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从孩子眼里看见乡村女性
“你见妈妈哭过吗?” “你愿意成为像她一样的人吗?” “她不忙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如果有来生,你还想做她的孩子吗?” 这些问题来自湖南新宁的刘钰琪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共同编辑的以乡村女性为访谈对象的人物通讯书《山里的月亮》。孩子们如何从与母亲的对话中汲取力量,如何从平凡里领悟小人物的伟大与坚强?本期节目邀请到了刘钰琪老师,对话畅聊乡村里的女性议题与教育影响。
- 从食堂起义聊起,我们想要培养怎样的孩子?
一位13岁杭州六年级小学生去年11月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个视频,抱怨学校食堂的食物难吃、质量存在问题:“发芽萝卜一个、苍蝇两只、没熟土豆、炖不好的番茄汤。“学生吃了想吐,学校却还在搞光盘行动。他还带领小伙伴举报,在学校门口演讲。后来事件被主流媒体关注,网友将该事件成为“食堂起义”,而这位学生的B站粉丝数在短时间内达到30多万,他在视频里发表的很多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批评也被广泛讨论。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在云南支教的志愿者老师和一位河北的乡村学校校长,去聊一聊乡村学生怎么看待学校伙食,以及在学生反叛行为的背后所折射出的那些教育问题。 声音目录: 00:02:18 乡村老师怎么看待食堂起义这件事? 00:10:50 乡村学校食堂背后的“门道” 00:32:09 老师如何面对学生中的反叛者 00:52:01 城乡儿童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有差距吗? 00:59:20 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否在培养“听话的学生” 01:08:36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对自己的学生有什么期待
- 洗脚建立的感恩教育:纽带还是枷锁?
近年来,全社会都非常重视感恩教育,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变化,也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感恩教育”与“给父母洗脚、跪拜”似乎成为了一种固定组合,而与此相随的,则是那些从未停止的争议之声。 感恩是否需要被教育?感恩教育可以被如何传递?本期“乡村教师圆桌派”,我们邀请到了两位朋友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声音目录: 00:01:55 感恩教育在个人心中的定义 00:05:50 日常生活中的感恩行为及其触发因素 00:16:20 学校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实践与反思 00:39:40 感恩教育与社会规约、情感感知、自我认识的关系 00:57:35 感恩教育的边界与合理性探讨 01:06:30 一次感恩教育的练习
- 中考之后,乡镇初中毕业生的人生选择题
2024年各省的中考已经快要结束,对于很多乡镇初中的毕业生来说,相比于高考,中考才是他们第一次面临未来的岔路口。围绕原生家庭的创伤、青春期的彷徨和对未来的迷茫之中,这群15岁左右的孩子们到底在想些什么?本期节目邀请到了两位9年级学生,请他们聊一聊他们对生命、家人、未来的想法。
- 无用之用,乡镇美育者的教育现实
社会对于美育的重视日益增长,但一些特别言论仍在存在,比如: “这些东西又不能提升成绩,有什么用?” “太多不正经学习的人被容纳去搞艺术”,人们不由得思考,美育是刚需还是装饰品?美育对学生而言到底有哪些价值? 本期“乡村教师圆桌派”邀请到了工作在乡镇教育一线的两位音乐、美术老师,共同交流她们在乡镇的教育尝试与思考。
- 欺凌背后,乡镇学生的生存法则
2月底,湖南湘潭一教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新闻登上了热搜;3月初,河南邯郸市初中生凶案引起了热议。学生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成为施暴者,这些让我们不由得思考,在支持系统较薄弱地区的学生们处在怎样生存状态中?他们有哪些关于生活的思考,又遇到过怎样的危机?他们会如何去应对?在本期节目中,两位嘉宾分别从中学班主任、小学心理教师的视角,分享了她们的观察与思考。 【声音目录】 00:02:01回忆儿时学习生活,社会支持能量化解自身困境 00:10:30校园霸凌公共事件之下,思考与担心并存 00:17:54乡村学生生存现状 00:23:55校园欺凌与家庭关系的思考 00:39:02关注学生情绪起伏,从细节和频率了解学生 00:49:43安全自由的家庭氛围与真诚社交的心
- 跳出编制后,她们如何继续自己的教育人生?
教师编一直都是很多人心目中“铁饭碗”,但近几年我们发现,有一些教师在任教一段时间后,选择跳出了编制,但也依然活跃在教育行业。本期“乡村教师圆桌派”请到了两位曾经在编制内的教师:番茄和爱琳,在跳出编制之后,她们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觉察和热情,用她们自己独有的方式,探索着不一样的教育人生。
- 乡村里的女性主义者,在乡村做性教育
在如今的互联网言论场域中,“性别”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对立的情绪。而在乡村当中,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是否又有了不一样的形态表现,本期“乡村教师圆桌派”三八妇女节专题节目,特别邀请到了一位一线的乡村教师和一位曾经在湖南支教的老师,她们都很关注女性议题,并且在学校也开展过很多性教育、性别教育相关的课程,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乡村里的女性主义者”和她们在乡村的故事。
- 支教结束后,他们都去哪儿了?
在乡村教育这个体系中,支教老师是其中一个很特别的元素。每个支教老师,或许都是基于不同的契机去支教,当然也带着不同的情感完成了支教。但大家或许很少关注到,那些完成长期支教后的老师们,后来都去哪儿了?他们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是否和当年的支教有关呢? 本期《乡村教师圆桌派》,我们邀请了三位已经完成为中国而教两年支教项目的老师,和大家分享支教结束后,他们的生活轨迹都如何运转着?
- 与杨瑞清校长对谈:做幸福教师,培养快乐学生
本期特别节目将为大家分享为中国而教2024寒假培训开幕式深度对谈,对谈主题为如何 “做幸福老师,让学生快乐成长”。参与对谈的是22级未来教育家项目成员熊嫄嫄,正在云南支教的23级志愿者教师熊韧凯,以及40余年扎根乡村,潜心开展行知教育实验的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校长。
- 颠覆想象,今天的留守儿童究竟是什么样?
关于“留守儿童”这个概念,经过多年来各种媒体的普及,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但许多人很可能也只是停留在熟悉这个层面上,至于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如何,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的留守儿童和当初的留守儿童相比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的生活更好了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大概都很模糊。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一位一线的乡村教师和一位在云南支教的志愿者老师一起来聊一聊这一代留守儿童的现状与他们所面对的困境。
- 学生当面骂我傻X,我该怎么办
乡村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被学生骂”这件事,可能许多老师都有过相关困扰,比如:“我平时对学生挺好的,可学生却当面骂我。”“本来想提醒他一下,结果刚开口就被骂回来了。” 被学生骂——这样一个可能引发不安和困扰的问题,处在乡村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会如何应对呢?对此他们有哪些感受和想法呢?本期 《乡村教师圆桌派》与三位一线乡村教师共同分享交流师生冲突背后的担忧与思考。 0:01:25 应对学生骂人的经验分享 0:06:23 & 0:41:20学生骂人行为背后的动因 0:15:44 被不同类型学生辱骂的感受差异 0:19:18 被学生危及生命安全时如何自我保护 0:31:10 师道尊严与师生平等 0:45:18 应对学生骂人行为的方法 0:49:10 教师的角色期待与改变
- 郑州教师自杀的背后,老师们都在经历着什么?
10月31日,郑州23岁教师自杀的新闻引爆了互联网,对于这位老师所做出的决定,有些人惋惜、有些人不理解。教师似乎成了一座围城,一方面许多年轻人把考教师编制视作进入体制的捷径,另一方面教师群体内部却又有许多的焦虑、压力和不满。究竟老师们在学校经历着什么?而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是否又会有不同的感受?本期《乡村教师圆桌派》和一线乡村教师们一起来聊一聊教师这份职业背后的辛苦与焦虑。
- 困在婚恋市场里的乡村教师,学习为爱情估价
爱情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处在乡村教育环境中,老师们也对爱情婚恋等内容有着种种疑问或困扰:怎样找到合适的伴侣?相亲是一种好的脱单方式吗?为什么我们不愿意轻易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异地恋的波折与难以捉摸、他人对乡村教师的不同看法该如何去应对? 这里是乡村教育公益组织为中国而教出品的播客节目“乡村教师圆桌派”。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三位不同地区、不同恋爱状态的老师一起来探讨有关“爱”与“婚恋”的话题。 01:21 作为乡村老师目前在婚恋问题上存在的困扰 05:39 找到一个合心意/合适的对象困难的原因 10:47 身处相亲状态的个人感受 15:52 爱情中的“依恋理论” 17:05 一段良好的感情状态的底层逻辑 19:50 步入亲密关系:理性与感性的权衡博弈 20:55时代背景下婚恋状态的新变化 23:14异地恋在乡村教育环境下的发展状态 28:56乡村教师身份与现实情景下的婚恋价值衡量 30:38乡村教师对于现有婚恋状态的一些想法与期待
-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社会生病,孩子输液,老师吃药
最近,“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成为公众讨论度不断攀升的社会热点:“中小学生连上厕所时间都没了”等相关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中小学生被“课间圈养”的现象引发家长、教育界人士及社会各界的争论和思考。 然而真实情况如何?老师在其中身处在什么位置?乡村与城市又是否存在相同的情况? 这里是乡村教育公益组织为中国而教出品的播客节目“乡村教师圆桌派”。在第一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两位一线乡村教师、一位城市实习教师(同时也是为中国而教的月捐人)一起围绕这个主题,向大家呈现“十分钟”背后的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