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 33 |中产家庭子女疼痛的入世之路
中产家庭的孩子很早就受到文艺和艺术的熏陶,容易认不清世界的本质是利益交换,而认为书中、画中的空中楼阁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学会祛痘一般的祛魅,是中产子女真正走入社会的第一步。 节目听点 02:02 中产子女很早就能通过看书认识到人的多样性 02:41 中产阶级的孩子最清纯! 05:56 工作真的是实现理想的手段吗?确定吗? 07:40 社会中的权力关键会让年轻人迅速长大 09:34 系统的碾压才是生活的本质 10:58 清北硕博在这个时代得到的也太少!
- Vol 32 |美国总统大选:精英也都没心情理想主义啦!
美国总统大选,典型的政治家拜登和典型商人特朗普代表了政界和商界的两种思维方式。谁获胜,则说明了主流思维更偏向于哪一边,更为谁买帐。 01:25 特朗普从 00年代开始,就是“美丽泡泡戳穿者”。 01:55 特朗普的两大打法 04:20 美国为什么像公司,有什么优势? 06:32 赚钱和争权的关键,都是争夺和激起民众的信心(trust) 09:20 家世和政治倾向的那些悖论,谈及马东和许知远
- Vol 31|《玫瑰的故事》:黄亦玫(玫瑰)不值得学习,不是女性成长好范本!
《玫瑰的故事》播完了,我却不觉得黄玫瑰和甄嬛一样能给我们带来成长方面的启示,因为她是一个只愿意活在高光时刻的扁平人物。稍微详细谈谈。 02:36 黄玫瑰只喜欢恋爱中的高光时刻,不能忍受平淡 03:54 沟通能力有限,不耐处 05:52 驾驭伴侣的欲望=驾驭自己的欲望,理论上一样 06:34 黄玫瑰无法带领伴侣成长 08:30 断崖式换工作,让她成为老新人 9:30 亦舒对于她的同代人来说算思想超前的了
- Vol 30|逃回体制内:经济下行时代,只好打安全牌?
经济下行,大家似乎都半推半就或者火急火燎地在往体制内的所谓温室里面去钻。大家只能打安全牌了吗?让前互联网中层,资深 H 老师给咱们说说。 嘉宾 21 年互联网经验,现已回到体制内的H老师 节目台本 1逃回体制内:是因为整个饼都变小了吗?连我身边的富商朋友都认为无处投资了 2 新媒体色彩斑斓,现实中却只能做最保守的决定:无法开疆拓土,是痛苦还是省得折腾了? 3 为什么体制外会是一场大逃杀?难道领导级人物都无法确立独特性吗? 4 中年危机: 如何避免?只有进体制这条路吗? 节目听点 02:16 35 岁危机是从公务员招考开始的 06:46 用户为主VS 专业性为主 11:43 当我意识到 35 岁危机的时候,已经远远超过35岁了 22:46 转型需要提前布局,没有提前去做就很难实现 24:55 互联网曾经是光鲜的高薪行业,现在才去思考它的弊端 28:00 H老师给29岁互联网员工的职场建议 34:00 互联网大厂的用户思维员工并不稀缺,在体制内却稀缺 38:08 延迟满足vs 立刻满足但未必有后路,你喜欢哪个? 43:53 体制内过度规划的那些弊端
- Vol 29|对话退役美国青椒Dr.J:诗和远方成了人间炼狱?
1 国内吐槽学术界的帖子一般都是聚焦于国内体制的问题,存不存在北美的学界环境好一些? 国外的内卷和国内的一样吗? 2 逃离学术界:是因为精神上的折磨还是现实中的瓶颈?去欧洲会好点吗? 3 汉学界的问题:过成了德国汉学家顾彬吐槽的:大家都不愿意学中文,只会吃吃喝喝混名声? 4 逃离之后的出路:回到工业界是更扎实的路径吗?有没有创业或者当网红的朋友 主持人 主持人 陈虎仔 嘉宾 Dr J, 美国退役青年学者,业余咖啡师+作家,即将入职UC Santa Cruz 政策分析师。 节目听点 13:55 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不愿意学习中文,直接去阅读中文文献了? 28:33 学界一窥:为跪舔C刊编辑,教授带着博士生们高歌一曲 33:15 哈佛博资考:要读100本书为底? 37:30 有孩子就不想漂泊了,想找稳定工作 39:53 文科加入与理工科相关的议题,是为了给本系争取资源 42:02 临时岗的泛滥剥削博士毕业生,待遇再差还是有几百人扎进去卷 52:23 喜欢教书的老师吃亏:国内外都需要通过学术成果来立足于学界 57:11 美国学界的社会活动不如国内丰富 57:48 国内才存在文科热 1:00:07 学术界的经验视角令人厌烦
- Vol 28 |对话退役编辑:我为什么逃离出版业?
图书编辑这个工作被大家贴上了“抠字眼”“舒服”“稳定”“好嫁风”等等标签,某种层面上跟女老师对标。那么,我为什么要离开这么“安逸”的岗位?有哪些沙粒扎伤了我的脚?我是怎么一步步走到无法与编辑工作共处的? 嘉宾 本播客主播,退役编辑,伦敦大学学院硕士,呆过国营和民营出版社,提名过文津奖。 主持人 出版专业研究生小鱼 节目听点 02:06 国营出版社和民营出版社有什么区别? 06:16 图书宣传语大作战:看编辑如何玩转算法 09:19 忙or 闲,看个体编辑 13:53 编辑拿到书以后喜忧参半,五味杂陈 21:30 女编辑是好嫁风? 27:44 发微博能让AI代劳吗? 33:28 出版社只要美女编辑? 31:28 男女编辑都认为自己受到了性别歧视 35:28 进入社会,大家都遭受了毒打?
- Vol 27 |富养自己社会篇:螺丝钉该怎么维护内心秩序?
上一期节目我们讨论富养自己的自我向富养自己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总被家族和单位视为功能性的客体,而只有当我们找到主体性,精神富养才成立。最后江老师说,安全感来自于买房。 节目嘉宾 上海某本土晚报资深职人江老师 节目听点 03:39 老师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富养自己的第一步 04:42 教育体系的指挥棒:过度量化导致孩子精神变穷 08:28 亲密关系能带动自我富养,好的亲密关系能替父职母职起作用 10:30 恋爱看似和恋人谈,其实是在和自己童年谈 11:50 做记者只是记录读者希望看到的事实,转行政反而更了解采访对象 13:09 精神富养比经济富养难,精神正骨是大工程 14:09 普天之下的宝总们都不如阿宝懂得爱? 18:50 时代悲剧:刚到能讨论精神的时代,经济又下滑了 19:26 情感和工作都流动的时代,人们如何自洽? 24:05 低成本自养vs 高成本自养 25:32 富养自己成商机? 26:34 没安全感?不如买房!
- Vol 26 |富养自己:赚钱后,把自己好好养一遍
富养自己这个字眼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常出现。视频号博主 @泽宇泽泽 展示了自己作为重组家庭大孩子的痛苦,以及断亲之后的自由和孤独。 贫穷、精神压力、过度鸡娃/pua,大家童年遗憾各不相同。赚钱后,很多人想用金钱填补自己的童年遗憾,而这些遗憾各不同。那么,如何弥补?咱们一起来聊聊。 节目嘉宾 上海某本土晚报资深职人江老师 节目听点 01:53 贫穷、精神压力、过度鸡娃/pua:每个人悲伤的童年各不相同 02:44 自由家庭vs严格家庭的孩子:各有各的悲喜 05:14 让自己过得更舒服:照顾五感、坦然面对生活 09:00 富养自己也有马斯洛金字塔,从精神到肉体都需要满足 25:30 高薪带来的阵痛如果要持续一辈子,该如何平衡? 14:40 创造vs 消费:两种自我富养有何不同? 16:57 赋予产品以大家会买账的概念:都会赚钱! 19:08 对价值的定义:绝对价值、情绪价值、流行价值 22:45 王德峰老师说:守护闲暇,他是创造和创作的必要土壤! 25:20 高薪工作让都人向内攻击:长期内心焦灼和被挤压,该如何自处? 26:40 大家对于富养自己的定义完全相反,缺失也许相反 31:43 事业爱情都不顺:不如转向精神追求 36:12 剖析内心是有意义的,不论成败
- Vol 25 |对话作家邓安庆:谁为谁《留灯》?
邓安庆新书《留灯》《留灯》收录《幽慢》《留灯》《清水》《跟随》四篇作品,以小学、初中、高中、初入职场为时间线,书写了每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 节目台本 1这本书采取了时间线作为主要线索,为什么会这样子设计? 2 这本书尝试了去方言化,是有意的吗?是想抵达更广泛的观众还是也在给自己去标签化? 3 留灯:共享有限的物质和空间的情况下会带来亲昵还是隔阂? 4自由写作的生活对写作和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以后还会去坐班吗? 节目嘉宾 邓安庆,作家,已出版《纸上王国》《柔软的距离》《山中的糖果》《我认识了一个索马里海盗》《天边一星子》《永隔一江水》《望花》《留灯》等书,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丹麦语等多国语言。 节目听点 01:43 短篇小说精巧,长篇小说则需要耗费心力 03:40 《留灯》是一本缓慢增长的小说,不跌宕起伏 04:18 《留灯》是一幅卷轴画,对幽微之处描写细致 07:07 要写好人,必须写好空间 13:26 本书写了六年,坚持书写长江中下游乡村(“土顽”) 15:00 邓安庆将继续两个内容线的书写:乡村+城市 16:20 通过读大学离开乡村,定居苏州,流动的生活经验都成了文学素材库 18:25 书写个人的流动,就是书写同代人的流动;书写个人是 21:20 外地人有外地人的写法,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22:01 书写不按表现而写,而是基于本身所爱地和所思所感自然形成的 23:00《草木人间》中的传销,在《留灯》中的《跟随》里也有! 28:41 小说中的空间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 30:34 母子关系天然比父子关系更亲昵 33:20 《幽慢》中的母子关系是病态共生的 34:52 小轩对父亲充满敌意,对母亲充满过分的依恋 38:39 散文和小说写作有哪些不同?哪个虚还是实 39:51 有了小说的虚构外衣,大家可以更大胆地自剖 44:12 旅行文学的好看就在于文学性,如刘子超和杨潇的书写 46:21 留灯写的是父母的流动,以及父母离去带给留守儿童的冲击 47:01 旅行即空间的移动都会引发人的生存境遇的变化 48:40 自由写作的前提是什么? 52:18 全身心地从事改善自己生活的,自己喜欢的写作是珍贵的人生经历 55:57不建议年轻人一开始就自由写作,要有经济积累和稳定的发表渠道才能全职
- Vol 24 | 95 后淡人的离职日记,清明节纪念死去的第一份工!
清明时节雨纷纷,陈姐辞工不断魂!借问前程何处有,处处如花处处花! 1 “淡学”的来由:比佛学多一些欢乐和自嘲,代表了年轻人的什么变化? 2 筒子楼时代一去不复返:能制服60-70 后的“内在制服”无法制服95后 3 95后淡人的心理诉求:市场化、原子化、去人情世故化 节目嘉宾 Me myself and I 节目听点 03:46 现在不做副业能过好日子吗? 04:11 “90后,你们太冷淡了!都不吃苦!” 05:20 其实跟依恋类型强相关! 06:44 家庭条件好的年轻人的内心小秘辛 07:57 筒子楼的社会成为了现在充满攀比的社会 10:23 争抢有限资源不值得,我自己“摆摊”可以赚2k一周 12:15 干虚拟的工作到 40 岁,多痛苦! 13:15 95 后当领导只为了有权力不理别人 14:00 《人民日报》对淡人的定义 16:03 人越累就越肤浅,因为没精神空间了
- Vol 23 | 对话作者陈虎仔:选择写作,只为不疯
本期是主播本人受访的音频节目,聊写作、聊生活,聊如何在写作的同时兼顾生活。每个领域都是个圈,文学也没有额外肮脏或嘈杂,很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完了。 04:57 第一篇发表的文学作品是什么?何时发表的? 06:47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07:31 自由创作者的状态:自由但颠沛流离 13:13 写作者之间的星星之火,足以让写作继续 15:22 写作者的自证陷阱:不要解释自己的作品,请直接写出来 17:54 写作的意义:以游戏的形式抒发恶念 20:47 有时候小说人物必须死 21:35 各种类型的创作涌入同一个市场,写稿佬何处走 23:00 每个读者都有独立审美,pro or con? 26:32 令人想要物理回避的民科写作者 27:16 当创作者老了以后......
- Vol 22 | 北大毕业,她放弃教师编,自立门户做心理咨询
20 字头的时候,我们常常自问到底要“求稳”还是“求变”。在心理学这个渡己又渡人的行业中,北大学姐许鸭鸭从北京,到小镇,再回归大城市,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路。 节目台本: 1 小镇容不下灵魂系列:为什么放弃了教师编去单打独斗的做诊所? 2 做心理学是不是反成功学的一大利器?心理学鼓励的很多观点与主流价值观相悖比如成绩至上论等等。 3 青少年心理咨询有哪些难点?学校和家长是不不太配合? 4 你认为现在年轻人找工作追求稳定是不是过时的观点? 节目听点: 05:56 在超一线还是回家?一切看你灵魂与肉身之间的平衡 07:45 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两个角度哪个更远,哪个更近? 15:02 小镇靠谱的心理医生到底为什么比大城市少? 17:52 做自媒体需要健康自恋 18:20 为什么小朋友课间不出去活动了? 22:02 父母嘴上说不在意孩子成绩,但还是可能“放冷箭” 25:18 如何跟病人建立关系? 27:15 心理医生也不能太刻意地和病人建立防备心理 32:15 弗洛伊德派真的可行吗?是不是没有认知心理学等等流派来得扎实 33:00 心理学也分中西医 38:39 线上咨询VS 线下咨询有什么区别 39:00 年轻人找工作还应该求稳吗?
- Vol 21 | 对话加拿大心理医生Karen:一不顺,就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
目前,心理学日渐普及,在我们遭遇不顺的时候就喜欢在心理层面寻医问药。心理疾病本身竟然成了心理药物,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1 一下子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一下子又说自己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什么人们会自我诊断?这是什么心理机制? 2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什么?坊间说BPD(边缘型人格障碍)是NPD的血包,又有说BPD拌猪吃老虎,到底哪个是准确的? 3 大家都有病:人格障碍和性格之间的不同在哪里?肉体医生说:没有绝对健康的人,是否心理学层面也如此? 节目嘉宾 加拿大心理医生 Karen 节目听点 01:33 想要百度查病其实并非坏事,至少说明你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 02:28 医学生综合症:学到哪,“自我诊断”到哪 09:13 讨好型人格不是医学定义 12:59 NPD 到底是扮猪吃老虎还是扮老虎吃猪? 23:03 BPD 并非弱者视角,是弱者与全能者之间的横跳 31:10 以后的心理学诊断会有更细的分级制度吗 41:00 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确实是一个意思 41:47 为什么服用高血压药就不被污名化,服用精神药物就会被污名化呢 50:50 能有办法去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个奢侈 54:01 文革真的应该为老一辈心理疾病背锅吗? 56:55 Karen 对国内心理学界的寄语
- Vol 20 |一个叫 9 号的中年男子准备去死
东亚文化素来以不容许庸才存在而著称。即使我们的可爱同胞哪怕去到外国,也可能会逐渐构建出一个“小东亚”。而这样一种系统对个体的碾压,对于中年男人这个群体来说可谓是感触最深了。 韩国小说《9 号的工作》是由金惠珍老师为中年失业和失意男子度身定制的现实主义小说。儿时我的同学各个国家都有,我个人感受到韩国的民族性和我国的北方民族是非常趋同的,而日本人民族性则更加特别一些,更靠近英吉利人(可能因为岛国属性)。 节目嘉宾 me, myself & me 节目听点 0:25 原书重要段落朗读 1:18 为什么作者要选择以中年男人的视角来书写现实? 1:50 无名主角像《美丽新世界》的仿生人一般渺小无助 3:10 逆来顺受的中年大叔还是被公司抛弃,男人依赖工作,女人依赖情感都蛮不安全 7:30 东亚文明没有给庸才的生存空间,只有天才才能苟活 8:40 教育资源紧缺,有家世有能力的海淀牛娃也要经历 hard 模式 9:55 真正的gc主义存在在北欧 12:17 陈氏小建议:20 岁组请听好! 14:29 给30 岁人的建议 15:30 给40 岁人的建议
- Vol 19|那些文化业打工人的秘辛
作为文化业的小虾米,我们为大师工作,为公司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保有希望改变世界,或者寻找自己坐标的工作初心呢? 节目台本 1 工作的初心?为什么进入文化业 2文化业的关系处理:商业化VS亲情化? 3 如何消除工作中的无力感?斜杠?自媒体 4 如何让人文背景的学生挣到钱? 节目嘉宾 Meta:一个尽力活着的人 果酱:果酱大人,文化媒介人,永拼脑力与意志极限的人 04:42 不想当潦倒艺术家,进出版业不成反进入书店? 07:40 衡水模式出身,小镇做题家思维做事面临思维僵化的问题 12:29 当艺术家是一件很轻易的事情 18:33 消解无力感的方式有哪些?在自媒体中寻找echo chamber(共鸣层)? 22:39 同事不一定要当朋友 24:52 当你不再强求深度的精神关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和每个人的遇见都有挺多独特回忆的 25:32 自从商业化所有关系以后,人反而能享受社交了? 25:48 如何让人文背景的学生挣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