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 从农村到美国CSC博士,信息差带给她的影响
【本期嘉宾】 主持人:龙虾哥,在河北南部农村出生长大,中学就读于县级中学,大学在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后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化学方向的博士学位,之后便在波士顿药物研发行业工作,个人对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研究颇感兴趣,访谈着眼于个人对自身成长的叙述和感知,不预设立场去倾听每个人的故事。 嘉宾: Summer,农村出生,从双非二本到公派留学美国。 剪辑:胡图图 【内容概括】 主持人龙虾哥将对话公费留学生Summer,讲述她从双非院校到海外求学的跨越之路。 她从小承载着家庭的期望,留学的最初动力是让父母骄傲。或许她注定要走上这条充满挑战的留学之路,用亲身经历诠释信息差对农村学子的深远影响。 每当遇到困境时,她就会回想父母的付出,或是埋头于学业提升中,因为教育公平中的许多问题没有简单解决方案,但「努力终会开花,只需保持信念」。 多年过去,已实现留学梦想的她似乎改变了,却又似乎未变。她始终保持着农村学子特有的坚韧,不论面临何种适应困难,始终坚守求学初心。 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大抵如此,最终我们都将回到那个永恒的主题——公平与机会。而这条奋斗之路,需要每个追梦者自己开拓。 Show Notes: Part 1 留学选择与信息差 01:24 从双非到公费留学,努力与勇气的见证 03:48 经济压力下的抉择:留学还是考研 06:18 教育投入耗尽积蓄,信息差带来的困境 10:32 奖学金成为留学梦想的「金钥匙」 12:11 信息不对称:错过全额奖学金的遗憾 15:43 在信息差中突围,基层出身者的奋斗 18:36 信息传播的十年变迁:2014到2024 21:31 职场晋升:信息差异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Part 2 留学生活与反思 26:18 无形的「天花板」:未被意识到的信息差 28:24 农村背景留学生:自立自强的成长之路 31:32 留学补助仅够保险,生活如「踩钢丝」 34:46 城乡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差异观察 39:10 助学贷款:改变命运的关键信息缺失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她山之翼】02 奖学金倒计时!Vera带来亚洲女性基金会申奖攻略与女性领导力分享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Vera: 出生在河南农村,在非洲的建筑行业工作八年,又在32岁时选择远赴加拿大攻读商业分析与AI硕士。 【本期节目介绍】 我们与Ching Tien基金会的奖学金获得者Vera展开了一场关于女性成长与赋能的对话。Vera从中国河南的小乡村出发,通过无息贷款和兼职完成学业,最终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和自己工作多年积攒的积蓄赴海外深造。Ching Tien妇女基金会由华裔社会企业家田青阿姨创立,其前身「EGRC」项目曾帮助2000名中国西部女孩完教育。如今,基金会将支持延伸至亚洲女性海外深造,核心理念是「通过教育赋能女性,培养未来的变革者」。Vera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是女性互助与领导力的生动体现。 【内容提要】 Part 1 Ching Tien Foundation for Women:从「EGRC」到全球赋能 00:01:59 田青移民加拿大后推动女性教育,甘肃八年耕耘诠释公益初心 00:03:10 一加C项目助力2000名女孩完成高中教育,教育是性别平等的杠杆 00:05:12 奖学金叠加领导力网课,为女性赋能提供「超神组合拳」 00:14:16 田阿姨的鼓励点燃留学梦:从甘肃到UBC,奖学金改写人生轨迹 00:17:19 三轮面试突围,三位获奖者横跨加拿大与爱尔兰——全球化公益的缩影 00:39:34 女性需100%自信才敢挑战?职场中的性别自信差异引发深思 Part 2 女性领导力的培养:学习平台与自我成长 00:35:00 「优秀没有绝对标准」:打破社会对女性能力的单一评判体系 01:07:40 Lisa Su以温和坚定领导AMD,重塑女性领导力的可能性边界 01:15:59 坚持1%的可能:毅力不是看到结果才行动,而是行动才看到结果 01:23:58 成为改变者:不仅追梦,更要为社会点亮一盏灯 Part 3 教育如何改变命运:农村女孩的突围之路 01:05:50 亚洲女性在全球化团队中展现坚韧,将文化差异转化为双赢优势 01:11:39 与众不同才能改变世界:异化标签可能是你的超级能力 01:18:17 倾听的真谛:领导力始于理解,而非解决问题
- 17 从非洲到加拿大,一个农村女孩的十年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Vera: 出生在河南农村,在非洲的建筑行业工作八年,又在32岁时选择远赴加拿大攻读商业分析与AI硕士。 【内容概括】 Vera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尽管出生在农村,但她始终相信「山的那边是希望」。复读一年后,她考入上海的一所985院校,毕业后进入建筑行业,远赴非洲。八年的异国工作让她深刻体会到性别不平等与文化差异,也让她更加坚定地追求自我价值。 在非洲,她见证了女性在保守社会中的挣扎与进步,也意识到「世界的公平从未均等,但人的韧性可以超越局限」。32岁时,她决定打破舒适圈,辞职留学。尽管面临年龄焦虑和经济压力,她依然选择相信:「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注脚,每一段经历都值得骄傲。」 如今,她在加拿大继续探索,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努力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她说:「如果你相信自己,路就不会窄。」这条留学之路,对她而言,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自我与世界的重新理解。 Show Notes: Part 1 留学准备与挑战 01:21 Vera的「加速硕士」秘诀:16个月压缩至12个月的高效学习 02:20 职场人重返校园:八年后,勇气成为最好的入学资格 04:29 30万预算留学加拿大:小城市「低成本生存指南」 07:06 论文型硕士学费全免:孟加拉女生的「核电福利」 11:52 「接受最糟情况」:破釜沉舟的留学勇气论 Part 2 职场与身份探索 21:19 32岁留学宣言:年龄?只是数字游戏! 22:38 施工行业性别分工:女性困于翻译与合约的「安全区」 24:54 中国企业出海争议:「不招女性」是责任还是偏见? 27:48 女性进步速度:从「火箭」到「乌龟」的跨国差异 Part 3 经济与心理博弈 12:38 中国留学生特质:经济基础与心理健康的隐形纽带 13:41 没钱+心理负担:恶性循环中的留学困局 44:02 贷款+兼职=经济独立:大学生活的「炫酷」方程式 Part 4 移民与社会观察 08:41 多伦多移民趣事:硕博通道+打分制的「游戏规则」 48:04 AI时代危机:工作减少,财富分配难题浮出水面 50:27 十年移民计划:政策变数下的「多伦多赌注」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16 从美国互惠生到荷兰,她在孤独中探索
【本期嘉宾】 Henry:base上海,Sogang GSIS, MA in International Trade。关注于个人在政治和经济世界中的境况,个人与原生家庭,自我启蒙的可能。 小米: 出身农村,因为了满足儿时的梦想,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去美国做互惠生,后考虑到经济原因,回到 国内工作,考虑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最终选择留学荷兰。 剪辑:QQ猪 【本期节目介绍】 作为中国农村留学生的缩影,小米带着「无法承担留学费用」的标签出发,却通过互惠生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初到美国时,冰冷的食物和跟不上的语速曾让她望而却步;而如今,这些却已化为她口中的笑谈。她曾无处次质疑命运是不是无法再给予给她更多,但是她又一次次勇敢的继续向前。 这条路上,孤独如影随形。小镇夜晚的街头、超市里看不懂的荷兰标签、小组讨论中无人伸出的手……但她始终记得初到美国时「突然听懂英语」的顿悟瞬间:「可能性就像门缝里的光,你得自己推开」。小米的两次出国,恰是农村青年与命运谈判的鲜活样本——没有逆袭的爽文剧情,只有一次次在「算了吧」与「再试试」间的倔强选择。 Shownotes: Part 1 互惠生项目:底层青年的另类留学路 01:41 家庭支持有限,却通过OP项目实现留学梦,每周赚200美元 02:55 初到美国:500美元教育支持 vs 「特别难吃」的饭菜! 04:05 语言突破:三个月后,突然听懂快速英语聊天 04:53 文化差异:生病喝冰雪碧退烧? 07:41 留学感悟:努力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人生的宝藏! Part 2 文化休克与语言习得的漫长战役 12:06 生育焦虑:结婚生子是「必修课」?社会压力下的困惑 16:10 荷兰语魅力:本地人期待你说荷兰语 19:46 新国家新规则:主动争取是必修课 24:39 跨文化友谊:一个外国朋友就够了 Part 3 职场中的身份重构与价值选择 30:24 荷兰生活:work-life balance让人羡慕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她山之翼】01 我们都是房思琪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小雨: 出身农村,因无法容忍研究生枯燥无望的生活,奋然休学,后因缘巧合去德国读书 【内容概括】 在《山外山》的全新专栏「她山之翼」中,我们深入探讨女性成长中难以言说的伤痛——性侵经历、性教育的缺失与自我重建的历程。晓晓和小雨勇敢分享了她们的亲身经历,从童年性侵的创伤到成年后的自我和解,从对性的困惑到对亲密关系的重新认识。 她们中有人曾因性侵经历陷入长期的自我攻击,有人因缺乏性教育而无法识别伤害,也有人通过艺术创作和心理探索逐渐走出阴影。这些故事揭示了性教育普及的紧迫性,也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生长的力量。 社会对性侵的沉默与污名化,让许多受害者长期背负羞耻感。但正如小雨所说:「当我们敢于讲述,伤痛便不再是枷锁。」这期节目不仅是对个体经历的记录,更是对结构性问题的反思。 Shownotes: 破壁之声:性教育与女性觉醒之路 00:02:13 打破家族沉默:母女两代人的性侵创伤与勇气对话 00:04:20 性别认知的误区——男性性侵受害者为何更难被看见? 00:07:39 「反抗是门学问」:月经课缺失背后的性教育荒漠 00:11:28 童年阴影的延续:堂哥的越界行为与受害者的自责 00:20:20 街头骚扰与母辈劝忍:女性安全困境的代际循环 00:34:33 自我价值的觉醒:「不能让我快乐的男人,拜拜!」 00:36:59 农村性教育之痛:女生如何学会重视自己? 00:50:47 创伤与成长:农村项目如何将痛苦转化为独特力量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15 从国内研究生退学到德国读书,她在努力的给自己找出路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小雨: 出身农村,因无法容忍研究生枯燥无望的生活,奋然休学,后因缘巧合去德国读书 【内容概括】 小雨成长于河南驻马店农村,童年经历过留守与病痛,高考失利后通过复读考入双非院校。在考研高压与自我质疑中,她以「休学」为跳板,辗转研究德法教育体系,历经两次APS考试失败、英语面试受挫,最终借陌生人无偿相助进入德国高校。当被问及决定性因素时,驱动每个关键选择的根源被归结为「无法忍受停滞的痛苦。 Shownotes: Part 1 教育突围的底层逻辑 00:15 从个体叙事到群体观察的视角转换 01:13 地域标签背后,教育政策加分的深层影响 04:50 高强度工作与学术压力下的生存状态 06:22 免费教育机制催生的留学可能性 07:41 学术互助网络的价值体现 Part 2 跨文化生存实践 09:52 务农家庭到海外留学的代际跨越 11:54 大学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 14:57 北欧冬季光照缺失的心理影响 16:52 非传统收入渠道的探索实践 21:01 高考大省的教育资源分配议题 Part 3 社会议题的破界思考 23:36 跨国人才流动的决策困境 26:30 婚姻神圣性解构的社会观察 28:49 女性财产诉求的正当性探讨 32:38 家族教育支持的责任边界 36:04 跨国教育的经济准入机制 38:10 意义探寻与代价支付的辩证 39:08 收入预期的认知突破 40:33 阶段性思考的收束与展望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 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14 放弃德国本科后,她在养老院里做护理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Julia: 在德国读音乐本科,考虑到德国就业的现状,转向双元制护理专业。 剪辑:胡图图 【内容概括】 八年前带着琴盒远赴重洋的女孩,在语言壁垒与职业迷思中重新校准人生坐标。从音乐殿堂到养老病房,从演奏技巧到护理技能,她在德式严谨与人文关怀的交织中寻找平衡点。那些被升学压力封印的琴声,最终在艺术疗愈中重获新生。 Shownotes: Part 1 职业转型与艺术重生 00:01:36 从音乐转向双元制教育,意外成为职业规划的新方向 00:03:06 辍学转战德国音乐,语言与专业的双重挑战 00:05:03 私立院校的选择,折射音乐求学路的现实妥协 00:07:53 压力与兴趣的博弈,音乐学习的本质回归 00:11:24 重新定义与乐器的关系,从掌控欲到包容性成长 Part 2 语言突破与生存实践 00:14:56 德语教材的三年尘封,语言恐惧的心理烙印 00:17:13 无压学习法,突破技能提升的关键路径 00:19:53 法兰克福车站过夜,德国求学的生存实录 00:23:33 德国学位含金量背后,语言与时间的双重成本 Part 3 护理职业与社会观察 00:28:44 全球护理人才缺口,折射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 00:33:27 养老院工作的正向反馈,职业认同感的建立 00:38:14 跨国代际对话中的文化共鸣,秋裤与催婚趣事 Part 4 教育价值与公共叙事 00:44:14 双元制教育的职业前景,三年培养期的价值兑现 00:47:20 用声音传递可能性,留学故事的公共价值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山外有声】01 边工边读,德国双元制教育分享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小玉:因为哥哥在德国的关系,放弃国内的专业,在德国读双元制护理专业。 Julia: 在德国读音乐本科,考虑到德国就业的现状,转向双元制护理专业。 剪辑:QQ猪 【内容概括】 在职业教育的国际探索中,德国双元制以其独特的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专业人才。 本期节目邀请正在德国接受护理双元制教育的Julia和小玉,讲述职业教育路径下的留学选择与实践体验。 她们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在理论与实践交织的学习模式中成长。Julia通过双元制实现从留学生到企业签约员工的转型,小玉则亲历柏林医疗系统对双语学员的高效支持机制。 节目中详细拆解护理专业的国家认证价值、薪资覆盖生活成本的经济优势,以及德国蓝领行业的不可替代性。 Shownotes: Part 1 双元制体系与申请解析 00:11 打破信息壁垒,免费留学资源共享助力农村学生 01:31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 02:22 签证流程由公司全权办理,申请者只需等待居留卡发放 05:42 双元制申请基本要求:高中文凭、简历与动机信 07:20 学校配套德语课程,助力国际学生适应德国生活 08:40 护理行业岗位缺口显著,企业响应效率超预期 12:19 德国蓝领行业解析:水电工与护理职业潜力对比 24:10 双元制经济优势:学习期间即可获得稳定收入 32:49 自主申请可节省中介费用,德语能力创造价值 35:40 兼职与语言学习的协同效应,降低生活成本 Part 2 学习挑战与职场实践 04:07 通过B2考试后成功入职柏林医院,兼顾工作与家庭 14:50 体力劳动在德国的社会地位与薪酬优势分析 16:56 弹性工作安排,月均10个夜班兼顾学习与收入 19:08 德国教育体系的人文关怀:心理辅导与疲劳管理 26:49 零基础到B1语言认证,系统学习路径解析 28:27 护理资格认证的欧洲通用性及语言能力要求 39:30 德国职场文化中的非货币激励:小费与节日礼物 42:14 护理行业的高薪酬与情感挑战并存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13 从农村到德国留学,他选择在异国安家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箴四:出生在农村,留学德国,以一己之力在德国结婚,买房,生子。同时也将家人从国内带出来,使她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剪辑:看山 【本期节目介绍】 他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高中时沉迷美剧,惊讶于欧美社会的人际模式;大学在杭州接触留学广告,第一次萌生「借钱也要出去」的执念。从APS审核到德语突击班,从代购奶粉到屋顶维修工,他在ABCDV论坛的攻略里跌撞出生存之道,也在超市账单与房贷计算中,重新定义「安全感」的刻度。 面对原生家庭的「贫穷基因」,他选择用空间切割情感。当护理双元制、屋顶维修师这些冷门路径被拆解成「有手就能申请」的操作指南,德国小镇医院主动寄来的工作合同,成为改写命运的具象证明。或许城乡差异永远存在,但至少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算法。 Shownotes: Part 1 破界之路的起点 00:02:10 美剧与电影,点燃高中时期的留学梦 00:03:35 边工作边游历的美国实习初体验 00:06:08 发现德国免学费优势,瞒着父母筹备留学计划 00:07:50 破解留学成本:7万年支出与打工生存法则 Part 2 生存实战录 00:10:22 农村女生求学困境:当教育梦遭遇现实引力 00:12:08 代购生存实录:在德留学生月入700欧的账单革命 00:17:21 传统家庭权力图谱:爷爷眼中的「家族继承法」 00:21:26 文化碰撞下的家庭剧:从长子继承制到柏林自由宣言 Part 3 职业突围密码 00:26:05 能动性觉醒:护理职业培训打破学历困局 00:29:18 德国护理行业真相:初中毕业即可上岗的岗位荒 00:32:54 语言零基础者的德国生存指南:养老院的另类语言学校 00:35:59 教育迁徙背后的双重动力:性格特质与农村出路 Part 4 现代性重构 00:39:45 断亲实践报告:当传统家庭纽带遭遇现代精神切割 00:42:58 柏林定居者的自由宣言:经济独立与环游世界的可能性 00:47:34 德国购房新思维:利息即房租的抵押生存术 00:51:47 住房选择悖论:安全需求与资产流动性的世纪博弈 Part 5 生存者启示录 00:56:49 德国生存必备技能:独立人格与心理韧性养成指南 01:03:22 德语面试生存战:从背稿机器人到流畅表达的进化史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 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12 从体制内到香港读博,她用女书书写“她山之翼”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阿山:出生在中国最小的县城,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并获得一份体制内的工作,但是由于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无望,辞去稳定的工作,去香港读博。后因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女书(一种女性之间特殊的交流文字),于是一直在致力于科普及宣传女书,并希望将女性之间的情谊和精神流传下去。 【本期节目介绍】 本期迎来特殊叙事者:以「半DIY申请者」身份重返校园的阿山。从县域基础教育到香港博士殿堂,她始终在解构教育公平的深层密码。学生时代用成绩单丈量价值的青年,在职场顿悟「教育应是理解世界的密钥」。 在香港的学术殿堂里,阿山经历着双重文化解码:全英文授课的思维重塑与粤语社交的重建。周末电影节与艺术展成为研究压力的缓冲带,话剧社的集体创作则化作治愈良方。面对年龄焦虑的叩问,她坦言「社会时钟的滴答声常来自外界期待」,但田野调查中的鲜活案例印证着——教育没有保质期,每个阶段都能生长新可能。 节目后半程聚焦「女书」的文化破译。这种诞生于湖南江永的女性文字,既是前现代姐妹结拜的密语,也是当代性别研究的活体样本。阿山通过博物馆志愿工作接触女书,被「以针为笔、以布为纸」的创造力震撼。她尝试将三朝书中的女性同盟精神转化为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符号,更筹划开发女书元素文创,「让历史文本重新行走在当代生活脉络里」。 Shownotes Part 1 教育突围与学术进阶 03:57 香港博士申请策略,半DIY模式探索导师匹配路径 04:52 工作间隙备考语言考试,高效时间管理的实战经验 06:59 社会学与教育学交叉视角,重构现代教育敏感度培养 07:42 定性研究与定量方法课程,奠定学术论文写作根基 12:57 香港永居政策解读,连续七年居住的核心时间要求 15:21 县域教育资源突围,从基础教育到香港博士的跨越 17:55 26岁攻读博士的年龄议题,突破传统学术路径焦虑 Part 2 文化解码与传承创新 22:22 性别视角下的家庭资源分配,教育机会差异形成机制 25:39 香港学术场域的语言选择,英语主导下的文化适应 27:50 女书文字溯源,湖南江永地区女性文字的历史地理 31:22 女书字体形态研究,书写载体多样化的艺术人类学观察 33:29 联合国非遗认证的表音文字,396字符的语素转换体系 34: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场域的文化再生产机制 Part 3 性别叙事与社会实践 38:56 女性情谊的现代嬗变,前现代姐妹结拜仪式的人类学对照 40:50 女性同盟的建构力量,脱离男性中心视角的可能性探索 42:54 女书物质载体考据,三朝书与织锦带的文化符号解码 44:59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边界,内容引用比例的实践争议 45:49 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生活用品的文化赋能可能性 46:33 农村留学生叙事预告,跨文化成长故事的价值延续 阿山小红书:女书她史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 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11 32岁裸辞留学意大利,她真的不焦虑吗?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May:32岁,面对职业及人生的选择,她依然决定放弃在国内稳定的工作,留学意大利,挑战新的人生 剪辑:思思 【本期节目介绍】 当建筑行业的震荡与人生转折相遇,三十岁的梅梅用三个月攻克语言关、独立完成留学申请,以900欧元注册费与精打细算的1200欧元月账单,在米兰书写性价比留学样本。从上海菜市场到安徽县城,从二本建筑专业到米兰理工小组作业的跨文化协作,她的城乡双重视角贯穿始终。 Shownotes: Part 1 破界重启之路 00:04 从农村到米兰的建筑追梦之旅启程 01:19 建筑师工作九年后的留学重启计划 02:16 三十岁建筑师突破行业瓶颈开启新旅程 02:56 年龄焦虑的集体共鸣与破局思考 04:30 DIY申请攻略打破中介依赖新可能 06:39 突击英语的极限挑战验证学习潜力 Part 2 生存与效率革命 10:48 米兰留学成本解构与资金管理实战 12:05 跨国生活必修课从烹饪到社交 14:37 线上课程的语言困境与适应策略 15:38 工作经验带来的学业效率革命 20:59 经济窘迫期的生存智慧与伪装艺术 Part 3 认知重构进行时 23:41 跨文化适应的三级跳上海到米兰 27:24 环境重塑性格的典型成长案例 32:58 从快餐恋爱到严肃关系的认知转变 36:23 代际观念碰撞下的职业规划博弈 42:09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切身体验 44:55 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方式革新 47:00 AI工具重构传统申请流程范式 49:08 中国农村留学生故事价值宣言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 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10 28岁在柏林的地铁里,我把以前的自己杀死了一遍
【本期嘉宾】 采访者:茶茶 采访嘉宾: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访谈发起人》 【本期节目介绍】 最新一期中,我们与项目发起人晓晓展开深度对话。这位来自山东农村的留学生用八年时间走出乡村,跨越阶层与文化壁垒,最终在德国完成系统设计硕士学业。她的故事不仅关乎个人奋斗,更折射出中国农村青年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身份困境——当乡土记忆与异国现实碰撞,当原生家庭责任与自我价值实现冲突,新一代农村留学生如何寻找平衡? 晓晓坦言,发起「100位农村留学生访谈」源于她在德国遭遇的认知撕裂。一次纪录片讨论中,留学生对袁隆平贡献的质疑让她惊觉:同为中国青年,城乡差异竟能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这种身份认同的刺痛,推动她搭建起记录群体经验的平台,既为后来者提供实用留学指南,更试图捕捉那些被主流叙事忽视的情感褶皱——”从18岁要求男友为弟弟买房“的荒诞现实,到德国双元制教育中的文化磨合,每一段讲述都在解构「寒门贵子」的单一想象。 在柏林地铁痛哭的那天,晓晓完成了对原生文化的觉醒。当她发现「反哺弟弟」的惯性思维早已内化为肌肉记忆,书籍与女性主义理论成为重塑认知的手术刀。 【内容提要】 Part 1 跨越阶层的八年跋涉 00:00:05 记录百位农村留学生成长故事,勇气与希望的珍贵样本 00:03:10 孤独催生的文化寻根,身份认同的跨国探索 00:05:21 饥饿记忆塑造价值观,父辈经历投射当代节俭观 00:11:01 八年波折终抵德国,生活磨砺下的留学抉择 Part 2 文化冲突与观念解构 00:13:52 中德学历认知鸿沟,应用科技大学的身份困境 00:18:34 18岁少女的房产诉求,传统性别观念的当代折射 00:24:41 地铁上的意识觉醒,观念枷锁的自我挣脱实录 00:28:33 学术女性的反哺困境,跨国成就难解家庭责任 00:32:29 意大利生存法则,高消费语境下的阶层密码 00:35:40 德国生活性价比论,两万人民币的移居分水岭 Part 3 底层生存的方法论 00:43:46 生命的顽强启示录,困境中的生存韧性观察 00:51:31 破除傲慢方法论,文化解释的自信姿态养成 00:56:54 性教育破除羞耻,生理健康保护的底层逻辑 01:02:29 女性主义书单推荐,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地图 01:06:30 绝境逢生的录取通知,听力障碍者的教育突围 【嘉宾推荐的书籍】 《金榜题名之后》《如何找到想做的事情》《如何阅读一本书》《厌女》《始于极限》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生访谈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播客听友群:MYP4479
- 09 从小镇做题家到斯坦福博士,他看透了努力的幻觉
【本期嘉宾】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杨同学:从小镇做题家到985本硕,再到斯坦福博士,博后毕业后,他却选择回到国内工作。 【本期节目介绍】 在之前的访谈中,我们曾探讨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剖析社会流动的困境,也深入性别角色对个体发展的限制。本期迎来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杨同学,分享他从农村走向国际顶尖学府的成长历程——通过高考突围进入985院校,在资源匮乏环境下完成地质学博士深造,成为中国农村留学生群体的鲜活样本。 节目直面三大核心议题:英语教育缺失形成的学术表达瓶颈、婚育观念造就的隐形天花板、信息壁垒导致的战略方向迷失。杨同学提出「教育救赎」理念,强调阅读对突破认知边界的关键作用,并犀利指出「努力并非成功核心要素」。在职业生涯转折点上,他坦诚解析「阶级背叛者」的身份焦虑,呼吁既得利益者成为社会公平管道的拓宽者。 Shownotes: Part 1 成长突围与认知觉醒 00:00:05 农村留学生的成长勇气与希望记录 00:03:31 突破环境限制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00:05:47 语言学习的核心在于沉浸式输入 00:08:54 中美教育模式差异的深层对比 00:11:52 成功要素中创意对方向的决定性作用 00:32:32 无资源状态倒逼的冒险精神形成 Part 2 资源差异与结构困境 00:17:40 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现实困境 00:48:24 高等教育与社会阶级固化的悖论 Part 3 性别叙事与生存哲学 00:22:29 性别偏见对职业目标设定的影响 00:25:28 父权体制下的女性角色晋升困境 00:36:39 性侵认知的滞后性与教育缺失 00:44:39 面对不公时选择善良的生存哲学 00:53:00 警惕「为你好」话语的权力陷阱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访谈版) 播客:山外山 听友群:MYP4479(请备注来自于小宇宙播客)
- 08 从农村到瑞典全奖博士,是运气?还是努力?
晓晓:《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阿怪:出生没多久就父母离异,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儿童。在深圳做生意的爸爸曾经许诺全家移民,却因为经营不善赔了深圳的两套房,并且从此在经济上一蹶不振。此后,阿怪开始拼命读书,好成绩让亲戚愿意资助她继续学习而不必早早去打工赚钱。而她也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红利,薅尽了学校各种奖助学金的羊毛,从高中到研究生都没让家里出过学费。研二那年有幸获得去瑞典交换一年(含一年生活费的奖学金)的机会,自己只出了一张机票钱就圆了当年爸爸在她心中埋下种子的出国梦。后来因为对瑞典念念不忘,她申请了奖学金去瑞典读博士。毕业后她经历了快两年的求职低谷期才终于在瑞典职场上岸。最近在没有向任何亲戚朋友借钱的情况下,她用自己的积蓄和伴侣买了套小公寓,希望慢慢地过上向往的生活。她回想留学这些年靠自己努力免掉的学费,还有得到的各种奖学金,加起来四舍五入也等于自己赚到过不少钱并且也基本花在了自己身上。作为靠读书走出来的幸存者,她想对还在学校的农村孩子说,好好读书可能是成本最低的留学途径。 【本期节目介绍】 本期我们的嘉宾阿怪——从南方稻田到北欧实验室,她的经历既是普通人的成长范本,更是时代浪潮与个人韧性交织的生动注脚。 本科时期用奖学金覆盖三餐,保研后抓住交换机会远赴北欧,她始终相信「教育是打破阶层最明亮的火把」。面对助学贷款的重压,她在兼职与亲友支持中完成学业蜕变,更在瑞典读博期间重构认知:「这里的研究不是苦修,而是探索生命可能性的旅程。」 那些看似偶然的转折里藏着命运的草蛇灰线:父亲未竟的移民计划埋下执念,与北欧教授的对话叩开学术之门,甚至租房时的文化误解都成为认知重构的契机。谈及「贫穷刻入基因的焦虑」,她坦言至今仍计算驾校费用的性价比,却在北欧极简生活方式中,与童年养成的节俭习惯产生奇妙共振。 时间轴: Part 1 命运的伏笔与破局 01:31 人生剧本的改写:大学交换项目的蝴蝶效应 01:40 父辈未竟的留学梦,如何埋下二十年后的火种 03:49 打破语言认证框架:非标准化路径的学术突围 05:33 选择北欧的深层动机:追寻生活本真而非学术虚荣 06:47 穷学生的财务方程式:全额奖学金背后的生存算法 Part 2 跨文化生存实录 09:40 社恐患者的五年进化:从沉默到跨文化对话 10:24 211文凭的双面性:既是敲门砖也是认知枷锁 14:01 比论文更难的是租房:博士生的社会生存初体验 15:25 餐桌上的文明碰撞:偏见消解于黑色幽默 17:26 北欧收支密码:IT时薪与超市物价的精密换算 Part 3 身份重构进行时 20:55 四年语音教室:一个中文名的跨文化驯化史 24:31 双重命名体系:符号切换背后的身份博弈 29:45 从生存算术到生活哲学:节俭主义的北欧变奏 33:52 粉底液里的文化代码:化妆观念的认知迭代 39:23 月入1万5的真相:发达国家住房成本解构 45:53 恋爱经济学:经济独立构建的情感防御机制 小红书:山外山-农村留学生访谈 微信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茶茶
- 07 从高中打工妹到高商硕士:她的非洲跳板,法国梦
【本期嘉宾】 采访者: 晓晓 《100位农村留学生发起人》 采访嘉宾: 红旗,作为豫东地区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我的生活非常俗套:上头一个姐姐底下一个跟自己 年龄相仿的弟弟。人生的第一张牌是“重男轻女”。寄人篱下+农村留守生活占据了生命时长的三分之二。听话懂事是工具人的最佳使用说明。 高中毕业后加入南下打工大流、解决生存问题成了接下来十年的主要任务。18年偶然一次短暂的非洲打黑工经历开始了我与这片神奇大地长达五年之久的交集。 武汉给我新生、非洲让我被动完成系统升级。30岁又一次选择解锁新的开局。只身来到巴黎。这次的主线任务是:生活。因为只体验过活 着、我还不曾生活过。 旁观者解读的大概是一个励志逆袭的素材、不敢轻易示人的“没有退路”才是我的人生底牌。 时间轴: 🟢 Part 1 从农村到世界:一段不寻常的留学路 00:01:14 32岁的李红旗:从非洲工作到法国金融,人生轨迹的惊人转折! 00:01:57 掌握法语,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 Part 2 学历认证与语言准备的艰辛历程 00:03:21 自考本科申请法国硕士,教育互认之路 00:04:34 学历认证难题:中介靠谱吗?签证能过吗? 00:09:39 法语能力改变收入天花板:从月薪7000到2万的跨越 🟢 Part 3 海外求学:挑战与机遇并存 00:12:50 留学安全第一,正规途径最重要 00:16:49 在非洲交朋友,异国生存智慧 00:18:52 留学成功的秘密:性格?机遇?还是其他? 🟢 Part 4 突破与坚持:家庭、社会与未来 00:22:02 女生占八成:缺乏支持反成动力的逆袭之路 00:24:45 重重阻碍下的求学路:家庭不支持、手续繁琐、费用压力 00:33:07 巴黎邂逅:与温州男朋友的跨文化缘分 00:36:30 社会落差:从农村到国际都市的蜕变 00:39:03 德国及法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理论实践双丰收 00:43:47 坚持梦想:即使没有支持,也要靠自己实现 公众号:山外山-农村留学 小红书: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