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一场关于移民、文学、欧洲和身份认同的对话

我从哪里来:一场关于移民、文学、欧洲和身份认同的对话

99分钟 ·
播放数20918
·
评论数71

- 主播的话 -

今天的这期节目是一期活动录音,是我们在今年八月份由JustPod发起的夏日播客读书周期间、与复旦大学的李双志老师开展的一场对谈。

对谈围绕着一部名为《我从哪里来》的小说展开,它在近两年斩获了欧洲文坛的多项大奖。小说的作者萨沙·斯坦尼西奇是位从前南斯拉夫逃亡到德国的移民。

从这部小说出发,我们也聊到了很多更广阔的话题,比如移民文学与德国文坛的书写传统、欧洲社会面临的融合挑战,以及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里,文学可以带给我们什么。

- 本期嘉宾 -

李双志,复旦大学德语系青年研究员,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后。

- 本期主播 -

若含(微博:@_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 本期剧透 -

04:18 《我从哪里来》与作者萨沙·斯坦尼西奇的简介,为什么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13:07 欧洲的移民问题现状与移民文学在德国文坛的兴起

26:32 德国这样的非传统移民社会,在处理移民问题时的心态与美国可能有什么不同

37:18 文学可以在促进移民融合方面扮演什么角色

46:37 用不同语言创作,语言对于融入社会的作用

53:58 德语文学的书写传统,与其他语言

01:01:54 移民文学在当代的兴起,是因为社会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吗

01:07:07 中文作家在海外写作的可能性

01:10:41 观众 Q&A

- 本期音乐 -

片头:山本刚 -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片尾:Detlev Lais - Es wird ja alles wieder gut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Again)

- 制作团队 -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 收听方式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汽水儿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 商务合作 -

可发送邮件至 hibuheshiyi@126.com 或者私信官方微博 @不合时宜TheWeirdo

- 互动方式 -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众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展开Show Notes
HD182156f
HD182156f
2021.9.06
很有意思。一些人不能接受男人,老师,是温柔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
冬天的妞妞:这个老师讲得挺好的,不知道为啥这么多人嫌弃啊。口音也没啥问题啊。
cielciel
cielciel
2021.8.30
若含和磬都到欧洲了吧,还是很佩服你们的勇气,更加佩服你们在一个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没有停下自己追寻意义的脚步,照顾好自己,多带我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嘉宾好可爱呀!也希望自己能用这么有活力的语气聊从事的事业
嘉宾好虚浮 好像在跟小朋友说话
何洛:我倒觉得嘉宾挺可爱真诚 没有架子的,充满对学科的热忱。
望天的摩艾:讲得挺好的啊
4条回复
Now_zimi
Now_zimi
2021.8.30
感觉是在跟幼儿园讲故事
TameSolitude:有点棒读。感觉没句话结束时候的尾音不太像聊天,像是在读稿
Now_zimi:好歹是真人读稿哈哈
3条回复
好喜欢听老师说话 感觉很亲切~
listento
listento
2021.9.01
没觉得不舒服,嘉宾老师讲话有点像项飙老师,很舒服
七七夕子
七七夕子
2021.9.02
好喜欢这个老师,感觉很亲切,谈的内容也都很有深度啊
30:59 主要还是价值观与文化差距太大了,因此无法融入或者被接纳。当年在慕尼黑工作时与德国同事一起解决了一个办公室里的突发事件,他居然说我是个德国人。至今我也不完全明白因为什么触发了他对我的评价,但保持善良,信义,在国内的丛林商业环境里不合时宜可能反而是我被海外接纳的原因吧。
Meerkats
Meerkats
2021.9.02
最近在读Biased, 更早的时候读完了回归故里,How to American, Born a Crime, 以及史诗之城,Jimmy Young 六七岁从香港移民到了美国,他说即使他后来已经说了很流利的美式英语,去意大利玩的时候,那个意大利商贩和他说日语,他用了非常标准的美式英语回答了他的问题,Jimmy Young 在书中说看来I’m still not American enough, 之前看美剧罗曼诺夫后裔的第一集,那个阿拉伯女孩保姆一去那个巴黎老太家里,老太说你的包里是不是有炸弹?就连男主也问她你来自哪里?她说我就出生在巴黎啊,即使她说标准的法语,来到澳洲之后,人们仍然会问你,你来自哪里?你打算留下来吗?大概从去年开始我接受了无根rootless 和外来者outsider 这个概念,目前还在探索和思考这个话题。
柯喵喵
柯喵喵
2021.9.01
这个嘉宾怎么了。在教书?
这个嘉宾哥哥的声音好甜啊,还想听他讲别的☺️
尔后川
尔后川
2021.8.31
听嘉宾说话好难受,太多“的”、“这个”、“那么”和自问自答式的起伏语调只有表面流利,实际上听起来像幼儿培训机构的讲师。
凯特杨
凯特杨
2021.9.06
另外,个人感受而言,我觉得德国不接纳或者真的歧视移民都是肯定存在的,但接纳和一视同仁的态度也同样存在。问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结论。如果上升到国家高度,得出趋势性结论,需要evidence based,“我和我身边的人都…”,所以”德国这方面就是bla bla bla”这种话一个学者或者一个记者讲出来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凯特杨
凯特杨
2021.9.05
32:00 不太能接受李老师用斩钉截铁的语气把一些个人体会讲成类似“公论”。作为学者,建议尽可能严谨,讲自己专注和擅长的领域。在给出结论性判断之前能尽量调查、寻找典籍或佐证,尽量多元思维multiple dimension,避免张口就来。举个例子,交谈中提及外管局(FO)对移民的“不友好”和“非服务”的态度,更多的是德国政府机构本身的臃肿和工作效率问题的体现,并不是“刁难移民”。我是德国Hertie School公共管理的毕业生。我们的校友处从外籍学生入学开始就会反复提醒学生FO的工作效率问题,并用额外自制文档帮助理解他们的复杂规定和冗长程序。所以FO和出入境有关的政府部门对德国人而言也公认的很糟糕的公共服务。再举个例子,就在昨天的校友聚会上,我们的项目主管老师疯狂吐槽,她的护照到期了需要签发新护照,实物换发过程等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个中间她需要去法国出差,要凭外管局邮件和过期护照佐证自己的有效身份信息。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在一个本国顶尖的政策管理学院工作。
HD113660i
HD113660i
2021.9.03
不觉得嘉宾虚浮,作为对文学并没有太多了解的人,觉得收获良多。感谢嘉宾们!
很喜欢这期嘉宾的分享,李老师的表述很清晰,像是听了一场文学公开课。有移民问题对德语文学的影响,也有从文学作品中反应出的身份认同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很多看待欧洲社会现象的新思路。
Janka
Janka
2021.9.05
32:23 德国接纳难民心态之一:我们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难民潮(犹太人)所以有义务接纳难民,我们已经改好了
凯特杨:德国人民的确有深度自我批评和持续反思,但“我们改好了”的说法就太过了。很想知道李老师“我们改好了”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
Janka:31:50 如果您是在问我 李老师原话“已经改好了的德国” 如果是问李老师请忽略我这条
3条回复
水草曰
水草曰
2021.9.04
28:42 听这一期节目的前一天晚上,跟一个荷兰同学聊天,也被问到了“你从哪里来?”“打算什么时候回去?”这些问题,似乎作为一个在欧洲的黄皮肤的人,我就有义务回答这些问题,甚至是把自己在未来可能会考虑的“移民计划”很详细地告知对方…虽然这些事总是会让我深深叹一口气,但是生活还是很好的,尤其在荷兰(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荷兰),大部分时间都有被友好对待。
开放点
开放点
2021.9.02
听着好想买这本书啊,可是,可是,我家那位肯定会说:买那么多,又不见你阅读!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