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P26. 松赞外滩艺术展特辑:“隐秘之门”不必在藏地,也可以在滚滚红尘中
本期内容 「隐秘之门」松赞外滩藏地艺术展于4月19日正式开幕,我们在开展前夕邀请松赞人知诗七林、策展人盛立宇一起聊了聊艺术展背后的故事:为什么松赞要在上海外滩做一场艺术展?艺术家们在藏地采风和创作的经历,以及展览中不可错过的精彩亮点。 在这场对谈中,你会听到日本殿堂级摄影师上田义彦在西藏采风的故事,怎样去捕捉“根源的喜悦”;传统藏式空间与现代主义建筑如何进行时空“辨经”,达到神圣共振;以及当代艺术家们如同“伏藏师”,在藏地行走与探求的过程中,发现内心的珍宝。 在知诗七林眼中,观展亦是一场旅行,可以赋予我们重新审视日常的视角,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正如盛立宇所说:或许“隐秘之门”不必在藏地,也可以在滚滚红尘中。 内容提要⭐️ 1:12 松赞为什么做艺术展?为何选在上海外滩? 3:37 今天当我们谈论藏地时,我们在谈什么? 5:57 上田义彦“根源的喜悦”与“本初善” 10:27《西藏的蜜蜂》: 自然光下人类的共通之美 13:10 空间辨经: 传统藏式空间V.S.现代主义建筑 16:34 七碗水的修行: 藏族人的晨起第一课 18:00 贡嘎曲德寺: 与文艺复兴同时期的藏地壁画 19:21 王子璇《净观》: 从外滩喧嚣沉入五智寂静 25:20 林海钟《西行纪》: 丈量藏地山水的尺度 27:27 当代“伏藏师”: 行走探索中发现内心的宝藏 28:37 藏地高原让身心回归,唤醒人类的觉知 31:17 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 本期嘉宾🎙️ 知诗七林,松赞人 盛立宇,藏地艺术展「隐秘之门」策展人 丁丁,播客「隐秘之门」主持人 ▲上田义彦,《收获NO.22》,西藏日喀则白朗县乃琼村 朵布一家人;摄于2024年10月14日。 ▲上田义彦在西藏来古休登寺观看僧众辨经©徕卡 [图片] ▲藏族人每天清晨起来,会给佛堂供上七碗水,开启新的一日。水容易获取,但对万物的生命很重要,同时水代表“空性”的特质,能显现一切,但本质是空。 ▲从香格里拉平移过来的藏地传统空间与建筑大师Michael Graves作品形成一次难得的对话,照片中央为瓷板画《西藏镇魔图》,两侧立柱为贡嘎曲德寺壁画复刻。 ▲王子璇,《水月观》,亚麻布上油画,2022 ▲王子璇常年在松赞香格里拉林卡的隆净美术馆中创作,她的画面由无数重复笔触构建而成,如同念诵、礼拜,以身体性的绘画行为唤起观者内在的觉知。 ▲贺勋,《伏藏-宝石》,布面油画,2024 ▲林海钟,《雅鲁藏布大峡谷》,绢本水墨设色,2023 [图片] ▲林海钟在松赞藏东南旅行中的创作。他的画是慢的,多看一会儿,眼神里开始发热,像望着冬日的山谷慢慢升起的雾气。站在山水的尽头,他问的是:我们到底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在外滩高楼林立的剪影之下,「隐秘之门」艺术展安静地邀请每一位观者在“观看”之外,闭上眼睛,去“内观”——真实,也许不在外部,而在每一个当下。 「隐秘之门」展览讯息 展期:2025年4月19日-2025年6月30日(周二–周日 10:00-18:30) 地点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外滩三号沪申美术馆 *本次展览实行预约参观制,敬请提前扫码预约 [图片]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秋刀鱼 照片 | 松赞旅行、徕卡
- EP25. 余天一:植物世界是一盒无限拼图,唤醒你的敏感与惊奇
本期内容 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曾说: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渴望生存,所以植物画不在于像不像,而在于真不真,而真则在于生命本身。 100多年前,英国女性博物学家玛丽安娜·诺斯独自环游世界,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和雨林之间,她用快而精准的笔触,捕捉到植物惊人的生命力。100多年后,植物科学画家余天一考证出她当年旅行经过的地理位置,并发表了从画作中发现的新物种,正因为这些画拥有生命的千钧之力。 本期「隐秘之门」,我们将听到余天一和玛丽安娜·诺斯跨越百年的对话,做植物画家是一种什么体验,以及滇西北植物王国的神奇魅力。在拼贴植物地图的过程中,学会热爱花草、热爱河流、热爱天空,最终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内容提要⭐️ 1:47 她没有等待骑士,而是找到一把自己的剑 4:22 荒郊野岭、暴晒雨淋,必须用极快速度记录 7:28 植物画不在像而在真,而真来自生命本身 9:39 没有征服自然的野心,只有弯腰的共情 11:55 化身福尔摩斯,推演苦寻诺斯笔下雪山的坐标 13:24 邱园上学散步记:每天都有不同的花在开 15:46 因为颜值“低”,在标本馆躺200年无人问津 17:43 诺斯曾为它低头,我接过了她的火炬 19:13 雨林常年晨雾弥漫,午后骤雨,晚霞似火烧 24:48 做一名植物画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26:29 自然的细节无穷尽,时刻挑战大脑的极限 31:44 达玛梅朵:漫山遍野的花毯,壮观的大王杜鹃 37:02 自然的信号:该剪羊毛、种玉米、放蜜蜂了 37:59 别人家春天吃野菜,云南人春天在吃花 40:57 植物世界有无限拼图,唤醒你的敏感与惊奇 43:49 热爱花草,热爱天地,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本期嘉宾🎙️ 余天一,自然博物学家、植物画家 泓嘉,「隐秘之门」主持人 ▲玛丽安娜·诺斯(1830.10.24 - 1890.8.30):英国博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六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并用画笔记录了900多个物种。邱园的诺斯画廊是英国唯一为女性艺术家举办的永久性个展。 ▲诺斯绘制的绿绒蒿,细致到每一根绒毛都纤毫毕现。有意思的是绿绒蒿除了没有绿色之外,几乎占满了彩虹的每一个颜色,尤以青蓝色最吸引人,因为自然界中少有纯净的青蓝色植物,是大喜马拉雅地区的高山明星物种。 ▲诺斯绘画的条件参差不齐,有时候非常艰辛,需要与强烈的日晒、过高的温度或者过低的温度、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热带的蚊虫骚扰和不断变幻的光影进行战斗。 ▲诺斯绘制的婆罗洲茜草科弯管花。 ▲天一在邱园翻看弯管花的标本。 ▲2024年天一终于在婆罗洲看到了自己发布的弯管花新物种,超级开心~ ▲诺斯绘制的杯毛杜鹃(Rhododendron falconeri)。在诺斯同时代的大部分植物画家都是在室内创作的,但诺斯经常在野外创作,她观察到的植物的颜色受到自然光的强烈影响,而室外自然光的光源方向、色温和亮度都极为多变。[图片]▲余天一绘制的大王杜鹃,总状伞形花序,花粉红色或蔷薇色,基部有深红色斑点,分喜欢生长在高海拔山坡林中。▲云南白马雪山垭口漫山遍野的紫色杜鹃花毯。[图片]▲栎叶杜鹃群落,当地人看到杜鹃花开就知道要剪羊毛种玉米了,养蜜蜂的蜂农们也会提前把蜂箱放到靠近杜鹃林的地方,收成会特别好。 ▲天一在自己家中养的植物。 「松赞和TA的朋友们」杜鹃季主题团,欢迎和余天一老师一起云南去看花🌸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秋刀鱼 照片 | 余天一、彭建生、洛桑江初、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 EP24. 唐古拉山的清晨,野鹿在我身边轻盈奔走
本期内容 仁青达吉从小在康巴的牧区长大,他用帽子和碎石子就能空手“套”来陌生的马。少年时跟着母亲一路颠簸去朝圣:在唐古拉山上惊险翻车,被迫雪中夜宿,却在翌日清晨看到野鹿从身边轻盈奔走;进拉萨城时,他偷偷掀起卡车的篷布,从缝隙中望见永生难忘的布达拉宫。 在客人眼中,仁青真挚热忱,是藏地文化和智慧的分享者;在朋友眼中,他随性洒脱,在月光下会自由地放声歌唱。本期「隐秘之门」是松赞25 年特辑,我们和松赞的第一位旅行管家仁青聊了聊他的成长,是如何让他拥有一颗自在和豁达的心。 内容提要⭐️ 1:03 从小马背上长大,用帽子和碎石能空手套马 5:50 童年跟着母亲去拉萨,篷布缝隙中的布达拉 8:42 唐古拉山翻车历险,夜宿雪中遇见野生鹿群 10:18 开肩劈叉练声乐,康定艺术团的帅气小伙 11:10 去“中甸”的巴士乌龙,开启14年松赞之旅 14:36 客人好奇很多东西,光是牦牛就有108问 15:36 信仰原来不在别处,就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18:18 土生土长的管家们,标准之外的丰富弹性 20:43 火锅、衰老与八苦,如何去理解人生之道 26:18 “性空正见”的藏文、英文和Deepseek版本 27:47 穿越三江并流,看自然浓缩在褶皱中 30:09 重走茶马古道,拜访峡谷里彩虹上的民族 31:59 月光下边走边唱,香巴拉就在你我心中 本期嘉宾🎙️ 仁青达吉,松赞旅行管家 阿媚,松赞产品研发经理▲年轻时的康巴帅气小伙仁青(左)▲仁青带领外国客人游览布达拉宫(右),14 岁去拉萨朝圣的他没有想到今后的人生会反复回到这里。▲仁青正在讲解寺院中的《六道轮回图》,他擅长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分享藏地文化。▲仁青带领客人们在森林中冥想打坐,自然中的鸟叫和风声是最好的背景音乐。▲很多客人在旅程结束后会给仁青写感谢信。▲仁青与卡瓦格博雪山的合影。▲假期回到四川家乡的草原上,和孩子们重拾童年时光。▲72 岁的仁青母亲带着姐妹团在德钦雨崩转山,信仰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仁青拍摄的松赞林寺清晨朝霞,又是一天新的启程。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秋刀鱼 照片 | 仁青达吉、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Alon Peretz《I Did It》
- EP23. 她们的“多邻国”
本期内容 阿珍和李云是松赞塔城的第一、第二任店长,她们经历过许多趣事和囧事:阿姐们牵着老大、背着老二来应聘;午休时纷纷“失踪”,原来是扛着锄头去田里干农活。她们鼓励不会说英语的大家,既然你们能说纳西语、藏语和傈僳语,为什么不能把英语也当方言?到后来,阿姐们真能大胆地蹦出:“coffee or tea, with milk?” 对阿珍来说,她喜欢自由地在村里散步,一路采花椒叶、野生山药果和掏蜂蜜,烹饪来自大地的天然本味;李云的美学启蒙则源于一盆昙花,她向往自然蓬勃的生命力,也喜欢与质朴的手工器物朝夕相处。 我们一起聊了聊她们成长的经历,以及松赞食物与美学背后的故事。欢迎走进“姐妹多邻国”,听她们把岁月酿成歌。 内容提要⭐️ 1:38 年少时的选择:放弃公务员,踏上未知之路 5:21 牵老二背老大来应聘,午休“失踪”去干农活 6:34 替换“下放边疆”的阿珍,李云的塔城蓝调初见 8:18 田野日记:365天四季轮转的村落和心情 10:45 能说傈僳语、藏语和纳西语,也把英语当方言 11:46 花椒叶鸡蛋饼、焖野生山药,裙摆兜回的晚餐 14:29 客人的正反馈:钓鱼、掏蜂蜜、跳舞与掌声 17:03 美学启蒙是一盆昙花,自然蓬勃的生命力 21:49 启程、转山与回向,餐桌上的朝圣之旅 23:29 一个金色的秋天,躺在草坡上望着雪山 28:07 同年同月同日结婚,我们拥有的都是“好东西” 31:53 忆童年时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 本期嘉宾🎙️ 和丽珍、李云,松赞初代女性员工 泓嘉,「隐秘之门」主持人 ▲和丽珍:2005 年加入松赞,曾任塔城第一任店长,现任松赞餐饮职能副总经理 ▲李云:2009 年加入松赞,曾任塔城第二任店长,现任松赞房务职能副总经理 ▲采完野花躺在草原上晒太阳的和丽珍 ▲和丽珍全程参与松赞餐饮提升项目,在梅里考察时发现本土奶渣很香甜,最后研发出酥油煎奶渣 ▲在香格里拉阿布吉措踩线的李云 ▲铜制钥匙扣,李云负责开业筹备与选品时,会精心挑选有温度的器物,体现当地的环境与人文 ▲阿珍和女儿在塔城的合影 ▲李云与和丽珍穿着工布藏装在开业典礼上的合影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 EP22. 洛桑旦增:我在东竹林寺修行第10年
本期内容 在藏地旅行时,我们经常会遇见修行的僧人,但少有机会坐下来长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本期「隐秘之门」,我们邀请到东竹林寺的洛桑旦增,来聊聊他的出家缘起和修行日常,或许可以解答一些好奇和困惑。 旦增是个健谈开朗的年轻人,从小就有佛缘,高中时自己决定出家为僧。他和我们分享了学院每天有哪些功课,僧人的一日三餐吃什么,闭关修行怎样划定“界限”,以及寺院里为什么会养那么多可爱的猫咪。 在课外,旦增爱晒太阳、喝茶和听书,颇有“老干部”画风;但他也积极地与外界交流,跟进时代的变化。对旦增来说,寺院和世俗生活并不是两个隔离的世界,彼此可以相互启发;善意也可以不断传递,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内容提要 1:05 关于称呼的误解:不是所有出家人都是“喇嘛” 2:11 关于出家的误解:从小有佛缘,不是“想不开” 6:47 上山拿糌粑喂蚂蚁,拧紧瓶盖防止小虫子进去 10:35 刚进寺院:盘腿容易麻,急性子练慢书法 15:34 师父会故意说错,来考验我们的思辨力 17:37 清晨变身“人工闹钟”,敲门去喊师兄起床 19:31 关于饮食的误解:出家僧人为什么可以吃肉 22:40 休息日会去雪山草地野餐、翻跟头、捡垃圾 24:44 泡茶、晒太阳、听说书,一些“老干部”喜好 28:50 闭关的“关”可大可小,会在门口放标志做界限 31:38 酥油花、画坛城、金刚舞,要学十八般“武艺” 35:01 寺院的猫咪是团宠,也会盘坐在大殿听经 38:07 放假陪师父进城看病,和朋友聊天涨见闻 42:06 会用12306买火车票,用抖音学习修电器 44:28 和出租车司机闲谈,内心升起随喜之心 45:26 乐观和善意可以不断传递,做个快乐的人 本期嘉宾🎙 洛桑旦增,东竹林寺僧人 泓嘉,「隐秘之门」主持人 ▲在佛学院的学习中,“辩经“是很重要的一课。有时老师会故意说错,考验学生们能否思辨发现,用辩经的形式来反驳。 [图片] ▲旦增修行的小课桌,右边是经文,左边是补充体力的酥油茶和水果。他也喜欢在阳光好的时候,去院子里晒太阳听说书。 [图片] ▲寺院里散养着很多猫咪,有些会跟着僧人们一起去佛殿听课,大家会轮流抱着撸猫,是寺院团宠。 [图片] ▲旦增和师兄弟们经常会去山上捡垃圾,有一次救助了一只小鸟(在中间的师父左手中),大家悉心照料恢复后,又将它送返林间。 [图片] ▲在佛学院学习的僧人可以吃寺院的大锅饭,但毕业的僧人们就要自己做饭,土豆是最常见的菜色。在部分法事和功课修行时需要茹素,藏地僧人可以吃别人供养的“三净肉”。 [图片] ▲旦增正在给师父们免费测量血压,监测大家的身体健康,他会在放假时,陪同不熟悉汉语的师父们到大城市看病。 [图片] ▲旦增每年冬天都会来昆明喂海鸥,希望海鸥能将祝福送到世界各方。 [图片] ▲阳光明媚的休息天,旦增会出门散步,采回一罐酸甜的野生草莓和师兄弟们分享。 [图片] ▲旦增喜欢记录自己的生活,朋友圈里经常分享手机拍的日常。图为朋友正在教他怎么用专业相机拍照。 [图片] ▲夜晚的东竹林寺,旦增抬头看到的满天繁星。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洛桑旦增、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 EP21. 我有一份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在世界屋脊守候四季
本期内容 提到藏地的自然环境,可能大家脑海中会浮现出高原、雪山和湖泊——这些壮阔景致确实震撼,但这片土地上还蕴藏着更多细腻富饶的生机。 本期「隐秘之门」,我们邀请到《松赞四季》的导演Dá,以物候日历为线索,来聊聊他所观察与记录的藏地四季:从春日的高山杜鹃,到夏季牧场满山跑的牛羊;从秋日渐变的彩林,到冬天等黑颈鹤归来。你会听到一年200多天驻扎在藏地拍摄是什么样的体验,旅途中真挚热诚的人与村庄,以及一期一会的四季食单。 在Dá看来:当我们打开自己,发现身边的美,每一处都可以是旅行的起点。雅鲁藏布江畔的桃花汛将至,和我们一起动身去觅春吧🌸 内容提要 1:15 一年200多天驻扎藏区,四季是一个伪命题 4:20 石月亮的云海像聊天会,每分钟都有新故事 5:40 春有花开好,冬有候鸟归,物候串联起四季 7:05 片长从4分钟到14分钟,多的都属意外之喜 8:25 尼果寺和谐相处的孩子、动物与僧人 10:30 煨桑、热巴舞和日卦,对雪山的赞美与尊重 13:16 看粉色维纳斯带爬上山顶,宇宙渐次被照亮 15:19 地平线上巨大的红月,重复的壮阔与渺小 19:21 专家随手发来地址:这里,黑颈鹤正栖息 21:38 田间粘裤腿的种子,煮水可以治疗痔疮 24:16 没有精准的分秒时间,日子像河一样慢慢淌 25:08 季节食单:百花蜜,松茸烤鸡,苹果派与黑松露 32:14 村中吃席无需相识,坐下便是邻里乡亲 35:24 重新发现身边事物,每一处都是旅行的起点 ▲松赞之春 · 丽江的春日楸木 ▲松赞之夏 · 碧罗雪山的高山瀑布与原始森林 ▲松赞之秋 · 梅里谷久浓村的青稞地丰收 ▲松赞之冬: 来古冰川与蓝冰洞 ▲尼果寺的堪布正在教村里孩子们识字念书。 ▲中华蜂藏在深山之中,酿造的百花蜜有野花清香,每年夏天可在塔城吃到季节限定的百花蜜。 ▲来古海拔 4000 米以上的美西冰川,以其独特的蓝冰洞而闻名,图为拍摄团队在夜间徒步取景。 ▲香格里拉周边有许多隐秘的美景,前往亚丁路上的无底湖便是其中之一,有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和清澈的高原湖泊。 ▲来古雾凇:干枯的树枝上挂上了晶莹剔透的雾凇,是蹲点几天后的惊喜收获。 ▲贡嘎曲德寺为钦则画派的发源地和萨迦派的重要寺院,寺院本身像是一座凝固了时光的博物馆。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Dá与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 E20. 2024年旅行胶囊:我们这一年,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本期内容 本期是2024年“旅途来信”特辑💌我们邀请了隐秘之门和松赞的朋友们,来分享过去一年在藏地旅行时印象深刻的经历。 他们中有人get了自己的徒步心法,学会把脚下的路走得长一点,久一点;有人在桑耶寺偶遇停电,却仿佛踏进了几百年前的神圣空间;有人笑称自己是城市的牛马,被西藏的牛马治愈了;也有人被牧民的质朴和真诚所打动,领悟到生活本该有的简单与自由。 正如马尔克斯曾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分享2024年你们旅行记忆中的闪光瞬间;也祝福你们在新的一年旅途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内容提要 0:55 小张和治治:我们曾在雪山下给对方写信 8:16 Yang:草原上的牛粪,牧民们的金不换 13:22 洛桑:孩子想快点长大,去骑大马太阳花 15:09 周默:上田义彦告诉我,构图是摄影的敌人 20:19 丁丁:我终于get了徒步心法,一用就灵 24:17 汤圆:日经月累的玛尼珠,是老人的一生 28:30 艾昕:大家没有杂念,只想点燃手中的灯 30:24 马宏波:平安夜的藏文赞美诗和锅庄舞 31:56 心书:来自城市的牛马,被西藏牛马治愈了 33:27 木头:吃着路餐,头顶盘旋着猛禽之王金雕 34:28 老项:直播日照金山,像在高中操场看日落 35:27 鬼灯:那晚的银河也成为了现在我的一部分 36:26 斑马:金色的神山前,我深吸了一口气 37:15 苏菲:生命的力量,回归城市依然滋养着我 39:06 莉莉安:来古的那片冰蓝,是我梦中的情景 40:28 曹睿芝:洋流和山脉,来自大横断的地理浪漫 41:28 梓辰:仿佛时空交错,我踏进百年前的桑耶寺 42:05 施施:生活、旅行,冒险,祈祷别感到遗憾 ▲丽江茨满村漫步时发现的“悠闲”©《贤者时间》主播小张 ▲牧民正在捡拾新鲜的牛粪©《壮游者》主播Yang ▲上田义彦在西藏用大画幅相机进行创作©周默 ▲燃灯节僧人和民众们正在相互借用纸杯保护酥油灯©艾昕 ▲平安夜茨中教堂前盛装跳锅庄的当地村民©马宏波 ▲工作直播日照金山,可以每天抽空看云看山©项澄杰 ▲用手机“土法炼钢”的巴松措银河©鬼灯 ▲来古冰川与人的渺小©苏菲 ▲停电的桑耶寺只有天光和酥油灯,仿佛回到几百年前©梓辰 一则来自小宇宙的喜讯💌: 松赞「隐秘之门」荣获小宇宙“2024年播客大赏” 年度品牌播客 感谢大家这一年的关注和支持,欢迎在小宇宙、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QQ音乐等平台关注和订阅「隐秘之门」。也可以通过邮件:yuhongjia@songtsam.com 联系我们,写下您的建议和期待,感谢您的聆听。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松赞旅行与受访者提供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Romeo《Spring》
- EP19. 走!去云南吃一次杀猪饭,打开神秘的“隐藏菜单”和种地DNA
本期内容 杀猪,是中国乡村过年的热闹前奏,云南的杀猪饭做法尤其丰富:大理的“猪肉刺身”生皮,鹤庆的凉拌“吹肝”,维西的“江边辣”,都充满了野性与想象力。 本期「隐秘之门」,我们来到云南维西县洛桑江初的老家,参与了一场地道的江边杀猪菜盛宴。不仅解锁了杀猪现场的神秘“隐藏菜单”,刻在DNA里的种地基因也隐隐作动:村里每户人家的菜园都像一本功夫独到的菜谱,蕴含着老一辈的智慧与讲究。 我们聊了聊杀猪刀的“SOP”,像密集“团建”一样的邻里相帮——在洛桑眼中,这都是人们对这片土地多年的理解与热爱。杀猪饭都吃上了,新年还远吗?走,跟我们去一趟云南,把每一顿饭都变成一场庆祝。 内容提要 1:15 金沙江:沙滩有金沙,阳光下闪闪发光 3:47 猪肉刺身、辣椒炖内脏,各有千秋的杀猪饭 5:58 腊月家家都请客,年关的乡村密集“团建” 10:58 好猪肉的脂肪是甜的,“配角们”也足够出彩 15:33 走进一个菜园,就打开了这家人日常的菜谱 17:48 黄肚皮鲤鱼最美味,烧鱼汤的腊肉要单独做 23:24 消失的田埂,水电站修建,记忆将失去载体 26:23 杀猪流程SOP,主人家提前给brief“对齐”需求 30:14 现场“隐藏菜单”:猪颈肉、猪胰现烤现吃 32:45 吹肝:花椒、白酒吹进猪肝,调料浸润气孔 36:13 江边九大碗:最爱酸菜炒肉和妈妈的江边辣 39:46 村中大院:出生、嫁娶、离世,都在大院发生 43:28 杀猪已非必要,但无意义的聚会反而更加珍贵 44:03 从家寄来的土猪肉和鹅蛋,是家园精神的延续 47:04 回到远方的家:安全感和土地的连接 本期嘉宾 洛桑江初,松赞人 小刘,「隐秘之门」主持人 ▲洛桑家后院一早就开始杀猪,烧水、捉猪、杀猪、烫毛、分肉,几个阿叔的分工井井有条。 ▲杀猪现场的“隐藏菜单”:直接把猪颈肉、猪腰、猪脾、猪脑放进炭火里烤,肉的香气与熟度是有层次的,油脂丰厚。 ▲腌制火腿要使用后腿,杀猪当天需要用盐封住腿肉,让它快速出血去腥,然后需放在缸中腌制数日,再悬挂在房梁上阴干,陈放三年的火腿味道最佳,肉质细、油脂薄、瘦肉多。 ▲吹肝是将白酒调和的草果、花椒、辣椒、茴香吹进新鲜的猪肝内部,外面再抹上一层辛香料进行风干。风干后的吹肝重新收缩紧密,随食随取,可切片生吃、可煎炒烹炸,可保存约一年之久。 ▲家中的女性们负责杀猪菜九大碗的料理烹饪,图中两人正在灌制血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家绝活,杀猪人家有时需要特意去请“做菜大师傅”来乡帮。 ▲江边辣是洛桑妈妈的拿手菜,这是一道辣椒炖内脏的盛宴,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咸鲜的汁水里夹杂着麻辣的劲道充盈内脏之中,吃完后,仿佛灵魂都得到了满足。 ▲塔城特有的“猪油拌饭”饱含着动物油脂所独有的浓烈丰盛的香气,刚炼出来的猪油洒在热气腾腾的米饭上,每一粒米都油光闪亮,酱油的咸鲜与葱花的清香,都在猪油的香气中被无限放大。 ▲洛桑家的九大碗:江边辣、酸菜炒肉、炖肥肉、猪肉炖海带、排骨炖萝卜、骨汤炖土山药、炸乳扇、泡椒花生萝卜凉菜,前五道基本为固定菜色,后四道看主人家发挥。 ▲进入腊月之后,江边村的人们几乎每天都能吃上不同人家的杀猪饭,大家借此机会相互走动和闲聊,堪称村落的密集“团建”月,也是当地人们维系关系的重要方式。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 EP18. 葡萄酒如何“酿造”了云南茨中?
本期内容 茨中村,坐落在碧罗雪山和白马雪山之间的澜沧江河谷。19世纪法国传教士来到此地,惊讶地发现这里风土复杂而迷人,适宜葡萄生长;后来本地百姓也逐渐学会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百年后的今天,这里已发展出世界顶级葡萄酒产区的潜质,松赞茨中山居也即将开启新的旅程。 本期「隐秘之门」,我们邀请到松赞葡萄酒顾问全世平,带领我们一起探索香格里拉产区独一无二的风土,聊一聊葡萄酒文化如何“酿造”了茨中当地的生活。有人曾赞美葡萄酒是“瓶装的诗”,欢迎大家来到松赞茨中山居,体验这篇风土与人共写的诗章。 内容提要⭐️ 2:05 大香格里拉的复杂风土,世界顶级产区的潜力 4:14 雪山脚下的茨中村:传教士与葡萄酒的渊源 6:21 “黑珍珠”藏葡萄的农家酒:荒野中的花果香气 10:14 酿酒师日常:不高大不神秘,弯腰与土地对话 13:42 葡萄、虫子和鸟,顺应生物链的意外收获 17:05 核桃壳治疗生病的树,藏族人朴素的自然观 21:50 理想的葡萄酒:风土和气候的印记都在酒里 23:53 70%种植30%酿造,葡萄酒是葡萄生命的延续 25:17 冷凉峡谷V.S.干热河谷:温润与热烈的较量 31:03 藏香猪与琵琶肉:脂肪与单宁的完美交融 32:53 松茸和牦牛肉刺身:白葡萄酒的清爽平衡 33:28 从土地到酒杯,了解一杯葡萄酒的诞生 36:58 酿造让人重新理解时间与自然的尺度 本期嘉宾🎙️ 全世平,酿酒师、松赞葡萄酒顾问 周默,「隐秘之门」主持人 ▲茨中教堂,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法国传教士主持兴建,时至今日教堂里还保存着当时酿酒的器皿和葡萄种植园。 ▲茨中村信仰文化多元,信奉天主教的村民会在礼拜日和宗教节日来到教堂进行弥散礼拜。 ▲德钦县云岭乡日咀村坐落在澜沧江边的干热河谷,海拔在2000-2200米之间,温度较高,热量充足,松赞酒庄在这里培育的赤霞珠成熟会更加充分。 ▲松赞茨中酒庄员工根据葡萄的成熟度、大小、形状等进行选择性的手工采摘,保证酿酒葡萄的均匀性和完整性。采摘时天气也非常重要,如果碰上下雨,雨水会稀释果实的风味;所以观察天气,是每一位葡萄园管理员的必备能力。 ▲葡萄采收之后还会在加工流水线上进行逐串逐粒的人工筛选,进一步剔除破碎、腐烂或不成熟的葡萄,清除叶子和叶柄,以求获得高品质的葡萄酒。 ▲在酿酒师全世平看来,葡萄酒是葡萄生命的延续。打开一瓶酒,能够喝出当年的风土印记,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 ▲采收葡萄和酿造之时,当地的百姓们会前往煨桑台祈福,邀请僧人们诵经,感谢风雨和阳光的恩泽。 ▲松赞葡萄酒顾问全世平正在酿造和调试葡萄酒 ▲松赞茨中酒庄日咀村葡萄园本地员工的合影 ▲松赞茨中山居酒庄酒窖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周默、马宏波、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Lux-Inspira《Love Present》
- EP17. 热西才让旦:在藏地,民间歌者是一个村落的灵魂
本期内容 狗吠,牛铃,藏笛,牧歌——高原牧场就像一个透明的音乐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自然与人的交响乐。 本期「隐秘之门」的嘉宾热西才让旦是一名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人,他在过去20年间,辗转于藏地不同的村庄,收录了3000多名民间艺人、近上万首民间音乐。在他看来,民间歌者链接着一个村落的过去和当下,是整个族群的灵魂;民间音乐也不应放进尘封的数据库,而应从当代的土壤长出新鲜的枝芽。 我们和热西才让旦聊了聊他这些年田野调查的经历,以及藏地音乐的独特之美。通过他的分享,或许我们可以跳出声音的茧房,潜入草原与高山的音乐溪河,顺流徜徉与倾听。 内容提要 1:03 马背上的童年:辽阔的牧场是透明的音乐厅 5:28 一台录音机和300个卡带,出发去田野 7:50 青海热贡六月会:完全进入内在的忘我状态 9:49 自在潇洒的民间艺人是一个村落的灵魂 13:05 一首曲子的来龙去脉有上百条田野笔记 14:51 录音保持自然的声场,苍蝇的嗡鸣也穿梭其中 16:49 民歌是口传心授,乐谱是不成功的翻译 21:54 阿里古老,工布轻快;山区跳跃,高原平缓 24:55 改编传统民歌像烹饪好的食材,切忌过度加料 27:55 听见童年:不光是孩子,大人也需要儿歌 31:07 好的环境能产生好的声场,每个人都可以歌唱 33:20 旅行时不妨走出声音茧房,潜入当地音乐之溪 本期嘉宾 热西才让旦,藏族歌者、民间音乐传承人 泓嘉,「隐秘之门」主持人 ▲香格里拉维西县塔城镇收集民间音乐现场 ▲四川德荣收集民间音乐现场 ▲收音时会尽可能选择民间艺人熟悉的环境,保持自然的状态,图为云长爷爷和彭措夫妇在自己家中录制热巴调 ▲热西才让旦在接受102岁老艺人的祝福 ▲青海华隆回族自治县科巴村儿童夏令营教学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热西才让旦、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热西才让旦《心愿》、《三朵花》、《太阳叔叔》以及部分田野调查素材
- EP16. 普洱Citywalk指南:从咖啡到菜市场,体验0.5倍速的小城生活
本期内容 提到普洱,可能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普洱茶;的确,这座小城的节奏就像用心喝茶一样缓慢。本期「隐秘之门」,我们邀请到普洱大开河咖啡庄园的主理人梅子,聊一聊这座城市的“慢”气质从何而来,当地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土著推荐,以及咖啡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梅子赞美了普洱的山中四季:冬日有云海和野生大象来做客,夏季有彩虹和萤火虫之舞;她还安利了各种奇野的普洱菜:昆虫宴、牛撒撇、臭豆腐煮鱼——听上去或许有些匪夷所思,但正如汪曾祺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和我们一起放慢脚步,去普洱的秋意里漫游吧。 内容提要⭐️ 1:26 普洱-昆明:三天两夜卧铺车到2.5小时高铁 2:56 九县一区26个民族,“水又族”才是少数民族 5:21 童年往事:背筐发咖苗,蹲地拔杂草 9:57 从0到1,一杯咖啡如何诞生? 13:15 咖啡渣冥想屋:摇晃的树,掠过的鸟 14:55 山中四季:野生象群、大合唱与飞舞的生命 18:48 思茅二中鸡脚:火烤辣椒舂碎真上瘾 21:57 必尝土菜:土鸡炖甜笋,牛扒烀,水腌菜炒肉 27:43 芒果拌菠萝:酸甜辣循环,口水无限分泌 29:48 重口爱好者:油呛心管和牛皮,臭豆腐煮鱼 31:21 虫子宴:凶猛的酸蚂蚁和蜘蛛也是盘中餐! 36:52 五月五,换肠肚:每家每户都有养生食谱 41:02 味蕾猎奇记:牛胃液撒撇,拉祜血炒肉 43:46 热闹五一菜市场,慢生活行署大院戴家巷 48:53 普洱,一座以0.5倍速生活的小城 本期嘉宾🎙️ 梅子,普洱大开河咖啡庄园主理人 泓嘉,「隐秘之门」主持人 ▲梅子一家全家福:爷爷从1988年开始种植咖啡,父母也一直致力于咖啡第一产业,传到梅子第三代开始尝试精品咖啡与咖啡庄园转型的道路(猜猜哪个是梅子?) ▲毕业后重返家乡,在咖啡田中劳作的梅子 ▲左图:咖啡花每年四五月开花,有茉莉、栀子和橘子的清香;右图:11月到3月期间的咖啡果采摘季。 ▲不同成熟度的咖啡果:全红果做出来的咖啡风味最佳。 ▲不同的咖啡处理方式:水洗、蜜处理和日晒的咖啡豆。 ▲大开河咖啡庄园的冥想屋:用咖啡渣循环材料制作而成,每一个洞孔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让人专注于当时当下的感受。 ▲五一农贸市场里的大红菌、野生小苦瓜和甜笋;普洱从山地到雨林横跨700多公里,食材极为多样,买来最好当天烹饪,保持口感新鲜。 ▲普洱端午药根市集:红参、小红蒜、天麻、牛蒡子根、重楼、当归……家家户户都会用百草根炖猪筒子骨或鸡肉,用各种植物药材做成药膳汤,俗称“五月五、换肠肚”。 ▲左图:普洱烟火气十足的烤串,每一家店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右图:油呛心管,用葱姜蒜、泡山椒等香料用宽油猛火爆香,下心管快炒,口感鲜辣脆嫩。 ▲普洱是一座适合骑行的城市,普洱绿谷酒店提供Brompton Barbour自行车租赁服务,并设计了不同的骑行路线,其中一条路线的终点是梅子家的咖啡庄园,流云与远岱尽收眼底。 ▲普洱绿谷酒店位于北部湿地公园内,被丰富多样的植物与动物环绕,享受人与自然的亲密相伴。 本期目的地索引: 咖啡推荐: * 普洱大开河咖啡庄园 * 炬点咖啡 * 简聿咖啡 * 目樵咖啡 * 11.22咖啡 美食推荐: * 当地人多的米线/米干店 * 老熊凉拌 / 老白族凉拌 / 马英凉粉 * 申记臭豆腐煮鱼 * 二中大妈烧烤店 * 云磨豆腐坊 * 孙博佤王宴 * 小池蜻蜓餐厅 * 大头炊哥清汤牛肉火锅 * 松赞普洱绿谷酒店餐厅 人间烟火: * 五一农贸市场 * 行属大院 * 戴家巷 生活公园: * 普洱北部湿地公园 * 洗马河水库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梅子、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Evert Z《We Whistle While We Wander》
- EP15. 深入冰川:探索生命的力量
本期内容 冰川是地球的一本书,记录着这颗星球的历史。青藏高原素有“亚洲水塔”之称,庞大的冰川群孕育了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我们璀璨的文明。 本期「隐秘之门」,我们邀请到常年往返于藏东南冰川的洛桑江初和山原猫创始人林毅,与我们分享冰川的奥秘:梦幻般的蓝冰洞是怎样形成的?冰川如何雕琢出地球上错综复杂的地貌?冰川周围有哪些奇妙的动植物繁衍生息?藏东南来古村的牧民又是如何世代与冰川为伴? 跟随我们深入冰川,探索生命的力量。 内容提要 0:34 冰川是地球的一本书,记录这颗星球的历史 3:36 从极地到赤道,南极和乞力马扎罗的雪 5:28 亲眼见证冰川的变迁,我们该如何回应? 9:29 冰川是大自然的雕刻师 11:41 回溯奔流的大河,寻找文明的源头 14:39 冰川观察手册:远观、俯瞰、亲密接触 16:09 蓝冰之美:如梦似幻的幽蓝世界 19:05 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的冰崩如雷轰鸣 20:44 西藏杓兰与蓝大翅鸲的绚丽 24:15 可持续冰川探险,在冰川前理解自然 27:11 夏季来古:牧场与冰川比邻而居 29:18 冬季来古:寒冷中炙热的牧民生活 34:00 神奇塔黄:一片叶子里藏纳昆虫的世界 39:30 飞翔的胡兀鹫:狂风中的生命力量 本期嘉宾🎙️ 林毅,山原猫创始人、WWF注册环境教育讲师 洛桑江初,「隐秘之门」主持人 [图片]▲林毅(木头)在来古冰川 [图片]▲来古冰川是一组冰川的统称,其中壮观的雅隆冰川从岗日嘎布山海拔6606米的主峰,延伸至海拔4千米的岗日嘎布湖。 [图片]▲雅隆冰川的蓝冰洞:蓝冰通常密实坚硬,中波长较短的蓝光被致密坚厚的冰层散射,便呈现出水晶般美丽的蓝色。 [图片]▲冰川融化后形成的河流,雕塑着大地的形状。 [图片]▲来古夏季牧场就在冰川附近,当地牧民与冰川毗邻而居。 [图片]▲西藏杓兰:生于海拔2300至4200米之间,花大,俯垂,紫色、紫红色或暗栗色,通常有淡绿黄色的斑纹,花瓣上的纹理尤其清晰,俗称“仙女的拖鞋”。 [图片]▲塔黄:主要分布在4000-4800米的高山石滩及湿草地,形态像塔一样,最高能长到1.5-2米,是整个冰缘带植物里个头最高的植物。 [图片]▲蓝大翅鸲:俗名喜玛拉山蓝鸟,雄鸟有着丝绒般令人眩目的蓝色丝羽,燕子般轻盈的翼形,过着椋鸟式的群居生活,多见于针阔叶混交林的高树上。 [图片]▲胡兀鹫:属于大型猛禽,两翼展开能达到2.50米,有着优秀的飞行能力、强大的胃和好视力,因鸟喙下面有一簇倒垂的黑色刚毛而得名。 [图片]▲可持续的冰川旅行:跟随专业向导,了解当地环境与文化;选择已有小径,尽量减少足迹;使用可持续材料的装备,避免一次性用品,将垃圾带回;学习冰川生态与环保知识,提高意识、影响更多的人。 [图片]▲松赞来古山居:坐落于来古村,直面雅隆冰川。建筑设计采用集约预制生态模块化与自然建造思维,将平原城市完成的模块运输至高原进行组合,尽可能减少对高原脆弱环境的影响,做到了对冰川和村落最小的干扰与“轻轻落地”。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木头、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Laurel Violet《Cold》
- EP14. 重走洛克之路:白色法座、展翅蝙蝠和无与伦比的美
本期内容 100年前,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决定前往神秘的贡嘎岭探险,将亚丁三神山之美第一次呈现给了世界;100年后,松赞在亚丁村落下新的山居,沿着洛克与当地人转山的足迹,研发出亚丁“松赞小径”。 本期「隐秘之门」,我们邀请了旅行者、摄影师悟空,聊了聊他与约瑟夫·洛克在亚丁旅行中的奇遇交错;以及作为松赞旅行产品设计师,他是如何跟随百年前探险家的步伐,重新探索与发现这片土地:走近雪山冰川与巨大的U型山谷,目睹三座神山同框的壮观奇迹。 内容提要 1:18 冲古寺第一次睡通铺,被跳蚤咬出“抱腰龙” 4:39 横断山脉的褶皱,塑造出亚丁“等边三角形” 5:32 念青贡嘎日松贡布:终年积雪的三怙主 7:35 约瑟夫·洛克:香格里拉的灵感之父 10:53 看在照片的份上,编辑“忍下”洛克的臭脾气 14:15 植物猎人的超卷赛道,洛克的中年危机 22:48 好奇的木里王:为什么不坐飞机去月球? 29:14 白色法座、展翅蝙蝠与无与伦比的美 31:44 冲古寺之外:雪豹经常出没的蓝月山谷 33:10 杜鹃林暗房:虫子、尘土和苔藓都粘在底片上 35:48 世界最高机场、成都和香格里拉出发怎么选 39:47 亚丁十湖:神湖五色海,雪山倒影的波拥错 44:05 松赞亚丁山居:躺看仙乃日和夏诺多吉 46:18 松赞小径:见证三座神山同框的壮阔景象 51:21 大香格里拉环线:重新看见这片土地 本期嘉宾🎙️ 悟空,摄影师、旅行者、松赞亚丁产品路线设计师 丁丁,「隐秘之门」主持人 ▲洛克将亚丁和贡嘎岭的旅行经历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上。通过这一系列文章,整个世界都眺望到了念青贡嘎日松贡布的神奇雪峰,詹姆斯·希尔顿也以此为灵感写下《消失的地平线》。 ▲洛克拍摄的央迈勇雪山,他形容道:“在我眼前,无云的天空下升起一座无与伦比的金字塔般的央迈勇雪山,这是我亲眼所见的最美的山峰。” ▲洛克拍摄的夏诺多吉冰川,他对夏诺多吉的描述为:“它有埃及金字塔的庄严神秘,顶端却又不似它那般咄咄逼人;从侧面看,它仿佛一只巨型蝙蝠,两只宽大的翅膀正在酝酿展翅高飞的力量。” ▲洛克和护卫队在去亚丁的路上(左三为洛克),洛克不算是一个吃苦耐劳的探险者,他有着浩浩荡荡的护卫队伍,即使远在荒郊野外,仍要享受舒适的生活。 ▲洛克拍摄的木里土司。久居深宫的木里王,对他管辖之外的地方了解得不多。他向洛克提问:从木里到华盛顿有多远?为什么不能坐飞机到月球?他还对洛克的照相机很感兴趣,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在三天之内学会摄影术。 ▲洛克前往贡嘎岭的护卫队,其中红衣男子为节目中提到的木里大寺首席喇嘛。 ▲高山杜鹃,洛克曾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空气清新宜人,山路曲折蜿蜒,一路向下穿过冷杉、云杉、栎树编织成的美妙森林,其间依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杜鹃丛点缀。这些绿树投下或明或暗的树荫,相映成趣,再加上依依挂满枝的浅黄色松萝,简直妙不可言。” ▲穿越百年的对话:上图为洛克拍摄的央迈勇和仙乃日,下图为松赞旅行同角度拍摄。这不仅是对洛克探险精神的致敬,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盛宴。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约瑟夫·洛克《美国国家地理》、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Jakub Pietras《Zen》
- EP13. 拉萨Citywalk指南下:从甜茶馆到过林卡的藏式闲暇
本期内容 在拉萨Citywalk上集《从大昭寺到布达拉的圣城巡礼》中,我们跟随作家王郢以及拉萨人达次一起参观了拉萨的宫殿与寺庙,本期我们将继续漫步,走进拉萨日常的闲暇生活: 去老城热闹的甜茶馆听故事,到夏秋郊外的草甸溪边过林卡;逛一逛古老的街道与集市,尝一尝传统的藏式与南亚料理;追忆拉萨秋日斗风筝的激烈场面,置身坛城中领略先锋的当代艺术。 如今的拉萨,正如作家央珍在《拉萨的时间》里所写:“虔诚与钱财,佛国与尘世,精神与现实,喧哗与宁静,同时共存。” 内容提要 1:00 拉萨人的一天从甜茶馆开始 3:11 小孩的录像厅,大人的文化沙龙 7:38 过林卡:藏族人的夏日野外露营 9:26 传统藏宴:牦牛炖土豆、酸萝卜炒肉、青稞酒 14:16 罗布林卡:看藏戏逛动物园,消暑纳凉好去处 16:49 追风筝的人:秋日全城出动的斗风筝大赛 23:32 八廓街:精神与世俗的核心 27:49 冲赛康:城中最古老的市集 29:26 有趣小铺:五明书店、卓番林、扎西达杰针织店 32:04 吉本岗艺术中心:深藏拉萨闹市中的神秘地标 35:16 藏式人参果米饭:有口福的好彩头 36:44 拉萨本地人常去的藏餐厅与必点菜推荐 39:45 南亚印度尼泊尔菜:咖喱就馕,越吃越有 44:01 拉萨青年:旧的时光里开出新的花 45:50 拉萨的变与不变,高原的精神世界 本期嘉宾🎙️ 王郢,《Lonely Planet西藏》作者、摄影师 达次,松赞金牌管家 丁丁,「隐秘之门」主持人 ▲拉萨光明港琼甜茶馆:拉萨人的一天从一杯茶开始,大街小巷从来不缺一间小茶馆。作为八廓街周边最早的茶馆之一,有些人已经把到这里来喝茶吃藏面、藏包子当成了习惯,共同营造出一个拉萨生活习俗的展示空间。 ▲古时候,掷骰子本不是娱乐活动,而是占卜打卦的重要形式,如今成为拉萨人在劳作闲暇时最常见的游戏,许多人边掷骰子边唱骰子词,诙谐幽默。 ▲过林卡:“林卡”一词指代树茂草盛的园林,春末至秋初在林卡中举办的郊游野炊被称为“过林卡”。七八月密集的雨势和温煦的气候,使拉萨城区的大小园林变得郁郁葱葱,为过林卡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拉萨市民乐于离开城区,在林卡中受享阳光与新鲜空气的馈赠。 ▲藏戏,藏语称作“阿吉拉姆”,意为“仙女阿姐”,每年雪顿节在罗布林卡都有盛大的藏戏表演,面具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是藏戏的一大特色,目前以蓝面具流派影响最大。 ▲冲赛康:拉萨市区里最古老的市集,聚集了很多用袖子交易古董珠串的藏族同胞。 ▲吉本岗艺术中心,其前身“吉本岗拉康”始建于清代,是一座重要神圣的佛殿,后来曾作为粮仓、仓库使用。如今罕见的坛城建筑与多纬的沉浸体验在此融合;清代壁画与先锋的当代艺术在此相遇。走进吉本岗,就仿佛开启了一次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扎西小吃:当地一家人做了将近三十年的藏式和尼泊尔简餐,老照片旧装饰,满满的怀旧感。 本期目的地索引: 过林卡 * 罗布林卡 * 龙王潭公园 八廓街 * 木如宁巴 * 根敦群培纪念馆 * 冲赛康 * 尧西平康大院 文化艺术 * 吉本岗艺术中心 * 西藏博物馆 有趣小铺 * 五明书店 * 扎西达杰针织店 * 卓番林 * 帕崩岗翁堆兴卡路 * 敏珠林寺藏香 * 喀瓦坚地毯厂 美食餐厅 * 光明岗琼甜茶馆 * 藏家一号 * 思金拉错 * 鹏巴日 * 扎西小吃 * 娜玛瑟德餐厅 * 冲赛康居委会爱心饭店 * 松赞林卡酒店餐厅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王郢、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 EP12. 拉萨Citywalk指南上:从大昭寺到布达拉的圣城巡礼
本期内容 拉萨,在藏语中意为“神圣之地”,是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它是高原上的圣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和慕名而来的游客;它也有热闹的凡尘,夏日的草原上坐满了过林卡的人。 本期「隐秘之门」,我们邀请到了孤独星球《西藏》一书的作者王郢和拉萨本地人达瓦次仁,从旅行者和当地人的双重视角,展开讲述这座城市丰富的记忆与个人体验。 无论你是初次造访拉萨,还是想更深入地了解这片神圣之地,都可以从中找到漫步的方向。 内容提要 3:09 拉萨不是一天就建成的 5:48 晨光仪式:伟大的城市从自转中醒来 7:34 冬季朝圣者最多,藏地OOTD根本看不过来 12:54 儿时给僧人打扫提水,可以额外收获糖果 14:19 大昭寺牙柱:念念不忘必有余响的愿力 17:03 燃灯节:万盏酥油灯点燃,与城市形成共振 18:10 仙女节:蛙面女神与拉萨女性的欢乐庆典 21:22 夜游拉萨:蓝调时刻的宁静体验 23:54 布达拉宫:从金顶到地洞,一座文明小宇宙 31:33 降神节:一生要见一次的泼甜墙 35:28 色拉寺:马头明王,让妈妈睡整觉的神 38:38 哲蚌寺:万人空巷的晒佛节和酸奶宴 43:08 拉萨尼姑寺:遍地花木的心灵栖息地 45:56 郊外朝圣推荐:在静美的拉萨河谷巡游 47:03 扎叶巴寺:悬崖之上,俯仰天地之间 本期嘉宾🎙️ 王郢,《Lonely Planet西藏》作者、摄影师 达次,松赞金牌管家 丁丁,「隐秘之门」主持人 ▲松赞林卡酒店后山远眺拉萨古城 ▲清晨八廓街煨桑的人 ▲傍晚的布达拉宫:一座凝固的交响乐 ▲蓝调时刻的拉萨,绕大昭寺转经的朝圣者 ▲哲蚌寺雪顿节:藏历每年6月30日开始庆祝,会有庄重的晒佛仪式和热闹的藏戏 ▲拉萨仙女节:藏历每年10月15日举办,人们会穿着节日盛装,前往大昭寺供奉“蛙面女神”白拉姆,在大昭寺院内唱歌跳舞,祈愿为他们带来幸福和欢喜 ▲大昭寺燃灯节:藏历每年10月25日开始庆祝,僧众会在各自寺院内外的佛坛与家中窗台上点燃酥油灯,昼夜不灭 ▲前往帕邦喀路上转经的朝圣者 ▲悬崖上的隐修圣地扎叶巴寺 节目中提到的其他景点推荐: 尼姑寺:仓姑寺、曲桑日追、米琼日寺、格日寺 拉萨郊外:贡嘎曲德寺、夏寺、达龙寺、热振寺、直贡梯寺、甘丹寺 *本期节目由于篇幅时长,将分为上下两期,欢迎届时收听。 -制作团队- 节目监制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王郢、松赞旅行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