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P124《跳来跳去的女人》她想向他说明过去的事是错误的,但她已经没有机会了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契科夫的短篇小说《跳来跳去的女人》,讨论婚姻中三观与爱好的重要性。节目中,分享了各自对婚姻的看法,认为三观的契合是维持长久关系的关键,而爱好也同样不可忽视。两位主持人通过对比《跳来跳去的女人》和毛姆的《面纱》,指出婚姻中的小矛盾如何演变成大问题,强调了沟通与理解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最终,两位主持人带着对婚姻深刻的反思结束了讨论。 《跳来跳去的女人》讲述的是一个美丽与善于交际的女人伊凡诺夫娜嫁给了平凡的医生戴莫夫,两人的生活因各自爱好不同,无法交集在一起,这才导致她与志同道合的画家里亚博夫斯基发生了婚外恋。但是作为丈夫的戴莫夫不能接受妻子爱上别人,故意用吸管吸了病人的粘液,感染了不治之症——白喉,最终悲惨地死去。 小说以伊凡诺夫娜的婚外情为推动点,为读者展现一个言不由衷的内心,但又无法改变的痛苦女性,是反复折磨着自己。在婚外情无果时,想要回头是岸时,迎来的是丈夫故意求死的残酷现实,也明白了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不是她一直向往的的艺术以及画家里亚博夫斯基,是她一直没发觉的有着善良、纯洁、仁爱之心的丈夫。
- EP123《人为什么会生病》比克曼说过的:“人可以长寿的秘诀”。
本书各部分内容正是基于这三大目的展开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胰岛素抵抗及其引起的众多病症。第二部分: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及其后果。第三部分:消除胰岛素抵抗问题的最佳策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本杰明·比克曼博士(Benjamin Bikman, PhD),杨百翰大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副教授本,代谢健康和胰岛素抵抗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 比克曼博士拥有生物能量学博士学位,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杜克大学代谢病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他目前正在探索胰岛素和酮类作为代谢功能关键驱动因素的对比作用。比克曼经常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他的研究成果,在科学会议上发表演讲,并凭借其在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方面的专业知识被国际公认为领先科学家。 作为百翰大学生理学和发育生物学系的教授和研究员,比克曼博士大部分时间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他的热情和精力驱使他超越了科学,转而开发工具和资源,通过胰岛素控制来帮助改变世界的健康状况。 比克曼博士在他的新书《为什么我们生病》中记录了(1)胰岛素抵抗的上升及其在当今许多“繁荣瘟疫”中的作用,以及(2)如何反击。 个人经历 比克曼博士的研究重点是阐明导致和伴随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如肥胖、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延续他的学术背景(博士领域是生物能量学和博士后研究是代谢紊乱),他目前正在探索对比作用的胰岛素和酮作为代谢功能的关键驱动力。他经常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他的研究成果,并在国际科学会议上发表演讲。 研究方向 我的实验室(肥胖与代谢实验室)的重点有两个。首先,我们的目标是确定解释伴随体重增加的疾病风险增加的分子机制,特别强调胰岛素抵抗和线粒体功能破坏的病因。其次,我们希望揭示负责脂肪形成和累积的新的细胞过程,特别强调白色/棕色脂肪以及胰岛素和酮的对比效应。 我们最近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胰岛素激素的致病性上。胰岛素虽然是健康生活所必需的,但在慢性升高时,会引起组织代谢功能的显著和有害变化。这项工作产生了几个项目,包括关注饮食中大量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对胰岛素稳态的不同影响,胰岛素对棕色脂肪组织(和代谢率)的影响,以及胰岛素诱导的大脑改变。 我们使用许多药理学和遗传学工具来更好地理解神经酰胺积累对与代谢功能相关的各种因素的起源和后果,包括信号转导、底物利用和能量消耗。
- Ep122《贫穷的本质》穷人为什么无法摆脱贫穷
文字版本可以移步公众号 Echo的山海之间 《贫穷的本质》是阿比吉特·班纳吉 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一本讲述穷人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经济学类的书籍。 书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研究,亲身体验并描述了全世界至少8.65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真实生活。 阅读本书之后,你会知道为什么穷人为何无法摆脱贫穷,最后部分,作者也会给出答案,可以让穷人摆脱贫穷,或许会目前经济下行的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扫码关注公众号
- EP121《初步举证》每三名女性当中就有一名受害者
文字版本请看(Echo的山海之间) 故事一开始,已经成为精英律师泰莎的自信满满、意气风发、滔滔不绝。她毕业于剑桥大学法学院,是“精英中的精英”。法学院里,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顺利毕业,十分之一能够拿到大律所的实习,五分之一会成为皇家律师……泰莎过五关斩六将进剑桥,又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律师。 这五分之一里的大多数人是贵族子弟,毕业于昂贵的私立学校。泰莎依然是例外。她出身于利物浦的贫困社区,父亲缺席,母亲是清洁工,兄长是不学无术的无业游民,家庭经济拮据。从底层社会一点点向上攀爬,泰莎对法律以及它背后的社会机制,产生了深深的崇拜。她的经历就是阶层跨越的样本,她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法律成为她的安身立命之本。 泰莎的法律崇拜,也与她成功的职业经历有关。她凭借对法律条文的熟悉、逻辑思维的敏捷、辩论技巧的出色以及长期的勤恳努力,一次次帮助她的客户赢得诉讼,包括性侵案件中的被告。她在律所里出类拔萃,并收到更顶尖律所抛出的橄榄枝。此时的她是法律体系的受益者——法律赋予她地位、权力与社会认同。她相信法律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只要遵循法律程序,各司其职,剩下的就是陪审团的事了。 泰莎并非没有过疑惑,比如“在明知对方犯了罪的情况下,你该如何为他辩护”。作为既得利益者,泰莎说服自己,“我们相信在被证明有罪之前,所有人都是无辜的,这是维持社会文明的基本原则”“要置身事外,不要选边站”“绝不进行评判,绝对不可以,也绝不做决定!一旦做了,你就完蛋了”。特别是,在一起性侵案的辩护中,她很同情原告受害者,对方的说法“我只是不想让其他女人再受到这个男人的伤害”让泰莎震撼、钦佩,但泰莎自我“洗脑”,“我受过训练,要以律师的准则思考”“如果他(泰莎的委托人)真的性侵她了呢?我帮他脱罪了。我不能这么想,是公诉人没有做好他们的工作”……此刻的她,堪称法律体系的完美零件:冷静、高效,甚至“无情”,信奉正当的法律程序高于一切。 直到泰莎成为性侵案中的受害者。一次与男同事朱利安的约会,让泰莎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约会过程中,泰莎因饮酒过量而感到极度不适,在她难受呕吐后,虽然已经强烈表示出拒绝,男同事仍强行与她发生了性关系——是的,他强奸了她。泰莎几个小时后就选择报警,在782天后,她迎来一场必败的终审判决。 《初步举证》将泰莎的身份设置为律师,更充分地暴露出性侵案件中法律体系的漏洞,尤其是所谓的“完美受害者”就是一种苛求。 一方面,与普通的性侵受害者不同,作为一名精英律师,泰莎对法律体系有着深入的了解,她知道法律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熟知证据链的构建逻辑。当她不幸地成为一名性侵受害者,一切专业知识在创伤面前土崩瓦解,她的应对无法“完美”。譬如性侵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在酒精与恐惧的双重作用下,泰莎选择清洗身体……这个行为在司法程序中被视为“破坏证据”,但对一些受害者而言,这是原始的生存本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表现——“很多性侵犯受害者都会因为自己身上有施暴者的气味或者觉得自己很脏而有强烈的想要清洁身体的冲动,这是很正常的。”(芭芭拉·O.罗特鲍姆、希拉·A.M.劳赫《创伤后应激障碍》)当我们要求受害者冷静、理性、从容应对,无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性侵创伤带来的生理应激反应与心理撕裂,很有可能摧毁受害者的理性控制能力。就像一个人明明已经溺水了,我们怎么能够要求她在激流中保持发型整齐? 另一方面,作为律师,“逻辑”是泰莎最锋利的武器。她太了解法律程序的精密齿轮如何咬合转动,她善于将复杂的人性纠葛拆解为可量化的证据链条,精准揪出证词中的矛盾点,攻破对方的防线。可当泰莎成为受害者时,当她以“法律逻辑”分析自己的经历:餐厅账单显示她与男同事喝了不少酒,餐厅的人目睹两人相谈甚欢,她主动邀请对方回家,家里有两个空的红酒瓶,她主动脱下衣服,他们此前曾发生过性关系……这些证据链让陪审团认定“合意”的存在。泰莎曾引以为傲的法律的逻辑,如今成为刺向她的利刃。 不止于此。一个性侵受害者的记忆是充满创伤的,是碎片化、情绪性、感官化的,而非连贯的、理性的、严丝合缝的。这又与法律所需的“完美逻辑”形成根本冲突。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考克的研究发现,“创伤性经验的印记和体验无法如同叙事性记忆那样组织得前后一致、合乎逻辑,而是以碎片化的感知和情绪痕迹体现:例如图像、声音、感觉”,“当他们的经历遭受质证时,受害者通常变得非常痛苦而无法说话,或者他们被惊恐所控制以至于他们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描述他们发生过的事情。这些质证常常因为过于混乱、迷惑或者碎片化而使法庭认为不可信,从而不予考虑。”(《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就比如泰莎能清晰记得呕吐物的酸味、被捂住嘴的窒息感,却难以准确复现施暴者的动作顺序——男同事到底是怎么一边摁住她的双手,一边捂住她的嘴巴的?受害者的证词常常因细节模糊、时间线混乱而被辩方攻击,她明明没有撒谎,却在庭审中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就算是深谙法律程序、熟稔逻辑构建的精英律师泰莎,在不幸经历性侵后,依然陷入“不完美受害者”的困局。这一设定强有力地暴露了法律体系对受害者的结构性压迫——它用冰冷的程序正义之名,要求受害者以“完美”的逻辑对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崩溃,本质是行性别暴力之实。我们并不排除存在所谓的“完美受害者”,但绝不能将“完美”作为衡量受害者是否值得同情与法律是否给予支持的唯一标准,这是对受害者的苛求,甚至是新的压迫。 除了指出“完美受害者”的破绽,《初步举证》也经由泰莎从工人家庭跻身精英律师的身份设定,点出一个残酷的真相:并非成为精英,就能躲避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换句话说,不幸成为受害者,并非因为不完美——在父权社会中,女性的阶级跃升无法真正跨越性别压迫的鸿沟。 泰莎的逆袭之路表面上印证了“奋斗改变命运”的个体叙事,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剑桥法学院,在男性主导的律所中凭借专业能力赢得尊重。但她依然遭到侵害,曾经引以为傲的法律体系瞬间显露出系统性暴力。诚如戴锦华教授在“新现场”组织的《初步举证》首映礼的映后交流中谈到的:“我们没有好身世、没有好家世、没有好背景的女人,觉得我们可以通过奋斗,最终成为胜出者,而不是出局者。那么这个就是在说我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同时,是不是其实也包含了对弱者,对不成功的女性,对受害者女性的某种不屑?而事实上你会发现单纯在性别这个维度上,其实大概也很难逃脱这样一个父权制度之下,身为女性的宿命。” 这一“自我反省”戳破精英女性可能陷入的认知陷阱。泰莎曾以优胜者的姿态俯视那些未能突破阶级壁垒的女性,将她们的困境归因为个体能力的不足,将父权制度下的结构性压迫简化为女性不够自律、不够自强等等。然而,在性别维度上,精英女性与底层女性一样是客体、一样有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更令泰莎感到悲哀的是,精英律师身份让她的“不完美”更加刺眼——因为她是律师,她就更被期待应该“完美”,她越是“不完美”,越被怀疑“别有用心”。她曾是这个法律体系的忠诚拥护者,也曾成为“帮凶”,它对她的反噬尤为惨痛。 苛求“完美”的体系是偏狭的 回想起来,每当一些性侵案件登上社会新闻时,舆论往往陷入一种诡异的循环:很多人热衷于教导女性如何避免受害——不要独自夜行、不要饮酒过量,抑或如果不幸遭遇伤害后,应该如何理性冷静地保留证据。这些说法不见得是错的,出发点也是因为关切,却将责任悄然转嫁给受害者。 追根究底,我们期待女性面面俱到地自我保护、期待受害者“完美”,表面上是希望法律能够保护受害者,但其实我们是在以法律的程序和逻辑要求受害者。因为法律要求女性在遭受性侵后提供近乎完美的证据,就像泰莎说的“法律要求证据要维持一致”,所以我们就反复“教导”女性按照法律说的做,否则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这个逻辑看上去是如此顺理成章、无懈可击。《初步举证》则进一步追问:法律就是完美的吗?法律代表的是谁的立场和视角?如果说法律就是绝对正义的,为何在性侵案件中,现有的法律体系与女性的生存经验背道而驰?正如泰莎指出的,“作为一名受害者,我要说的是,性侵和施暴者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但我们记不清细节”,性侵不同于其他犯罪,它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的创伤是极其深远的,或导致记忆的混乱、情绪的不稳定,为何法律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而是认定受害者在“夸大其辞”?
- EP120《无人生还》我们之中没人能够活着离开这座岛。这是命运的安排
1. 文字版请看公众号(Echo的山海之间) 2.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侦探小说女王”。 出生与家庭: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她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英国人,家庭条件原本富裕,但后来逐渐没落。 教育经历:阿加莎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唯一的正规教育就是15岁左右妈妈送她去巴黎学院读音乐,后来在毕业汇演上她发现自己还是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放弃了这个梦想,后来回家之后,妈妈鼓励她写作打发业余闲暇时间,第一本书:丽人之屋。没有出版。年少的阿加莎·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她通过自学和实践,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写作技巧。 婚姻与家庭:阿加莎经历了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以丈夫出轨告终,第二段婚姻则与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相伴至终。小她14岁。是侄子的大学同学。 处女作与成名作:1920年,阿加莎出版了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标志着她侦探小说创作的开始。1926年,她的成名作《罗杰疑案》一举奠定了她在侦探文学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 主要作品:阿加莎一生创作了八十余部侦探小说、十四部短篇小说集和十九部剧作,以及多部诗集。她的代表作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ABC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阳光下的罪恶》等。 销量与影响:阿加莎的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著作。她与日本作家松本清张、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并称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 荣誉与奖项:1971年,英国女王授予她爵士称号,以表彰其贡献。她的剧本《捕鼠器》自1952年首演以来,连续上演多年,创造了世界戏剧史上的纪录。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侦探小说女王”。 出生与家庭: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她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英国人,家庭条件原本富裕,但后来逐渐没落。 教育经历:阿加莎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唯一的正规教育就是15岁左右妈妈送她去巴黎学院读音乐,后来在毕业汇演上她发现自己还是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放弃了这个梦想,后来回家之后,妈妈鼓励她写作打发业余闲暇时间,第一本书:丽人之屋。没有出版。年少的阿加莎·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她通过自学和实践,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写作技巧。 婚姻与家庭:阿加莎经历了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以丈夫出轨告终,第二段婚姻则与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相伴至终。小她14岁。是侄子的大学同学。 处女作与成名作:1920年,阿加莎出版了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标志着她侦探小说创作的开始。1926年,她的成名作《罗杰疑案》一举奠定了她在侦探文学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 主要作品:阿加莎一生创作了八十余部侦探小说、十四部短篇小说集和十九部剧作,以及多部诗集。她的代表作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ABC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阳光下的罪恶》等。 销量与影响:阿加莎的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著作。她与日本作家松本清张、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并称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 荣誉与奖项:1971年,英国女王授予她爵士称号,以表彰其贡献。她的剧本《捕鼠器》自1952年首演以来,连续上演多年,创造了世界戏剧史上的纪录。
- Ep119罗素《赞美闲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不可衡量的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之一,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学术贡献 哲学领域:罗素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与G.E.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他提出了逻辑原子论,试图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将复杂的知识分解为最基本的原子命题,从而揭示世界的本质结构。他的哲学思想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哲学从传统形而上学向分析哲学的转变。 数学与逻辑领域:罗素在数理逻辑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是数学史和逻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著作试图将整个数学体系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对集合论、类型论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决了当时数学基础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如罗素悖论。他的工作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逻辑学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其他领域:罗素在历史学、文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他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哲学史著作,以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不仅适合专业学者研究,也深受普通读者的喜爱。社会活动 和平主义运动:罗素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一生都致力于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反战宣传而被判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积极倡导核裁军,1955年,他与爱因斯坦共同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各国政府放弃使用核武器,防止核战争的爆发。他还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 教育改革:罗素关注教育问题,他呼吁教育改革,以适应科学进步和现代生活的需求。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反对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1927年,他和妻子多拉·布莱克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实验学校——皮肯·希尔学校,实践他的教育理念。 社会公正:罗素关心社会公正问题,他支持工人阶级的权益,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平等。他认为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个人生活 婚姻与家庭:罗素一生经历了多次婚姻,他的感情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充满波折。他的婚姻观念较为开放,曾因婚姻问题和社会舆论产生过一些争议。不过,他在家庭中也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了他们对知识和自由的追求。 性格与爱好:罗素性格独立、思想敏锐,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除了学术研究外,他还喜欢阅读、旅行等活动,这些爱好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荣誉与影响 所获荣誉: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还曾获得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科学院荣誉院士等荣誉。 《赞美闲散》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随笔集,通过五个核心主题——工作、教育、爱情、社会、文明——展开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批判与反思。书中提出的观点极具前瞻性,至今仍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启迪。 一、对“工作”的批判与重构 罗素犀利指出,现代社会将工作视为道德枷锁的观念源于奴隶制传统,而真正的进步应建立在合理分配劳动与闲暇的基础上。他将工作分为两类: 物理性劳动:改变物体位置或指挥他人劳动; 创造性劳动:需要独立思考与精神投入的活动。 他主张四小时工作制,认为劳动者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应拥有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用于自我发展,而非被迫陷入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议将工作时间缩短为四小时,并不是说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必须浪费在纯粹的无聊活动上。我只是想说,一个人每天工作四小时,便应该有权获得生活所需以及基本舒适的生活状态,其余时间可依照个人喜好随意支配。对任何社会制度来说,将教育向前推进都至关重要,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人们的品位,让他们能够更加明智地利用闲暇) 三、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平衡 在教育领域,罗素呼吁自由与纪律的辩证统一: 教育目标应包含生活意义建构与心理动力培养; 需警惕权威滥用,避免教师将纪律执行异化为“虐待狂式快感”; 倡导通过启发而非灌输,培养孩子为超越个人目标而行动的能力。四、爱情与社会伦理的冲突 书中从历史维度剖析爱情观念的演变: 中世纪浪漫爱情以诗意想象为核心; 文艺复兴后爱情逐渐世俗化,但婚姻仍需超越浪漫主义,建立现实而深刻的情感联结; 强调爱情自由与社会责任间的张力,主张性伦理需在保护儿童利益与尊重个体情感间寻求平衡。 (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要遭受孤独的折磨,爱情便是摆脱孤独的重要途径) 五、对现代社会的诊断与反思 罗素预言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同质化危机: 美国社会的思维趋同与电影工业加速文化扁平化; 金融体系受“黄金迷信”支配导致非理性决策; 建筑设计缺陷加剧家庭矛盾,呼吁改革居住环境以解放女性潜能。(工业主义从一开始便倾向于过分强调生产,却很少关注消费和日常生活。这是利润至上的结果,毕竟利润只同生产有关。这就导致工厂越来越科学化,劳动分工更是被细分到极致,但家庭生活却始终未能科学化,各种家庭任务都堆到了早已身心疲惫的母亲身上。这是利润主导一切的自然结果,最混乱、最无组织、最令人不满的人类活动,往往都发生在赚不到钱的机构中。
- EP118《芒果街上的小屋》她在等一辆小汽车停下来,等一个人改变她的生活
桑德拉•西斯内罗斯是当代美国最成功的墨西哥裔作家之一,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生于1954年,当代美国女诗人,墨西哥裔。 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墨西哥裔。生于芝加哥,父母均为墨西哥裔。有六个兄弟,是家里唯一的女孩,自小便以文字自娱,笔下描绘了美国主流文化边缘的墨西哥移民。成名作为《芒果街上的小屋》(1983)。 30岁时凭借《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成名。另著有短篇故事集《喊女溪》和诗集“《坏男孩》(Bad Boys)”“《放荡的女人》(Loose Woman)”“《我恶劣的、恶劣的行为》(My Wicked,Wicked Ways)”,长篇小说“《拉拉的褐色披肩》(Caramelo)”等。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想、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钩连,汇聚出一个清晰世界,各样杂沓人生。所有的讲述都归于一个叙述中心: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埃斯佩朗莎,是英语里的希望)。生就对弱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着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着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此书曾获1985年美洲图书奖,并很快被收入权威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此后又进入大中小学课堂,作为修习阅读和写作的必读书广泛使用,成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成长经典。2004年,西方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为其编撰导读书,同在一个导读系列中的还有《哈姆雷特》《红字》等十余部传世之作。 埃斯佩朗莎,是英语里的希望。而在西班牙语中,它意味着”too many letters.“(太多字母)。生活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生就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诗一样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 EP117《生活的科学》阿德勒的幸福奥秘
文字版本欢迎关注公众号。公众号名称:书视汇Echo * 作者引用了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话:“只有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在一门真正的科学中,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所谓生活的科学,讲的就是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因此,本书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 * 《生活的科学》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通过对问题儿童身体与精神、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的深入分析,探索个人缺陷所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结,引领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从容应对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人生难题。 个体心理学家相信,虽然人生苦难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在本书中,阿德勒告诉我们,导致不良后果的往往不是缺陷,而是患者对缺陷的态度。只要我们勇于直面缺陷,就能克服并超越缺陷,获得心智的成长与人格的完善,享受更大、更持久的快乐和幸福。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古典精神分析的三大代表人物。他就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尽管家庭富裕,但阿德勒的人生自童年开始便充满了磨难。从小就患有佝偻病的他看上去又矮又丑;3岁时,睡在他身旁的弟弟去世,此后又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5岁时,阿德勒险些因肺炎丧命。所有这些经历让阿德勒从小就对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恐惧。与此同时,自卑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阿德勒消沉下去,他没有逃避,恰恰相反,这位命途多舛的少年怀着巨大的勇气与生活进行搏斗。经过不断努力,年轻的阿德勒顺利进入了维也纳医学院并于1895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 作为一名医生,阿德勒在从业过程中开始对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在1899年结识了弗洛伊德,此后便开始研究心理学并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师徒二人在学术上渐渐出现了矛盾,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在性的因素、潜意识、人格和梦,以及神经症的病因和疗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都存在分歧。1911年,阿德勒公开发表文章阐述精神分析的问题所在,并退出了精神分析学会。1912年,阿德勒正式创立了国际个体心理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赴苏格兰亚伯丁做演讲时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享年67岁。
- EP116《佐贺的超级阿嬷》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
岛田洋七,1950 年 2 月 10 日出生于日本广岛县,本名德永昭广,是日本著名的漫才师、作家 成长经历 童年波折:1949 年父亲因原爆症去世,母亲在广岛原爆纪念馆旁开居酒屋抚养他和哥哥。因他年幼依恋母亲,小学二年级时,母亲和阿姨将其送到佐贺的外婆家抚养。 佐贺时光:洋七在外婆家生活了 8 年,就读于佐贺市立赤松小学校与佐贺市立城南中学校,还担任了城南中学校的棒球队长。期间,外婆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生活智慧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离开佐贺:后来他获准以公费生名义进入广岛的广陵高校,离开佐贺。在广陵高校棒球队练习时被打伤,随后退出棒球社。 演艺生涯 拜师学艺:岛田洋七师从日本漫才大师岛田洋之助,并与师弟岛田洋八(本名藤井健次)组成漫才二人组 B&B。 初露锋芒:他在 NHK 的漫才大赛中获得最优秀新人赏,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掀起相声热。 持续活跃:漫才组合虽曾一度解散,但他现仍活跃于电视和舞台上,为观众带来欢乐。文学成就 创作缘起:2001 年,岛田洋七将童年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故事写成《佐贺的超级阿嬷》一书,该书的创作灵感源自著名导演北野武的一句无心之言。 作品影响:《佐贺的超级阿嬷》因真挚感人的内容引起极大反响,经《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专访推荐后,更造成轰动。随后他又完成了续篇《佐贺阿嬷:笑着活下去》,两书销售超过 380 万册,并持续三年位居各大畅销书排行前列。 系列作品:除上述作品外,他还创作了《佐贺阿嬷的幸福旅行箱》《妈妈,我很想你》《阿嬷,我要打棒球!──佐贺的超级阿嬷》等作品,形成了 “佐贺阿嬷” 系列。 故事核心内容 背景与主线 8 岁的昭广因父亲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中罹患核辐射去世,母亲无力抚养,将他寄养到佐贺乡下的外婆家。外婆独居的茅草屋破旧不堪,生活拮据,但外婆以惊人的创造力与豁达心态,将贫困转化为充满乐趣的生存智慧。
- EP115《一生》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与契诃夫、欧·亨利齐名)。他的作品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人性本质,尤其擅长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深刻主题。 一、生平与创作历程 1. 早年经历莫泊桑出生于诺曼底没落贵族家庭,母亲与福楼拜有深厚交情。他早年涉猎广泛,曾学习法律、音乐、绘画,甚至参与普法战争。1873 年拜师福楼拜后,专注文学创作,受左拉、屠格涅夫等作家影响。 * 《一生》故事介绍 * 雅娜生于一个温馨融融、喜气洋洋的贵族之家。母亲多愁善感,沉湎于风流往事的回忆中。父亲勒佩丘·德沃男爵生性温厚诚朴,乐善好施;他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田野和树林;他特别信奉卢梭的“顺乎天性”的教育思想,这一点对雅娜的成长尤为重要。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雅娜十二岁时入修道院,一住五年,与人世隔绝,以免受社会环境的毒害。因此,直到十七岁出修道院开始她的一生时,她仍然是个纯情天真、富于幻想的姑娘。她回到白杨田庄,在海边田野憧憬美好的人生、奇妙的爱情,渴望梦想中的那个人来叩田庄的大门。命运似乎对她特别慷慨,不久便派来一个相貌堂堂的贵族青年德·拉马尔子爵。二人一见钟情,很快由热恋而结婚。从少女到新娘,雅娜首先遇到的是情和欲的冲突。她刚刚情窦初开,以纯情投入决定她一生的结合,还难以接受子爵的性欲,敏感的心灵一开始就受到伤害。蜜月旅行到科西嘉岛,新婚夫妻在幽谷山泉戏水时,雅娜才完成性觉醒的转变,在短暂的时间内,夫妻间的情和欲达到了协调。这段美好的日子,成为她一生弥足珍贵的唯一记忆。然而,情和欲的这种协调,如昙花一现。雅娜的幸福来得迅疾,去得也迅疾,好似流星转瞬即逝,闪光熄灭之后,给她留下的是一片更加幽 暗的夜空。这就是先慷慨后吝啬的命运给她安排的一生。结婚之后,德·拉马尔子爵就摘下温文尔雅的面具,露出了卑劣淫邪、薄情寡义的嘴脸。蜜月旅行回来,他立刻把庄园和财产的管理大权抓在手中,甚至苛刻地限制雅娜的花销用度,暴露了他那贪婪而自私的本性;他稍不如意,就对雅娜和岳父岳母提高嗓门儿,说话就跟争吵一样,表明了他那专横跋扈、缺乏涵养的品格。这一切,雅娜都可以忍受,都可以渐渐习惯;然而,她那颗纯情的心灵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她丈夫那种不择手段、永难餍足的肉欲。德·拉马尔子爵初次应邀到白杨田庄吃晚饭,就同雅娜的使女罗莎莉私通了。蜜月旅行归来的当天夜晚,他就抛开妻子,去同罗莎莉重温旧情。直到他们有了个私生子,雅娜也没有觉察丈夫的奸情,只是在一天夜里,她无意中才发现丈夫和使女睡在床上,精神立刻受到极大的刺激,穿着单薄的睡衣跑到积雪的荒野,要跳崖投海自杀。此后她大病一场,早产生下一个儿子,便移情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子身上。德·拉马尔子爵恶习难改,又同本地的富维尔伯爵夫人野合, * 二人经常骑马到树林幽谷私会。奸情被伯爵发现后,遭到报复而双双死于非命。雅娜的儿子在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离家上中学后,很快就堕落了。他赌博成性,并且寻花问柳,同暗娼私奔。数年间,不但提前把名下继承的财产挥霍殆尽,还欠下大笔债务,逼得雅娜不得不忍痛卖掉白杨田庄。雅娜晚年的凄凉境况可想而知,只能从儿子和暗娼生下的女婴身上,得到一点点人生的温暖。
- EP114《老妓抄》坦率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反倒放松愉快起来
[日]冈本加乃子(1889—1939)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创作风格独特,作品充满现代感与生命力, 一、生平经历 * 出身背景:出生于东京都富豪之家,毕业于迹见女学校,家境优渥。 * 婚姻家庭:丈夫为风靡一时的漫画家冈本一平,儿子冈本太郎是二十世纪日本著名前卫艺术家。 * 情感波折:曾因婚姻危机自杀未遂,后形成丈夫、自己与情夫的“三人行”生活;次子死后潜心研究佛教,成为佛教研究家。 * 文学成就:1936年发表以芥川龙之介为原型的小说《病鹤》,正式登上文坛;1938年发表代表作《老妓抄》,1939年因脑溢血去世,遗作《生生流转》等由丈夫整理发表。 二、创作风格 * 主题特色:作品多探讨生命意义、人性复杂与情感纠葛,常融入宗教元素,如《鲤鱼》以沙弥悟道隐喻修行与欲望的冲突。 * 笔触特点:文字华丽绚烂,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如《寿司》中通过小男孩对食物态度的转变,展现对生命的感悟。 * 女性视角:塑造了多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如《老妓抄》中的园子,展现其独立、坚韧与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三、代表作品 * 《老妓抄》:同名短篇集代表作,以老艺妓园子为主角,展现其资助青年柚木实现梦想的过程,探讨生命、青春与人际情感的纠葛。 * 《鲤鱼》:讲述年轻沙弥与少女的邂逅,在宗教与世俗的冲突中展开,最终沙弥以“鲤鱼”二字悟道,落发为僧。 * 《家灵》:入选日本教科书,讲述家族女性的宿命轮回,通过老妇人的叙述,展现生命的救赎与勇气。 本书中的“妓”,指的都是艺妓。所谓艺妓,是用音乐和舞蹈为顾客酒宴助兴的艺人,也称艺者、艺子。一般来说,不以卖身为业。 核心主题与叙事 女性欲望与自我救赎 老妓园子通过包养柚木,试图在年迈时重获青春活力与情感寄托。然而,柚木始终将这段关系视为交易,认为园子是因“赎罪”而付出。这种不对等的认知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物化的困境,也暗含了加乃子对“爱与欲本质”的哲学思考——她曾写道:“恋爱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不应为这一小部分而停滞不前。” 生命力的流动与重生 园子与柚木的互动被赋予超现实的隐喻色彩。例如,柚木发明的“永动机”象征着对永恒生命的追求,而园子最终选择将柚木推向更广阔的世界,暗示个体需在“放手”中实现真正的成长。这种对生命循环的描写,呼应了加乃子作品中常见的“毁灭与重生”母题。 新旧时代的碰撞 故事背景设定于明治末年至大正初年,传统艺伎文化与近代工业文明的冲突贯穿始终。园子作为旧时代的遗存,与代表新思想的柚木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社会转型期女性的挣扎与觉醒。 《老妓抄》是日本作家冈本加乃子的短篇小说集,本作由十个故事所组成: 《老妓抄》、《寿司》、《家灵》、《东海道五十三次》、《鲤鱼》、《蝙蝠》、《浑沌未分》、《食魔》、《仲夏夜之梦》、《舞妓》 《老妓抄》 * 这篇故事以年迈艺妓园子为主角,她收留并资助电器行青年柚木实现发明梦想,却因柚木逐渐失去斗志而陷入内心挣扎。园子试图通过资助他人弥补自身青春的遗憾,却最终未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这一过程既是对他人生命的救赎,也是对自我存在的叩问。 故事通过园子与柚木的关系,展现了生命意义的探寻、青春流逝的无奈,以及人际情感中的孤独与执念。当柚木最终离开,园子在孤独中继续寻找生命的意义时,那种“衰老一年年加深了我的伤感,而我的生命却一天天更繁华璀璨”的矛盾感,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复杂与坚韧。
- EP113《赶时间的人》我不停地流汗不停地用体力榨出生命的水分仍不能让生活变得更纯粹
一、作者简介 王计兵,笔名拾荒,196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曾从事建筑工、捞沙工、木工、摆地摊等多种职业。2018年起成为外卖骑手,在送餐间隙坚持诗歌创作,累计创作诗歌5000余首。其作品以底层劳动者的视角切入,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被誉为“外卖诗人”。 二、诗集内容 《赶时间的人》收录了王计兵创作的182首诗歌,分为三部分: 外卖生活:以“赶时间”为核心意象,描绘外卖骑手在都市丛林中奔波的艰辛,如《赶时间的人》中“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亲情记忆:通过细腻的笔触抒发对父母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如《父亲从乡下来看我》中“从六楼望下去/父亲就像/五彩画布上一滴墨/他在那里旋转/手足无措地/找不到应该着落的位置”。 生命感悟:以劳动者身份反思生活本质,表达对尊严与希望的追求,如《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中“邻居送来的旧沙发/让妻子兴高采烈/这样想时/日子真的就慢了下来/慢成了轻轻落下的白发/慢成一字一句的叮咛”。 三、创作背景与风格 创作背景:王计兵在送餐途中捕捉灵感,将劳动场景与人生感悟融入诗歌,作品多写在烟盒、废报纸上,后整理成册。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洁质朴,善用比喻与意象,如“风中的承诺”“时间在催/我还有许多单子需要及时配送/此刻,我才是菩萨”,以幽默对抗苦难,以坚韧直面现实。
- EP112《亲爱的安吉维拉》婚姻或许幸福或许不幸,但它都不是一项成就
3、《亲爱的安吉维拉:或一份包含15条建议的女性主义宣言》讲述了什么故事 《亲爱的安吉维拉》是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写给好友的一封公开信,以15条具体建议回应了“如何将女儿培养为女性主义者”的提问。这封信不仅是育儿指南,更是一份犀利的女性主义宣言,旨在打破性别枷锁,重塑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 核心故事:一封写给未来的信 背景:阿迪契的友人安吉维拉成为母亲后,写信向她请教如何养育女儿成为独立、自由的女性主义者。阿迪契以回信形式,结合个人经历与观察,提供了15条直接而深刻的建议。 目的: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期待,帮助女孩成长为“不依赖他人定义、掌控自我人生”的完整个体。 女性主义思想:超越性别,重塑权力结构 阿迪契的建议基于两大核心工具: 自我认定:坚信“自己与男性同等重要”,拒绝“除非”“假如”等条件性平等。 性别互换检验:对任何观念提问:“若性别互换,结论是否成立?” 案例:若男性出轨被原谅,女性出轨是否同样被接受?答案揭示性别不公。社会影响:从育儿到社会革命 个体层面:为父母提供“反性别偏见”的实操手册,如通过运动对抗外貌焦虑、鼓励质疑伪女性主义(“女性成功但需操持家务”)。 社会层面:挑战尼日利亚乃至全球的性别歧视,推动公众讨论“女性如何定义自我”。 生平与教育背景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1977年9月15日出生于尼日利亚南部城市埃努古,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教育轨迹跨越两大洲: 尼日利亚大学:最初攻读医药学,后转向文学创作。 美国深造:19岁赴美,在德雷塞尔大学学习传媒学与政治学,后转入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创意写作硕士,耶鲁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她长期往返于尼日利亚与美国,双重文化背景深刻反映在她的作品中。文学成就:以笔为剑,书写非洲的多元与伤痛 阿迪契的作品聚焦后殖民时代的尼日利亚,融合个人叙事与历史宏大叙事,代表作包括: 《紫木槿》(Purple Hibiscus,2003) 处女作:以15岁少女视角,揭露尼日利亚中产家庭内部的压抑与暴力,展现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图景。 获奖:提名2004年橘子小说奖。 《半轮黄日》(Half of a Yellow Sun,2006) 国际声誉:以尼日利亚内战(1967-1970)为背景,通过五个普通人的命运,探讨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身份认同的撕裂。 荣誉:2007年橘子小说奖、2015年“橘子奖十年最佳小说”,并助她成为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史上最年轻得主。 《美国佬》(Americanah,2013) 移民叙事:女主人公伊菲麦露的跨国经历,揭示种族歧视、文化冲突与身份重构。 影响:获2013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被碧昂丝在单曲《Flawless》中引用其女性主义演讲。 非虚构作品: 《哀痛笔记》(Notes on Grief,2024):记录父亲去世后的私人哀痛,探讨悲伤如何重塑自我。 《亲爱的安吉维拉》(Dear Ijeawele):以15条育女建议,探讨女性成长与社会偏见。 《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2014):TED演讲扩展成文,批判对女性主义的刻板印象,呼吁性别平等。
- EP111《大声说话的女孩》你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你的声音
* 阿比·达蕾出生成长于尼日利亚拉各斯,18 岁前往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现居英国埃塞克斯。母亲泰茹・索莫林是尼日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税务学教授。 * 拥有伍尔弗汉普顿大学法学学位、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国际项目管理硕士学位与优秀学生毕业资格,以及伯克贝克学院创意写作硕士学位。 写作生涯 * 写作生涯始于博客和教会杂志,2018 年凭借小说《大声说话的女孩》获巴斯小说奖。 * 2020 年被《观察家报》列入最佳新人小说家名单,其作品《大声说话的女孩》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入选 BBC 睡前精选图书,入围 2020 德斯蒙德・艾略特奖。 《大声说话的女孩》讲述了尼日利亚女孩阿杜尼追求教育与自我价值的成长故事。 阿杜尼生活在一个偏僻乡村,妈妈教导她教育能让人拥有说话的权利,这在她心中种下了渴望学习的种子。然而,妈妈因病去世后,14岁的阿杜尼被失业且酗酒的父亲卖给50岁的出租车司机莫鲁弗为妻,以换取金钱和支付房租。莫鲁弗已有两个妻子,阿杜尼在那里遭受了沉重的劳动、家庭的虐待和羞辱,还面临着丈夫的婚内强奸。但她始终不愿屈服,不想像其他女性一样怀孕生子,过着被束缚的生活,她渴望回学校读书,将来成为一名教师。 在莫鲁弗家,阿杜尼唯一的温暖来自莫鲁弗的第二任妻子卡蒂嘉,然而卡蒂嘉却因难产去世。阿杜尼惊恐地逃离,来到拉各斯的“大夫人”家做女佣。在这里,她依然受尽辱骂和挨打,但也结识了好心的厨师科菲和医生的妻子蒂亚小姐。后来,阿杜尼勇敢地揭开了大夫人丈夫大先生的恶行,之后离开了大夫人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阿杜尼重新回到学校,继续为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阿杜尼目睹了身边女人们各式各样无声的战斗,有的凭借身体为家人挣得庇护所,却横死野外;有的在商界成功,却要忍耐丈夫的背叛。但阿杜尼始终咬紧牙关,拒绝向这不公的一切投降,她不仅要为自己争取权益,还要为社会上和她有同样困境的孩子争取权利与教育机会。
- EP110《明亮的夜晚》对生活有所期待?那不仅是奢侈,还是危险的事情
文字版本可以移步公众号《书视汇Echo》 作为一部女性主义文学,《明亮的夜晚》中描写了从曾祖母,到祖母,再到妈妈和“我”这四代女性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小说中,离婚后的智妍离开首尔,来到曾和祖母共同短暂生活过的小城熙岭,开始在熙岭天文台工作。在这里,她又见到了十岁以后便再没见过的祖母,在祖母家里,智妍看到了曾祖母的照片,听到了曾祖母、祖母,还有新雨大婶的故事。时间在慢慢流逝,在陪伴祖母追忆往事的过程中,智妍也慢慢走出了婚姻带来的伤痛,内心重新拾回了力量。春天的时候她就要离开熙岭了,面对最初来到熙岭时曾经问过自己的那个问题—“在好起来吗?”此刻她终于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 人物:喜子 新雨大婶丈夫 祖母 妈妈 曾祖母 曾祖父 祖父 以下的进度条,听众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听。 00:00:54《明亮的夜晚》里面我智研因为丈夫出轨离婚去到小城熙岭生活,书中也很多篇幅提到关于出轨不同人的态度,那今天第一个话题我们就来讨论一个比较大胆的话题,就是出轨,那对于出轨,思平是怎么看的呢 00:15:06对作家崔恩荣的介绍 00:18:46《明亮的夜晚》讲述了什么故事 00:32:50喜欢的部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