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壹次见面》|测绘转码、北漂、AI内容大爆炸、存在主义危机
🎧 本期简介 这一期,是我去做《壹次见面》访谈的音频版本。我们从北漂生活聊起:从三户六人共用一个卫生间,到宁愿远一点也要整租一间能喘气的屋子;从曲线转码、第一份 Web GIS 、到在线教育、AI 创业公司、500强国企、如今在人工智能研究院上做“智能塔吊/重型设备自动化”;再到我为何判断 AI 范式下“内容大爆炸”正在发生,以及用三句朴素的座右铭与存在焦虑和解:对一切保持敬畏;生命没有标准答案;这个世界仅供参考。 🚀 速览提纲(90 秒读完) * 人物背景:96 年,甘肃兰州;本科学测绘,自学转 Web 前端;2019 来京,多行业切换,现做工业 AI * 职业观与生活选择:不背重负债,不盲上房贷;抗压但不“被压”,更看重可持续的创造力与自由度 * 早期 AI 项目经历: * “素材打标 + 模板拼接”的批量视频生成,成本从“人产”降到“机产” * 短暂参与“图→提示词→Suno 生成歌”的项目,因融资泡沫预警抽身 * 小火炉播客:初衷是“音频→字幕→图文化→扩大触达”;因 RSS 收录与授权边界被举报并收律师函,随即全线下架,转型为 AI 生成/表达工具路线 * 观点与判断: * 内容进入“质量门槛相对、数量近乎无限”的时代,TTS 与自动化生成让中腰部创作者遭遇降维打击 * 平台的分发算法优先平台利益,不一定优先“最需要的人” * “人格向量 + Agent”可 7×24 自动表达与分发,创作者从“写/录的人”变成“设定边界与审美的人” * 法律与平台博弈案例: * RSS 收录与授权:技术上可行≠合规许可,洗稿门槛被进一步降低 * “知识库二次售卖”对上游创作者补偿的断裂 * 作为案例讨论:第三方对视频号/公众号的“订阅→转写→重组”引发平台执法冲突(用于说明矛盾类型与风险) * 数据与落地: * 成本面:token 趋近免费,堆机器即可提升产能;自备多台服务器 + Mac mini 跑流程 * 效率面:约“1 小时转写 100+ 小时音频”,再做金句/导图/多视角总结 * 终局思考: * 生产力极大化后,人群分化为“有创作冲动的少数”vs“按需消费的大多数”;创作更像“体验”而非谋生手段 * “写字楼厕纸”类比:当监管成本>浪费成本时,按需消耗是更优解 🧭 本期看点 * 北漂的空间选择:从合租的拥挤到“宁愿远也要整租”的体面。 * 职业轨迹:曲线转码,Web GIS → 在线教育 → 互联网 → AI。 * 现在主业在做什么:建筑重型设备智能驾驶(塔吊/龙门吊),让机器自己“从 A 到 B”。 * “内容大爆炸”的底层逻辑:Token 近乎免费、堆机器、产量上不封顶。 * 识别先于生成:小火炉播客目前主要做音频转写与结构化,每小时可识别 100+ 小时音频。 * 关于“古法创作者”:对坚持纯手工的人表达尊重,同时承认工程化的效率秩序。 * 三个存在坐标:敬畏一切 / 无标准答案 / 世界仅供参考。 🧩 重点话题 00:01:00|曲线转码与第一份 Web GIS 工作:从画“页面”到做 Web GIS 前端。 00:02:00|进入工业 AI:智能塔吊、智能建造、智能机器人。 00:05:30|2019 年 3 月来京实习并留下:在北京开启职业生涯。 00:12:30|合租的难:早晚排队抢卫生间;于是后来只选整租。 00:19:59|工地上的自动驾驶:塔吊“选两点就自己过去”。 00:27:06|RSS 与再分发的边界讨论:被举报后选择更审慎。 00:28:42|“古法创作者”的命名与善意免责声明。 00:45:24|当 Token 近乎免费:堆三台服务器+一台 Mac mini,7×24 识别与生产。 00:46:34|“产出速度没有上限”:取决于 Token 与机器。 01:04:41|存在主义三条:敬畏、无标准答案、世界仅供参考。 01:10:34|自我介绍与“超级个体”社区的动机。 📝 详细时间轴 * 00:00:02|开场&设备调试 * 00:00:36|自我介绍:96 年生、程序员。 * 00:00:43|曲线转码起点:测绘→考研转计科受阻→自学前端“三件套”。 * 00:01:01|曲线转码路径:测绘行业内开发→在线教育→互联网→AI。 * 00:01:28|第一份工作(Web GIS 前端):舆情/地理国情监测,地图+遥感+人口与地理属性。 * 00:01:52|做 AI 工具的前后端页面(如 ChatGPT、扣子)。 * 00:01:59|转向工业 AI:智能塔吊、智能建造、智能机器人等。 * 00:02:21|籍贯:甘肃兰州。 * 00:02:29|学校:原“阜新矿院”,后改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00:03:00|校区与城市:大一在葫芦岛(海边),大二—大四在阜新。 * 00:03:24|学习节奏:大四为求职系统学编程;大一/大二也零散自学;15–16 年赶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00:05:04|专业“兜底”优势:行业下行时,测绘/地信+开发更有竞争力。 * 00:05:31|来京与起步:2019-03 实习,后转正留在北京工作至今。 * 00:06:01|多次换工作:政策波动、创业公司资金链、个人适配等。 * 00:07:54|跨规模与通用性:从小公司到中/美上市公司;业务方更看“能否解决问题”。 * 00:08:36|入职上手与反馈:学习快、能迅速交付,普遍得到正向评价。 * 00:10:54|压力阈值管理:把压力控制在可承受区,不背房贷以免被动。 * 00:11:21|关系与时间线:毕业一年多领证,婚龄约四年;在一起将近十年。 * 00:13:12|租住观念转变:合租“六人一卫”痛苦→其后优先整租;望京上班时住顺义。 * 00:19:41|当前公司方向:重型设备智能驾驶(塔吊/龙门吊,LiDAR+视觉)。 * 00:21:44|一次创业踩坑:公司未成立就入职、个人转账发薪,也遇到过融资断裂欠薪 6 万+。 * 00:22:26|为什么关注“播客”:沉淀深、时效高,优于短视频的深度。 * 00:23:48|自建项目:小火炉博客(聚合/分发)→遇到授权与分发争议。 * 00:27:58|被举报至小宇宙→收到律师函,意识到版权与平台生态的复杂性。 * 00:31:16|“完全拥抱 AI”的创作设想:TTS 生成人声,“人格向量”驱动表达。 * 00:32:59|Agent 终局与“乔布斯播客”:用音频 24/7 持续生成并曝光个人价值观。 * 00:34:39|从“中心化平台”到“内容大爆炸”及其达成条件:质量门槛+规模化产出。 * 00:35:23|内容消费金字塔:头部 5–10%有质量;“古早 TTS”也满足部分受众。 * 00:45:47|算力与流程实践:3 台服务器+Mac mini,小时级识别百小时音频→转写→提炼金句/导图/总结等。 * 00:45:06|Token 成本陡降的意义:免费/近免费 → 规模化生成成为常态。 * 00:45:50|自建算力网络计算架构:3 台服务器 + 1 台 Mac mini,7×24 小时跑分析/生成。 * 00:46:24|优先做“识别”而非“生成”:每小时可转写百小时级音频。 * 00:51:32|“边聊边产出”工作流:录音→模型实时提炼→聊完就是多篇稿。 * 01:02:22|创作伦理与平台边界:下游“洗稿”风险与是否关停的抉择。 * 01:03:02|现实压力下的取舍:失业/房贷等约束下的灰度选择与容忍度。 * 01:03:23|价值取向的“内在天平”:当下可选路径与个体哲学的权重。 * 01:04:00|回到“第一期三条原则”的自检:延展出当下世界观。 * 01:05:11|“邪恶星球”类比与 Be Water:创作者 3–5 个月实践路线;人人有频率与价值。 * 01:07:49|对齐“同频”与处理噪声:专注找到共同愿景的人,黑子可忽略。 * 01:09:45|“相信什么就看到什么”:垄断宿命 vs 乐观偏见的自证。 * 01:10:26|主持人引导转场:再次自我介绍/回到起点。 * 01:11:18|UBI/AGI 终局想象:先活到那天。 💭 核心观点总结 * Cell:技术乐观,先让机器替你“识别—结构化—分发”,把人留给判断与连接;Token 趋近于零意味着效率时代真正开始,关键在于把技术交到专业创作者手里。 * 个人秩序:对一切抱敬畏;生命没有标准答案;世界仅供参考(Be Water)。 👤 关于我 / 联系方式 我是 Cell细胞(Cellinlab),程序员、独立开发者、播客爱好者,正在尝试用 AI 与技术工具,构建一个更去中心化的表达生态。 * 社区:bp.01flow.com * 推特:x.com/cellinlab * 微信公众号:Cellinlab * 小红书 / 抖音 / B站 / 小宇宙 同名 本期内容仅为个人经验与观察,不代表对任何平台或个人的定性判断。
- 当下,这个世界充满了隐喻
🧷 一句话简介 这不是一期聊电影的节目,而是一次温和却坚定的提问:当我们习惯性地、高频次地解读“隐喻”,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还是想表达什么? 🪶 节目详细介绍 最近接连听见“隐喻”这个词,在影评里、在弹幕区,也在街谈巷议中反复浮现。 这一期里,Cell 细胞 不想去拆解哪句台词在影射什么,而是换了个方向,反问:我们为什么总想看出点“别的意思”? 也许是因为,直接说出心里的东西越来越难了。当表达不畅,我们就开始把情绪转移到别的媒介里:一部电影、一张图、一个符号,甚至是一句“懂的都懂”。 于是,隐喻不再只是导演留给观众的谜题,它成了一种时代情绪的避风港,一种我们集体参与的“共谋语言”。 节目里,Cell 细胞 轻声展开这些思考: 隐喻不是某人的聪明设计,而是一种系统的自我调节; 它不是“内容的附加值”,而是“说不出口的情绪的出口”; 它也不是某种风格,而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接口。 在信息过载、表达受限的今天,我们其实都在不约而同地参与一个宏大的协作: 一个让“不能说的话”变成“你知道我在说什么”的共感系统。 这或许是时代的无奈,但也藏着一点希望:我们还愿意去理解,还愿意去连接。 🧩 关键词 / 核心概念 * “你懂的” 😌 * 情绪出口 * 说不出的被说出 * 去中心化协作 * 表达的补丁机制 * 内容是影子,感受是火种 * 看不清但彼此确认 * 愿意理解,仍在连接 * 隐喻不是设计,是共振 * 当我们一起对号入座 ⏱️ 章节时间轴 * 00:00|为什么最近大家都在说“隐喻太多了”? * 01:30|我们看见的“意义”,真的是导演给的吗? * 04:00|当直接表达变难,我们只好学会藏 * 06:00|“共识式隐喻”如何自动生成? * 08:00|这其实是一场观众与内容的协作 * 10:00|隐喻,是系统给出的自我补丁 * 12:00|结语: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隐喻 👤 关于我 / 联系方式 我是 Cell细胞(Cellinlab),程序员、独立开发者、播客爱好者,正在尝试用 AI 与技术工具,构建一个更去中心化的表达生态。 * 社区:bp.01flow.com * 推特:x.com/cellinlab * 微信公众号:Cellinlab * 小红书 / 抖音 / B站 / 小宇宙 同名 本期内容仅为个人经验与观察,不代表对任何平台或个人的定性判断。
- 小火炉播客争议背后: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的播客探索
🎧 本期简介 这一期,是《细胞视角》的第一期播客,本来是想等过段时间录开刊的,结果因为一些意外情况,突然状况进行了一次特别串台。我和《罅隙电波 Xià Xì Diàn Bō》的主理人 腿腿 聊了聊我在播客方向上的探索、小火炉播客从灵感到 RSS 争议风波、到收到某平台律师函的全过程、以及我为何仍坚信播客是现阶段 AI 内容表达的核心场景。 就在节目发布前不久,小火炉收到了 某播客平台 发来的律师函。我们已第一时间全面下架争议功能,并完成了方向调整——从播客聚合平台,转型为 AI 驱动的播客生成工具。 如果你关心播客的未来、AI 与表达的关系、或者想知道一个程序员怎么因为播客“踩雷”,又如何在废墟中继续点火——那就不要错过这一期。 🧭 本期看点 * 📼 为什么播客是我看中的媒介,而不是短视频? * 🧱 小火炉的起点:一次 Hackathon 里的播客切片实验 * 📉 收到律师函之后:什么功能我们下线了?争议核心是什么? * 🤖 AI 播客的可能性:能不能让“你”的表达,7×24 小时广播? * 🧬 表达的频率如何借助 AI 被更快识别与连接? * 🔁 内容二创的边界:RSS、公域、再传播的灰色地带 * 💡 为什么我还在坚持:不是因为现在能赚钱,而是我看到了下一场火 🧩 重点话题 00:02:00 🎙 播客创作理念碰撞:手工艺人 VS 技术探索者 * 腿腿:偏爱传统手工艺方式,把播客当作有温度的创作 * Cell:技术出身,希望用 AI 提升播客创作效率和传播范围 00:05:00 🚀 Cell 自我介绍:转码程序员的多元探索 * 毕业 5 年,换过多份工作,见证各行业变迁 * 去年 3 月发起"超级个体组团共创",探索自由职业模式 00:07:00 💡 小火炉播客 项目起源:从直播切片到播客切片 * 黑客松上提出 "PodRed" 概念,将播客文字化并图文分发 * 解决两个问题:播客曝光量不足 + 二创者缺乏素材 00:11:00 🔄 播客去中心化的历史回顾 * 早期播客:独立站点 + RSS 订阅的极客文化 * 现状:平台化趋势,数据孤岛化加剧 00:17:00 🎯 为什么选择播客而非短视频? * 播客处于增长红利期,竞争相对较少 * 大厂曾试水但放弃,创造了机会窗口 * 发现播客内容具有稀缺性和商业价值 00:21:00 📈 从听众到创作者的快速转变 * 去年才开始重度听播客(6 月收听时长 80 小时) * 主要消费 AI 创业相关的深度访谈内容 00:26:00 🤖 AI 播客的终极愿景:个人"信号塔" * 用 AI 模拟个人价值观,24 小时播放"频率" * 提高相似频率人群的连接效率 * 突破人肉创作的时间和精力限制 00:30:00 ⚡ 效率 VS 真实感的哲学辩论 * 腿腿质疑:AI 能生产内容,但人有那么多要表达的吗? * Cell:重点是链接效率,而非替代真人表达 00:36:00 🎭 动机剖析:技术热情 VS 商业变现 * 起初为获得收入,脱离职场束缚 * 过程中发现更多有趣的可能性 * 对小众场景的独特认知带来突破机会 00:43:00 🏗 组织形态:松散的"组团共创"模式 * 既有独立开发,也有社群协作 * 区分不同合作层次:闲聊 VS 具体贡献 00:46:00 💻 小火炉播客 技术实现:AI 驱动的快速开发 * 去年 12 月上线,20 天开发完成(80% 代码 AI 生成) * 从"播客句子迷"到增加播放功能的演进过程 00:52:00 💰 商业模式探索:从流量变现到工具订阅 * 初期:微信小程序流量主广告 * 现在:工具订阅 + "播客风投"概念(批量投放广告) 00:56:00 🧨 争议事件回顾:RSS 使用的边界问题 * 6 月遭遇播客主质疑"滥用 RSS "和"洗稿"风险 * Cell 保守性格:立即关闭网站规避风险 * 技术圈普遍认为没问题,非技术创作者担忧较多 01:00:00 🔄 战略转型:从播客平台到 AI 播客生成工具 * 暂停争议功能,专注 AI 播客生成 * 以自己为实验对象,验证 AI 表达可行性 01:07:00 🧠 个人特质分析:好奇心驱动的多元探索者 * 从初三开始对前沿科技着迷,一直保持高能量状态 * 不设具体目标线,随遇而安但保持探索热情 * 核心追求:在心流状态中进行创造性思考 01:20:00 🤖 AI与人的边界讨论 * Cell:为获取信息可接受AI,情感需求通过其他方式满足 * 腿腿:人的有限性和真实性不可替代,播客是原子化社会中的人际连接 01:30:00 🔮 未来展望:丰富时代的体验哲学 * AI带来的是丰富而非匮乏 * 未来可能只需要体验世界,而非为生存而工作 * 播客可能是阶段性产物,未来或被全息投影等替代 💭 核心观点总结 Cell: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AI可以极大提升表达和连接效率,播客是当前阶段的最佳载体,但最终目标是突破人类表达的物理限制。 腿腿:人文关怀者,强调真实人际连接的不可替代性,认为播客的价值在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温度,而非纯粹的信息传递工具。 👤 关于我 / 联系方式 我是 Cell细胞(Cellinlab),程序员、独立开发者、播客爱好者,正在尝试用 AI 与技术工具,构建一个更去中心化的表达生态。 * 社区:bp.01flow.com * 推特:x.com/cellinlab * 微信公众号:Cellinlab * 小红书 / 抖音 / B站 / 小宇宙 同名 本期内容仅为个人经验与观察,不代表对任何平台或个人的定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