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波动061】深信现场,看见个体:与周轶君聊世界与新闻的变迁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随机波动061】深信现场,看见个体:与周轶君聊世界与新闻的变迁

72分钟 ·
播放数85466
·
评论数510

就在昨天,2021年8月31日,最后一批美军撤出阿富汗,标志着美国在阿富汗将近20年的军事行动的结束。而十天后的9月11日,则是“9·11”恐怖袭击20周年的日子。随着曼哈顿双子塔的轰然倒塌,全球的政治格局也被深刻地改变了,至今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还在为此付出着难以承受的代价。

本期节目的嘉宾、资深媒体人周轶君曾于本世纪初在加沙地区担任驻站记者,背着相机从战争一线发回报道;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塔利班接管阿富汗的消息,更多是当地人用手机拍摄,直接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

20年过去了,我们阅读国际新闻的方式、渠道以及关注的焦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国际新闻是权威媒体的舞台,而今天网络让信息的传播去中心化;过去国际新闻围着权力打转,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成为新闻的主角。曾经牢固的价值序列被打破重估,曾经由男性把持的对政治的定义也开始松动。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符号化的想象,对远方的漠然和对他者的敌视。

尽管如此,周轶君依然深信新闻现场的力量,她认为,做国际新闻的意义在于让不同的个体看见彼此,而人们对于未知的渴求,始终不会消失。

【本期主播】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周轶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著有《走出中东》《中东生死门》等

03:40周轶君印象中的2001年9月11日
07:30“9·11”让美国意识到自己“遭人恨”了
10:30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人道主义的代价是昂贵的
15:30从2001年到2021年,我们阅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22:30这个时代的硬通货是流量,而流量的本质是情绪的刺激
23:40记者“在现场”能看到更多层次和细节
29:10周轶君如何理解女性身份在战地的利弊
43:10国际新闻报道如何处理个体经验和宏大问题之间的关系
45:30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什么重要和什么不重要的价值判断是否发生了变化
49:58过去的国际新闻报道围着权力转,而真正的故事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
52:40重大政治人物说的话无法改变世界,而普通人被大潮流冲刷的痕迹清清楚楚
56:10政治离开了具体生活就是废话,而在生活当中不理解政治就像没有红绿灯
58:30如何看待今天舆论场上的“大是大非”观
1:00:40媒介权威的消解对国际新闻报道提出了何种挑战

【本期节目题图摄影】

©️周轶君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They Moved Out” by Volker Lankow,from Remembrance
片尾:“Walking among ruins” by Mukdad Rothenberg Lankow/Wassim Mukdad/David Rothenberg/Volker Lankow,from In the Wake of Memories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小宇宙、QQ音乐、苹果Podcast、Spotify、Pocket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听众来信及商务合作联络方式:surplusvalue@163.com

展开Show Notes
听完这期其实有点失望。感觉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讨论并不在同一个维度,没有谁高谁低,但是有种无法融合的感觉。嘉宾作为一个经历丰富的记者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其实是很宽容的,主持人们的提问和互动显得就青涩和想当然了。主持人有几个问题的提出明显是有期待的答案,但是嘉宾的回答绕过了所谓的标准答案。没有经历的记者总觉得有些浮于表面了,看很多文献和书目也只能代表一部分。只是表达了我的一些感受,如有异议请忽略
Yina_L:听了这期的确也是感觉失望,甚至听到最后还有二十分钟听不下去了,以前听剩余价值+随机波动都少有的情况。但我的失望情绪是针对周老师,以及评论里所有表达“着眼性别视角是格局小”的那些听众。“不以性别作题”可不是什么新鲜的真知灼见,恰好是进入男性主导领域并在中上游存活下来的女性自我去性别化的常见操作。层主提到的有预设答案的问题,在我听来的确也存在,但我觉得她们想听的是“不一样”的答案,和那些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处境、对各种层面的系统性困境、不那么宏大或具有“普遍性”的个体遭遇表示漠不关心的男性知识分子不一样的答案。结果听起来让我失望。但也并不意外,毕竟关于女企业家女政治家甚至是女性警察的存在无法让系统变得更平等的讨论也是老生常谈了。人以弱势身份进入系统后往往不会改变系统,只是被同化为权力的一部分。
冰块块刨花花:同失望。不是所有议题都要围绕女权和权力关系展开,听到主持人这样提问甚至生出不耐烦。怀揣宝藏却不知道怎么发掘,整期下来基本没有任何有效信息,还是价值判断的探讨。相比忽左忽右刘怡的几期,天壤之别。
31条回复
de saudade
de saudade
2021.9.02
这不是精英女性vs非精英女性,不是抛弃自己性别的被男权麻痹的老一辈女性媒体人vs代表更先进性别观念的新派女性媒体人。而是双方阅历的来源的不同导致的观念的差异。有过近距离感受生死的现场经历的战地记者,跟我们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这代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维度不一样,是很自然的。
来自月球的L_:嘉宾已经一直在强调说不要以性别论,要以个人经历来谈。她们观点的分歧来自于从业经历及生命历程的差异,是个人性格的差异,可是评论里又上升到性别...我想那些评论同时也是高呼“允许娘炮存在”的人,那么为什么就不允许“对性别不敏感的女人”的存在呢。
蕾老虎:赞同。其实这种阅历带来的差异并无高下之分,而且完全可以共存,搞不懂评论里有些人在那纠结个啥劲儿。
11条回复
锵锵粉丝狂喜,下一步就等道长了
Shiye
:
可期
howhaokw:随机波动和八分是小宇宙平台订阅最多的两档播客吗?据我观察👀,是的
9条回复
HD455774x
HD455774x
2021.9.01
两代女性媒体人的碰撞,确实像zhiqi说的,我们这代女性确实不同了。我们不再像上一代靠忘记和忽视自己性别的本领在男性的领域里打下一片天地,而是要靠自己加倍的共情能力,在弱势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去翻转既有的权力结构。
短暂游离的小林:是否要颠覆呢?把女性等同于超强的共情能力是不是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如果翻转理性被视为优秀人类品格的权力结构,会造成什么后果先不说,就说理性但缺乏共情能力的女性是不是女权要保护的群体呢?其次,共情能力在一些领域确实极有价值,就像你无法想象一个舞台剧不能引起观众的情绪共鸣会多无聊,如果新闻里充斥着细碎又情绪化的表达,那新闻是否也失去了自身的作用。
HD104049o:是的,不要融入,要重建。
8条回复
听的好累。把什么都聊进女性女性女性。有没有那么一秒。主持人忘了自己是女性或者男性?是个人。只是一个人。
HD898313i:听到结尾其实可以发现三位主播一开始提及的“性别”只是一个切入口,这个角度真正折射出的是整个政治话语体系(她们认为是按照男性谈论政治的方式所构建起来的)、原先报道的聚焦点(或者周老师所谓“语法”,往往focus on权力中心而忽视真实个体的生存状态)的缺漏,最后双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达成共识,周老师也同意微观的/情感的/文学的(这些在以往政治话语里被视为“妇人之仁”)元素同样是值得书写和被看见的。你可以说这些只是话语上的差异,不必与性别勾连在一起,但从观念发展的谱系和脉络上来看,站在宏观层面对于同理心的贬低和忽视确实往往是借助一种不对等的性别话语推进的(如前面所说贬为“妇人之仁”)。所以其实三位主播提及“性别”话题,和你的诉求是殊途同归的,都是意在发掘微观层面的、具体的个体生活。
羊毛卷儿又卷儿:同感 把自己框在圈圈里了
4条回复
HD508679z
HD508679z
2021.9.02
看到评论里这么多人赞扬女性自我去性别化,感到有点难过。
李大小:01:04:22 主要是关心国际新闻,其实个体对于这件事影响是o
很疑惑竟然有这么多人想要在这个——邀请在了某个在常年压迫女性的地区驻扎多年的女性记者——的节目里,撇开女性议题,并称之为“格局大”。若说不想听这类话题还能称为“个人兴趣”所在与否,那么评价“格局”是否“大”或“小”就可以看到非常典型的“男性说教”了。仔细回顾,在这期节目里,假如“女性议题”能超越“实地体验(对我来说开辟了新的气味视角)对认知的影响和必要性”、“重新看待大事件的发生带来的政治尤其是文化余波”、“对文学及知识的依赖与周遭生活质量的客观关联”、“如果看待阅览个体事件和宏大叙事时分别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等等这所有数不完的一切衍生思绪,那么是否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轻易的对分散在各个不起眼角落的性别议题感到不适呢?
肉夹馍不吃馍:没错。我太无语了,为什么在一个所有人都是女的的情况下不能去讨论女性呢,为什么女性一定要自我去性别化才能去讨论这个世界
momonon:你明知道前线就那个样子,而且都是过去式了,你去聊这个话题是期待轶君说后悔去了吗?
在新闻这个话题下为什么要这样强行带入性别议题,我知道几位主播很关注性别议题,新闻也可以聊女性视角。但是周老师没把重点放到性别上,还多次想引入性别议题。可以有性别议题节目,但请不要把性别议题带入每期节目希望主播不要魔怔了🤔🤔
茜_B5Gj:主播和嘉宾都是女性,为什么不能说女性议题呢?能看出来嘉宾是在回避性别议题,但回避也是一种态度,不是么?
搽香:流量密码:性别问题
24条回复
sloanlee
sloanlee
2021.9.01
轶君来了,文涛还远吗
更马:文涛就算了吧。。
蕾老虎:真请来的话,估计张老师要火力全开了,哈哈哈哈哈
tanya
tanya
2021.9.01
39:55 这就是喜欢周轶君的地方!不以性别作题!
冷暖自知_Jpcd:是呀,反正在塔利班的眼里,伊斯兰女性也不是人嘛。
这一期比较失望,可以体会到所谓精英优势女性的一种对女性身份的背离感和回避感
茜_B5Gj:39:46 “我就碰到过骚扰我的,太常见了,你必须忽视和忘了自己是女性才不会感到被伤害,你要是成天想着这些你就别干了。我对这些很麻木的。” “我觉得没有什么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这都是很个人的,没有绝对从性别意义出发的。我不喜欢从性别上看问题。” 你能想象这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段话么🙃 所以,只有“不敏感”的女性才能和普通男性有同等的不被骚扰妨碍的基本权利和工作机会,但这不是性别问题。 而这种观点,被称作,格局大🙃
尔后川: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优秀女性”就是像男人一样
14条回复
HD1009710w
HD1009710w
2021.9.01
轶君是位传统媒体人,听她声音感觉如沐春风,好像邻家知心大姐姐不摆谱,是我小时候一直幻想的大人样子。保持局外人和老牌记者身份不judge,在gender之外更看重个体性格的不同面向有种拔云见日的超脱感。 推荐下看理想牧原对君君的访谈,更轻松日常生活化的轶君,谈到拍疫情纪录片时的脆弱,拍摄不如预期时的崩溃大哭,纪录因疫情失去亲人的生活,从整理遗物折family ties。笑谈自己人到中年还没找到方向、惭愧没做成什么事、认为因把焦虑化作具体,敏感纤细着体味着人的变化、人生况味,不输出价值判断而是具体感受个体
战地记者,出生入死,所到之处,遍地死尸。淡化性别痕迹的同时的同时是对每一具体个人的处境体谅,觉得轶君恰是feminism,作为唯一常驻gaza记者证明女性可以无所不能,而战争的残酷将一切身份、性别、阶级、立场符号消解,有时侩子手和受害者兼具,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在更大的命运剥夺感面前,每个人都渺如尘沙。书中体现更多的是对人性/人类的悲悯,战争面前,没有赢家
君君一直是努力并幸运着但不可否认自身的精英视角和privilege、70’s 出生上海、因当年北大没招生去北二外学阿语后投身战场、历经平媒、电视新媒体,从记者到嘉宾制作人导演职业转换见证中国传媒业流变、而主播的女性角度,一贯为弱势群体发声底色,双方不同视角来回质询彰显彼此间的差异与张力既关注性别同时也带我们了解世界的多面性,理想青年最后以“真的,所有你想要的东西都会实现的”作结,温柔而又坚定的力量,算是轶君前半生的写照
HD898313i:分析战争的残酷这一段真是写得好好。
HD434464o:请问是看理想哪个栏目的访谈呢?
4条回复
茜_B5Gj
茜_B5Gj
2021.9.02
39:58 所以只有“不敏感”的女性才能和普通男性享有同等的不被骚扰妨碍的基本权利和工作机会。

而这种观点,被称作,格局大🙃
一开始的确觉得谈话不太顺畅,听到后来倒是觉得周老师有点老师的范儿了。感觉是站在同行立场,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历,也有对三位主播的“期许”穿插其中。能感觉到三位主播和周老师性格阅历还是很不一样的,可能就算周老师生在三位主播的年代,她和她们还是个有性格。周老师明显是行动派,走南闯北,但又很难得地保持了一些温柔底色。三位年轻主播可能除了建国,都算比较宅,大部分活动都在大脑里。周老师也说了她的工作环境让她无法去过多感知自己女性的那部分,甚至ptsd她也不想过多回想,我觉得可能是周老师还是在一线,她还需要保持“向前冲”的劲头。没有高低好坏的预判,女性能不能由衷欣赏不同的女性也是我好奇的。其实也可以推广到人,这个年代你还能不能接受甚至欣赏和你完全不同的人
Kaziah:赞同
王进步:太喜欢最后一句话了,“能不能接受甚至欣赏和你完全不同的人。”
40:15 不要以性别来看,要从性格来看。
全麦:但也不排除文化中对性别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人的性格。这方面的讨论没有高低,还需继续。
我不跑调:有理
5条回复
茜_B5Gj
茜_B5Gj
2021.9.02
看了下评论,很多人说不要谈性别议题,这些观点本身就很有趣,和嘉宾对性别议题的回避很有对照的意味。回避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可以不谈性别议题,aka忘记自己是女性吗?我想除了10BT的姐妹,没有人能做到,你自己忘记,别人也会一直提醒你,最多能做到的,就是像嘉宾那样,“麻木”(引用原话)。

什么叫“男权社会”呢?就是从结构到每个缝隙,都有男权的存在,你要同时忽视房间里的大象和房间里的虫子。

而回避性别问题,被看做一种格局大,言下之意性别议题是格局小,可是别忘记,全世界有一半是女性,而另一半是男性,每个人都面临性别问题,性别几乎是一个人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标签。当然,在真正的平权社会,我个人也是希望去性别化的,但争取去性别化的过程首先就是要反抗现有的性别秩序啊。

是男权社会格局小了么?从战争到性爱,现代人类社会的每块基石都是男权的啊。
de saudade:她说的麻木是有语境的。一个人在加沙做战地记者,每天面对巨大的无常和战争的残酷,有太多更急迫的事排在自己因性别而遭遇的歧视之前。在那个复杂的情况下,她为了继续工作,只能选择无视,这很难理解吗?就像经历丰富的医生,面对生死也会有职业习惯带来的淡然。而且,她是对自身某些不愉快的经历“麻木”,不是对他人的遭遇麻木,这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上,她对其他个体的苦难是高度敏感的,具体可见她最近拍的纪录片。光揪着一个脱离语境的词批判,而不去看她完整的经历和作为,我觉得是不公平的。
wenli:你这就有点自己立靶子自己打了。 大家更多说的是能不能不要把每个议题都套入性别视角吧?而你处处留言说嘉宾在回避性别议题,就更是从自己出发了。仿佛只要不是每个话题都谈性别就是在回避。 但其实在我以及你可以看到的更多人眼里,嘉宾反而是非常坦诚的,对很多问题都有超脱性别的思考。
17条回复
HD234779z
HD234779z
2021.9.01
“政治离开了生活就是废话”
王周鹏
王周鹏
2021.9.01
我觉得阶级、性别、种族、代际,都是切入公共议题的必要角度,这样的提问是得当的,为什么留言的争议主要在性别问题上呢?而回答者回到自身,依托个体的性格作为回应,是非常妥当、扎实和坦诚的,而个体性格的形成又无不受上述社会结构(包括且不限于)的影响,但不依托个体经验直接批判社会问题,不是老道的传媒人会做的。
21Chan
21Chan
2021.9.01
个人觉得主播可能要想一下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的目的是为了聊嘉宾的专业的内容还是为了来和主播聊自己专长的性别议题,一直有个问题就是当嘉宾在主播给出的套了性别色彩的问题上,没有给出符合主播预期偏向的回答时,大家的距离会有些拉远。
茜_B5Gj:主播和嘉宾都是女性,为什么不能说女性议题呢?能看出来嘉宾是在回避性别议题,但回避也是一种态度,不是么?
21Chan:我不知道你从哪里看出这条评论是在说不能说女性议题,嘉宾没有迎合到主播的预想偏向,你可以觉得是回避,但也可以是各自理念不同,而问题不在于双方是否理念不同,之后也没有就此进行更深入的论谈,问题是在于节目的主题中心偏向是什么,突然套入性别议题是不是在影响主题的深入与讨论,如果套入没有加深讨论的意义反而拉远了距离,那是否还应该刻意引入?
IvyWong
IvyWong
2021.9.02
战争对人的伤害无论男女,不分老少,在那种环境下可能塑造了周老师对性别的差异的“不在意”,确实那种环境所有焦点都在“生命”,我觉得周老师的视角更包容,更从自我出发,当从自我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的时候,个体差异远比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更具体。
de saudade:说得太好了!深以为然,看到不少人觉得周老师“回避”谈性别问题就是不坦诚,甚至是作为精英女性无法共情底层女性。我听了三遍,给我的感觉是她的共情能力很强,只是共情的出发点不仅局限于女性的身份。正如周老师强调现场和第一手体验的重要性,只有曾身临其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打开更多维度的思考,而不是纸上谈兵似地急于去对号入座下结论。而且主持人问的是她个人的观点,她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去分享超出预设答案的属于个体的感受,不代表其他人,这其实更说明她的坦诚。而且她并没有真的“回避”,后面也谈到很多性别的话题,只是她不想局限于这个当下流行的议题之内去表达自己。
冷暖自知_Jpcd:阿富汗可不是战争问题,塔利班21条禁令也不是美国颁布的吧。伊斯兰女性在塔利班眼里并不是生命。你说的包容,是啊,反正男人才是人,😒
5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