他人也更不顾惜,看似无所谓,却深藏着冷漠与惊慌;西人爱惜自己,也懂得爱护他人,并且还很喜乐……这或许只是个案的讨论,或者是表面的看见,但也反映出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以及不同信仰背景所带出的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与做法。 反思疫情三年,我们当年也曾嫌弃过从国外回来的人,更曾不加掩饰嫌弃过自己的同胞、拒绝接待来自疫区的自己人……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有一天都会同样回到自己身上。 人间冷暖,每个人都自知。但只有在强烈对比式的体会中,才会惊觉原来有的地方没有暖只有冷;而有的地方因为爱意太浓,温暖的感觉叫人忘记了冷。 身为中国人,且生活在自己的国土上,我们本能都要为被抹黑的自己人辩护。我们试图将因恐惧而疯抢的行为、将放开之后毫不顾忌他人的做法,都归因到防疫政策上,我们也试图为这些行为做合理的辩解,但在旁之佐证中,赫然发现:这不是一个可以对等的比较!原来所有不可理喻行为的背后,都在显示我们这个民族强烈的缺乏感、不安全感、无爱感…… 将目光转回到更现实的当下,那些染疫之后仍拖着病体去上班、开档的人,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家人、邻居、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已经忽略自己的辛苦、劳累、不舒服,又怎会在意别人辛不辛苦、累不累?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哪来的意识与能力去爱别人?有些人单是为了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这样的人生,盼望在哪里?没有盼望的人生又何来喜乐与爱?话题聊到这,不觉沉重感已涌出…… 但沿着“为什么……”的思路问下去,或许就能找到那个有爱有盼望的终极答案!新的一年,期待你我都已找到!
- 019:妈妈们的聊天总绕不开教育
这是一次讨论更年期刊话题的会议。对母亲而言,这一生最熟悉的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子吧,尤其是说起教女有方,便忍不住有点小得意。 说到教育,就有人要拿中西方的不同来说事,即使说好了不谈西方只谈自己,可说着说着还是会拿西方的例子做对比。没办法,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哦不,就没有鉴别。因为人家的教育好,所以我们才愿意送孩子出国求学嘛,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向别人虚心学习进步呀。 从小孩子的教育聊到妈妈们对美商的反思,这些话题都有可聊的,开了个头,但愿还有聊的机会吧。
- 018:更年期有多可怕?
生活里总会听到有人用“你更年期了吗?”来调侃或责骂对方,原本“更年期”用来定义女性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变化阶段,结果却仿佛成了一个骂名。 从医学上对更年期的定义描述来看,原来更年期成为骂名的原因,果然是因为这是一个既普通又常见的病症。而当一个人在骂另一个人有病的时候,不仅感觉很爽,还能有效地拿捏、刺痛、激怒对方;若是当成开玩笑的话,它又瞬间充满了诙谐幽默,莫名增加了亲切感。这大概就是为何我们会喜欢回敬他人“你有病吧!”“你更年期了吧!”诸如此类的原因。 或许三位妈妈缺少点幽默,直接绕开“更年期”三个字常带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喜感,特别投入地聊各自的更年期症状,但仍有收获。 原来每个人的状况都不相同,而且即使同样的症状,有人经历的时间很短,有人经历的时间很长。在彼此分享的过程中才发现:纵然年龄相仿,所承受的症状压力也完全不同。有人可以轻松度过,有人却需要很多年过不去。所以,了解了这些细节,我们真不必再大言不惭地夸口说:自己经历过就很能体会和明白别人当下的感受。 另一个发现是:更年期就跟青春期一样,不可忽略,也不必惊惶。觉察自己,对症下药,早发现也早处理。虽都是老生常谈,却都是最朴素的道理。 从现实的角度看,更年期面对的挑战除了生理和心理的动荡不安,最主要是人际关系更容易发生张力,来自家庭方方面面的压力陡增,因此更需要察觉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软弱,不以向人求助为耻。 其实认识并接纳自己,理解别人才会发生。
- 017:亲爱的,你还好吗?
润到米国的红雨与分开三个月的心爱女儿欣欣终于相见啦。电话那头嗲嗲的声音依然是少女不识愁滋味的阳光快乐。被寄住家庭恩待着,被异域他乡美丽小姐姐恩宠着,被每天喜欢的食物和热情友好的人关爱着,这位适应力极强的14岁小姑娘似乎也找不到不开心的理由。 对了,留言板上还有同在米国的热情小一哥不仅回应我们的节目,听说我们的小姑娘一个人跑去美丽国,立刻就动了善心,毫不犹豫向欣欣抛出友情的橄榄枝。坦白说,我这被冷漠、恶意、谎言所伤透了的大妈的心,瞬间就被这份陌生的善意所融化了! 不敢说我们能看见这世上那么多困苦无助的人,也不敢说已被痛苦哀号的声音击碎了心的我们有什么能力共情他人。在回顾这一年或平稳、或动荡、或不安的日子里,我们能做的仍然是在兵荒马乱中尽力安排妥自己的小日子,努力收起沮丧、挫败与无助,或去远方暂时避开现实的无奈换种活法,或留在当下的困境与哀哭的人同哭…… 我们尽力安抚自己,积极面对自己的处境,展开笑颜,向彼此真诚地问候。当跳出自己的狭窄空间,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许能化解自己的忧伤,也理解了他人的苦难。 亲爱的,你还好吗?
- 016:后疫情时代的焦虑意识
大疫三年,人们从疫情初期爆发的恐慌害怕、手足无措,到如今对病毒已淡定很多,可在不断加强的疫情管控力度下,人们的生活已发生很大变化。 录制这期节目的时候,其中一位主播回家乡奔丧被疫情封控滞留一个多月,如今因当地静默管控还未解封,仍无法返回。亲身经历被封居,也深能体会那些居家隔离超过百天的人们是怎样的心情。虽说人类的悲欢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仍要努力推己及人,尝试看到自己的处境,才能看到别人的处境。 在一个连空气都仿佛充满焦虑的时代,注定谈焦虑是困难的,也是不讨喜的。但一边掩藏逃避,一边躲躲闪闪,我们还是想对自己和他人说:承认焦虑并不可耻,意识到焦虑才有可能放下焦虑! 回想疫情之前人们普遍的对容貌焦虑、对年龄的焦虑……现在看来好像很矫情。尽管育儿的焦虑从不曾停止,但如今也被掩盖在共同的关注经济生活、甚至生存焦虑等更大的方面。当我们从自己个人的焦虑,被不由自主拉到一个更高更全方位角度的时候,不仅感知到了自己的焦虑,也更多看到和感觉到他人的焦虑。 作为普通人处在一个容易焦虑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在关注疫情。每天的生活像开盲盒,不知道明天醒来,打开盲盒后是糟糕呢还是更糟糕。三位妈妈身处不同疫情环境,感觉自是不同。 这个时代的人都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看见。但是在不能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是在一种愤愤不平、郁闷、生气、怒骂中走不出来?还是虚幻地以为一切终将过去,生活依然会重新回到正轨?又或者即使环境不会变好,生活回不到从前,还能积极面对,平心静气接受糟糕的现实?你愿意自己是哪一种? 理解自己也理解对方是很难的,却是缓解焦虑的办法之一。也许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灾难来了,那就应对,做好自己,也尽量体谅别人的难处,慢慢熬吧。看透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熬炼,就不会太为难自己、为难别人,就少一些对立面,保护好自己的心,才能让自己有精力和心力应对当下的局面。 亲爱的,你焦虑吗?
- 015:谈死亡也能聊得这么嗨,当然不是“怕不怕死”这么简单的问题
死是一个令人忌讳谈论的话题。怕不怕死看起来是简单的封闭式问题,却并不好回答,因为没有面对或亲历死亡的人,谁也不知道究竟会有怎样的感受。 死亡意味着什么?人对待逝者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小时候听过鬼故事的人,会错误地以为死人会变成鬼,鬼又是在夜晚才出现,所以对死亡与黑暗的恐惧害怕会伴随到长大。 长大了遇到坎坷打击,也曾有过极端的念头,但真正付诸行动又怕东怕西,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人死了会去哪里?人对未知的东西总会有本能的恐惧感,所以若不明白人活着为啥?死后又去到哪里?当面对死亡时一定都会恐惧害怕。 人若认识生命信仰就很容易解释死亡,也会很清楚人离开这个世界会去到哪里。很多人从不想活着的意义与死亡的去处,却在亲人离世时,想当然地认为逝者已去到天堂;但同时,却又习惯性地做着所谓阴间地府的仪式。如果都不相信人有灵魂,做再多的仪式有何意义呢?难道是做给活人看的吗?如果相信人有灵魂,这么矛盾的做法究竟是希望亲人的灵魂去哪里呢? 人生前未获得的尊重敬意,却能死后得到?意义又在哪里? 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明白了生,就对灵魂的躯壳不那么在意了。故此,捐献遗体恐怕谈不上什么高尚,却只是想明白了而已。
- 014:妈妈的世界除了你还有谁?
更年期刊播出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收听这个节目的听众朋友,居然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且其中有些朋友更是直接表示说:来为自己的妈妈听节目!好感动呀! 一位朋友听了一期节目有感而发说:“从前觉得妈妈的世界很小,好像只有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妈妈离自己越来越远。她好像变笨了,听不懂你的话;她好像变懒了,不再变着花样表达爱意,她的世界中心好像不再是我;她好像多了很多朋友,插花、烘焙、广场舞,样样没落下……” 三位主播妈妈闻此既感动又有感触,话题由“妈妈的世界除了孩子还有谁?”展开。孩子的需要与妈妈的责任曾经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世界,这个世界看似妈妈的全部,更是孩子的全部,但无论是妈妈还是孩子,都需要走出这个狭小的世界,透过其它视角去看到彼此心灵与情感的需要,从而更深地了解彼此、产生更多的共鸣与连接。 妈妈的世界不能永远都只有孩子,如果母亲太过投入由自己营造的与孩子构成的小小世界,不仅母亲的视野会越来越窄、极易变成控制型的妈妈,孩子也会成为“妈宝男”“妈宝女”而不肯长大、也不会承担责任。 妈妈要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要不断经营好自己的世界。妈妈的世界扩展了,孩子的世界才会越来越扩大。即便孩子会渐行渐远,会离开妈妈的视野,但两个都不断成长的世界才会有更多的交集。
- 013: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其实是训练父母要学会放手
今天的话题从一个视频《妈妈的七次退出》谈起。视频中的专家说:3岁要退出孩子的餐桌;5岁要退出孩子的卧室;6岁要退出孩子的浴室;8岁要退出孩子的私人空间;13岁退出孩子的家务;18岁要退出帮孩子做选择;孩子结婚后,妈妈要退出孩子的家庭。听起来,专家说得很有道理,但妈妈们能做到吗? 专家说的七次退出在三位妈妈看来,就是放手,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回忆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位妈妈不仅有意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习惯,而且在细节上也会有意识训练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另两位妈妈只是告诉过孩子应该怎样,或者只是自己做给孩子看(因为当年自己的妈妈也是大包大揽过来的)。按着专家说的在孩子不同年龄段有意识退出的似乎很少,但孩子们似乎也没有长成生活能力低下的人,那么放手孩子到底重不重要呢? 经过讨论妈妈们得出结论:即使没有持续训练孩子养成生活好习惯,但至少要输入给孩子有独立意识。做妈妈的先有意识,或先有好习惯,就会潜移默化进入到孩子的意识里,孩子长大后独立生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想到妈妈当年的做法。 看似训练孩子培养好习惯,其实是训练父母学会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事负责任。比如读书写作业,让孩子明白他们是为自己读书,而不是为父母读;做家务看似为自己做,却是培养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里一份子、要为家庭负责任的意识。 妈妈们认为:放手时间段不一定按专家说的,但有意识放手是必要的。训练思维和意识比训练技能更重要;因为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所以培养一个孩子应该是全方面的,意识也是多方位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放手,家长不能把控孩子的人生与未来。
- 012:吃过生活的苦,才发现人需要回到小孩子、学会格式化
电脑中毒、系统坏了,需要用到格式化的功能。如果生活中也能用这个功能,比如把负面情绪格式化,不留下任何阴影该多好…… 妈妈们发现红雨的女儿欣欣情商很高。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什么年龄的人,她都能迅速跟对方熟络起来;青春期的年龄还可以做到发生不开心的事转头就忘,跟妈妈闹了别扭,妈妈还没好,她就已经很快没事了。 用欣欣的话说:生活需要简单点,把它(不好的东西)格式化不就没了!小姑娘为何能做到简单格式化?听欣欣妈怎么说…… 孩子天生就有格式化的本领,前一分钟哭闹,后一分钟就喜笑颜开,迅速把前面的事就忘了。 其实格式化可以操练:发生矛盾时,换个角度想问题;转变身份时,重新认识自己、接受现实;过去不开心的事就从记忆的库存里删除;问题暂时处理不了,先保证维护好关系;对每天发生的各种不好的消息、事件,要懂得分辨、清理思绪,不留下苦毒仇恨…… 孩子常是大人的老师,我们要回转像小孩子;学习格式化,是净化自己的里面。
- 011:我终于活成了当年让自己很讨厌的样子……
年轻时都会憧憬未来,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想。但看到身边比自己年长的人一些令人讨厌的行为,也会想将来的自己一定不要活成那样。可长大了,进入婚姻成立自己的家庭,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突然有一天就意识到:我怎么就活成了当年最不想活成的样子呢? 对于原生家庭某些不好的习惯、模式,比如婆媳关系不和、比如吵吵闹闹,我们都不想继续沿袭到自己身上。但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人会充分地警戒自己重蹈覆辙,也有人却无奈地发现已将原生家庭的模式搬到了自己的小家庭…… 妈妈们的反省很扎心:我们走进婚姻是走进了什么?为何知道什么是好的,就是做不到呢? 讨论的结果让大家眼前一亮:如果把婚姻当成爱情的坟墓,那女孩家走进婚姻岂不就是走进坟墓?坟墓里还能产生什么好的妇人形象来呢!不明白什么是爱,就没办法经营好婚姻;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纯粹的忍耐只会忍出苦毒和麻木,但体会过源头的真爱,才会无条件地流露出带有恩慈的忍耐。 懂得了真爱的妈妈们发现:以前不是在表达情绪,而是发泄情绪。原来正确地表达情绪对建立关系是那么重要! 人生都不可能按着编好的剧本去活,但有了爱就不一样了。
- 010:当意识到自己双标的时候,格局就改变了……
我们总是想用自己的标准教导孩子、劝说别人,总想将自己的价值观套用在孩子身上,以至在理直气壮的说教中,除了产生更大的矛盾冲突,关系也破坏了。 当想到自己面对孩子或他人的问题可能很双标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也曾经如此过,为何就不能允许别人也犯同样的错误呢?于是怒气消退、言语变得柔和,敞开的接纳、理解与坦诚的沟通也随之发生。 社会在发展,时代不一样,曾经我们所受的教育跟现在已大不同。在时代的潮流中,我们被裹挟着前进,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理所当然用跟自己当年不一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很少去想孩子能否接受、能否做到? 人在双标的时候很难意识到自己对他人跟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用高标准要求别人,却不敢把对自己的标准拿到台面上。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可能在双标,就不会轻易地指责别人,伤害也就不会发生了。 人生中最应该值得珍视的就是关系,关系都没有了,再好的标准还有意义吗?
- 009:我们了解孩子吗?
这期节目是在红雨的女儿欣欣去米国读书前录制的。14岁的小姑娘活泼开朗大方、勇敢独立,被邀在麦前侃侃而谈,丝毫不逊色三位妈妈。有青春美少女的参与,为节目增添了不少亮色。 我们了解孩子吗?似乎了解的,因为参与过孩子的成长过程,知道孩子的喜好、习惯和对某些人事物的看法,但很多流于表面的互动下,我们是否明白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呢?我们是否尝试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呢? 说起早恋问题,妈妈们有的是在孩子出现苗头才开始说教;有的早早就借机给孩子做足心理预设,教会孩子懂得界限与分寸;有的是在孩子出现困扰求助时,引导孩子怎么做……对于孩子的功课,有的妈放羊,任孩子“野蛮”生长;有的妈盯死孩子的功课目标,不给她喘息机会;有的妈有目标也有界限。 聊到最后才发现,妈妈们总以为是在与孩子斗智斗勇,哪知是孩子面对这么多座大山,不得不选择与父母大人英勇周旋。 家长了解孩子的前提是:让孩子先了解家长!
- 008:我们怎么看待抑郁症?
抑郁症在今天已是非常普遍的病,我们都可能会认识身边的几个抑郁症患者,或者陪伴过其中的病患走过一段日子,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亲身经历过抑郁的低谷,有过绝望轻生的念头…… 人和人不一样,抑郁症跟抑郁症也会不同。轻度的抑郁症患者,他人的关怀与陪伴或自己的积极调整、适当的求助就可能度过,但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是需要药物治疗才可能解决的。无论对待哪一种抑郁症患者,甚或对待任何一个有需要的人,爱都是硬道理!无条件的接纳、理解,给予安全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将抑郁症患者当作一个正常人对待,才可能建立正常的平等互助关系。 我们关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除了积极预防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否幽暗阴冷、是否潜藏着恶意毒害,以便及时勒住自己的舌头,以免带给别人致命的伤害。 网暴也是病,而且是很恶毒的病,更是很多人得了还不自知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