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華語語系」Sinophone Studies: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

#09 「華語語系」Sinophone Studies: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

75分钟 ·
播放数9755
·
评论数50

RSS訂閱: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嘉賓:
姜學豪 (Howard Chiang)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謝瓊 (Miya Xie Qiong) 達特茅斯學院 

岑學敏 (Desmond Sham)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主持:
郭婷 

隨著clubhouse的走紅,我們重新遇到了很多如何指代華人、華語、中文、「兩岸三地」的問題,也見證了很多跨越語言和政治邊境的討論。這一期我們請到了幾位嘉賓,分別從科學史和性別史、文學史、後殖民研究的角度探討「華語語系」這個概念,看看這個概念如何幫助我們抵抗單一和二元的論述,重置邊緣社群和它們的歷史,看到多元、流動、彼此生成的邊界和權力關係,以及如何後退一步,「不斷警覺自己的相對權力位置」。

【音樂】
Smash the statue by SMZB

【時間軸】
1:03 從clubhouse的兩岸三地對談到華語語系

5:36 科技史、性別研究與華語語系

6:36 性別的塑造與科學、醫療史的脈絡與交錯

6:48 1950年代台灣首位變性人謝尖順的個案,歷史與政治的轉折,從史書美的Visuality and Identity(《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 呈現》),對中國史/台灣史的反思,從區域研究的新框架重新敘述科學、性別的歷史

8:34 閹割、太監史與華語語系電影,婚姻平權法

10:38 從安部公房等日、韓作家到歷史上的滿洲時期

12:00 《滿洲的界域化:重構現代東亞的邊疆》

12:30 滿洲/東北是不是華語語系?邊疆和政治權力的空間

14:38 香港文學、後殖民研究與華語語系

17:30 跳出既有中心點,尋找橫向的中介

19:00 華語語系概念幫助修正後殖民研究,重新建立廣義的東南亞和東北亞區域

20:00 如何用一句話概括華語語系?大家瞬間沉默的原因

23:38 內部的多樣性,邊界的開放性

28:40 華語語系研究的前傳、發展和挑戰

43:27 酷兒研究與華語語系,突破單板和二元的論述

46:00 全球版圖上不被看到的邊緣社群和它們的歷史

48:15 「同志」概念在華語語系時空的發展

53:00 進一步反思二元思維與現代性

56:37 同一個概念在不同運用中的不同意義,滿洲變動的邊境

59:20 蕭紅的寫作語境和它的多邊權力關係

1:00:50 流動的文體和政治意識與流動的邊疆,在彼此爭奪、限定、成就的空間中彼此生成的關係

1:02:35 多元、商榷和流動的權力關係和多元框架 ,吳語小說《繁花》展現的複雜背景

1:05:05 「華語語系」概念對日常生活的意義,語言和族群的區別

1:12:45 新的對話在尋找新的語言


【嘉賓作品】

Chiang, H. (2021). Transtopia in the Sinophone Pacifi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跨托邦在華語語系太平洋》)

Chiang, H. (2018). After Eunuchs: Science, Medicin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x in Moder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太監/閹人之後:現代中國的科學、醫療,與「性」的轉變》),「亞洲學者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人文學科 2019 年書獎,Bonnie and Vern L. Bullough Book Award,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Sexuality, 2020 性學研究學會書獎)

Chiang, H., & Wong, A. K. (Eds.). (2020). Keywords in Queer Sinophone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華語酷兒研究關鍵詞》)

Guo, T. Critical Theory and Sinophone Studies 批判理論與華語語系課綱: ting902.com 

Sham, D.「反離散」的前傳、挑戰/釁與其外:storystudio.tw

Sham, D H M. (2017) “Hong Kong as a Port City” In 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Hong Kong as Method, edited by Yiu-wai Chu, 91 – 110. Singapore: Springer. (作為港口城市的香港)

David Wang, Kyle Shernuk, and Miya Xie, eds., special issue o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Borderlands with Prism: Theor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orthcoming. (《棱鏡:理論與現代中國文學》「跨越邊界的中國文學」專輯)

王德威、史書美、李育霖、姜學豪、孫松榮、陳榮強、黃亞歷、黃淑嫻、楊翠、羅鵬,《華語語系十講》Ten Lectures on Sinophone Studies,台北:聯經,2020。

【梳理華語語系概念的系統研究】
Ang, I. (2001). 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hun, A. “Fuck Chineseness: On the Ambiguities of Ethnicity as Culture as Identity”. boundary 2. Vol. 23, No. 2 (Summer, 1996), pp. 111-138/陳奕麟,〈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3(1999.03),頁103-131。

Lionnet, F & Shu-mei Shih (Eds.). (2005). Minor Transnationalism.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Shih

展开Show Notes
ting_A1Bs
ting_A1Bs
2021.3.13
謝謝大家支持😭 疫情給教學、研究帶來很多新挑戰,包括提前錄影,剪輯,上傳,線上線下同時進行,行政工作⋯歐洲和美國的疫情也依然很嚴重。所以能約到同樣焦頭爛額的嘉賓一起錄播客有點難。希望一切都能儘快好起來
青冥浩荡不见底:辛苦了
HD426303z
HD426303z
2021.3.13
1:12:25 我倒是觉得强调普通话的标准性是一种对方言的排他,经常在豆瓣或者微博上看到有人说某某演员(主要是港台演员,南方演员,少数北方演员,但是绝对不是讲北京话或者东北话的演员)的普通话不标准,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会讲普通话或者讲带有口音的普通话呀。我也很讨厌这种挑剔普通话的标准性的言辞,要真的说起普通话的标准性,那除了央视的主持人,还真没几个人说的标准,我作为一个北方人,日常随时随地儿化音,就不能算是标准普通话。
ting_A1Bs
:
對!就是這個意思
Hindsight
Hindsight
2021.3.15
因为我可能只会说普通话,还是没明显地域口音的普通话,所以会觉得自己在身份认同上很难和当地文化联系在一起,逐渐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关于“普通话不标准”这点的讲法也很喜欢,为什么做播客就要去符合那个标准,为什么听众不去反思“你为什么觉得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就难受”。大学时代开始就在挣扎的问题,在这些年做播客的过程中,终于完成了自我和解。
非常赞同Miya从《生死场》出发,对于Chineseness多元性和流动性的解读,非常有启发。置于当时当地的背景,而非用身份政治去强加何为sinophone和Chineseness,觉得特别重要。
ting_A1Bs
:
是的 謝謝總結
weictsai
weictsai
2021.5.07
1:07:16 可惜在節目中華語語系與新清史的關係沒有能夠具體展開來談。雖然我自己也還沒有很具體的想法,但我自己會對這個主題很有興趣。多謝🙏
林三土
:
哈哈好,以后有机会找你来讲你的研究!
weictsai:期待交流🤝
zuKiKi_
zuKiKi_
2021.3.13
Yeah! 时差更新了❤️
叶一帆
叶一帆
2021.3.13
what!时差更新了!看到手机推送的我当场跳起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表白各位主播~
林三土
:
这期是郭主播一个人挑大梁,请把感谢的火力对准她,哈哈哈
叶一帆:好的😄祝三土老师一切顺利,下次帮郭婷老师分担一点火力。
3条回复
好喜欢每次报时间的时候
狲狲
狲狲
2021.4.16
这个话题好专业啊😵 还是从语言音系学看汉语流变更容易理解。各种方言都是中古汉语的子孙,都在不同层面带有中古汉语的痕迹,谁也不比谁“标准”。语音标准的概念应该是高考注音题强行灌输的😭
01:05:16第二次听到吴语区的人提到这个,把普通话叫做“中文”,各个地区都不一样吧,我们这边平时普通话会称为“洋话”,半开玩笑的非正式的情况下。
ting_A1Bs
:
有意思,請問這是哪裡的習慣?
神经蛙_OgdT:北方,晋语区,河北某地。“洋话”,如果是表达正面的意思,接近“洋气的话”,如果是负面的意思,接近“出洋相的话”,即使不是指洋人的话,也包含一种外面人的话吧。九十年代的孩子,如果是课堂外说普通话,会被小朋友笑“说洋话,放洋屁,你再说我揍死你”,当然都是本地孩子之间。
两位大陆出生的嘉宾会难免既有的华语文化中心化思维。相对还是台湾的嘉宾对去中心化更敏锐。 比如美国世上第一部全亚裔的美国电影,crazy rich asian摘金奇缘,国内根本无人喜欢,毫无共情,可我只是在马拉西亚工作过两年,就深深懂得那个故事,并且非常喜欢。大陆的华语中心化其实丢掉了太多丰富与精彩,再过几百年回看今天,一定是被历史批判的
ting_A1Bs
:
我們是不會用出身論和自身經歷去抹滅或無視更複雜的處境和廣闊的視野、更不會覺得自己可以去教其他人怎麼做人。
D_Puppy:把大陸出生換成白人中產階級出身是不是就好理解一些。難道這些不就是一些結構性問題在個人上的呈現?
1:08:44 这个地方真的很有意思比如只到博士阶段在欧美接受学术训练,返回中国进行科研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也很少会说自己是汉学家吧(我自己思考了很久觉得还是应该称汉学家但是…
小明__
小明__
2021.4.26
日常催更一下
林三土
:
这周四会录一期
ting_A1Bs
:
😊🎉謝謝支持!
3条回复
觉非
觉非
2021.3.13
wwww我来啦!终于更新了呜呜呜
HD13919z
HD13919z
2021.12.30
49:31 同志!
参合陂
参合陂
2021.4.15
华夏族,人和汉族,人根本就是不同时期黄河农夫群体的自我称谓,这其间血缘和文化主体都没变过。
中国总是作为由汉人所主导的政治秩序结构或者类国家的建构,这期间是有异常情况的,也是中国和汉这两个概念落差的直接来源。
最典型是c系突变契丹人对“中国”的热情和认同,对照组就是同属c系北亚游牧人的蒙古对“中国”的冷淡和反对。
把汉换成罗马,就类比哥特人,日耳曼人对罗马法统,血统的热情。再假设希腊为周,希腊和罗马同属多利安人类比羌人。和西方不同,罗马帝国崩溃后没有重铸,但东亚的“罗马”帝国就重铸过两次,很大一部分功劳来自蛮族尤其是通古斯蛮族自我“牺牲”-鲜卑,女真。
这其中“罗马”人即羌人,汉人的血统主体始终保持着优势,没被大规模换血过

小明__
小明__
2021.4.09
催更🤦‍♂️晨晨老师好久没出镜了
provincial
provincial
2021.3.21
1:02:00 mark
叶小陆
叶小陆
2021.3.14
感谢主播的辛勤付出 听着的每一秒都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