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29:似乎谈离婚的原因还是绕不开女性主义
虽然几位妈妈都认同表示过女性主义不是导致高离婚率的主要原因,但当认真地谈起导致离婚率高的原因,依然还是会想到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因为毕竟客观来讲,女性的自主意识、家庭地位、经济地位是因此比以前高出很多,女人有权力离婚、不想再依附男人、有更多的选项等等,都为离婚打开了更多出口。 当然结婚是俩人的事,离婚也是两个人的事。抛开主义不说,回归到婚姻的本质,我们一眼就发现:性观念的开放让人们失去了对婚姻的敬畏,视婚姻为合约而不是盟约,一纸婚书不再有任何约束力;而性开放导致的性泛滥现实,对婚姻更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 对女性而言,不可否认的是:女人的幸福总离不开爱情,而婚姻尽管已脆弱不堪,但仍是爱情唯一可值得夸耀的堡垒与屏障。因此作为女性,特别是对于看重幸福与注重婚姻质量的女性来说,就不能不在“如何恢复婚姻的神圣本质?”上下功夫,那就需要回归女性自己的本位,恢复或维护婚姻的应有的秩序。 你看呢?
- 028:女性主义是导致高离婚率的主要原因吗?
现代婚姻离婚率一路飙升、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显然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有很多原因,但如果说女性主义的盛行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会引起广大女同胞们的严重抗议,毕竟这样简单直白的因果关系,倾向性太过明显,假如是男性提出这个观点,则更会让女性有种被委过的感觉——凭什么呀?! 当然,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不婚主义或自由主义者来说,是不屑于争论关谁何事的问题,毕竟在拥有自主权利的驱使下,人都希望能自己左右和把握自己的命运:“结不结婚?离不离婚?我做主,我说了算……”那么作为女性自己,特别是对婚姻还有所期待的女性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本期三位常驻更年期妈妈,加上一位新加入的同龄段妈妈,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有了相当激烈的讨论:有人从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来谈,有人从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生存状况来看,有人想分析根源,有人想找到症结,也有人只想试图解决问题……但最后居然达成统一一致的看见,也算是可喜的收获了。 其实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都能从角色、位份、使命、责任的角度,冷静思考、客观分析问题、努力反思自己,或许才能达成有效和谐的对话。 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
- 027:性教育越发重要的背后是迷茫缺爱的年轻人生存与生长环境的恶化
搜寻回顾我们的社会开始广泛关注重视性教育,似乎是在儿童、青少年遭受性侵害日益增多,甚至社会各个层面都在陆续爆出性丑闻的时候。特别是五年前,美国一位女星在社交网站揭露某位大导演性侵多位女演员,由此拉开反性侵运动,然后,国内一些高校女生站出来加入该运动,揭发性侵的老师……与此同时,性侵杀人案、猥亵儿童案等不断被揭露、不断发酵,令人触目惊心,整个社会都发现为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已迫在眉睫。 对于生长于六十、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曾经的性教育是简单粗暴和极为缺乏的。当我们在一个社会不安全因素日益增多,开始意识到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才发现西方国家可以大大方方地用视频、动漫等艺术的方式告诉孩子——父母的精子卵子怎么结合、怎么长成人型,包括在妈妈肚子里怎样一天天长大,而我们却畏手畏脚,不知如何跟孩子谈性。 反思性教育的缺乏,当然跟无知有关,也当然与时代背景和代际传承脱不了干系。然而性犯罪如此猖獗、如此触目惊心,难道是性教育缺乏导致的恶果吗?性教育的目的难道只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一位12岁留守女童被同村老人性侵生下了孩子,这桩悲剧以丑恶的面目呈现,刺痛所有尚未失去良知的人心,而对这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她的悲剧人生也由此拉开序幕,14岁生二胎,19岁生三胎……没被爱过的孩子,在寻爱的路上倒底有多疯狂?谁能拦阻?谁为她负责? 本应该常态化的性教育因无知被扭曲,因生存环境的恶变而被无限放大。其实性教育更应该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在爱的氛围中,性教育才会顺理成章、也会潜移默化,离开爱的教育,只谈性教育,就如同没有根的浮萍;只有性教育,却没有给孩子该有的爱的滋养,性教育可能是无效的。 放眼如今这个时代,年轻孩子们不愿进入婚姻,不愿生育,又是谁造成的呢?
- 026:恶俗的时代,你愿意逆行吗?
我们常常会把青春期跟叛逆期等同,认为人在青春期的时候很叛逆,不想听父母的话,不想听有权柄的教导,故意跟社会的规则对着干……但其实每个人可能都有一根反骨,自从有了独立意识开始,就开始向权威挑战,对规则、教导、约束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逆着来、反着干。只不过,人在进入社会后,会发现不遵守一定的规则、不听从一些教导,自己会吃亏的,所以就把逆反的秉性尽可能收敛一些,至少在人前要收敛一些,看起来不逆反了,但其实表面的顺服、甚至顺应一些潮流都不一定是真相。 以前读大学,学校不让谈恋爱,大家悄悄谈;以前的时代,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婚外情是让人觉得可耻的,人就暗地里行;然而,现在同居普遍被认可接受,婚前性行为已约定成俗,为何人却普遍都不逆着来呢?甚至偶有不想同居、不愿婚前性行为的人,好像需要极大的勇气似的,这说明什么呢? 其实,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善恶机制,什么是好的不好的,人的良知都知道,但善恶交战之间,一不小心,恶念就占了上锋,比如人很容易骄傲、却都很难谦卑;很容易贪大求全、却不容易舍弃小我;很容易生气发怒,却很难控制情绪……立志为善由得我,行出来却由不得我;加上环境的影响,恶俗的熏陶,即使你明知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可别人都这么做,好像你不做挺吃亏似的,于是随着潮流而行的我们早已忘记了分辨、忘记了最初的底线。 同居时代开启了一个恶俗的世代,在这样的恶俗世代里,你愿意逆流而行吗?
- 025:随意的城市、随意的茶,包容的背后有见识
三位主播,一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另两位是外地来的北方人,不过也都在广州生活二十多年了。谈起广州印象,单是一个早茶,就仍然刷新两位外地人对广州人的认识。 原来喝早茶并不是没事可干的老年人的专利。对于老广们来说,喝早茶是沿袭已久的生活习惯,是凝聚和培养亲情、增进联络感情的方式。老老小小一大家人笑盈盈围坐一起,品茶吃茶点,闲话唠家常,想想这都是一幅充满了热腾腾烟火气息的温馨画面。 如今在广州,有名气的茶肆不单有早茶,还有午茶、晚茶,那些排队候场的火爆场面,见证着广州茶文化的诱惑力。当然,许多人是冲着好看又好吃的茶点去的。 相比酒文化的粗犷烈性、虚假客套、不容拒绝的相互伤害,茶文化更显得温和大方、健康暖心、真实而不矫揉造作。即便是外来的酒文化,在糅合本地茶文化之后也变得柔和很多。 一如没有任务、没有任何压力的早茶所带来的轻松惬意氛围,广州作为现代化的城市,也随意得让人没有什么压迫感,有钱的、没钱的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随意的茶文化正反应了广州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透析这座低调却有温度的城市,既有历史的沉淀积累,也有内外交融、兼收并蓄的大度;有见识才有大气,不排斥异类文化,才能吸收外来的好处,变成本地的特色。 人与人之间不也应该如此吗?对别人多点接纳、多点包容,少一点窥探别人的隐私,少一些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人与人的关系会好很多。 用品茶的心态与人打交道,用品茶的心态生活,这样的随意可以有。
- 024:喊话年过半百的你“还相信爱情吗?”从相不相信爱情中发现爱的本质……
爱情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利,因为她总是与年轻、青春、激情有关。然而现在我们常常听到年轻人一会说:“不相信爱情了!”一会又说:“又相信爱情了!”爱情仿佛与某些人或事件有着神秘的关联;还有很多人遭遇失恋的挫败会发出质疑:“这世上还有爱情吗?”而上了年纪的人聚在一起,不谈爱情,只谈亲情,于是当“你还相信爱情吗?”这个话题,郑重摆在年过半百的主播们面前,就好像有了一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有意思的是,不相信爱情的人,其实讲的是一种被爱的感觉;而相信爱情的人,除了正在追求或感受爱与被爱的感觉,更明白爱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行动,也更愿意内观自己的心还有没有爱的意愿。 一个人走进婚姻多是怀揣着爱情的梦想,而美好稳定持久的婚姻也不可能没有爱情的滋养。只不过对于走过漫漫人生几十年的人来说,仍然还拥有爱情的婚姻,并不是曾经对爱的憧憬、期待、感觉从未消失过,而是早已从最初有条件的、索取的原始爱情观中觉醒,走过磕磕碰碰的岁月,进入到心甘情愿舍弃自我、付出爱情的最佳境界。 “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无论人相不相信爱情,爱是永恒,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如今,爱情被人强加了许多附加条件,甚至爱情竟被人间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与外在条件取代。 爱的本质是向内的自我省察。先去爱了,才会有爱的感觉;先去找感觉,爱很快会消失。就是说只有自己先付出爱的行动,才能收获爱的感觉,弄错了次序,凭着肉体的本能向外找感觉,只会让爱的感觉与冲动快速消失。 值得思考的是:当孩子们在溺爱中长大,从未被真爱熏陶,从未见识过父母真正的爱情,他们又如何能理解爱的本质?
- 023:曾经我们很在意的那些东西如今真的可以放下了
人在一生中,总会有很多在意的东西,太在意了就会成为一种缠累。但很多时候明知没必要在意,却没有办法放下。 就像年轻时候,我们那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意别人怎么对待自己……以致敏感的心常常受伤于别人不经意的眼光、或无心的话语。当没办法解决内心的冲突,我们就转向外在的掩饰,假装不在乎,假装不理会,甚至我们会用刻意地打扮自己来取悦别人,以为能因此提高自身形象与价值,却大大忽略了自己真实的价值、真正的需要、乃至健康。 原来曾经的爱美、爱漂亮,对外表的看重与追求早已落入“用他人眼光审视自己”的陷阱,虚荣所产生的欢欣不过是暂时的,可造成的痛苦硬伤却可能是持久的。因为在意别人,所以否定自己;因为在意自己的不好感觉,所以沉浸在自卑情节中难以自拔。 虽然我们曾经在意的东西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或年龄增长而变得不再重要,但如果没有真正看到自己的价值,没有从爱的源头接纳和肯定自己,那注定只是刻意的隐藏。 三位主播曾经所在意的东西各不相同,但产生的效果却高度一致。或许人的一生就是从不接纳自己到接纳自己的旅程,这段旅程的时间可长可短,就看你采取怎样的办法,找到怎样的答案。
- 022:如果不考虑人性与现实,抱团养老注定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抱团是动物的本能,是为了共同抵御敌人、驱除寒冷,在孤单无助中找到依靠和生存的办法。而具有合作意识、懂得协作价值的人类更加明白抱团的意义,也更有能力抱团。当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家庭结构单一并趋向减少的态势加速着养老的矛盾,抱团养老自然就成为正在或即将步入老年的人们会想到的生存办法,所以抱团养老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很多人抱着美好的想像,以为只要年龄、性格、志趣、实力相当,就能找一个环境理想的地方,建一座漂亮舒适的房子,大家住在一起,相互搭伴,共同过老年生活。但人性总是驾不住现实问题的考验,或者说在现实面前,人性总会露出阴暗丑陋的嘴脸,于是梦想常常败给了人性。 在主播们所举的抱团养老例子中,有正在进行时看似成功的例子,也有已成为过去时的失败例子。在成功的个案里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共同生活,但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住在一起会有集体活动,但不是集体生活;大家会互相照应,但自己要照顾自己。即便是成功的进行时,这样的抱团养老仍有条件的限制:比如都是单身,没有家庭的缠累;大家的身体状况都还好,都能自己照顾自己;都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问题是:养老为了啥?可能最让人担忧的并不是一个人生活会不会感觉孤单,而是身体不能动时谁来照顾自己?或者生命最后一段旅程谁来陪伴? 当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现实就在眼前,能顺利步入老年队伍的人都得面对养老的问题,我们是依靠子女?依靠政府?依靠机构?还是先要有自救自助意识? 如果抱团养老能够从个人化的理想主义的小圈子,扩展到整个社会层面的互助,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抱团吧。
- 021:你喜欢现在的自己还是当年某个时候的自己?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愿意回到从前哪个阶段的自己呢?对于妈妈们来说,乍一想这个问题,谁都愿意回到年轻时代、甚至更小的时候,毕竟年少妙龄,逝去的青春年华总会让人眷恋不舍。但深入现实地想一想,却发现回不去的岁月不见得都是美好的,那些曾经困扰过自己的性格问题、原生家庭问题等,都曾在最美好的时光里留下丑陋的疤痕,有的甚至叫人难以直视。 都说童年的回忆纯真而美好,可即便回顾起那些曾经觉得有趣的、好玩的、被人夸的乖巧顺服里,都潜藏着自私、谎言、偷窃、自恋……的毛病,真应验了那句:“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恶,也许我们今天都还在沾沾自喜、津津乐道。 但无论是并不美好的童年,或是当年并不可爱的自己,对于今天已懂得反思、明白道理的人来说,走过的弯路、甚至犯过的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不是值得炫耀的,而是可以拿来自我解剖、重塑自己的生命。不过,人真的懂得道理、会反思就能纠正那些早已植根在生命里的种种问题吗? 回顾与讨论能帮助人理清思路。当触及所有问题的核心——爱,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人天生就会爱、就懂得爱!也没有人会有源源不绝的爱!爱是一种力量,可以治愈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人明明知道,却因缺失而无力,因匮乏而无能。 人生每一个当下都值得被珍惜,每一个当下都是学习爱最好的时机。
- 020:封被骂、放开遭嫌弃,是我们有问题?疯抢与无所谓背后是怎样的缺乏与无望……
三位主播阳康回来,重启《更年期刊》,当然要聊聊与疫情有关的那些话题。 中国抗疫三年,终于放开严控局面,重启国门,与世界接轨,按道理来说,这是利好消息,但为何我们国人却遭到西方国民的嫌弃呢?甚至中国人去国外旅游,居然被认为是故意投毒呢? 身在米国的红雨,感受到国人在放开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西人的作法,看到一种认知上的差距;又在自己的经历中感受到中西方人对待感染病毒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国人对自己不爱惜,对他人也更不顾惜,看似无所谓,却深藏着冷漠与惊慌;西人爱惜自己,也懂得爱护他人,并且还很喜乐……这或许只是个案的讨论,或者是表面的看见,但也反映出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以及不同信仰背景所带出的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与做法。 反思疫情三年,我们当年也曾嫌弃过从国外回来的人,更曾不加掩饰嫌弃过自己的同胞、拒绝接待来自疫区的自己人……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有一天都会同样回到自己身上。 人间冷暖,每个人都自知。但只有在强烈对比式的体会中,才会惊觉原来有的地方没有暖只有冷;而有的地方因为爱意太浓,温暖的感觉叫人忘记了冷。 身为中国人,且生活在自己的国土上,我们本能都要为被抹黑的自己人辩护。我们试图将因恐惧而疯抢的行为、将放开之后毫不顾忌他人的做法,都归因到防疫政策上,我们也试图为这些行为做合理的辩解,但在旁之佐证中,赫然发现:这不是一个可以对等的比较!原来所有不可理喻行为的背后,都在显示我们这个民族强烈的缺乏感、不安全感、无爱感…… 将目光转回到更现实的当下,那些染疫之后仍拖着病体去上班、开档的人,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家人、邻居、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已经忽略自己的辛苦、劳累、不舒服,又怎会在意别人辛不辛苦、累不累?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哪来的意识与能力去爱别人?有些人单是为了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这样的人生,盼望在哪里?没有盼望的人生又何来喜乐与爱?话题聊到这,不觉沉重感已涌出…… 但沿着“为什么……”的思路问下去,或许就能找到那个有爱有盼望的终极答案!新的一年,期待你我都已找到!
- 019:妈妈们的聊天总绕不开教育
这是一次讨论更年期刊话题的会议。对母亲而言,这一生最熟悉的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子吧,尤其是说起教女有方,便忍不住有点小得意。 说到教育,就有人要拿中西方的不同来说事,即使说好了不谈西方只谈自己,可说着说着还是会拿西方的例子做对比。没办法,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哦不,就没有鉴别。因为人家的教育好,所以我们才愿意送孩子出国求学嘛,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向别人虚心学习进步呀。 从小孩子的教育聊到妈妈们对美商的反思,这些话题都有可聊的,开了个头,但愿还有聊的机会吧。
- 018:更年期有多可怕?
生活里总会听到有人用“你更年期了吗?”来调侃或责骂对方,原本“更年期”用来定义女性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变化阶段,结果却仿佛成了一个骂名。 从医学上对更年期的定义描述来看,原来更年期成为骂名的原因,果然是因为这是一个既普通又常见的病症。而当一个人在骂另一个人有病的时候,不仅感觉很爽,还能有效地拿捏、刺痛、激怒对方;若是当成开玩笑的话,它又瞬间充满了诙谐幽默,莫名增加了亲切感。这大概就是为何我们会喜欢回敬他人“你有病吧!”“你更年期了吧!”诸如此类的原因。 或许三位妈妈缺少点幽默,直接绕开“更年期”三个字常带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喜感,特别投入地聊各自的更年期症状,但仍有收获。 原来每个人的状况都不相同,而且即使同样的症状,有人经历的时间很短,有人经历的时间很长。在彼此分享的过程中才发现:纵然年龄相仿,所承受的症状压力也完全不同。有人可以轻松度过,有人却需要很多年过不去。所以,了解了这些细节,我们真不必再大言不惭地夸口说:自己经历过就很能体会和明白别人当下的感受。 另一个发现是:更年期就跟青春期一样,不可忽略,也不必惊惶。觉察自己,对症下药,早发现也早处理。虽都是老生常谈,却都是最朴素的道理。 从现实的角度看,更年期面对的挑战除了生理和心理的动荡不安,最主要是人际关系更容易发生张力,来自家庭方方面面的压力陡增,因此更需要察觉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软弱,不以向人求助为耻。 其实认识并接纳自己,理解别人才会发生。
- 017:亲爱的,你还好吗?
润到米国的红雨与分开三个月的心爱女儿欣欣终于相见啦。电话那头嗲嗲的声音依然是少女不识愁滋味的阳光快乐。被寄住家庭恩待着,被异域他乡美丽小姐姐恩宠着,被每天喜欢的食物和热情友好的人关爱着,这位适应力极强的14岁小姑娘似乎也找不到不开心的理由。 对了,留言板上还有同在米国的热情小一哥不仅回应我们的节目,听说我们的小姑娘一个人跑去美丽国,立刻就动了善心,毫不犹豫向欣欣抛出友情的橄榄枝。坦白说,我这被冷漠、恶意、谎言所伤透了的大妈的心,瞬间就被这份陌生的善意所融化了! 不敢说我们能看见这世上那么多困苦无助的人,也不敢说已被痛苦哀号的声音击碎了心的我们有什么能力共情他人。在回顾这一年或平稳、或动荡、或不安的日子里,我们能做的仍然是在兵荒马乱中尽力安排妥自己的小日子,努力收起沮丧、挫败与无助,或去远方暂时避开现实的无奈换种活法,或留在当下的困境与哀哭的人同哭…… 我们尽力安抚自己,积极面对自己的处境,展开笑颜,向彼此真诚地问候。当跳出自己的狭窄空间,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许能化解自己的忧伤,也理解了他人的苦难。 亲爱的,你还好吗?
- 016:后疫情时代的焦虑意识
大疫三年,人们从疫情初期爆发的恐慌害怕、手足无措,到如今对病毒已淡定很多,可在不断加强的疫情管控力度下,人们的生活已发生很大变化。 录制这期节目的时候,其中一位主播回家乡奔丧被疫情封控滞留一个多月,如今因当地静默管控还未解封,仍无法返回。亲身经历被封居,也深能体会那些居家隔离超过百天的人们是怎样的心情。虽说人类的悲欢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仍要努力推己及人,尝试看到自己的处境,才能看到别人的处境。 在一个连空气都仿佛充满焦虑的时代,注定谈焦虑是困难的,也是不讨喜的。但一边掩藏逃避,一边躲躲闪闪,我们还是想对自己和他人说:承认焦虑并不可耻,意识到焦虑才有可能放下焦虑! 回想疫情之前人们普遍的对容貌焦虑、对年龄的焦虑……现在看来好像很矫情。尽管育儿的焦虑从不曾停止,但如今也被掩盖在共同的关注经济生活、甚至生存焦虑等更大的方面。当我们从自己个人的焦虑,被不由自主拉到一个更高更全方位角度的时候,不仅感知到了自己的焦虑,也更多看到和感觉到他人的焦虑。 作为普通人处在一个容易焦虑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在关注疫情。每天的生活像开盲盒,不知道明天醒来,打开盲盒后是糟糕呢还是更糟糕。三位妈妈身处不同疫情环境,感觉自是不同。 这个时代的人都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看见。但是在不能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是在一种愤愤不平、郁闷、生气、怒骂中走不出来?还是虚幻地以为一切终将过去,生活依然会重新回到正轨?又或者即使环境不会变好,生活回不到从前,还能积极面对,平心静气接受糟糕的现实?你愿意自己是哪一种? 理解自己也理解对方是很难的,却是缓解焦虑的办法之一。也许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灾难来了,那就应对,做好自己,也尽量体谅别人的难处,慢慢熬吧。看透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熬炼,就不会太为难自己、为难别人,就少一些对立面,保护好自己的心,才能让自己有精力和心力应对当下的局面。 亲爱的,你焦虑吗?
- 015:谈死亡也能聊得这么嗨,当然不是“怕不怕死”这么简单的问题
死是一个令人忌讳谈论的话题。怕不怕死看起来是简单的封闭式问题,却并不好回答,因为没有面对或亲历死亡的人,谁也不知道究竟会有怎样的感受。 死亡意味着什么?人对待逝者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小时候听过鬼故事的人,会错误地以为死人会变成鬼,鬼又是在夜晚才出现,所以对死亡与黑暗的恐惧害怕会伴随到长大。 长大了遇到坎坷打击,也曾有过极端的念头,但真正付诸行动又怕东怕西,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人死了会去哪里?人对未知的东西总会有本能的恐惧感,所以若不明白人活着为啥?死后又去到哪里?当面对死亡时一定都会恐惧害怕。 人若认识生命信仰就很容易解释死亡,也会很清楚人离开这个世界会去到哪里。很多人从不想活着的意义与死亡的去处,却在亲人离世时,想当然地认为逝者已去到天堂;但同时,却又习惯性地做着所谓阴间地府的仪式。如果都不相信人有灵魂,做再多的仪式有何意义呢?难道是做给活人看的吗?如果相信人有灵魂,这么矛盾的做法究竟是希望亲人的灵魂去哪里呢? 人生前未获得的尊重敬意,却能死后得到?意义又在哪里? 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明白了生,就对灵魂的躯壳不那么在意了。故此,捐献遗体恐怕谈不上什么高尚,却只是想明白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