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7 宋晖嫽SONG:以花植为笔的诗人与译者
平台AI生成简介:在这一期播客中,我们与花艺创作者宋聊到了花艺创作的内涵与挑战。他分享了自己从大学到职业生涯的经历,探讨了花艺师与植物装置艺术家之间的界限。宋认为,创作不仅是技术,更是灵感与思考的结合。通过引入不同文化的元素,创作者能更好地表达自我。我们还讨论了花艺行业的竞争情况以及如何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对于每位希望成为创作者的花艺师来说,理解自己的创作理念尤为重要。 音乐©《Delight》Stanton Lanier 00:02:00:花艺创作:天赋与教育的碰撞,探秘花艺师的创作过程 00:04:01:花艺师的艺术表达之路:创作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 00:07:26:艺术的抽象与具象:探索创作方向的自由与限制 00:11:07:突破自我,探索东方美学:花艺师的艺术创作之旅 00:14:50:创作的艺术:解读叶片在花艺中的多重表现形式 00:18:35:挑战每个画议师的创作之门:如何打开思路? 00:22:17:探索自然生命力:理工科思维与花艺的融合创作 00:26:00:突破创作瓶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花艺市场中脱颖而出 00:29:44:创意设计与花艺:提升消费者审美能力的关键 00:33:29:花店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个人创作与公共教育的平衡之道 00:37:13:商业与艺术的交织:探讨凌宗湧和Dianel Ost的艺术创作性 00:40:54:探寻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探索
- Q6 Hohhotᠬᠥᠬᠡᠬᠣᠲᠠ:内亚的呼路撒冷
本次与多位蒙古族青年的对话发生在呼和浩特的内亚书店,它是一家蒙古文书店,更是*一一家主力经营蒙古文绘本的书店。原野计划曾经在2017年发起过乌珠穆沁的田野调查,2020年与浙江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的宋莹合作过敖鲁古雅主题的巡展。 感谢本次对话的联络负责人宋莹,参与者达来、漠娜、瑭吉斯夫、小吴、巴特尔 音乐ᠣᠭ᠍ᠶᠤᠨᠽᠠᠨᠳᠠᠨ (Oyunzandan) ©Baatar 以下内容由AI生成 本期播客由内亚书店的蒙古族青年们展开对话,探讨了他们对文化传承和自我身份认同的看法。嘉宾们分享了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挑战。他们讲述了音乐、文学等文化形式在蒙古族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和语言环境对他们成长的影响。这段对话展示了蒙古族青年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独立思考和文化活动,保持与传统的联系,寻找自我认同。 00:02:08:蒙古族青年的对话:文化内部的信息鸿沟与责任警示 00:06:37:在城市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感:蒙古音乐与友情关系的思考 00:13:13:魔幻书店:文化标的日常融入,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00:19:51:内蒙古之旅:探寻方言与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00:26:29:探索蒙古元素的发声艺术:呼麦的魅力与挑战 00:33:07:年轻人的扶持与帮助:探索文化艺术领域的机会与挑战 00:39:43:挑战和缘分:俄州斯艺术节的门票之争与热情捧场王们的故事 00:46:21:联盟与合作:设计师、音乐家和文化管理者的跨界探索 00:53:00:如何让年轻人了解牧民的牛羊肉生活?专家和网红联动解决难题! 00:59:38:从日常餐厅到文化活动:年轻人在本地传承与创新的机遇 01:06:13:玩转多元文化:以轻松的方式体验世界的不同之处 01:12:54:深入蒙古族文化:论文里的毒蛋糕与自由生活的追求
- Q5 复兴岛是岛,但上海人不是本地人
2024年年底,顾西瓜提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成盛,这些年组建了一支名叫复兴岛的乐队,搜索后发现他的名字也出现在上海摇滚乐编年史里的三黄鸡乐队。春节假期前我们约了一次时髦的island walk,从地铁12号线复兴岛下车沿着共青路向南,在定海桥渡口搭乘轮渡是浦东,过了定海桥往西走就是被宣传为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在准备好收听复兴岛行程之前,先来听一曲杨浦小六子的杨浦city walk指南,这不仅是成盛的童年记忆,也可能是八十年代杨浦居民的集体记忆。最后的昨天之后,还有一段遇到业余但也专业的cosplay小哥哥们的彩蛋。 录音中提及的影视剧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穷街》1985年,《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孽债》1995年,《苏州河》2000年,《钢的琴》2010年,《罗曼蒂克消亡史》2016年, 《雄狮少年2》2024年...... 资料来自网络:复兴岛是一座人工岛。1906年,为保证黄浦江航道维持一定的深度,中外联合启动对黄浦江水道的疏浚。利用江中挖出的河泥堆积,从1925年抛卸沉排石块开始,经过筑堤、吹填,开通运河等一系列措施,到1934年,黄浦江中虬江口至杨树浦间的周家嘴滩地变成了周家嘴岛。日据时期成为日本海陆两军整修军械的后勤基地,曾短暂改名昭和岛,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复兴岛。复兴岛也曾是工业岛、军事岛、渔业岛,除浚浦局外,岛上还有工厂、企业、鱼市场、渔业学校等。 音乐©成盛,照片©顾西瓜 平台AI生成: 00:02:03:老工业区的谢幕与时代的变迁:一段难忘的回忆 00:09:47:上海的记忆:复兴岛的工业风采与独特魅力 00:13:31:战争时期的隐藏之地:探寻芦苇荡区域的神秘面纱 00:20:20:上海版的大篷车:艺术与社区的奇妙邂逅 00:27:07:探寻上海历史痕迹:国定路、定海路和十三姨的故事 00:33:53:那个时代的记忆:上海与北京的电视剧情结 00:40:42:意外惊喜!高妙四尺金桥路,隐藏的美景和历史文化! 00:47:30:探秘金桥六号线:柴油味与混合气味的魅力! 00:54:11:沿河而居的赛博朋克公园:探索未来与艺术的奇妙结合 01:00:59:音乐爱好者的自由天地:探索上海音乐圈的成本与挑战 01:07:47:上海杨浦:探寻城市工业历史与未来的商业化趋势 01:14:28:工人孩子的童年回忆:梧桐落叶与自行车的铃声
- Q4 达奕遥:嘿,我认出了!是的,就这样!
2024年11月9号,原创插画师达奕遥在上海库布里克书店的个展,也是个人首展,“我从远方来看你”的开幕当天,我们抽空边吃边聊。 她在五年里连续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最近还出版了首部插画新书《绘游北纬50度》,高效高产之外,我对她的城市经验和心灵成长更是充满了好奇。 音乐:92914《neverland》 全文概要(AI):你真的热爱艺术吗?在这期播客中,我和原创插画师达奕遥深入探讨了她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大奖的新书发布以及个人成长背后的故事。从国画到综合材料,她如何在创作中找到真我?面对困境与孤独,她又如何坚持自我?艺术创作如何成为她心灵的出口?来一起聆听她的创作心路,感受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00:02:06:小画家的奋斗之路:从幼儿园到高考的绘画历程 00:04:07:画家的坚持与成长:艺术考试与梦想的抉择 00:07:49:从古早二次元到绘本创作:绘画中的自由与刻意 00:11:46:美术学之路:追寻画家梦想的艰难抉择与艺术探索 00:15:42:插画师的孤独与归属感:一个探索插画圈的旅程 00:19:37:探索综合材料绘画:无限创意与表达的可能性 00:23:33:“插画创作:捕捉瞬间细节,用画笔记录伦敦故事” 00:27:30:选择A还是B?面对社交的紧张与心理建设 00:31:26:艺术创作中的出口与共鸣:创作能力带来的力量 00:35:23:创作的脉络与影响力:艺术家身边的人与社会趋势 00:39:18:自信的光芒:探索自我认可与他人赞许之间的平衡 00:43:14:插画艺术家的创作之旅:探索创新与表达的无限可能
- Q3 艺术书展特辑:今天我在这座城市的理由
2024年3月24日的宁波假杂志开春书会现场,前媒体人顾西瓜在四面透风的临时建筑里和墙外的高铁声中用几枚五毛钱硬币交换了读者们的聊天。6月2日的南京不熟艺术书展上,美国藤校毕业、在上海工作五年后回到家乡南京的成卿做了“南京大厂重识地方”的分享,从祖父辈和自己的成长轨迹以及对城市更新的观察让我们了解到她眼中的南京,几位00后也讲出了他们今天在南京的理由。 开头音乐:于适 - 月光(《我的阿勒泰》) 结尾音乐:Jony J - My City 南京 以下内容由平台AI生成: 00:00:07:被困在工作里的培训学校老师想和《我的阿勒泰》男主角一样骑马赶羊 00:04:10:我为什么来到南京?— 一个毕业生追求自由与可能性的故事 00:06:54:南京“大厂” ,重识地方 00:10:31:南京大厂: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让人感叹不已! 00:14:03:在大厂中寻找个人价值与集体关系的平衡:职场选择的思考与反思 00:17:31:从互联网媒体到大型企业:我的工作经历与个人成长之路 00:21:06:艺术与建筑:用镜头记录南京的个性与活力 00:24:35:南京文化艺术场馆的典范:精英美术馆的建筑设计与运营 00:28:08:南京之旅:寻觅古迹,感受友情与情感的延续! 00:31:40:南京与江浙沪:设计师与建筑事务所的跨城市探索 00:35:12:在大厂地区:国营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个体的联系 00:38:45:南京,我心中的城市珍宝,无法割舍的荣耀与记忆!
- Q2 上海摩登 如何重识地方
2024年3月16日在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的阅外滩书店里,前媒体人顾西瓜主持了对话,Q Zine首刊《堆积Layers》的编辑王丹薇Viva、人类学者陈赟一起和来自不同行业的朋友们聊了聊。接下来我们会推出不同艺术书展的现场录音片段,也欢迎在Q Zine微信公众号留言加入读者群。 以下为AI自动生成内容:在上海探索如何在空间的转换中看见时代的脉搏。从最动人的街头表演到城市更新背后的故事,再到乡村文化的现代转身。本期聊聊这座城市里,那些你可能从未注意到的角落,以及那些正在逐渐消失或转型的空间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00:02:04:上海的城市文化:探索城市背后的乡村魅力与活力 00:04:09:真实的上海:探访城市角落与文化多样性 00:06:10:上海的城市规划与更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00:08:23:上海城市更新:街头演出的点歌困境与音乐文化的演变 00:11:10:上海街头艺人的苦与乐: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00:13:58:上海的涉农区:探寻农产品与非遗的宝藏之旅 00:16:47:窥探秀后的真相:青少年在相互喂养中的自我探索 00:19:34:社区变迁中的志愿者角色:挑战与成长的机会 00:22:21:社区变迁中的个体与周边关系:寻找适应方案的挑战 00:25:10:自然与文化:一个村庄的生态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冲突 00:28:19:探索城市文化土壤:附近的概念和本地人生活痕迹 00:30:45:一个城市的多重性格:明室私人书房x明室Lucida
- Q1 不同阶级、族群和文化的人群,他们的日常是不是可以互通?
2024年1月6日的《堆积Layers》新书发布现场,人类学者张晖主持了晚上的对谈,艺术家李青、解丁泉,以及深焦DeepFocus以读攻读播客节目主编黄哲成以及部分朋友共同展开了一场以日常和艺术为关键词的即兴漫谈。接下来我们也会在不同城市举办线下活动,也欢迎在qzine微信公众号留言加入读者群。 以下花絮内容均为AI生成:从艺术到技术,再到日常生活,本期播客带你深入探讨艺术与人工智能的碰撞,审视艺术创作在技术革命面前的转型,同时挖掘艺术家的身份认同和创作力量发生的微妙变化。一场围绕着当下艺术、技术与日常生活交织发展的讨论等你加入。 00:05:12 AI的爱与理解:真正的情感还是机械的模拟? 00:07:14 AI的创作反噬:心灵体验与心理落差的挑战 00:09:19 AI带来的不同:从寻找资料到创造的艺术转变 00:11:22 AI时代的绘画与摄影:同质性与创造力的较量 00:13:22 AI与人类的界限:探讨肉身表演的价值与意义 00:15:22 在社会转型中寻找自我:出租车司机与艺术家的人生探索 00:17:23 艺术的真正主人:古人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共鸣 00:19:45 穿越时空的艺术家之眼:解读艺术作品的历史与价值 00:22:36 艺术的独立生命:解读艺术家创作中的独立意志与作品的生命力 00:25:25 艺术的定义:突破限制,发现真正的艺术本质 00:28:15 艺术品的背后:艺术家对生活与人性的理解与探索 00:31:04 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与艺术的不确定性:反思和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