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中产的教育和育儿焦虑:重新定义「何为教育」不合时宜

摆脱中产的教育和育儿焦虑:重新定义「何为教育」

78分钟 ·
播放数24091
·
评论数207

【主播的话】

十年前,32岁的媒体人李梓新创办了「三明治」,试图理解自己和身边那些三十岁上下、不安分地尝试探索和创新的朋友。

如今,李梓新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身处国内教育焦虑的漩涡中,而三明治也已成为了一个“十年都没火”、却在特定人群中颇有口碑的媒体和教育机构,试图通过写作和创意表达工作坊,帮助中国的少儿和成年人探索自我、独立思考。

有感于近年来围绕都市中产家庭的教育和育儿焦虑,我找李梓新聊了聊。时常在媒体上撰写文章分析教育现象的他,如何理解当下的「教育焦虑」?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如何构建起一种”反焦虑“的叙事?身在系统里又不被系统局限,这在当下中国真的走得通吗?

在谈话的最后,他指出了破除当下教育焦虑“谜思”的根本性思路:重新定义「教育」。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成长,父母能够真正接受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幸福、有价值有特点,但是不那么”成功“的人吗?能够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剥离了家族对阶层和”成功“期望的命运吗?

教育漩涡中的局中人如何作答,我不知道,或许身处于这「焦虑年代」的每个人都可以去思考:在“成功”叙事的围追堵截之下,一个人如何找到自我、如何独立思考和如何表达,还重要吗?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嘉宾】

李梓新,媒体人,「三明治」创始人,播客「新气集 ThinkAge」主播

【本期剧透】

04:00 三明治做了十年,李梓新从30岁到40岁

08:00 每一代年轻人中都有不安分和积极探索的人,新的世代起点更好

11:40 当年三明治关注和联结的那些30岁上下的年轻人,现在都去哪儿了?

14:00 没有太强目的性,纯粹享受做事快乐的驱动好像越来越少看到了

19:10 年轻世代更不敢“折腾”,可能是因为六零七零后父母作为改开一代普遍比较“强势”,年轻人很难有“议价能力”并更独立地成长

23:00 小镇青年的生命状态可能更平衡?

27:00 对教育资源的焦虑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外部时代一直在变化,对人的要求也不一样了

32:00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怎么进入系统又不在系统里?李梓新对教育和育儿的理解

35:00 不被焦虑感支配,首先要掌握信息权

39:00 父母可能需要一点“不走寻常路”的勇气

41:50 更根本地,我们可能要重新理解和定位「何为教育」

44:50 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价值的人,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探索ta身上的独特性

45:20 三明治希望探索如何让一个人通过阅读、写作和创意表达获得个体的成长和认知

48:40 当下的孩子们,中文比英语基础更差,因为传统语言教育是失败的

51:00 没有完美的教育,英国美国的教育也未必就最好,教育中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

54:50 对中国文化的根本拷问:父母能否不把家族阶级和财富的预期放在孩子的“成功”上,相信ta们有自己的命运

1:02:00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要面临的课题:如何找到自我、如何独立思考和如何表达

1:13:00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男性和女性共同承担育儿责任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播客公社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帖

欢迎打赏:afdian.net

展开Show Notes
Lemme
Lemme
2021.1.16
不对劲,常老师讲“以后我有了孩子”
KXLC:因为他脱单了
HD495956v:恭喜常老师!!
感觉嘉宾在讲述的一直是如何“自己”主动改变对于成功的定义,但是现实里这个自主权其实很大程度上基于本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的富足。“叙事”的改写也是要看当事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十八线小县城的父母拿什么去和自己如果不走成功学和做题家的路线就要一生带着低学历的标签活在小县城,拥有不了更多生命体验的孩子说“你可以有alternative”。 大多数的访谈节目谈教育立场和视野都过于精英了,是已经处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基础之上的了。没能把眼光和精力分一些到更底层、生活自主选择权和叙事权更少的阶层生活里去这点让我觉得很遗憾。
兰腾坤:我觉得无论选择权有多少,至少我们还有思考的可能性,互联网上有很多思考的资源,这种资源是跨阶级的,我高中在山西的一个地级市上学,对当时的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也是不满的,去看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之后对教育有了反思,我还是沿着传统的升学道路,但我的思想是一直再变的,尽管我现在在非洲,但辛好还能通过互联网继续听播客和看文章,也许我们的下一代因为我们的反思就会有改变
今天拉屎了吗:这期标题就是说的中产教育啊
3条回复
内容很informative,但是我感到了自己和嘉宾有巨大的阶级差距🤨🤨
欧姆
欧姆
2021.1.17
29:08国内教育掩盖人的感受力,这恰恰是现代生活最重要的。想到一日谈和周轶君的那期,很多成年人麻木空虚,羡慕别人在做某件事时能感受到从头脑到身体的快乐。其实已经有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做出改变了,深圳的一位初中语文老师赵查在一次ted演讲“crippled education:谁偷走了孩子的感受力?”中说他带着学生们在初一初二走出教室找深圳的秋天,在下暴雨时关掉教室的灯听雨,为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包场看相关的电影......浪费时间也好过虚掷时间,但遗憾的是初三不得不回到刷题刷分模式,不然无法给家长和学校交代。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广泛的意识觉醒可能更关键。
我在播客世界漫游:这位深圳赵老师抯信月薪起码万五左右。当然好老师绝对值这个价!问题系这种老师怕是大多集中在体倒内吧
我在播客世界漫游:另成年人那可能没有感受力。不信看看他/她们朋友圈(笑)。为什么大众感受不到因为大众不在乎甚至蔑视!你不妨在你单位或家朋面前试一下就知下场如何了
10条回复
ok007
ok007
2021.1.17
42:47 听到上海大学被拉出来举例,上大学生想说在这儿真的体会到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巨大落差……我是17年的河南考生,考到上大我的排名在河南900多名(那年文科考生24万),而在这里认识的上海本地同学,真的随随便便就来了,有的甚至高三打了一年王者荣耀落到这里的…
42degree
42degree
2021.1.25
这个嘉宾真的让人无语,虽然我很同意他对教育的看法,但还是想引用一句盖茨比里面的话“当你想要批零什么人的时候,你要切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拥有的条件”,打棒球的孩子们只有打出名次才能拉来更多的赞助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有钱的孩子当然可以一边学中英文一边拥有诗和远方,但对他们来说棒球是唯一拥有的东西。如果对于普世和底层人民这一点的同理心都没有,或者说要忽略客观现实盲目的为孩子们构架一个空中楼阁的话,这种假大空的叙述倒是和国内语文课教的没什么区别,还是别干媒体和教育了吧。
TenerifeSea:嘉宾说的也是基于他自己的身份和题目中产阶级的教育和育儿焦虑,立场不同只是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倒也不至于假大空
20:02这段说的好棒,60后与90后之间,90后会有更少的自主性,60后会更相信他们自己那一套叙事。
相信在系统中曾成功的玩法,哪怕是只能成为中产阶级,但是至少不会差。
图了个图:有希望的一点是当今互联网的发达程度,其实是可以创造出更多想象力的,但当局者会事先告诉你类似道路尽头是怎样的风景。于是我们会先计算肉糜能撑多久,这时候就输了一半了。
则改方
则改方
2021.1.20
这期讲教育,听了还蛮失望的。我觉得如果是面向中产以上的家长,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中间又批了一下《棒少年》里的教育方式,这种居高临下的价值判断我不能认同。整期都感觉像在打广告安利啊…
蛋妞_各站停车FM:50:37 听到什么绘本班、写作班这段就明白了,之前说要给孩子不同的“故事”为的是铺垫这些。
Ahofod:完全是广告
6条回复
49:35如何活得不被教育系统完全支配?
1.掌握信息权。独立筛选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2.不走寻常路。让孩子有点特色,不一定是主流评价体系中的东西,有故事点。
3.我们内心应该如何看待教育?
学历和具体工作能力没有等号,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标签而压抑掉其他的自己的维度,值得思考。
人们追求安全感,去做大概率的事,因此经验都是二手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一手的经验。
提一个小小的意见:常老师能尽量等嘉宾讲完之后再说自己的想法嘛 有时候两个人声叠在一起有点混乱
孟常
:
不好意思,做不到。听下来对话很自然。
小孔小孔有恃无恐:同感!主持人表达欲过于旺盛!不如自己开个单口相声,自己聽當然自然,听众停下来感觉很糟。
8条回复
55:11对中国人育儿观的最大拷问:问自己的内心,能不能接受一个有特点,活的幸福,知道自己的主体性,有自我探索精神,但ta未必是社会主流意义上的成功的孩子?
这也是一种对成功的解构,究竟什么是成功?怎样活着才是成功?
能否认识到,你的孩子就是ta们自己,而和你自己的ego无关,和你所认为的成功的定义无关,ta有能力探索自我。
归根到底是想让下一代的幸福和你自己有关,把孩子的成功当成你个人成功的一部分。
Miaaaa15
Miaaaa15
2021.1.20
感觉嘉宾还是非常精英视角,如果说每个人真的都有同样的机会和资源去了解所谓的“教育”门道,那么教育不公平就不会成为这么严峻的问题了。
蛋妞_各站停车FM:同意。嘉宾说理解“教育”,其实是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教育现状”,以此获得所谓信息权。但是教育真正要追求的是打破这种信息壁垒。
yeeeee_qOr7
yeeeee_qOr7
2021.1.22
阅读小宇宙下面的评论很多时候比播客内容本身更有意思,看到大家对嘉宾立场的批判让我意识到这个节目真正的价值。
神经蛙_ozJo:批判是因为听众太年轻吧,这一期是给家长一线城市的家长听的
40:55 这一段真的很离谱,讲故事?到底有多少家庭能够负担的起本科就留学中学开始做准备的教育,哪怕是在一线也是非大多数家庭能选择的,这期节目的受众很迷,视角真的是既得利益者而不自知的视角,98年本科毕业自己闯出事业的环境和现在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是那种四五十岁人告诉你年轻人要敢闯才能成功的语气,可是现在根本就不是这种环境了,多数人没有去自由摸索的资本
HD231790e
HD231790e
2021.1.18
41:57故事点?以一种高明的方式回到了成规本身。仍然没有回答青年志那期,如何能在系统中又游离在外的问题。

以及,尽管事实上牛剑和普通高校学生的能力差别没有那么大,但主流企业的hr筛简历的时候就把这些筛出去了,也就意味着普通高校的学生的可选范围远远少于牛剑之类。这位老师受到类似何不食肉糜之类的抨击,还挺能够理解的。
这就是水
这就是水
2021.1.20
推荐一本书《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里面提到的培养内在动机的重要性我觉得可以回答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以下摘自书的推荐语:中国有句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必须要追求比别人更高的地位,赚比别人更多的钱,才能获得快乐,而为了这种所谓的“快乐”,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说法是否本身就是错的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乐幸福呢?这是不是外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想法呢? 对于以上问题,本书作者爱德华·L.德西(Edward L. Deci)早已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强加给他的价值和目标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丧失了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也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那么什么是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呢?
芥末慌了:1:01:39 想起最近一本热门的书《及格家宣言》里的一句话,“成功:危险的嗜好”。这种嗜好捆绑着我们拥挤前行,支撑起整个社会的运转结构,一旦人们清醒了,对它去魅了,结构松动的危机就会迫使社会用新形式去包装加固。真正自主和被捆绑必须是永远相生相伴才得以生存的。
40:07 嘉宾说要为了要与系统保持距离,要有一个好的“故事”,而不是证书。但事实上,这些“故事”的建构也早已程序化了,拓展故事想象力与可能性的本身,就是件需要大量文化资本的事情。
Meerkats
Meerkats
2021.1.19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假如我自己就很普通,我不会要求我的孩子成为科学家或者任何主流社会界定的成功人士,我想我会希望她/他成为一个知道怎样给自己找乐子的人,尤其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我还会告诉Ta应该怎样应对peer pressure, school and workplace bullying, 因为我都经历过,我在高中的时候还闹过退学,要去厨师学校学厨,当然最后没有闹成功,如果我的孩子不想考分,我也会鼓励Ta可以考虑别的技能学习,厨师,美甲,修车,驾驶等等,成不成长为精英我觉得不重要,有一个身心健康的状态以及会寻求快乐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还以为有钱才能快乐的话,我觉得你不应该看我这条评论。
欧姆
欧姆
2021.1.17
21:17感觉我的60后父母倾向于认为社会就是弱肉强食,期待子女去适应它而不是改变它
Shuniverse:收获了时代和社会带来的红利,但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他们不少的观念与当下的语境似乎有些脱节。
欧姆:是的,而且他们往往强迫子女去使用他们多年积攒的社会关系和经验,不信任子女在当今时代体验到的一手经验。
mementoMorii
mementoMorii
2021.1.18
43:09 關於「創造一種屬於孩子自己的敘事」,我會覺得這一套說法未必就不是一種新的規則,屬於精英教育的一部分。中產家庭顯然也已經發現僅僅是學習好的孩子已經不足以在升學、工作中佔據優勢,於是費盡心思打造一個有故事的孩子,這何嘗不是對新規則的順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