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没通关《黑神话》的天命人稍停一下,谨防游戏后抑郁
今天节目的一开篇,我们先要摄像一种场景,凌晨两点,屏幕前的你放下手柄,看着打完最后一个BOSS后的结局动画,不由自主地开始回想这趟西游路的曲曲折折。 从开头的黑风山,到最后的花果山,一路下来你感慨颇多,突然陷入了一阵惆怅之中。 这种感觉你并不陌生,在投入几十个小时打完一个作品、经历一场冒险后,失落、低沉、闷闷不乐的感觉总是很容易涌上心头,让你很想长叹一口气。 通完关的人们不应该感到充实吗,为什么反而会出现与其相反的情绪呢? 在英语世界,这种沉浸游戏后的空虚感被称为Post-game Depression(游戏后抑郁),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广泛讨论。 人们也注意到,这种感受不仅仅是游戏通关后会出现,在读完一部长篇小说、追完剧、看完电影后也会出现,并且作品越精彩、越能让你入迷,那种低落感就越容易出现。 所以也有Post-series Depression(剧集后抑郁)的说法,这个词往往伴随着对现象级作品的讨论,例如《权力的游戏》、《赛博朋克:边缘行者》、《哈利·波特》等。 这种感受还可能带来书荒恐惧(Abibliophobia),即为了避免陷入看完书的惆怅中,放慢看一本书的速度,甚至直接中途弃书了,放在游戏界来说就是《旷野之息》里,一直舍不得打BOSS盖侬的大有人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名字中带有Depression,但无论是游戏后抑郁还是剧集后抑郁,其表现都和临床上的抑郁症有所差别,也不会长时间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不应当被视为一种障碍或病症。 2023年,有研究者选择了《极乐迪斯科》(Disco Elysium)和《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的玩家作为被试,通过访谈了解游戏后抑郁的主题词,以及哪些要素更容易引发这类状态[1]。 要说到游戏后的难受感,由什么引发?通过对35名玩家访谈数据的分析,研究者总结了6个引起游戏后抑郁状态的主题词,它们又被分为了17个分主题词。 从这些主题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引发游戏后抑郁这类情绪的关键。 比如说,当你在游戏中经历一段有意义的体验(Meaningful Experience)后,你会更容易认为自己陷入了游戏后抑郁,在游戏结束后依然想着这个游戏,并且感觉内心有奇怪的刺痛。一名玩过《极乐迪斯科》的玩家就表示:他从未在一款游戏中笑得如此开心,但与此同时,玩过这款游戏,却让他一连几个星期都非常沮丧,直到现在我还有点回不过神来。 一些玩家也会将情感依恋(Emotional attachment)与自己的游戏后抑郁联系起来。即使通关了游戏,他们依然觉得自己和游戏在情感上有联系,并且会继续在网上查找关于游戏的其他内容。 与游戏人物建立的关系也很重要。当玩家和游戏中的角色建立关系,即使这种关系是单向的、虚拟的、不会回应的,玩家依然会把他们当做朋友,对于玩家而言,角色们就是真实存在的人。 玩家不愿意让《极乐迪斯科》中正直温厚、还不断帮助自己的金·曷城警官伤心,也不愿意让《最后生还者》中与自己在末日中相依为命的艾莉死去。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主角,就是金·曷城最好的搭档哈里尔·杜博阿、带着艾莉横跨美国的好父亲乔尔。 在游戏中做出的种种选择,让你和角色们建立了种种联系,而完结就意味着联系的丧失,意味着和朋友分别,这当然会带来悲伤。 最后一个值得一提的主题词是媒体快感缺失(Media anhedonia),这是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好像有一个无法填补的空白,你打完的这款游戏给你的感觉是其他感觉没法相提并论的。 这种感觉可能与游戏的独特性有关系,当你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法玩到这么好的游戏时,就容易对其他游戏和生活感到麻木与失落。借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那些“想要失忆再打一遍”的游戏,更容易带来媒体快感缺失。 这和运动员的后奥运忧郁(Post-Olympic Blues)有点类似[2],相比于那种短期内神经递质急速分泌的高峰体验,回到日常平淡的生活中的落差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低落的抑郁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有研究者开发了15道题的剧集后抑郁量表[3],包括失望、沮丧、愤慨、内心空虚、失去了一些最好的朋友、对故事/角色仍有感情、渴求更多相同内容等条目,可以发现它们和游戏后抑郁的关键词非常接近。 所以只要投入得够深,无论是哪种媒介的作品,结束后都可能让你陷入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中。 可惜的是,无论是剧集后抑郁还是游戏后抑郁,虽然有这种经历的人很多,但对这种复杂情绪的相关研究并不多,2019年发表的那篇“剧集后抑郁量表”论文,引用数仅有13次。 游戏后抑郁访谈研究的作者也注意到了这种现实与研究脱节的情况,在论文中写到: “在谷歌中搜'post-game depression'有约 151,000,000 个结果,媒体网站上有文章, YouTube上有视频,Reddit一类的社交媒体上也有许多相关帖子。然而,使用谷歌学术搜索对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却没有任何结果。” 类似的,其实中文互联网上对游戏后抑郁的讨论也非常多,它有另一个特别形象的说法:后劲大。 但中文期刊中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数为0。其实这个问题相当值得研究,切入点就在于中文表述和英文表述的不同:抑郁是持续性的心境低落,是一种负面、阴暗的情感,但后劲大在惆怅中还夹杂着一种充实感,和那种打不起精神的感受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游戏后怀旧感可能是更适合描述游戏后失落感受的书面用语。 我们如果认为这种感觉是抑郁,就会忍不住想要找出方法去应对它,但把这种感觉视为怀旧,就会带给我们新的视角,让我们静下心来接纳并感受它的存在,不必急匆匆地将作品完结后的这种伤感驱离我们的生活。 这份怀抱和接纳的观念,或许与当下的潮流背道而驰,当下的人们更喜欢追求即刻的快乐,而失去了对痛苦的忍耐。 但如果我们只追求简单的快乐,而不去探索自己曲折丰富的内心世界,生活就未免太单调贫乏了。 创作者的目标之一就是读者/玩家/观众在看完之后的淡淡惆怅感,这说明作品已经将受众们的情绪成功地调动了起来,种种感受在心中激荡共鸣,久久不能平复。 而作为信息的接收方,惆怅说明我们真的在伟大作品所开拓的世界里度过了一段别样的时光,我们在那里欢笑,也在那里吃苦,在那里体验,也在那里觉悟,那个世界的一角碎片也嵌进了我们的人生,我们没有浪费那一趟撼动心魄的旅程。 如同复调拓宽了音乐的边界一样,当我们开始让不和谐、不寻常的情绪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也能更加广阔。玩家们对黑神话的探索也在继续。诸如隐藏关卡、第二结局、常驻大圣架势等等彩蛋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对很多通关者来说,好消息是那种难受的感觉也不会停留太久,毕竟还有许多惊喜在等待和你相遇。 游戏科学对游戏的探索同样在继续。首发游戏仅发售三天就超过1000万销量,这一放眼游戏史都未曾有工作室完成的成绩,足以让他们有底气在未来的日子里,拓展中国游戏工业的可能性。 对此,我们要说,《黑神话:悟空》未曾结束,它才刚刚开始。打开游戏,天命在我。
- 黑神话悟空上线,当天回本
8月20日,备受国内玩家期待的《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截至当天中午,在电脑游戏平台Steam的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40万,位居Steam历史前五,非联机游戏历史第一,超越了《艾尔登法环》等国外3A游戏。 《黑神话:悟空》标准版定价268元,与国际知名单机游戏《艾尔登法环》等价位相同。根据国游销量榜,截至发稿,《黑神话:悟空》在Steam上已售出超过300万份,加上Wegame、Epic和PS5平台,目前总销量超过450万份,总销售额超过15亿元,这意味着该游戏已经回本。 无论是从上线前的游戏销量看,还是从上线首日的同时在线人数看,这都是一起国内3A游戏的创纪录事件。3A游戏通常指投入“A lot of money(大量的金钱)”“A lot of resources(大量的资源)”以及“A lot of time(大量的时间)”制作的游戏。在国内,一直以来都没有公认达到3A水平的国产游戏。
- 婚姻登记不用户口本了?为何如此牵动人们的神经
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女性作为大地之神都曾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所谓“姓”也是指母系而言,直到后来农业时代来临,才有父系的“氏”用来区分族群。 母系社会的婚姻制度就非常简单,那就是由母亲的血缘联系起来的族群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是最原始的婚姻。此时的婚姻当然是不平等的,男性是从属于女性的,他们共同抚养后代。不是因为他们是一群无私的男人,而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不容许他们自私。私字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但到了农业社会,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农业社会对谷物的驯化和种植,使得智人的族群可以稳定地获得食物来源。虽然农业人口的食物品种更少,热量也不一定更高,营养还有所下降,但他们也得到了最大的一项回报,那就是极大地降低了人类的生存风险。尤其是谷物可以长时期储存,更是可以让此一时期的先民度过各种灾荒之年。 农业虽然让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比如更差的营养、终身固定在土地上,等等,但它也让人类安定下来。到了这个时候,孔武有力的男性在干农活上就显示出了优势,同时,农业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就是早期的人力资本。这就像电影《逆行人生》中冯兵饰演的“单王”大黑,他送外卖积累很多经验,写成了一个自己秘藏的秘籍。如果把大黑重新放到当年人类刚进入农业社会那会儿,他一定能干成那个时代的“地王”。
- 一顿饭仅6.9元,美团“拼好饭”摸着拼多多过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消费降级已经开始卷到了餐饮行业,身边很多的小伙伴在外卖订餐方面的预算,骤降至口罩前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而很多头部企业,就是开始进入这个赛道进行博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美团“拼好饭”摸着拼多多过河,如何做好6.9元的一顿饭。 美团“拼好饭”正在渗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北京区域为例,拼好饭“炒菜盖饭”类目里的餐品价格都在16元左右,一份宫保鸡丁盖浇饭价格最低可至12元。新人用户还可以享受全场餐品6.9元的优惠。 最近,拼好饭又在全国开通“线下自提”功能,以商家的同一份“七荤八素”冒菜套餐为例,拼好饭的外卖价格为17.6元,线下自取价格则为12.4元。对比来看,在北京线下的街边小店里,一份冒菜至少也要20多元。 去年4月,美团在外卖事业部下单独设立拼好饭业务部,归属于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知情人士透露,拼好饭在部分城市一度占据当地外卖整体订单量的12%。对此,美团表示不作回复。 受履约、运营等各项成本影响,过去几年,外卖价格不断攀升。2021年四季度,根据美团披露的财报,美团的外卖业务交易总额(GTV)为 1886 亿元,外卖单量达到39亿单,可以粗略推算出平均客单价在48元左右。次年,美团推出拼好饭业务。相比之下,客单价普遍不到20元的拼好饭业务,可以帮助美团外卖吸引更多价格敏感型用户,并且突破增长的天花板,加深护城河。 不同于美团外卖以商家店铺名称进行排序和推荐,美团拼好饭则是直接以商品组合进行展示。一位接近美团的人士表示,拼好饭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鉴拼多多的爆品模式,除了能增强消费者的实惠感之外,也会重塑商家端的流量分发逻辑。 一位拼好饭的员工向Tech星球表示,不同于美团外卖,拼好饭对BD的考核也更偏向于运营,考核的是爆品销量数据,他们会定期帮助商家做店铺名称、图片的优化,以及价格的下探。拼好饭首页的流量分配,也是根据订单转化率,即用户浏览量和最终实际销售的比例,一般排名越高,店铺越靠前。 上述员工表示,目前商家的参与意愿比开城初期要高很多,特别是有很多品牌商家批量入驻,但对商家而言,比较纠结的地方在于拼好饭的低价模型下,餐品利润太低。 拼好饭页面上,一系列爆品背后,考验的也是商家的产品组合能力和价格下探。一位参与拼好饭的商家向Tech星球介绍,以他所销售的三款黄焖鸡米饭套餐为例,其中一个是引流品,售价为12元,通常会用一些青菜、鱼豆腐代替鸡块,降低成本压力。另外两个套餐价格,其实跟店内价格差距不大,不会下降太多。 上述商家透露,如果销量不达标,业务经理会跟商家沟通再次降低价格,比如,她现在最终将引流品价格进一步降低至10元 此外,传统的美团外卖就像淘宝,平台上的商家上架商品,参加平台的各种活动,扣除红包、技术服务费佣金等,才是实际到手的收入。而拼好饭更像拼多多,平台上直接展示商品,餐饮商家报给平台一个能覆盖成本、确定利润的低价,平台算上服务费和配送费后,再展现给用户。 以一份11.5元的鸡腿饭为例,商家估算成本价是7元,给平台的价格是9元,无论后续受何种因素影响,平台定价和用户支付价格发生变化,商家都是保持固定收入。 拼好饭并非新业务,美团自2022年起便开始在部分城市试水,最初将其定位为针对下沉市场的低价外卖。现在,拼好饭已经逐步拓展至一二线城市,在推出四年之后,当性价比在用户的消费决策中占据更重要位置之时,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一位拼好饭员工表示,近两年拼好饭的用户和订单量迎来明显增长,拼好饭会在不同城市制定不同的目标,比如,在成都最高曾占据当地美团外卖的12%,在南宁、黑龙江等城市表现也不错。 目前,拼好饭的入口并不明显,在美团外卖页面上,跟“甜点饮品”、“下午茶”等图标并列。但一些点过拼好饭的用户发现,在她们的美团APP首页,拼好饭位置超过美团直播、美团“特价团”,占据首页较为明显位置。 而要说到极致低价背后,拼好饭的关键是规模效应,通过拼单方式,平台将分散的小单合并成大单,从而降低了物流配送的成本和时间,以及让商家实现薄利多销。 大学、写字楼附近都是拼好饭订单量比较多的区域,一位大学城附近的美团骑手告诉Tech星球,这里90%拼好饭的订单都是由畅跑骑手来负责,还有一小部分订单会由乐跑、众包,以及一部分暑期兼职的专送骑手来承接。 对畅跑骑手而言,接一单拼好饭和其他外卖并无区别,配送一单收入为4元左右,主要近距离配送更多的单量获得更多收入。而乐跑骑手,一般配送两单或者三单可以达到跟普通外卖一单一样的收入。 一位乐跑骑手向Tech星球表示,接拼好饭单子的首要因素是好送,比如不用爬楼梯,可以直接放在外卖架上或者外卖柜里的订单。在其他情况下,骑手其实在获得同样收入下,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力。但他同样表示,现在骑手已经严重饱和,更加内卷,没有单量时候,便退而求其次接拼好饭的订单。 不过,由于各个城市拼好饭发展的阶段和规模不同,在社交平台上,一些城市的用户对拼好饭的吐槽多集中在配送环节,包括配送时间慢、需要下楼取、骑手态度不佳等方面。 从商家侧来看,尽管在领先的市场份额之下,美团对商家有一定议价权。但低价之外,拼好饭的餐品组合和品质也直接决定着用户体验,这取决于商家在低利润运营下的抉择。 早期就参与拼好饭的商家张远告诉Tech星球,初期很多中小商家想要获得更多的流量和销量,盲目卷低价,最终难以持续。想要持久经营的商家,还是要计算好成本。比如,门店位置比较偏远的商家,参与拼好饭可以帮助获得更多流量,愿意压低更多价格。而线下门店生意较好的商家,在与平台“谈判”价格时候比较有优势,只要低于心理价位他们便不会上拼好饭。 现在主做外卖的商家对拼好饭的态度也在转变,张远说,一方面是外卖市场也发生很大变化,他展示的商家后台显示,一份定价为29元的餐品,在扣除红包、佣金、配送服务费等,最后商家实际到手11.65元,而一份定价为17元的拼好饭套餐,商家固定到手价在9.9元,两者差距并不大。 另一方面,是拼好饭价格的提升,以前拼好饭套餐价格一般不高于12元,但现在17元、18元价格也可以推出。 具体到货盘的选择上,一位头部连锁奶茶品牌的门店负责人向Tech星球表示,他们上线拼好饭选择的是店内的冷门产品,也面临着食材快到期,需要尽快卖掉。产品制作的流程也必须简单,比如茉香奶绿等,以达到节省人工成本的目的。 这也代表了一部分商家的共同选择,他们都向Tech星球表示,上线拼好饭会选择能够迅速出餐的餐品,且会避开店内爆品,因为担心会影响到店内正常价格体系。并且,随着参与的商家数量增加,爆品也变得更具挑战性,张远就表示,以前上一个套餐很快会爆,但现在消费者有更多选择,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他最担心的还是卷低价,“当同类型商家推出更低价格的套餐,要不要跟进?” 当用户更注重性价比,低价几乎成为平台增强用户黏性的直接“武器”,过去半年,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也一度将低价战略作为重要目标。低价会席卷本地生活吗? 早在2022年,饿了么也在部分城市上线类似“拼团”活动,从饿了么APP中可以看到,目前在石家庄、广州等城市首页会有“拼团”图标,点进去之后也是以产品组合形式陈列,下单体验和美团的拼好饭几乎一致。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暂未上线。 从美团来看,在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中,美团首次提到早已上线的“拼好饭”,美团财报称,一季度拼好饭日订单量峰值创下新高。在今年5月美团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王兴也肯定了拼好饭取得的成效,还重提美团当年起步期的“三高三低”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高品质低价格”。 但不同于其他品类,用户对餐品要求更高,低价外卖如何提升用户信任度,依旧极具挑战。多位用户表示,在点拼好饭的时候,他们会点开详细看每一家店铺的详情,显示的是档口式商家,在下单时会不放心。 其实除了餐饮业,在线上评价体系当中,很多的居民生活区周边门店已经开始注重网上的评价和打卡,比如有很多的干洗店、代收点、超市、宠物会所都很在意自己在导航地图中的位置排名和评价体系,比如我家里的一位长辈最近就像我求助,为什么在地图软件上看不到自己的门店信息,这意味着将来开店不仅仅是要做好服务,店主们也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 民航飞行学员积压四年:有的在等待,有的在开网约车
各位好,欢迎来到这期节目,今天我们将关注到 1. 近日有网友发帖,硕士毕业学位证被顺丰撕毁,顺丰回应已多次向客户致歉 2. 李宁公司比赛服“龙服”吸汗性能上热搜后,李宁连夜回复:“龙服”未收到乒乓球队质量问题反馈 3. 当地时间8月8日,日本民间调查机构帝国数据库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日本全国破产企业数量达到920家 在今天小专题节目中,我们将关注,早在2016年,只有21岁的陈复来决意“直上青云”。他从一所二本院校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放弃了月薪8000元的工作,改学飞行。此后数年时间里,他曾学飞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也曾在内蒙古的严寒下开教练机,数百小时的飞行训练时长令他无比接近民航飞行员的岗位。 然而,8年过去了,2023年,陈复来成为了一名网约车司机。这几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组资讯过后我们一起来分析南方周末的报道。 顺丰回应硕士毕业学位证被撕毁 近日,有网友发帖,硕士毕业学位证被顺丰撕毁。对此,顺丰集团8日对中新经纬表示,注意到江苏客户投诉毕业证等物品被撕毁,经内部调查,确认该快件是在镇江中转场分拣时意外飘落至皮带机夹缝,尽管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和取出快件,包裹内物品还是因机器挤压出现损坏,目前顺丰已多次向客户致歉,同时经过妥善协商已就理赔方案达成一致。(中新经纬) 李宁连夜回复:“龙服”未收到乒乓球队质量问题反馈 8月7日,李宁公司比赛服“龙服”吸汗性能上热搜后,8月7日,记者随即采访了多家国家队比赛服的面料企业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均反映吸湿速干能力不仅和针织工艺有关,还和剧烈运动有关,但都不是服装和面料出了质量问题。8月7日晚,李宁公司给记者书面回复称,中国乒乓球队教练与运动员对李宁乒乓球提供的比赛服表示认可,目前未收到任何关于产品质量问题方面的反馈。(21财经) 日本7月破产企业数量达920家 当地时间8月8日,日本民间调查机构帝国数据库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日本全国破产企业数量达到920家,较去年同期增加291家,近11年来该数据首次在7月超过900家。据悉,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主要是严重的人手不足以及长期的日元贬值导致原材料成本飙升等。按照行业类别来看,服务业企业破产数量最多,为240家,其次是建筑业191家,零售业182家。(央视新闻) -----------------以上就是今天值得关注的商业和科技新闻,不要走开,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毕业后花费不菲多年学习飞行的小陈为何最终成为了一名网约车司机------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民航业持续繁荣,航线增加,航司机队扩张,学员扩招,直到新冠疫情令一切戛然而止。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14位民航业相关人士,包括机长、副驾驶、飞行学员、航校毕业生与民航领域专家,他们都曾亲历或观察到,近年来民航业存在飞行学员“积压”问题。疫情前,其已有迹象,疫情时学员学飞被迫停滞,疫情后仍有学员在排队等待上岗,数量规模并无官方信息,但问题时常见诸行业人士的社媒分享上。 在民航飞行员的培养系统里,陈复来原来如同一个“订单”。通过体检和政审的本科毕业生,先和航司签订就业合同,以航司员工的身份进入飞行学校学飞,委托培养的高额费用则由航司支付,这被称为“大毕改”学员。 这套原本高效运行的封闭体系,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学员遭遇的就业问题接踵而来。 2023年6月,学飞六年多的陈复来从航校毕业后,没有回航司报到,而是直接回老家开网约车。 一年多过去,陈复来变成了一个颇为熟练的司机。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每月能挣一万多元,在这座南方二线城市里,属收入不错的水平。一天下来,12小时的驾驶时间是常态,有时甚至是16个小时。实际上,一个月前,此前签约的航司还来催促他上班。对于“不务正业”的一年,他的解释是,这是故意为之。他留意到,该航司的飞机数量已经大为下降,这对新人来说,意味着更少的飞行机会。 眼前就有例子:一位同事比他晚两个月毕业,随即回航司报到,但航司没有安排他完成出任副驾驶前必经的培训流程,而是让他先干两份地面工作。陈复来预计,自己回去了,最早也得到2026年才能开始走上岗流程,在此之前,他很可能被安排在地面的不同部门轮岗。 2018年,他就体验过一次,干的是填表格、拿外卖、搬跑步机的活儿。上述那位同事也是做着诸如此类的工作,每月只拿四五千元。陈复来已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航司所在地)租房都2000元,他表示这完全没有办法维持供需平衡。于是,他拖着一项考试不考,延缓回公司的进度。直到2024年6月,在航司的催促下,他才考完了最后一项考试,但至今仍未上岗。 在另一家航司担任副驾驶的徐寿,在2021年就开始听说学员“积压”的遭遇。到2024年初,这样的事他听得更多了。一年多前,他开始运营一个民航自媒体,积攒一定数量的粉丝后,后台开始有学员倾诉难以上岗的问题。 这些“塞车”大都发生在小型民营航司,问题也五花八门。有学员遭到解约,秦天就是如此。2021年底,他还处在商用驾驶员执照训练阶段,本该担负其全部训练费用的签约民营航司突然变卦,要求他支付费用30万元,方可继续训练。双方几经协商,最终达成协议解约:秦天以飞行技术档案留在原航司为代价离开,他不必偿还航司已支付的训练费用。这意味着,他要彻底放弃学飞了,因为转换航司签约、继续公费学飞必须把上述档案带走。 今天故事的另一为主人公汪旷就很熟悉这种难受的滋味。2018年,他高中毕业后入读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走的是“订单式”培养的另一种路径:“养成生”。此类学员主要是高中毕业生,通常由民航院校根据航司需求招入。入学后,他们会与航司签订合同,学飞费用也由航司承担。此外,也有学员由院校直接招入,学院担负其培训费用,在学飞结束后,他们会被“卖给”航司。 汪旷是后者,就读的是飞行技术专业。在这一培养系统里,汪旷的就业出路是飞行员或教员。不过,入学后,汪旷未能签约航司,后来也没有在学校谋得教员工作。 2022年底,汪旷与学校的招飞部门沟通就业问题。后者告诉他,航司还有不少未消化的飞行员,很少有招聘需求,他得等待校方对接航司安排面试。 汪旷说,此后近两年时间里,确实有一些航司来校面试,他都没有被选上。他曾通过一所民办航校招聘教员的面试,但该航校要求他自行负担六七十万元的学飞费用。汪旷难以筹措费用,只能放弃入职。 他出身西南农村,父母以务农为生,家境并不好。2023年毕业后,他不能无限期等下去,只能先找一份谋生的工作。然而,他发觉,离开了民航业,飞行技术专业的本科文凭并不好使。眼下,汪旷开面包车拉货,每月挣四五千元。他说有时候会做梦,梦见自己驾驶着教练机。2024年7月22日,南方周末记者致电中飞院行政值班室,希望了解学校飞行专业学员积压情况。一位工作人员答复称,学校暂不接受采访。 许多飞行学员不是直到临近入职时,才发现难以上岗。早在学飞时,他们就发现端倪。 徐寿解释,以前他在学飞时,教学模式可笼统称为“2+2”模式,这也被多数院校用以培养“养成生”,即前两年进行理论学习,后两年开始飞行训练,时间根据不同院校和班级会略有差异。此后,在航司进行日后所飞机型训练并通过考试,在飞行执照上获得签注,飞行学员就有了担任副驾驶的资质。 张定波是一所航空院校2020级飞行技术专业本科生,入学时已与一家国有航司签约,目前临近毕业。他回忆,2022年9月,同一级的学生大都已经完成理论学习,等待飞行训练。在此之前,航司、母校与合作航校三方拟对学员进行考核。然而疫情形势很快变得严峻,与学校分处不同地域的航司、航校无法派人前来,考核一直后延。11月底,学员各自回家。 张定波说,到2023年过年期间,他才接到通知,考核改为线上进行。他假期几乎没做准备,首次考核没能通过。他记得,当时三十多名学员,首批只送了十几名进行飞行训练。4月,他通过了第二次考核,才得以在5月送训。如此算来,只此一项,他就耽误了近半年。 秦天的送训也被耽误数月。他回忆,他本该在2020年初参加理论考试,通过后即可送训。然而当时考试取消,他在当年5月才成行。 事实上,数月到半年的拖延不算长。有飞行学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其送训时间相较正常情况延后了10个月左右。 积压的节点也不止于送训之前。一位2017级的飞行学员回忆,他在2019年底送训,到2020年7月才正式开始飞行训练。飞行学员陈谔也遭遇此类问题。本科毕业后,他在一家民办航校改学飞行。2020年10月前后,他前往山东一处飞行基地进行飞行训练。如果一切顺利,他可在一年内完成考试,但这实际到2022年8月才结束。 陈谔说,当时很多学员突然涌入基地。有一些学员原定在国外航校训练,无法出国后只能临时改在国内训练。一时间,国内不少航校变得拥挤。陈谔所在的飞行基地小组中,1名教员正常只需带3名学员,每名学员每天能飞2个小时。实际上,他的教员带了9名学员,他们每隔2-3天才能学飞半小时到1小时,进程被大大拖后。论及积压问题,受访者大都会承认,疫情及此后的民航业不景气是最为显著的原因,然而,学员冗余却是在疫情前的数年就已经出现。 多位学员与民航从业者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疫情前民航业持续繁荣,国内曾有过一轮长达数年的飞行学员大扩招,时间大致在2017至2019年之间。中国民航局未公布2018年前的民航直属院校年度招收飞行学生人数,但从2018年至2019年,该数字由5521升至6232。具体至学校,以中飞院为例,2017年开始的3年里,其飞行技术专业本科招生数量为2367、2564、2820。 这几批学员尚在校园时,中国民航业的发展也于2019年到达了高峰,但这一势头被疫情打断。2020年,民航全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246.91亿元,比上年下降41.1%;旅客周转量6311.28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46.1%。 在大型国有航司担任飞行员已有10年的机长吕秉伦回忆,一线飞行员对当时民航业所遭受的重创感受颇为直观。以国内航线而言,其所在航司副驾驶一个月飞行时长仅为正常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到六分之一,部分国际航线甚至直接熔断。 2023年后,尽管中国民航业呈现恢复态势,但一些数据指标仍未达到2019年水平。国际航班客运规模直到2024年上半年,才恢复至2019年的81.7%。中国民航局预测,中国民航业2024年运输生产主要指标可以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 除此之外,在一些民航从业者看来,波音公司部分客机机型在中国长达4年的禁飞,也加剧了积压的态势。由于2018、2019年的两场空难均涉及波音737 MAX 8型客机,2019年,中国民航局发出通知,要求国内运输航空公司暂停波音这一机型的商业运行。直至2023年底才恢复运营。 从2020年开始逐渐变得显著的学员积压问题,对民航业培养惯例产生了影响。依照韩涛的预计,在未来的飞行学员中,自费生数量或许会增加。即有学生愿意学飞,航校依然接收,但不一定安排航司签约。学员或需自行支付学费,未来能否找到飞行相关工作,也靠学员各显神通。在缺乏家庭人脉、社会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可能遭遇求职难,只能在低门槛就业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司机等行业工作。在国外,有不同的飞行员培养模式。根据中飞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学林等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以美国为例,其采取“通航+”模式培养飞行员,绝大部分航线运输驾驶员的培养是在飞行俱乐部、飞行协会、飞行驾校等开展,模式跟中国汽车驾驶员类似,面向大众,门槛较低。 此模式之下,学员需自行缴纳约50万元人民币的学飞费用。取得商用飞行执照后,学员就可成为一名通航飞行员(即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如抢险救灾、气象探测等)。累积1500小时的飞行时长后,他们方可进入航司担任民航飞行员。由于美国航司主要面向社会招聘飞行员,完成飞行小时数累积者即可前往应聘。 不得不说,在过去,当飞行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如今很多行业内以及正在学习飞行的等待者已不再这样想。 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 “挂证”为生,养家糊口,你考虑过吗?
说起证书挂靠,是指个人将自己的资质证书挂靠到非供职企业名下,以获取报酬的行为,被《行政许可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明令禁止。 不过,时至今日,“挂证”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建筑工程类企业,因申请资质、招投标和承包工程等需要,经常会向相关持证人租用各类资格证。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位叫韩岳峰的朋友庆幸工作期间通过学习和考试拿下了不少建筑工程领域的资格证。2022年被一家知名房企裁员后,这些资格证书挂靠出去产生的收入,成为维持他日常生活开支的重要保障。 韩岳峰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建筑类央企,跟着项目天南海北地跑,一干就是五年。2008年,他从建筑企业离职,进入一家民营房企。 在央企时,韩岳峰拿到了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辞职前又拿到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从事建筑行业多年,韩岳峰认识不少行业内的朋友,离开央企时,一个做工程的朋友提出想用他的建造师证。 韩岳峰的建造师证在央企建筑公司进行初始注册,想要挂到朋友的建筑公司,需要经过变更注册。韩岳峰告诉经济观察网,初始注册较为复杂,有通不过的风险;一旦初始注册通过,未来变更注册、延续注册都较为容易。 经过协商,初步使用周期是三年,每年费用2万元,年付。通常情况下,用证单位先给一部分订金,待变更注册通过后,再支付一年的费用。有些地方还要为持证人员缴纳社保,费用由用证单位承担。 到房企工作后,韩岳峰的日常工作不再需要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挂在朋友的建筑公司可以获得额外收入,虽然这些收入与工作收入相比并不多,但不需要额外付出,现实风险也可控。 2008年底,韩岳峰结婚,妻子一直没有出去工作。他鼓励妻子通过自学考一些建筑工程领域的资格证。 韩岳峰的妻子是学霸,上学时就是考试能手。2012年,待孩子上了幼儿园,妻子闲下来时才开始学习备考,2013年就拿到了造价工程师资格证。 韩岳峰在房企从事造价相关工作,偶尔也会接一些私活做。妻子考下资格证后,一些私活先交给妻子做,他再进一步完善。夫妻间的配合一直持续到2015年第二个孩子出生。 此后,因为工作繁忙,家庭事务增多,韩岳峰逐渐不再接私活了。他找朋友将妻子的造价工程师资格证挂出,每年收费3万元。在建筑工程领域,造价工程师资格证的含金量比建造师更高。 多年来,韩岳峰的建造师证的适用范围不断拓宽,除了建筑工程专业,他又陆续考下了市政、机电、通信、电力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针对的领域不同,挂证的费用也不同,普遍价格在2万元—4万元。 到2021年,韩岳峰拿到监理工程师资格证,妻子拿到了一级造价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资格证,两个人挂出去的各类资格证每年收入大约在10万元左右。由于同一个持证人的资格证只能挂在同一家公司名下,比如很少有公司同时需要建造师和监理两个证,这也影响到韩岳峰和妻子的挂证收入。 在建筑工程相关领域,资格证有很多。从类别上看,有公用设备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十几个类别,每个类别又分为不同专业。 以建造师为例,原来有12个专业,2023年后来经过合并,目前仍有建筑工程、公路、铁路、港航、电力、通信等10个领域。部分从业多年的建筑人士,已经在建造师资格证上实现通关。 建筑工程公司的资质标准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等四个级别,不同级别的建筑公司,可以获取不同体量、承包总金额、建筑物高度的工程,对各类持证人才的配置数量要求也不一样。 比如,一级资质的建筑工程公司要求具备建筑工程、机电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合计不少于12人,其中建筑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不少于9人,特级资质和二级资质的建筑公司对注册建造师的数量也有相应的要求。 建筑工程公司想要获得更大的订单,就需要升级资质标准,也就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从业资质人员,而挂证比直接聘任有资质的员工费用低很多,这也是建筑行业挂证行为比较普遍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个建筑领域人士介绍,大部分挂证均为满足公司资质标准的需要。 为建筑公司资质标准评审服务的挂证又称为“挂公司”,在挂公司的行为中,持证人几乎不承担现实风险,不涉及挂章。费用一般是一年2万元—3万元。根据要求,一级资质的建筑工程公司需要至少9名一级注册建造师,“但只有5名怎么办?其余的都是通过挂证解决”,一位建筑公司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网。 另一类挂证行为是“挂项目”,一般情况下,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部的项目经理必须是注册建造师,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部分项目经理没有相关资格证,需要一名持证人担任名义上的项目经理,就出现了挂项目的情况。 一位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承包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网,挂项目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挂证挂章,一种是只挂证不挂章。两种情况承担的现实风险责任不同,费用也不同,部分项目一年的挂证费能达到8万元左右,个别项目甚至能突破10万元。 建筑工程项目的挂证大量存在于民营建筑工程企业中,这类建筑公司一般由亲朋好友或者几个老乡共同成立,一些人文化程度低,拿不到建造师证,但又不放心把工程交给持证的人,所以会找持证的人做名义上的项目经理。 挂证期间,如果需要持证人开会或出面,挂证的建筑公司不仅需要承担持证人的路费,还需要另外给持证人1000元左右的辛苦费。韩岳峰说,他的建造师证原来挂在海南一家公司,每次来回费用得上万元。 不同领域的建造师挂证价格也不一样,韩岳峰介绍,市政和港航专业的挂证费相对较高,一年可以达到4万元左右,其他领域的大部分在2万元左右。造价师的挂证费一年3万元左右,监理一般在1万元左右。 “央企和国企不需要挂证,因为员工持证比较多。同样,一些大型民企也不需要挂证。”上述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承包的人士说,挂证的多数为地方中小建筑公司,有些自己并不直接从事建筑工程业务,仅充当转包角色。 目前,韩岳峰和妻子共有4个资格证挂在外面。失业后,他曾尝试从事其他行业,甚至到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了一个月,但最终因不满意而作罢。彻底歇下来之后,韩岳峰靠着这些资格证维持生活必要开支。 2018年9月,国务院第六督查组对建筑工程企业、注册人员、中介机构等明察暗访发现,在建筑工程领域包括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在内的多种执业资格注册人员长期普遍存在“挂证”现象,对工程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韩岳峰马上奔五了,他如果能够正常工作到退休,儿子和女儿的所有花销都不是太大的压力,但现在他处于失业状态,再就业的希望渺茫,他不知道未来十几年如何赚到更多的钱,以维持自己的儿女到大学毕业。 说到这里,不知正在收听节目的您,是否曾经被诱人的“资格证挂靠”小广告所吸引,在职业生涯中又是否曾经想过要通过资格证来拓展收入呢?欢迎留言讨论,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们下期再见!
- 雷军开始收割女性消费市场
再一次现身舆论场时,“为发烧友而生”的雷军此刻好似正在向女性消费者靠近。 今年7月23日的年度演讲返场直播中,雷军透露,小米su7的女车主比例超过了40%;今年5月,小米集团的高管合影中,出现了两位女性…… 除此之外,近期,还有一款小米的“出圈”产品俘获了女性消费群体的心。7月19日,小米开了场年度发布会,在其一众的新品中,“口袋照片打印机1S”冲出重围,售价399,几天内脱销数次。7月26日,这款照片打印机再次开售,又再次秒没,甚至狠狠压住了小米首款小折叠小米手机的风头。 可以说,小米误打误撞地与富士相机“短兵相接”了。 原因之一是,这款照片打印机酷似富士旗下的产品拍立得,当它和新品小折叠手机等组合在一起,就能实现“即拍即打”。不过,小米版拍立得相纸的价格却远远低于富士相纸。如今,市面上最普通的白边富士拍立得相纸均价大约为6元到7元一张,一张的小米版拍立得的相纸则均价为2元。另一个原因在于,使用者可以先通过手机内置的软件编辑照片后,再打印照片,降低了所谓的废片率。即使使用的手机不是小米手机,也可以通过蓝牙连接使用打印机。甚至打开米家APP,还可以选择视频照片打印功能,扫一扫照片,照片就可以变成“视频”。 单从宣传上看起来,小米版拍立得应当是功能升级但价格变低,市场难免沸腾起来。那些当年被小米“女性手机”瞄准的“爱拍照”用户,似乎顷刻间涌来。大家调侃道,雷军真的来“整顿”价格虚高的拍立得市场了。 雷军与背后的小米团队,也在迎合社会热议话题,比如“她经济崛起”现象,以至于不少人称:小米汽车是女性品牌。 但我们真的能称小米已经在所谓的女性市场上实现破局了吗?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这款如今在市场上火爆的打印机,实则在2018年已经推出。不过,当年的水花甚小。 从推出第一代产品开始,小米为了能够顺利有效开拓市场,曾自主把“理工男”的标签贴在了自己身上。以最合适的价格、最硬核的配置,造一台理工男自己爱用的手机,是早年小米在做的事。 这无可厚非。毕竟,在当时的手机市场中,如此定位是稀缺的,并且创始团队全员理工男的人员配置,使得“为发烧而生”的口号更加赤诚有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全面解析产品配置参数是小米的必行之举。 但小米不能局限在“发烧友”的市场中,因为这再也不是那个“山寨机”横行的市场了。 于是,小米不断扩充自己的产品矩阵,如今近乎把电器设备包圆了。同时,它也不断向高端化转型,希望覆盖更多的用户。 爱企查App显示,目前雷军名下共关联80余家企业,涉及科技、传媒、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60余家为存续状态
- 不办卡,不囤课,“穷鬼健身”火了
要健康,也想要省钱,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核心诉求。对于有健身需求的人来说,自由教练似乎是二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当然,精打细算的年轻人们,也开发出更多“穷鬼健身”的方式——在家用食用油当壶铃;二手平台找大学生预约校园健身房;跟大爷大妈们挤在社区健身房……无论什么选择,工作重压下的年轻人,无非是想对自己的身体,再好一点。提到找教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奔向健身房。是在无数次的失望后,才转向自由教练这个新兴的模式。 -------------------------------------------------------------------------------------------- 今天的开篇,我们来分享走进健身房的北漂姑娘林语的故事,这一天,带林语健身的,是熟人推荐的“自由教练”,一名曾经当过图书编辑的女教练。一对一的课程,每节课1小时,收费260元,在北京并不算贵。原本,林语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但令她意外的是,课程结束,对方没有催着林语买课,反而发现她有腰突的潜在可能,劝她先去医院拍个片子。随后,教了林语几个在家就能练习的动作,让她“从运动残废恢复成健康人”之后,再来找自己约课。最终,由于这只是一节体验课,对方收了半价,130元。 这和林语在传统健身房所遭遇的一切大相径庭。从去年起,感觉自己身体状况不佳的林语,决定开始规律健身。她搜寻过很多健身房,但每次进去试课,清一色的男教练,还没有了解过她的身体情况,就先直接“高位下拉”,或者基于林语女性的身份,让她练习下蹲,一心要打造出网红照片里的“蜜桃臀”。 林语觉得,试课的时候,教练们执着于教她强度大的动作,是急于证明自己的专业度,为后面卖课铺好路。毕竟,在传统健身房,教练们不仅是教练,还是背着业绩KPI的销售。而相比起来,眼前的这位女教练,似乎并没有这么多套路。那之后,林语跟着女教练练了半年,上一次课,结一次钱。 就像林语所体验的这样,在一线城市,正流行起“自由教练”的健身新模式。它本质上仍是一种私教,为学员提供一对一的私人课程,但和健身房相比,却又便宜不少。以往,想要在健身房请私教,课程都是几十节起卖,花费至少四位数打底。有的健身房还要求必须再额外办健身卡,才能请教练,一套流程下来,花了上万,也只是入门。 但自由教练们不依托于任何一家健身房,相当于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只需要付教学费用。更重要的是,“付款灵活”——上一次课,结一次钱。一次性资金投入少,给了年轻人更多选择机会的同时,避免了传统健身房“卷款跑路”的风险。 场地的部分,通常也是由自由教练自己负责。他们会划定一个接单的地理范围,在范围内,自由教练们会去和一些健身工作室谈合作,帮学员预定好场地,费用通常是由教练本人来承担。 要找到自由教练,大多是靠熟人介绍、或者社交平台搜寻。如今,在不同平台搜索这个关键词,已经可以搜到很多自由教练的学员召集帖。 在上海,26岁的自由教练哒哒感觉到,这种模式越来越常见了。 由于没有和固定的健身房绑定,哒哒会挨个点进大众点评,找学员附近健身房的联系方式,咨询是否可以借用场地。在去年,哒哒得到的回复还大多是不接受,但在今年,有需求的自由教练越来越多,健身房们也乐于做起场地租赁的生意。哒哒说,在上海,场地费一个小时需要100块,更高端的健身房则能收到150元往上,算下来,的确是一笔可观的租金。 一些健身房,干脆彻底转向,只为“自由教练”开放。林语教练约的那家健身房,打的就是“自由健身”的名头,店里没有多余的销售、教练,只有一个前台,按分钟收费,一分钟4毛钱。每次课一小时,场地费大概在20元左右,林语和教练各付各的。这种模式让林语感到舒适,她形容,教练、学员、健身房之间,保持着一种简单的“现代消费关系”。 在找到自由教练之前,为了不办卡、不囤课,年轻人们也寻摸出不少“穷鬼健身”的诀窍。
- 一年“水硕”,抬高就业身价的新捷径?
我们是一档资讯类播客,节目设置为前30%的国内外资讯,后面是专题栏目,在专题开始之前,首先关注本次节目的内容提要: 中央首次将“自愿、弹性”列为延迟退休原则 霸王茶姬上门要求顾客删差评,美团客服:如情况严重将停止与店家合作 福布斯公布《2024中国最佳CEO》 ,拼多多陈磊、赵佳臻,小米雷军,农夫山泉钟睒睒等人上榜 在今天的小专题中我们来关注一则新闻: 近期,有高校宣布:原则上不引进东南亚、韩国等大学毕业的学科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不足的博士。对于已在职攻读东南亚、韩国等大学的博士,回校不享受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相关待遇。这不由让人联想到前些年湖南邵阳学院花19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的事件。一时间,“水硕水博”这个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好录取、学制短、好毕业的所谓水硕真的不香了吗?
- 雷老板的小米su7,还能火多久?
在成功发布小米第一台汽车之后,雷军今年7月19日的年度演讲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同以往一样,这场活动被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下半场围绕小米两款折叠屏手机等新品发布,上半场则只有一个主题:小米造车往事。 雷军重提小米造车由头,称一切源自于2021年1月15日小米所遭受那起“美国制裁”事件。在一场紧急董事会上,雷军面对“假如手机不能做了,集团三四万人怎么办”的疑问,第一次认真考虑造车这个选项。 雷军回忆称,在这场调研的过程中,有两位业界好友力劝他造车,分别是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和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雷军意识到智能电动车趋势不可阻挡。他在董事会上汇报称,这不仅是大势所趋,汽车行业和消费电子行业也正在融合,“小米必须干”。与此同时,雷军担心汽车行业也可能是赢家通吃,全球最后仅剩5-8家企业,因此做出了“不到全球前五活不下去”的判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小米su7还能火多久? 这两个月,小米SU7的热销实打实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能源车市的潜力究竟有多大。 在经历这两年的洗牌,太多后来者接连陷入停摆乃至关门的地步,本以为野蛮人的入局会落得一地鸡毛。中国消费者毒辣的眼光和无比苛刻的需求,总会令新人深感无力。可现在,也不知道外界会作何感想。 现在要给小米造车下一个成功的结论,或许还不是时候。刚刚进入交付常态的小米SU7要想让所有人满意,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小米确实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整个产业的运行法则,一切现有的建树都将给行业未来的走势带去参考。 和海外市场相比,缺少弥长历史积淀,会使得智能汽车在中国仅仅充当着“交通工具”这一简单的角色。而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群不再对汽车辅以外在情感,很多时候,品牌忠诚度就成了一纸空谈,进而在中国车市就会出现像小米SU7爆火这样的情况。 不过,中国车市总是走在时代最前沿也会带来一个问题。过快的创新速度,让消费者对未来充满了好奇。而车企不断推陈出新,就意味着可供用户选择的新车是呈井喷状态出现的。 三个月前,小米SU7犹如一匹黑马,雷军的造势让这款迟到的新车,破天荒地成了2024年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佳作。 所有人都说,小米SU7是一款综合素质很不错的产品。即便是和一些标杆去比,这款主打运动的纯电轿车,都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而这样的评价对于才成军3年有余的小米汽车来说,显然是举足轻重的。 可到了现在,眼看世界变幻的速度如此之快,竞争对手快速跟进的步伐直勾勾地踏进了20~30万的纯电车市场,小米还能否继续保持住现有的状态吗?交付量快速提升的情况下,结合用户给出的反馈,小米又是否能在接下来的SUV车型身上加以改进? 小米SU7还能火多久?是我们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只因中国车市太过快速的变迁,外界真的很难相信,会有一款车型能长时间抵住友商的火力而居于销量榜前列。 在小米SU7正式上市后不久,雷军在一次直播中说过,“现在谈小米汽车是否成功为时尚早,但第一阶段算是成功了。造车周期比较长,小米是一家有长期主义的企业,现在需要把握好汽车的品质和服务好客户。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在15年到20年奋斗期内,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成为全球前五的车厂。” 数据上,小米SU7如今每周能交付出2000余辆新车,的确证明了雷军的豪言并非胡乱给出的承诺。对比今年同样在纯电市场发力的理想来说,小米SU7渐入佳境的市场表现,亦是那样令人咋舌。 小米SU7究竟卖给了哪些人?这一个多月来,我们一直在讨论该话题,观察着市场上所发生的一切。米粉的力量很是强大。雷军犹如爽文男主般的励志人设,更是吸引了很多人心甘情愿为小米SU7买单。这些都是我们这两个月看在眼里的事实。 我自己作为2011年小米手机的最早一起用户,能够感觉米粉的力量很是强大。雷军犹如爽文男主般的励志人设,更是吸引了很多人心甘情愿为小米SU7买单。这些都是我们这两个月看在眼里的事实。 这不仅是因为小米天生有着极强的路人缘,由此带来的流量惯性,会毫不保留地转嫁到小米SU7的销量上,更在于纯电动轿车市场迎来送往了那么多的新车,昊铂GT、飞凡R7、智己L6等皆成了过眼云姻,却唯独保留了一张铁王座给了小米SU7。 在从头到尾体验了小米SU7整个产品线后,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三年时间,雷军和他的小米给市场交出了一款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而这对于很多入手或即将入手小米SU7的消费者,已经是一个很充分的购车理由。 但是,回归中国车市的发展本质,我们也一定要从中意识到,接下来,初战告捷的小米一定不能只将重心放在“如何提升产能”之上。 谁知道,中国车市的多变性会不会在某一个时间点背刺小米呢?理想MEGA的滑铁卢到现在还在给所有人提着醒,不要错把时代赋予的运气当成自己的实力。 简单来说,作为全球最挑剔的汽车用户,发生在市场上的任何新动向都会影响到中国消费者的进一步决策。 对于小米而言,且不说作为品牌的第一款车,SU7会不会在这几个月搞出些售后幺蛾子。面对加速内卷的市场氛围,要想继续凭借现有的产品力来度过整个2024年,也总是需要掂量掂量自己遇到市场变故的应变能力。 但另一边,你要说,看着新人入场即能斩获前所未有的高光,那些传统车企或前辈会就此认输吗?显然不会嘛。 6月,领克旗下的纯电中大型轿车Z 10在瑞典哥德堡登场,就是要告诉我们,在20~30万这个价格区间内的市场,来者不善。与此同时,本就和小米SU7在同一轨道内的极氪001、极氪007等,上下包抄的架势在这个月更是进一步表现出凶相。 话说,这个价格区间的纯电轿车市场容量很大吗?其实并不是的。 每个月的销量数据都很清晰地在指出,能站在榜单前列的就只有那么几个。特斯拉Model 3、极氪001、比亚迪汉EV、蔚来ET5的四面包夹下,再给智界S7腾点地方,所能提取的生存空间就别提有多难受了。 短期内,小米SU7的热销,看着是夺走了这些对手的潜在用户,拿着流量大旗顺带将原本要倒向BBA的年轻人群拉了过来。但长期去看,只要中国车市并不会给“网红经济”提供滋养的温床,小米也好,还是其他某某新势力造车,要想维持自己的市场现状,应该没有那么容易。 到今天,小米SU7仍会给那些热爱小米的消费者带去无限的遐想。可是,当时间进到2024年下半程,即使撇开友商的进攻,对于走上发展快车道的小米而言,维持生态良性且有一定容错性的运转,无论如何都需要在后续产品的铺陈上好好作下文章。 就像前文所说的,小米SU7所在的纯电动轿车市场,并不是一个有着很宽广疆域的细分市场。随着市场竞争再度进入到新一轮多强争霸中,谁敢下结论说,凭借米粉的支持,小米在今年完成12万辆小米SU7的交付后,可以继续高歌猛进? 中国车市太卷了。小米SU7幸运地踩中消费者心智,幸运地用营销力量来绑住了一大帮逃不掉的订单。站在旁观者角度去看,小米造车的第一阶段已经是以一个近乎完美的答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但不管怎样,用过往的经验来展望未来,相信小米SU7的火爆总是暂时的。如果要在群敌环伺的中国车市,将所有前辈按在地上摩擦,这一刻的小米,唯有继续躬身学习。摸到行业入门的门槛很容易,但借势成长为行业巨头,并不是卖好一款车就可以了。 总之,看完昨天的发布会后,我感觉到小米在造车这条路上倾尽的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在未来,应该会得到更多的用户和市场方面的肯定,就像我本人家里已经至少有十件以上的大家电组成的生态系统,已经让我对这个品牌多少产生了依赖,但是去除冲动的光环后,消费终归需要回归理性,尤其是需要20多万来购买一台纯电车,不是单单靠雷总的几个漂移视频就能做决定,对此正在收听节目的您怎们看,欢迎留言讨论,我是Jerry,感谢两只英短猫的陪伴,大家周末快乐,下期再见!
- 144小时免签入境,中国哪座城市最“city”?
“上海city不city啊?好city啊!”这段对话源自一位美国博主在中国旅游时拍摄的短视频,“city不city”一时之间成为老外“打卡中国”的流行语,流传在国外“China Travel”的短视频中。 目前,“China Travel”在TikTok上已有4万多个作品。“China Travel”的热潮得益于外国人入境中国旅游的便利化政策。2023年11月,中国开始对挪威公民实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如今,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已增至54国。 [图片] 图源:TikTok 随着免签“朋友圈”的不断扩容,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更加便利。在这144小时的时间里,这些游客开启在中国的“特种兵旅行”,并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着“China Travel”经历。[图片]免签入境点燃“中国行”热潮 上半年同比增长近2倍截至今年7月9日,我国已对美国、英国、法国等54个国家实施了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23个城市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长沙、哈尔滨、桂林、北海4个城市口岸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给不少外国游客特别是旅游博主,提供了来到中国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用视频展现中国生活的便利以及中华美食、文化的丰富,还催生了“city不city”的热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深入了解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一位来自英国的旅行博主“Joel Friend”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了他在北京的所见所感,并对中国的美食和便利化设施印象深刻。在探访天坛时,Joel购买了“祈年殿”造型的文创冰淇淋,对其独特的外观和口味赞不绝口。同时,这位旅行博主还体验了从北京到西安的高铁软卧,在火车站候车时,他对中国随处可见的饮水设施表示高度评价,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便民。目前,这个视频在油管频道中已有44万次的播放量。同时,在国外社交平台中,还有大量外国博主以“144小时过境免签”为主题,记录下自己的中国旅游故事。他们通过二维码轻松购物、在酒店享受智能机器人的服务,甚至在街头加入广场舞的行列,纷纷表示中国的现实情景远超出他们的预期。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占比58%,同比增长190.1%。入境人数的增长,也带来了入境游的快速恢复。今年5月,民航国际客运航班量为4.7万班次,环比增长6.4%,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2.5%。去哪儿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线间机票的预订量同比增长1.8倍。其中,持美国、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护照的旅客预订量排名前五位,持马来西亚、日本、哈萨克斯坦护 照的预订增幅最明显,均在2.2倍以上。 [图片]北上广深仍是外国旅客的最爱 入境游产业链持续优化 外国游客更喜欢在哪座城市享受“China Travel”?据不完全统计,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仍是外国旅客的入境首选地。数据显示,在我们统计的30个免签国TOP1入境城市中,50%的免签国旅客在乘坐飞机入境中国时首选城市为上海,40%的旅客首选北京,其余10%的旅客分别从广州、深圳、杭州入境。 除了首选入境的城市外,重庆、厦门、沈阳、南京等也是外籍旅客的热门入境地。在这些入境地的选择中,除了选择开通航线数量较多的城市外,从邻近城市入境也是外籍旅客的偏好习惯。比如,青岛是韩国旅客入境的第二大城市、哈尔滨是俄罗斯旅客入境的第二大城市、大连是日本旅客入境的第三大城市、厦门是澳大利亚旅客入境的第三大城市。 据各地海关数据,今年上半年,经上海口岸入境的外籍人员数量达203.5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约2.8倍;经厦门高崎口岸入境的外国人近20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免签入境的外国人数量大幅增加至近7万人次;经杭州口岸免签入境的外籍旅客超4.53万人次,同比增长超74.5倍。随着免签政策的调整,外国人入境数量不断攀升。 [图片] 在中国144小时的短暂停留中,外国游客的足迹遍布了中国的街头巷尾。去哪儿数据显示,长城、故宫、兵马俑是外国旅客必打卡的三大景点。除此之外,上海豫园、成都大熊猫基地、杭州西湖、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地也深受外国游客青睐。另外,还有一些特色小城也吸引了不少的老外,甘肃敦煌,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等小众目的地也成为了外国游客的打卡地。 值得一提的是,高铁成为了外国游客探索中国不同城市的热门选择。数据显示,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游客在高铁票预订上表现尤为活跃,江浙沪、川渝、广深2小时高铁圈备受欢迎。由于巴黎奥运会即将开幕,义乌成为江浙沪高铁圈中备受外国游客喜爱的一站,有不少外国游客在此采购了大量的体育用品。 [图片] 图源:YouTube 入境游客的大量涌入对入境游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岸作为外国游客来华入境的第一站,各大口岸不断优化服务,打造“便利来华第一站”。广州口岸为入境旅客提供多语种翻译,北京口岸为所有航司配发外国人入境登记卡,全国各大空港口岸平均查验1名过境人员所用的时长从6分钟缩减至2分钟,大幅增加了外籍游客的在华有效时间。 此外,中国各城市也在不断提升对外国游客的接待福利。以广州为例,自今年6月底起,该市为中转的国际游客推出了包括旅游巴士、英文导游服务、景点游览以及提供点心午餐等在内的免费一日游活动,这一贴心服务赢得了众多中转游客的好评。同时,成都市文化旅游部门也向到访的境外游客赠送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熊猫行李牌和熊猫玩偶等入境纪念品,以表达对外国游客的热烈欢迎。 而曾困扰外国游客的“境外人员住宿”问题也得到显著改善。据去哪儿网消息,在上海,超过97%的三星级以上的酒店能够接待外国游客,而北京、广州等城市,这一比例也达到了80%。在杭州、武汉、西安等新兴一线城市,能够接待外国游客的酒店比例在40%-60%之间。这些酒店大多位于商业区、景点和交通枢纽附近,许多还靠近地铁站,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选择。 而与此同时我今天也为大家编辑整理了目前全球对持普通护照中国公民开放免签或落地签政策的国家和地区。一起来看一下亚洲包括 泰国:格鲁吉亚:阿联酋:卡塔尔:亚美尼亚: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东帝汶:黎巴嫩:土库曼斯坦:巴林:阿塞拜疆:伊朗:约旦; 非洲则包括毛里求斯:塞舌尔:埃及: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多哥;佛得角:加蓬:贝宁:科特迪瓦:科摩罗:卢旺达:乌干达 令人向往的欧洲则包括有俄罗斯:中国文旅部公布了首批268家经营中国公民组团赴俄罗斯免签旅游业务旅行社名单。 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波黑:圣马力诺:入境、出境或过境停留不超过90天,免办签证。此外除了以上国家和地区给予中国公民免签/落地签待遇,持有希腊、马耳他、葡萄牙等国家的黄金签证身份,搭配中国护照,还能免签畅游欧洲27个申根国家!这27个申根国家包括: 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瑞士、列支敦士顿,以及克罗地亚。 其中需要注意到的是,前面我们说过的虽然中国游客前往俄罗斯的确可获得免签证的待遇,不过这个待遇仅限于团队游客。中国游客要在国家旅游局指定的组团社参团报名,并持有效的出国护照,才可以免签证前往俄罗斯,而前往俄罗斯的旅行团至少要5人以上,必须由组团社派专业领队带团。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是Jerry,下期再见
- 被毁约教训的高校应届生:吃一堑长一智
在人生的前二十余年里,拥有上海某985院校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的张清顺风顺水。但这一次的遭遇却让她首次直面社会的冲击。尽管她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咨询学校的辅导员、就业办公室,甚至通过网络渠道寻求关于企业毁约的应对策略,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她只能被动接受企业解除三方协议的决定。 当那笔不足万元的企业违约金到账时,张清萍的首次就业之旅也无奈地画上了句号。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就业市场的残酷。 因临近毕业时被企业解除三方协议(即《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拥有上海某985院校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的张清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就业市场的残酷。 去年11月底,通过数次专业笔试和面试,她一共拿到了3家企业的Offer(录用意向书),综合考量了工作性价比和个人兴趣方向后,她最终选择了一家上市公司下属的实业公司。该公司给她开出的年薪超过20万。 一个月后,张清萍顺利与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同时她也与公司保持着密切地沟通,以确定具体的到岗时间等事宜。转眼间,今年4月来临,她与同批被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们一同踏入了该公司,正式开启了岗前实习。 只是刚过完五一假期,一则毁约电话打断了张清萍所有的安排。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告知她,因市场不好,企业组织架构需要调整,接下来只有两个方案可选择:一是转岗,工作地点需要从上海调剂到其他城市(非一二线城市),并要重新安排面试和重新确定薪资;二是直接解除三方协议。 这次毁约事件并非单独针对她个人。张清萍了解到,同一批到岗实习的应届生,好几位都被该公司毁约。 慌乱、委屈、无奈、愤怒,一时间,各种情绪涌上心头。为了调整心态,张清萍只能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做心理疏导。她用“想不到竟然会沦落到这种境地”来形容那时的状态。在此之前,她从未设想过企业毁约的可能性,更没有为此制定过任何备选方案。 尽管企业解除应届生三方协议时,通常会支付1—2个月的工资作为违约金,但各种隐性损失却无法估量。科锐国际校园招聘业务总监安庆表示,若应届生在临近毕业之际遭遇毁约,意味着他们将错过招聘的黄金季,此时市场上针对应届生提供的岗位供给将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很多大型企业都遵循着既定的招聘与培养周期,对于6月毕业的应届生而言,若选择参加三个月后的秋季招聘,往往会被企业视为往届生,而失去进入新一轮应届生招聘计划的资格。2024年4月,特斯拉集中解约应届生,使得应届生被毁约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毕业季的临近,企业解约也到达了高峰期。对于上千万应届生以及未来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而言,如何应对毁约,正在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 6月13日,还沉浸在毕业旅行路上的风景时,李璐接到了企业解除三方协议的消息。在此之前,她从未想过,毁约竟发生在进校招聘的国企。 在去年秋招时,她隐约感觉可能会因为这家企业“广撒网”式的招聘而踩坑。当时,包括她在内的五位同专业学生向该国企投递了简历,经过一次线上笔试和一次线下面试后,五位同学都接到了该企业的Offer。 但这家企业的后续行动逐渐消除了她的顾虑。在端午节(6月10日)前夕,该国企特意为包括李璐在内的所有应届生,举办了一场线下见面会。会上,企业明确告知,实习期为期六个月,其中前一到两个月将安排大家前往中西部地区的项目实地实习。企业还承诺,端午节后会通知具体的上班时间。 李璐只是武汉一所二本院校的土木专业的学生,她的工作选择范围相对有限,只能把自己所有的工作希望全部寄托在这家企业上。她说:“我也了解到,近几年与土木相关的行业就业前景比较差,加上女生在这个行业不好找工作,所以在获得这家企业的Offer后,我就没有再找过其他的工作。” 端午节假期刚结束,企业通知李璐,原本计划的六个月实习期将全部安排在新疆或内蒙古的偏远地区进行。经过与家人多次商讨后,李璐最终决定接受这一安排。 几天后,该企业再次告知她,因为项目数量有限,经过综合考虑后,需要作解约处理。按照三方协议规定,企业向李璐支付了3000元的违约金作为补偿。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璐第一时间向学院的相关负责人简要说明了企业的毁约过程。学院负责人表示,将致电企业了解具体情况,但之后却未再给李璐任何反馈。与此同时,学院的辅导员则给出了建议,表示将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此事,建议学院未来不再与这家企业合作,同时鼓励李璐尽快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从法律角度来看,三方协议普遍会约定企业和应届生的违约责任。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选择毁约,需要向毕业生支付相当于试用期1至2个月工资的违约金作为经济赔偿。”毕业生可能会认为违约金无法弥补企业违约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但是,毕业生主张相应损失需要提供相关证据,一般而言因企业违约而导致自己错过的时间和机会成本很难具体量化。如果三方协议约定了违约金,一般以约定为准。如果未约定违约金,对于经济损失,法院通常会酌定为应届生月工资的1倍至2倍。此外,当企业违约,未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毕业生也很难强制要求企业继续履行三方协议。赵占领表示,一般流程是,应届生先签订三方协议,毕业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的性质不同,三方协议一般属于预约合同的性质,只有签订了劳动合同,个人才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求企业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尽管解除与应届生的就业协议往往使企业面临社会舆论的指责,但许多选择毁约的企业背后实则也隐藏着诸多无奈与考量。从时间线上来看,企业通常在每年的第三季度着手规划次年6月将入职的应届生人数,而具体的招聘与执行则集中在当年的秋季以及次年的春季。这意味着,从企业初步规划到最终录用应届生,存在着将近一年的时间差。 毁约发生后,张清萍的应对办法是寻找所有找工作的渠道。一方面,从各种招聘平台以及企业公众号或官网,只要是有不反感的岗位,张清萍都会将简历投递过去;另一方面,她也充分利用人脉资源,主动向学校老师、校友群以及熟识的学长学姐寻求帮助,以期获得更多的工作推荐机会。 她说,其实很后悔在秋招拿到Offer后,没有再继续投递简历,否则现在面临的处境会大为不同。 另外两位被解约的应届生也给出建议,提醒学弟学妹们要警惕企业在毕业前夕可能的解约行为,强调在秋招和春招期间应争取并持有多个Offer作为备选。韦聪说,从毁约事件中得到的教训是,在没有正式签订劳动合同之前,个人始终处于可能被解约的风险之中。 然而,现行的就业流程却让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骑驴找马”的难题。每年的秋招季,应届生虽有机会获得多家企业的Offer,但进入11月至次年1月期间,企业往往会催促签订三方协议。由于每位应届生仅能签订一份三方协议,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提前在众多Offer中作出选择。而一旦签订,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应届生便无法再与新企业签署三方协议,尽管这期间他们仍有可能遭遇被解约的风险。 鉴于在解约过程中缺乏主动权,一些应届生也开始寻求主动解约的策略。例如,他们可能会在当年11月与某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后,又在次年春招期间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一旦找到便会主动向原单位提出解除就业协议的请求,并接受新单位的Offer。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防止学生随意签约再解约,许多学校也制定了相关规定,限制学生只能解除一至两次三方协议。实践中,即便应届生选择违约且尚未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企业通过法律诉讼手段追究应届生违约责任的案例也并不多见。据赵占领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决定是否对应届生的违约行为提起诉讼时,会综合考虑维权成本。若维权成本较高,而合同约定的违约金相对较低,且难以举证企业因此遭受了经济损失,那么企业往往倾向于不采取诉讼方式来解决纠纷。 为帮扶毕业后依旧未能找到工作的应届生,6月19日,人社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11条稳就业政策举措,并指出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地市每周至少举办一次专业性招聘、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招聘。 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欢迎留言互动讨论。
- 你要是单身,看电影都没资格坐中间!这合理吗?!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网上购买单张电影票时,无法选择核心观影区的座位(C位),购票平台会自动跳出“座位旁边不要留空”“请连续选择座位” 等提示,他们无法选座、下单。 此举像是在核心位置周围竖起了一道不乏侮辱性的高墙,对单身影迷的消费权益和情感均有所伤害。网络上曾经流行一个“国际孤独登记表”:一个人看电影,在里边排在第四位,比一个人唱K、看海、去游乐园稍微好点,但比一个人下馆子、泡咖啡馆更孤独。可是,当一个人做了好些心理建设,毅然决定自己去看一部电影,打开购票APP想选一个C位时,竟然被弹窗阻止买票,似乎在说——“单身狗,你不配”!这情何以堪?难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话说影院为何有此一举?而单身贵族在消费市场又为何从曾经的香饽饽坠落到被歧视的地步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04:40 先来回顾一段新闻,澎湃新闻消息,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在CGV影城(上海宝杨宝龙店)购买单张电影票时,当时这场次只卖出了2张票,不允许他单张购买核心观影区的中间位置,消费者认为,CGV影城的购票选座规定非常不合理。 对此,CGV影城(上海宝杨宝龙店)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影院的座位安排旨在优化座位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观众可到场后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座位。该工作人员同时提醒,现场购票无选座的限制,但票价相对较高。 据了解,除了CGV影城,万达影城、英皇电影城、金逸影城等多个品牌影城,购票过程中对单人观众的座位选择均有限制。此外,多数影院要求单人观众必须隔双数座位才能完成购票,这种限制可能导致单人观众无法选择影院内最理想的座位,只能接受更靠边的位置。 万达影城(北京CBD万达广场店)工作人员解释说,“隔双不隔单”的购买规定,是为了避免两人以上观众无法坐到一起。 对此,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其中该法第9条明确规定: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平台、影院对单人购票实施“隔双不隔单”、或不可购买中心位置的座位,无疑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从电影票房收入来看,2016-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增长,并成功突破600亿大关。2019年,我国票房收入达641亿元,较2018年增长5.4%,增速整体呈现下滑态势。2020年,受口罩影响,电影票房收入仅为203亿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三成。去年堪称电影市场复苏之年,票房创造了有电影史以来第四的好成绩,较此前三年有了显著的回升。但观看了6部或更多电影的核心影迷群体却仍在减少,人次缩水超过千万。而总观影人次,也相较2019年减少了整整4亿。从观影人次的变动情况看,2016-2019年,国内观影人次不断增长,2019年全国电影观影人次为17.3亿人,与2018年基本持平。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观影人次出现断崖式下跌,仅为5.5亿人,较2019年下降近68.21%。到了2023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大幅上涨六成,人均观影频次上升至2.58次。 于是,影院市场,也陷入了存量市场厮杀的困局。 在市场增长期,你好我好大家好,各种优惠补贴、人性化服务应有尽有。到了你死我活的下行期,没办法,商家只能磨刀霍霍搏杀求存了。如何在观众流失,观影人次减少的大趋势下,实现票房增收呢?最简单的就是提高票价,这早已付诸实施了。当下,想只花30元看一场电影,怕是一票难求了。据统计,去年全年平均电影票价是42元,比2019年贵了5元。 再加上,除了春节档、国庆档等大档期,基本上影院的日常上座率都在场均10人以下。如果所有的座位都是同一价格的话,人们一定会优先选择C位。于是,推出C位加价的同场票价差异化政策,也就成了实现票房增收的方式之一。一般情况下,C位的票价要高10元左右,北京电影市场的C位票价基本在60元—70元之间。 那为什么影院不愿意单身观众抢占C位呢?因为观影人群变了,多次观影的铁杆影迷大量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观影主体。其中有两个显著变化:第一,亲子、闺蜜、情侣、家庭观众居多,单身观众数量最弱势;第二,观众源下沉,四线城市取代一线二线城市,成为最主要的消费群体。于是,人数不占优、还可能给其他强势观影群体买C位连号座造成一定障碍的单身消费者,就成为被大数据筛选出来的“二等观众”。毕竟一个影厅,C位也就十来个,电影院更想一次卖两张,而不是单张。这有点像是“最低消费两人起”。当然,如果C位没坐满,到影院现场是可以自行调整座位的,但买票时的差异化对待还是很让人恼火啊。 在商言商,如果行业觉得如此符合他们的利益,那也无话可说。不过,市场会给出它的反馈。每一份对电影的爱都不能被辜负,否则,势必将有更多的影院扛不过今年冬天。 电影业是难,但难的不是运营,而是产品和服务跟不上观众需求。在视频、短视频平台的压迫下,影院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所以,电影从业者——无论创作方还是销售端,都必须更懂共情,更懂情绪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把观众拉回来,继续造梦。对,造梦。电影是精神产品,而影院这个黑盒子,是观众难得的精神栖息地、避难所,是观众借以暂时忘掉现实烦恼、重拾生活信心的地方,是区别其他视频平台的最后堡垒。所以我在此不想谈法律,也不想谈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我更想说,在这个造梦的幻想之地,你们这一出出地搞差别化对待,这不是颠覆了影院的核心价值么? 偌大一个影厅,只盯着10来个C位,实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短视之举。提升电影产品的竞争力、号召力,拉升场均观影人次,让观众回流,才是正道。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互动讨论。
- 食品安全问题祸及全球十分之一人口,漏洞出在哪里?
“食品安全”四个字牵动着许多人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过去20年中,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不仅让许多人的神经越绷越紧,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食品系统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挑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食源性疾病的描述,有超过200种疾病是由食用受细菌、病毒、寄生虫或重金属等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污染可能发生在食品生产、运输和消费链的任何阶段。每年,全球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患病,导致超过42万人死亡。 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对市场造成干扰并确保消费者信心是食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全世界范围内都出台了更严格的公共法规和国际贸易新规则,提高食品供应链的协调性。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我们或许能够依稀看到接下来的方向,少走一些弯路。今天我们根据36氪经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授权发布的一篇文章来分析风险和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在此之前首先来关注一组全球商业科技动态。
- 为何手机影像旗舰有徕卡、哈苏、蔡司,单单就没有曾经的胶片王者富士?
00:00 不管是拍立得还是复古相机的再度流行,这两年,胶片的浪潮再次席卷全球,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在人们反应过来时,胶片的浪潮已经波涛汹涌,虽然没有胶片销量的具体数据,但可以从目前世界上唯一还在生产旗舰级胶片相机的厂商那里管中窥豹,徕卡总裁 Andreas Kaumann 在采访中说道:“在 2015 年时,莱卡每年只能生产、出售大约 500 台胶片相机,当时几乎一度几乎都考虑放弃胶片机身了。”接受这段采访时,是 2023 年 9 月,这一年,徕卡的胶片相机机身销量达到了 5000 台,较八年前翻了十倍。 而富士胶片(FUJIFILM)自然不会错过这波浪潮,迅速作出反应,便有了今年夏季 C200 与 C400 的复产。无论是新生代的年轻人,还是摄影爱好者,大家都为胶片的独特美感所折服,争先尝试胶片摄影或是仿胶片滤镜。 不过也有人疑惑:为什么徕卡、蔡司、哈苏都有联名手机,富士却没有?今天我们来和各位喜欢摄影及记录生活的小伙伴一起分享这个话题,在此之前我们来关注一组全球商业科技动态 04:55 手机摄影发展至今,「拍照」这件事已经卷出了花儿来,从硬件到软件、从颜色到影调,各厂商全方面对位厮杀。 等到硬件发展逐渐变缓、软件调教也基本到达同一水准时,手机摄影从观感上已经拉不开大的差距,传统影像厂商成为了各家寻找差异的破局之处。 首先迈出这一步的,是 2016 年,华为与徕卡开启合作,正式推出了华为 P9 ,直到现在,依然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用户津津乐道这台手机的独特影调,也是从此开始,掀起了手机厂商与传统光学厂商合作的帷幕。 vivo 与欧洲顶级光学巨头蔡司达成了「全球影像战略合作」,在移动终端上使用蔡司研发的天塞(Tessar)镜头结构、T* 镀膜与人像模式专业虚化光斑效果,并在手机背面集成了经典的蔡司「小蓝标」,企望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突围。 而徕卡前后与华为和小米强强联合,提供 Summilux 光学镜头,并在原生拍照 app 内集成了徕卡引以为傲的影调与色彩调教,专攻人文摄影与质感,于机身背部集成的那枚亮眼红色「可乐标」,为手机摄影带来了更多可能。 诸如此类的尝试,还有 OPPO 与哈苏的合作,哈苏声称为每个像素都重新标定的独有自然色彩方案「HNCS」也下放给了 OPPO ,并且哈苏设计的传奇胶片机 XPAN 的独特画幅也嵌入到 OPPO 手机中,一键就能拍出哈苏味儿的照片。 现在回看,在彼时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手机影像圈,这样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各家传统光学厂商都有自己的护城河,而将独具风格又广受好评的核心技术通过光学和软件的方式赋予手机厂商,两者共同在移动终端上打造全新的拍摄体验,以体现差异化,可以更精准地吸引消费者,同时提升声誉与营收。 而富士胶片,这家将「胶片」放进名字的公司,作为胶片时代仅剩的硕果之一,手握着日本光学影像中风格化最为明显的数码胶片模拟与 FUJINON 镜头系统,绝对是手机摄影的大杀器,为什么一直没有与手机厂商合作,制造一台「富士」标手机呢? 相关网站曾与不少手机厂商朋友交流过,其中确实有厂商尝试过与富士洽谈合作联名,为手机开发具备富士胶片风格的影像系统,但最终被富士一一拒绝。 我们去翻了翻富士近年的财报,找到了其中的缘由。有些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富士胶片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影像媒介从「胶片」过渡到「数码」时,就以多年涉足化工产品的经验,积极发展药物及化妆品等多元化业务,并逐渐转移业务重心。2001 年,富士胶片集团的营收中,跟摄影相关业务占整体营收比重为 54% 、胶片营收占比 19% ,到了 2018 年,摄影总营收降到了 16% ,胶片营收更是只剩下 1% ,其余部分被近年来富士的业务重心:医疗健康、高性能材料及打印机所占据,而剩余这些比例中,INSTAX 一次成像系统(也就是富士拍立得)还占据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比例。作为一家早已转型的企业,虽然在消费级影像市场上久有积累,但在如今影像系统日渐衰落的市场环境下,富士胶片数码影像部门还是选择了按照既定计划稳步开发,并没有太多扩展品牌受众的野心。 其次,富士的数码影像分别为 GFX 与 X 两个系统,在消费市场中,GFX 更多面向专业的风光、商业摄影师,提供大画幅、高质量的影像方案;而后者的用户群体则更广,适用于各类爱好者、记录者,以便携与性能的均衡、复古的外观以及独特的色彩科学为卖点,成为富士影像部分营收的中坚力量。 富士相机「火到出圈」的根本原因在于:胶片模拟对于大部分对相机不算熟悉的小白用户相当友好,只需要在机身上设置好胶片模拟,就可以得到一张不用复杂后期调色修图便可以直出的「照片」。 这种优势以至于富士一度出现「一机难求」的状况,比如今年年初推出的 FUJIFILM X100VI,发售价为 11390,由于首批发售数量太少,出现了一百五十万人预定抢八十台机器的盛况,且在推出的一天就在二手市场炒到了 20000,其火热状况被大家戏称为「电子茅台」。 更重要的是,富士的消费群体与徕卡、哈苏和蔡司完全不同:徕卡、哈苏的主要产品价位基本从 4 万元起步,是影像产品中的高奢品牌,与手机消费群体冲突很小;蔡司则主营光学业务,小蓝标虽然在影像爱好者中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蔡司并不涉及太多相机整机业务,买小蓝标的 vivo 手机的用户,和买小蓝标镜头的用户也许是一波人,但二者的用途几乎不会重叠。 但富士不一样,做为销售主力的 X 系统相机与手机价格差距不大,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手机一寸底的光学表现也足够优秀,如果富士相机失去了胶片模拟的优势,很容易遭受手机带来的致命打击。 因此,富士最终还是选择婉拒介入这场军备竞赛。想在手机上直出纯正富士味儿照片的机会,可能短期内不会有了。 现在有很多的摄影配方在教我们用各种后期调整的参数来模拟这种胶片风格,也有很多的独立APP在做仿胶片滤镜 ,但是富士胶片的缺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幸运:虽然用户很难在手机上直接使用最经典的富士「胶片模拟」,但也给开发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灵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创造出上百种可玩性极高的滤镜,让所有用户可以更方便、更便宜地拍出「胶片感」。 回到胶片引起的热潮,人们如此执着地追求有「胶片感」的照片,不是开历史与科技的倒车,而是在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追求那些能够唤起情感共鸣和记忆的经典事物,并以自己足够熟悉的形式,去抵抗时代快速更迭所带来的不安定感。 说到这,想问问您在平时出门旅行的时候,还会选择一台微单深圳车中的单反相机作为行李吗?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精细的用肉眼感受旅途,而选择用手机相机直出成片来记录生活了呢?在购买新款手机的时候,对于拍照功能又是否看中呢?欢迎留言互动讨论,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了,感谢聆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