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42: 感恩节掉转风向-吐槽有时,感恩更要时时有
遇到感恩节,吐槽的节奏立刻转变风向,从吐槽父母转向感恩父母,毫无违和感,就像小孩子前一分钟还在撒泼打滚跟父母闹别扭,后一分钟就阴转晴,还是那个跟在父母身边才有安全感的乖宝宝。 幸好有感恩节,提醒我们需要常常感恩。感恩节里话感恩,自然也让人想到父母。 不过,上次吐槽父母,直接变成吐槽父亲,今天感恩父母,会不会把感谢、夸赞的焦点都集中在母亲身上?当然,这也不奇怪,同样身为母职的我们自己,深知道母亲角色如不出意外,对家庭的倾注都是全然、全身心的,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显然的。 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对孩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有意思的是,吐槽还是感恩,换个话题方向,就有了不同的角度看见。无论是严厉的、还是宠溺的,是语言上的教导、还是行为上的榜样,都曾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生命,尤其从感恩的角度看,每个父母的爱都难以复刻,都值得感恩。 论及父母的勤劳、坚韧、才华对自己的影响,又变相地夸赞了自己。感恩,岂不美哉、乐哉!
- 041: 花式吐槽(三):本来是吐槽父母的,但没想到火力都集中到父亲身上了⋯⋯
本来是要吐槽父母的,但没想到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先拿父亲开涮了。即使年过半百,穿越时光看到自己年幼时需要父爱的那个父亲,还是对他有很多期许、很多未被满足的期待。 父亲曾经对母亲的冷嘲热讽,父亲曾经打过自己的那一巴掌,父亲曾经遗弃般的忽略、连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父亲曾经摔伤过自己⋯⋯已经斑驳的记忆却隐隐约约钉在了时光柱上,成为也许会伴随一生的遗憾和唏嘘。 中国式的父爱如山,有时确实如山,如山一般的沉重,叫人感到沉甸甸的。 四位主持,竟有三位不自觉都在吐槽父亲。不过唯一一个感受父爱最多最深的人,把吐槽变成了赞美父爱的煽情故事,甚至动情之处禁不住流泪。也许女人只需要父亲给予自己的童年有那么几个温馨的疼爱画面,就足以使她的心变得柔软,并且这爱也足以照亮她的人生。 惊讶地发现:在吐槽父亲的时候,每个人都变回小女孩,怨是真的,爱也是真的。纵然老去,纵然不可能再要求年迈的父亲满足自己未曾得的需要,但心中仍然有个父亲的位置,是谁也代替不了的。父亲的缺席缺失、父亲的不在位给子女的负面影响无法估量,这就是父亲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吧。 你的父亲对你的人生有何影响呢?
- 040:35岁以上女性听过来——更年期不是病,但更年期的病要治!
陈医生是某三甲医院成人中医门诊的主任医生,从事妇科临床工作将近30年,在门诊挂号的医生简介中写着:她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及妇科方面的常见病。而对她的病人来说,只要身体不舒服、啥毛病都可以找她去问诊,她从不拒绝。更年期刊的主播中有两位妈妈曾看过陈医生的门诊,敬佩其专业、敬业,感动其认真周到体贴病人,也因此生发想邀请她来更年期刊分享的念头,没想到陈医生爽快答应,并在上个周末休息的时候,利用一点喘气的时间来客座嘉宾、倾心无私分享宝贵的知识经验,令人感动无以言表! 对女性来说,35岁是容颜衰老的分水岭、是职场事业走下坡路的开始、也是婚姻家庭生活可能正进入日益白热化的阶段,但各种焦虑都抵不过身体内正在急遽加速的内分泌变化,不好的信号开始从身体各个方面频繁发出…… 40岁就进入更年期,会不会太早呢?但生命不由人掌控,身体的变化也由不得人自己来决定,如果说潮热、心悸、记忆力下降和各种疼痛还只是自己的感受知觉,那伴随而来的情绪失控就可能会累及到他人。 更年期虽然不是病,但更年期所产生的身体问题、各种病症需要及时医治。 那么更年期会有哪些问题出现?更年期的病症跟什么有关系?“社交癌”是指什么?为什么用指头拎个菜、用脚踢个被子就能骨折?什么时候开始补钙好?老年痴呆症跟雌激素下降有关系?那些年轻时隐藏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为更年期留下怎样的隐患?更年期的问题能预防吗?如何医治已经出现的病症?究竟看中医还是看西医比较好呢?可以同时既吃中药又吃西药吗?食物怎么吃才好?或者日常生活中怎样健康地吃?…… 原来好多问题都是被忽略或从未关注到的常识,了解了这些常识,即便是身体出了问题、有了症状,至少心里不慌、也知道用什么办法去解决了。 35岁以上的女性朋友来听听吧,当然更年轻的朋友若想提升生活智慧、了解生活常识的也可以点进来听。欢迎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 039:花式吐槽(二):再没有比吐槽老公更欢乐的了!
老公乱扔臭袜子、乱扔东西、不爱干净、抽烟、不搞家务还搞破坏、记不住老婆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很少给老婆买花买礼物……如果你已为人妻,以上经典款老公的毛病,你中了几条? 妈妈们吐槽孩子时小心翼翼、一个比一个求生欲强烈,可吐槽起老公来就肆无忌惮了,一边咬牙切齿、一边欢声笑语,主打的就是一个欢乐。 年过半百、大半生夫妻,老公们的毛病都曾经是令妻子无法忍受的槽点,但如今说起来,已大都有接纳之意。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吐槽是为了秀恩爱,有人吐槽是要表达自己多么优秀…… 但意外惊喜就在发现同款老公的刹那!同款老公的刹那!同款老公的刹那!同款老公的刹那!
- 038:花式吐槽(一):一边吐槽孩子一边标榜自己,忘记母亲的身份有多难!
吐槽能排解郁闷、寻求安慰、释放情绪垃圾、减少心理问题,但吐槽很爽却也需要点智慧和勇气,特别是向熟悉你的人吐槽身边的人,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火烧身,伤已又伤人。 把吐槽放到台面上来,妈妈们更是小心翼翼。一边吐槽,一边维护吐槽对象;一边吐槽,一边寻求认同与安慰;也一边吐槽,一边展示和表达自己。看似在吐槽孩子的毛病,却掩藏不住母亲对孩子的嗔爱,也掩饰不住妈妈们惯有的自我标榜欲,不知不觉吐槽变成了花式亲子教育。 没办法,也许做母亲的在孩子面前永远都有强烈的求生欲,生怕给孩子的形象抹了黑;而孩子的形象也是父母形象的延续,黑了孩子就是在黑自己。当然游戏规则的设计有一定的限制,何况台上与台下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与其说是吐槽,不如说已将那些糟糕的、难堪的事悄悄做了转化。于是妈妈口中的孩子们似乎都是同款,都有着同样的毛病,都带着时代的烙印。 不过,母亲们的自我反省多少都是个进步,在控制欲父母的管制下长大的孩子们或许能从中看到一些希望与出路吧。 你在与人交往中,喜欢用吐槽这种方法来拉近关系吗?
- 037:特别治愈(一)再亲密的关系也会有裂隙——越亲密越有控制和伤害,但仍要亲密!
唐漫采访手记:55岁的老阿姨对话15岁的青春少女。最难能可贵的是:单纯的小姑娘毫无掩饰的分享,揭开了一个叫人艳羡的亲子关系背后,也曾有情绪事故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然而这早已愈合的伤痕,竟带来意想不到的治愈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亲密的关系里面,难免有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所以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受到伤害。也因此,亲子关系要有界限,要做好最亲密的人也会渐行渐远的心理准备。但或许这还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理都暂时不能离开母亲的小女生;又或许特殊的家庭环境与母亲的熏陶,让她拥有超出普通孩子的高情商;当她说起那个被生气的母亲丢在路旁的瞬间,当她描述母女俩互相撕打的画面,竟没有丝毫揭露伤疤该有的一丝丝痛、一些些难过、一点点哀伤,那些大人眼里的事故,在小姑娘毫无心机与欢畅的描述中,竟变得那么合情合理。我突然被安慰到了! 也许我们太过注重别人的眼光,也太在意受到伤害,所以我们一边不自觉地精心包裹那些难堪的伤疤,免得叫别人看见;一边拿起自我防御的武器,刻意与亲爱的人保持距离,划分界限,当那条冷漠的鸿沟越来越宽,以至不可逾越,我们怅然所失,却无能为力。 欣欣和妈妈的故事让人看到:在最令人羡慕的亲子关系中仍然有裂隙,但这岂不是最正常不过的吗?再多的裂缝也都好过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有眼泪与争吵的关系也总好过冷漠到形同陌路直至失去。 这期节目是唐漫与主播红雨15岁的女儿欣欣的对话。之前有听过《更年期刊》的朋友一定知道欣欣是一个跟妈妈很亲密,性格活泼、有点话唠、在陌生场合也能自来熟的孩子,跟她聊天很愉快,基本上不用担心隔代人没话说。之前,我们录节目,她会跟妈妈一起来,对我们做节目充满了好奇,偶尔会在我们节目里冒个泡。去年小姑娘跑去美国读书,暑假回来时,听说可以上节目,立刻欢呼雀跃,没做任何准备,坐在麦前也丝毫不露怯,思维清晰、对答如流,智商情商都很在线。 欣欣跟妈妈的冲突故事震惊到了主播,也带给我们许多的思考。 不知你听完会有什么感觉呢?
- 036:什么样的朋友可以天长地久?
关于“朋友”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枯竭的话题。无论是早已忘怀的泛泛之交,还是藏在记忆深处的深情款款,总能挑起人心头各种复杂的情愫,快乐的、动情的、豪情万丈的、苍凉悲伤的……只需起个头,每个人都有许多的话想说,毕竟谁还没几个朋友呢?不过,能维持40年或几十年的朋友,还是叫人感到惊讶,拥有几十年的人生容易,拥有几十年的友情就很稀缺了。即使能活到很老,还是挡不住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情份慢慢就消没了。 能维持很久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没有利益关系。这样的朋友最适合拿来回忆,只要打开记忆的闸门,穿越青春岁月里,一起读的书、上的课、住的宿舍,点点滴滴都已成为美好。有记忆做强大的铺垫,有时间做情感基础,无论是常常的倾诉、还是偶尔的闲话家常,都显得自然又安全。 “朋友乃时常亲爱”。相交很久且仍在继续交往的朋友,也都有彼此相爱、彼此珍惜在当中。你能从我的记惦中感受到我的真情,我也能从你精心馈送的礼物中体会到你的厚爱。朋友不一定常常见面,可见面的时候,一定都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一定都会毫无顾忌地敞开自己最真实柔软的一面。 老阿姨们聊友谊,会更笃定,也会兴奋上头、两眼放光。在弥足珍贵的朋友关系里,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这本身就很难得。 假如真的有永恒,那可以天长地久的朋友又取决于什么呢?
- 035:30年前参没参加过高考的人,今天都怎么样了?
三十年前听起来很久远,但回顾那些年参没参加过高考的经历,就像发生在昨天的事,历历在目。 有人回忆当年从职高参加高考,虽没考上,但心情放松很是淡定,说起数学蒙对了30多分,那真是一个得意;有人当年从艺校参加高考,只花了一个假期、有生以来第一次的苦读,就志在必得;有人规规矩矩、死读苦读,从普高毕业参加高考,两次复读才考上大学,那段高考经历竟成为一生的梦魇;也有人没读高中、没参加过高考,但在职自考读夜校,学习劲头与对知识的摄取丝毫不输、甚至还强过在校大学生…… 那些年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参加高考是为了改变命运,是贫寒人的唯一出路;大学是象牙塔,是许多人青春岁月里最向往的地方。所以,有的人即便自考拿到文凭,即便作夜校生比在校生还要努力认真地勤奋学习,仍然感觉没上大学是种遗憾,多年以后仍心心念念大学校园的生活。 然而,30年多年过去,大学扩招了不知多少倍,高考的独木桥也加宽了许多倍,但改变命运似乎仍然是普通人、贫穷人改变命运的最高级出路。除此之外,高考中榜名单中,还多了许多为父母而学、为父母而考的高考生,人生目标考中即失去。 30年前考进大学就躺平的大学生活、严进宽出的敷衍读书氛围,如今怎么样了呢?不上课打游戏、网瘾、未婚同居、校园贷、艾滋病、被包养、杀同学、杀母……这些与现今高校学生紧密关联的字眼刺痛人心,混日子、混文凭的大学校园比从前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个卷文凭、卷高校头衔的时代,读书与教书的目的显然不在育人、不在提升生命的素养。当苦读了十年、十几年的莘莘学子,走出校门却找不到自以为的好工作,甚至连拿到硕士、博士文凭的孩子都找不工作,心里的落差得有多大!这奇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高考的意义与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没想清楚读书是为了什么,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就是荒废,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但30年前无论有没有参加过高考、有没有考上大学的老阿姨们,如今坐在同一个位置,欢声笑语,感慨万千。她们生活上没有太大差别,人生际遇上却完全不同。不过在她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 034:在一个习惯性冷漠的世界里,习得性抑郁也不奇怪了
著名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自杀,让人感到震惊、让人唏嘘难过不已,同时也引来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与关注。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之前几起被怀疑同样可能身患抑郁症者的自杀事件,虽也有一些媒体关注,但关注的面与报道的力度就相差太远了!也许只因他们是小人物,即使是三个人、四个人相约集体赴死,可他们是谁?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他们经历了什么悲伤磨难?没有多少人知道,虽然他们的死去令人同情,可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深挖他们的身世、讲述他们的故事,甚至有一起发生在出租屋里的自杀事件,逝者还会被人批评他们选择自杀的地点没有考虑别人,给别人带来很大麻烦⋯⋯ 纵然是人间最平等的死亡,这个世界也总能对逝者贴上不同的价值标签。 已成为世上最大杀手之一的抑郁病是怎么来的?也许是压力造成,也许是由人人都会有的抑郁情绪积攒而来。但最可怕的不一定是疾病本身,而是这个世界总在灌输给人无意义、无价值感的谎言,藉由疾病,谎言更是自行加重。无意义、无价值感,导致人对生活的一切产生幻灭感,无爱更加速一个人的无望;“死了就一了百了”的死亡观,更成为邪恶力量上最强大的推手⋯⋯ 但连一个杯子都有价值、有意义,有灵的活人怎会没意义、没价值?如果知道人死并不是结束,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了的那种了结,而是可能比世上一切的痛苦加起来还要更煎熬,人还会求死吗? 如果说抑郁症死亡最后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绝望,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冷漠?而我们既然没有人是孤立的,既然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对他人的死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很可能我们自己也在习惯性冷漠,很可能我们的习惯性冷漠,也让他人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温度。 那么,如果就从最小的“我”开始,每天尽己所能向他人释放最大的温暖与善意,这个世界会怎样呢?
- 033:现实比电影《消失的她》还邪恶,你还相信爱情吗?
电影《消失的她》,无疑在宣传上做得非常到位。结合现实版的真人真事,直击当下热点、痛点话题,精准抓住年轻人的心理,加上自媒体的跟风、从众效应,几乎360度无死角的植入,连平时很少看电影的老阿姨们都被启动了要看的欲望,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但看完之后,对追求电影技巧与内涵的人来说,只有失望与对高票房的不解。 当然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一目了然,对人心理的冲击效果也很显然。有人不敢相信爱情了,有人直呼:“抵制渣男!”有人再次感慨:“不婚不育保平安!”一位小姐姐说:“看完之后就是觉得:人性经不起考验,爱情也不一定如你所想的美好,爱是可以伪装出来的。所以在遇到一个你很有感觉的人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沉浸在美好之中,还是要多留个心眼观察对方,特别是有赌博和毒品这两种行为的,不要指望一个赌徒的良心和悔过”。这些看点大概率年轻人都能Get到,也差不多是自媒体跟风热评的几个重点角度。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影原型的经历,都似乎会让本来已经恐婚恐育的年轻人,更加重恐惧……然而,真是电影与现实中几个“人渣”个案就导致今天那么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生育吗?显然不是。 有位小姐姐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对感情的看法与态度和老一辈很不一样,是根本不相信感情,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环境,是很影响年轻人的恋爱观、婚姻观的。” 现在是怎样的社会环境?表面看:女性更独立、选择强更多、不需要依附男人,感情宣泄可以有多种途径,与其遭遇“渣男”导致婚姻不幸,还不如不婚不育;加上内卷的时代,单是打工赚钱就已经很辛苦了,养育孩子得多麻烦呀!这种逻辑推理从表面看确实成立,但就像电影因其局限性与目的性所呈现的那么表面化,更深层的问题被忽略掉,隐藏的毒瘤只会越来越大,人人也终将都被反噬。正如一个个案被放大,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且一个比一个更恶、更毒。 不相信爱情会怎样呢?不结婚、不生育……然后呢?正常的婚姻关系一旦不存在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还相信爱情,那就更要慎重交友、谈恋爱,更要遵循婚姻的规则;相信爱情才更不能随便把自己的身体交出去;相信爱情才会更用心考察对方是不是同路人……因为爱情是双方的,不是一厢情愿就够了。 老阿姨们从自身过来的角度掀开那潜藏在表面问题下的冰山的一角,目的不是为了恐吓,而是让我们自己认清真相后,更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珍重爱情、珍重婚姻。 欢迎留言讨论,你的任何分享与观点都非常宝贵。谢谢你!
- 032:当你养育了一款看起来很失败的孩子……怎么办?
引用的故事:一对父母省吃俭用养大一个女儿。女儿考上211大学,每月生活费3千,大三开始每月4千,读研究生5千,生活上没受过亏待,但女儿平时很少主动关心父母,跟父母联系就是要钱;找的男友是985名校研究生,从交友谈恋爱到准备结婚,都是向父母报告一声完事,父母不能多问,更不能有不同意见,有意见直接挂电话不理你。 女儿准备结婚前带男友第一次回家,俩人像做客一样,全程被老人家侍候。老父老母做好饭菜,还未等父母上桌,俩人就先开吃,并且男友当面评价母亲做的菜不如自已的妈做的好吃,女儿随声附合;男方家长前来谈彩礼,女儿父母陪嫁旗鼓相当,双方都满意。但一桌小县城的酒饭吃出5千多大洋,让这女儿的父母愣是把喜宴吃出了黄莲味,心里的不悦再度增加。 女儿出嫁那天,老俩口提着20万陪嫁现金,开车一千多公里路程赶到女儿远嫁男方的所在地,无意间看到女儿手机上的备注:母亲——老家伙、父亲——老头子,老俩口彻底崩不住了,给女儿的陪嫁只留下2万元,打道回府…… 如果你有一款这样的女儿:跟父母关系很疏离(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不关心父母、不尊重父母、对父母态度冷漠的女儿,你会怎么办? 因为四位妈妈主持养的都是女儿,当中更有妈妈说自己的女儿跟故事里的几乎同款,所以大家的代入感都很深,伤心、难过、气愤……心理上难以接受是显然的,但冷静地思考:孩子养成如此是谁之过?还不是父母自己的责任更大嘛!女儿应该是跟母亲很贴心、很亲密的关系,但如此疏离一定是养育过程出了问题。有妈妈反思到当年养育过程的功利性,反思到自己对孩子只有要求、没有体恤,严厉的苛责多、温柔的体贴少,还有妈妈往上反思发现,上一代对孩子没有太多要求,可我们这代人对孩子投资多、要求期待也高了许多,越要求越疏离……查找原因或许不难,难的是一旦形成这种生硬、僵持的关系模式,改变起来会更难。 不过,人生只要还活着,就还有机会重建关系。妈妈们已在付出改变自己的行动,带着期盼与爱,忍耐等候宝贝的回转。 宝贝,你呢?
- 031:真正优雅的女性,都有一颗强大的心
典型意义上的优雅女性都跟容貌、打扮、身材、学识、气质有关,优雅女性通常也会让人想到魅力四射、气场十足,但今天我们谈到优雅女性,更关注的是这样一种有爱的能力、内心很强大的女性。 永不过时的优雅跟美丽的容颜无关,却跟内在的品质有关。 上海最后一位名媛郭婉莹,她的优雅是那份在绝境中也不放弃、刻在骨子里的独立与信心;法国71岁“香奈尔公主”娜塔莉,她的优雅是在贫穷落魄中,把自己活成了一道温暖靓丽的风景线;影星鲍曼的优雅,在于她有一颗爱人的天使心;德兰修女对穷人的爱,更影响和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 这些女性令人佩服和记住的不是长相,而是足以面对各样处境的强大内心;无论贫穷或富足,她们都已知足;无论失去什么,她们从未失去爱、也从未失去对生活、对人的热爱,这就是我们所羡慕、所以为榜样的优雅女性。 您对优雅女性的看法是什么呢?
- 030:怎样对付年龄焦虑?
“天哪,我都五十岁了⋯⋯”“我曾经也年轻过!”“我总是好紧张⋯⋯”“你都过30了,还不赶紧结婚!”这些叹息、感慨、表达、甚至命令、责备可能都代表着年龄的焦虑,而这些焦虑的情形也许常常在发生。 年龄焦虑并不是更年期女性的专利,因为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年龄的焦虑。但对进入更年期的女性来说,更年期综合症症状、容颜衰老、体力下降、身体疾病,包括儿女问题、家庭问题、工作问题、与人的关系问题等等,都容易叫人产生焦虑,甚至有时候处在焦虑的状态都没意识到,经历过后才意识到,四位主播谈到的不同焦虑处境,基本上也都是过去时了。 女性,且处在更年期的女性,不关注自己容颜的老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头上冒出的白发,脸上的各种斑点、眼角深刻的鱼尾纹、没有摆拍的照片、多年未见面的老同学相见⋯⋯都在提醒自己“正在老去”。妈妈们一边笑着,一边描述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细节,有点好笑、有点唏嘘,但能够说出来的,都是已经处理过的焦虑。 面对因焦虑产生的担心、失落、害怕、恐慌,包括迁怒他人、控制、指责他人等情绪行为,其实并不可怕,因为这一切都只是表明:我们仍需要不断学习操练接纳自己、接纳别人!重要的是承认自己因着环境和自身的压力会产生焦虑,不掩饰、不隐藏,及时觉察、及时调整,向上求助。 对付年龄焦虑,你有什么好办法?欢迎分享
- 029:似乎谈离婚的原因还是绕不开女性主义
虽然几位妈妈都认同表示过女性主义不是导致高离婚率的主要原因,但当认真地谈起导致离婚率高的原因,依然还是会想到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因为毕竟客观来讲,女性的自主意识、家庭地位、经济地位是因此比以前高出很多,女人有权力离婚、不想再依附男人、有更多的选项等等,都为离婚打开了更多出口。 当然结婚是俩人的事,离婚也是两个人的事。抛开主义不说,回归到婚姻的本质,我们一眼就发现:性观念的开放让人们失去了对婚姻的敬畏,视婚姻为合约而不是盟约,一纸婚书不再有任何约束力;而性开放导致的性泛滥现实,对婚姻更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 对女性而言,不可否认的是:女人的幸福总离不开爱情,而婚姻尽管已脆弱不堪,但仍是爱情唯一可值得夸耀的堡垒与屏障。因此作为女性,特别是对于看重幸福与注重婚姻质量的女性来说,就不能不在“如何恢复婚姻的神圣本质?”上下功夫,那就需要回归女性自己的本位,恢复或维护婚姻的应有的秩序。 你看呢?
- 028:女性主义是导致高离婚率的主要原因吗?
现代婚姻离婚率一路飙升、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显然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有很多原因,但如果说女性主义的盛行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会引起广大女同胞们的严重抗议,毕竟这样简单直白的因果关系,倾向性太过明显,假如是男性提出这个观点,则更会让女性有种被委过的感觉——凭什么呀?! 当然,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不婚主义或自由主义者来说,是不屑于争论关谁何事的问题,毕竟在拥有自主权利的驱使下,人都希望能自己左右和把握自己的命运:“结不结婚?离不离婚?我做主,我说了算……”那么作为女性自己,特别是对婚姻还有所期待的女性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本期三位常驻更年期妈妈,加上一位新加入的同龄段妈妈,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有了相当激烈的讨论:有人从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来谈,有人从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生存状况来看,有人想分析根源,有人想找到症结,也有人只想试图解决问题……但最后居然达成统一一致的看见,也算是可喜的收获了。 其实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都能从角色、位份、使命、责任的角度,冷静思考、客观分析问题、努力反思自己,或许才能达成有效和谐的对话。 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