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读《灵枢经》30 抑郁针刺有奇效
抑郁症的病人真正底层的原因可能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伤到心神。身心合一,身心不二,很多的情绪,包括创伤,不在脑子里面,而是在身体里面有备份的。一个疾病最后治好,其实就是用最准确的手段促成了他自我疗愈的过程。
- 解读《灵枢经》29 鸠尾穴和巨阙穴临床应用
胸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胸宽广程度,进而影响其健康状况。有胸骨剑突(蔽骨)的人,一般比较有主见、有定力,而没有蔽骨的人则可能敏感而多疑,且容易受伤害,玻璃心。鸠尾穴和巨阙穴既有诊断意义也有治疗意义,是健康的人灌注精气、藏精气的地方,也是不健康的人藏污纳垢、出邪气的地方。临床中很多的大病都跟情绪有关,通过针刺治疗竟然发现患者情绪和性格改变了。
- 解读《灵枢经》28 正本清源解“膏肓”
动脉是气的原动力,心臟跳动如风动帆动,推动经络流转。无心跳则无经络,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经络的形成是动脉搏动共同形成的一种合力。膏是白色脂肪,肓是黄色脂肪。脂肪是精的一部分。肤如凝脂为充盈,鸡皮鹤发为衰败。抽脂减肥抽的是自身的精,伤及根本。精化为膏肓,膏肓渗入骨孔成髓。骨髓藏精,病入骨髓则司命所属。
- 解读《灵枢经》27 得气之道
太谿穴位于内踝关节内侧凹陷处,是肾经的原穴。通过观察太谿穴的凹陷情况诊断肾精强弱,隆起或可预示盆腔肿瘤或肾结石。得气的时候,手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像钓鱼时鱼吞钩饵的沉浮,那一瞬间的感应。微针治神,让病人无感,医生有感应,如蹑手蹑脚接近路边土狗,不惊动元神而让其警觉。
- 解读《灵枢经》26 中医心得的传承与太白穴的运用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属土的穴位,在诊断和治疗脾胃疾病中非常重要,也可用于观察和治疗痛风等疾病的症状。痛风等疾病与脾的吸收和代谢功能密切相关,需要解决代谢系统的问题。现代食品中的添加剂可能影响食欲和吸收功能,导致代谢问题。
- 解读《灵枢经》25 肝经的独到之处和大指(趾)的应象解密
男性同样会出现肝郁现象,这与肝的喜柔忌刚特性有关,现代社会压力导致男性肝郁增多。追魂夺魄针法基于应象针灸理论,通过大拇指和大脚趾的指甲对应身体部位进行精准治疗。太冲穴是肝经的重要穴位,属土,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疗效。
- 解读《灵枢经》24 月窟与太冲
月窟针法对气机不舒畅、郁闷、阳气不振奋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夏至、正午时、阴历十五等时间节点使用,顺应天时,可增强疗效。善太息者多肝郁,胸闷不舒,太冲压痛即证,针之可畅气机。肝经贯穿下丘脑-性腺轴,期门章门皆在肝经,妇科诸症,调肝得法,中医病治大半。
- 解读《灵枢经》23 心主之脉与神门穴
具身认知的核心,在于身体动作能带动情绪转变,但东方思维更强调:深层情志问题需从生理根基解决,治神方能治本。重大疾病及失眠、抑郁等现代问题的背后常有情志根源。心神弱则好奇心、求知欲衰退,心气足则人爱探索、有食欲等欲望,这是生命活力的体现。中医千年理论早已揭示:心主之脉系神明,原穴神门通心气,调其经脉则血气通、神志清。
- 解读《灵枢经》22 应象针灸与中医思维解读
中医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观察身体,找到病象与具体反应的对应关系,有病必有象,有象必有应。通过观察到的病象进行针灸治疗,能够迅速见到疗效,验证了中医思维的有效性。情绪问题往往被身体记录,通过针灸治疗可以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解决身心问题。
- 解读《灵枢经》21 细说十二原
十二原穴是五臓六腑之气汇聚的地方,统领全身365个穴位,不仅可以用来诊断五臓的疾病,还可以作为治疗取穴的位置,体现了诊治合一的中医理念。手太阴肺,其原穴为太渊,位于桡动脉搏动处,是诊断和治疗肺部疾病的重要穴位。心主之脉,其原穴为大陵,位于腕横纹中点,具有保护心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与心神相关的疾病。通过切寸口脉(太渊穴)的脉动,可以诊断全身疾病,因为寸口脉气充盈,便于观察。除了脉诊,还需要通过触摸穴位(如背俞穴、腹募穴)来全面诊断疾病。
- 解读《灵枢经》20 左老师解析独门“追魂夺魄针法”与“立极针法”
四关主治五臓,开四关(合谷+太冲)的配伍,既是阴阳相配,也是手足对冲的和谐。克中有生,冲中有和,从克中去求生,对冲中找到和谐,正是《道德经》‘冲气以为和’的实践。纯粹的干净、无菌是病态追求,在与病毒细菌的战斗中,人会更强大。立极针法:用支沟火穴与太白土穴,将浮越相火潜藏于至阴之臓。远端取穴是找对绳子的另一头,甩起石头产生更大效应,局部撬不动时,巧力可放大效力
- 解读《灵枢经》19 医患信任有奇效
真正的信赖感来自双方:医生懂进退,患者给真心。有些病因此出现转机。微针调气,阳气取于四末——四肢末端是气机发动的关键,调动末梢可激活全身气血循环。治病救人是奉献,但医生须先爱自己——给予他人之前涵养自身,是可持续行医的根本。
- 解读《灵枢经》18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
诊断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病名,而是为治疗提供依据。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观察气机的变化决定治法。针灸治病前提是患者有生理基础,可调动的资源。气血流通即为补,针法以通为补。
- 解读《灵枢经》17 气化反应与针刺基本操作
针灸只是一个接引之品,助道之品,帮你开启过程,真正修行必须自我修炼。精气神充盛的人有能力但不一定欲望非常强,而表现在创造性或开慧。取针时最佳状态是'相看两不厌'。真正的修行:静极生动,如站桩时内在元气的涌动。留针是给身体时间,让正邪自然反应——温柔等待的力量同样巨大。
- 解读《灵枢经》16 医者的见地,证量与功夫
医生的自我修养很重要——见地(认知)、证量(体证)、功夫(实践),三者决定医术境界。中医最大的优势在于帮助身体自我修复,而非用手段直接治病。体质差的原因往往是漏精、漏气、漏神,先止损再增益。一切都是精气神换来的,专注与持久是精气神的表现,要用在值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