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热点过后的冷思考|席地而坐Vol.38席地而坐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热点过后的冷思考|席地而坐Vol.38

68分钟 ·
播放数3827
·
评论数53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报道发出后,在中文互联网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讨论。从一片感动,到两极分化的意见。有人赞赏陈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依然进行哲思的实践,有人则批评,认为仰望星空的前提,不应当是忽略了妻子和孩子。也有人关注的不是陈直本人,而是从“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这类型叙事出发,反思此类叙事折射的大众目光,以及它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观点并不相同的朋友,来对谈“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和“复旦保安学微积分”。

宗城提到,他认为读者朴素的感动、陈直读海德格尔这件事本身,都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在今天的社会,从大学到许多公司,一方面制定并不公正的规则(或潜规则)垄断了知识和席位,比如对应届生和非应届生极其明显的就业差异化对待,就业中的学历歧视,对一个人(能否发表期刊作品)的学历与身份上的重视、人际网络(师门文化)的重视,正是这样的隔离排斥了农民工等群体接受更多知识,但是另一方面,遇到这种选题,这一制造隔离的群体又加入了感动,而不去想办法改变这种隔离。

夏周则提到,区分感动的人群是讨论的关键。知识精英高高在上的感动,和读者出于善意的朴素感动,并不能混为一谈。以及,如果从性别议题切入这件事情,当人们在讨论陈直钻研哲学,却忽略了妻子和孩子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分歧?

而当我们谈论这一议题,有多少人关心着宏大表述,却忽略了具体个人,农民工的具体生存困境,是否只有靠“农民工读海德格尔”这样的叙事,才能被托举出来,但对于真实的浪漫化处理,会否有引起舆论反噬的风险?

在这期对谈,肖瑶和一静从记录者的实际操作出发,反思了“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复旦保安学微积分”叙事背后的重复问题。对比《人物》的同类型报道《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为什么同样的主题,前者引起一片争议,后者收获的是感动和肯定?对于记者来说,又该如何在呈现普通人生活困境的同时,避免走入猎奇,或者符号化的叙事?

本期节目,我们就围绕这些议题,展开“热点过后的冷思考”。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

一静:纪录片打工人,电影发烧友

肖瑶:职业记者,隐藏小说写作者


01:00 农民工等工人群体当代的知识生产系统排斥,后者却又加入了对“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的感动

03:04 去真正关心身边的普通人,而不是停留在自我圈子的自说自话

09:48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报道为什么会引起现象级的传播

21:25 媒介为什么热衷于生产“北大高材生养猪”“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复旦保安学微积分”这类型的叙事

24:50 肖瑶在这篇报道里读到一种存在主义的气质

35:55 对比分析:《人物》报道:《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

38:59 采访者把被采访者的话改写成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需要注意什么

40:00 非虚构故事体为什么流行第一人称叙述

45:30 打工人思索哲学问题是否有意义本就是伪命题

58:30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的性别议题讨论:被忽略的妻子与更复杂的情境


配乐:林生祥《动物园》《远行》《他坐在哪里》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账号。

展开Show Notes
宗城
宗城
2021.12.10
置顶
大家多宽容不同的角度,毕竟前几期我是挨骂的重点对象,所以大家对主播们宽容一些……
好好毒树:很喜欢这期,聊得很棒!已经安利给了三个朋友了哈哈哈哈哈哈
宗城说的特别对,这个事情这么大的反差感就是因为在传统视界中阅读海德格尔或者哲学的不是属于农民工这个角色的,因为传统认知中农民工就是没有文化的下位者的身份,阶级偏见的存在塑造了这种所谓的感动 ,不可谓不是高高在上的视角。
13:26 这里女主播抢话了,规避了男主播的问题,听感不佳
好好毒树:其实不止一处……我很想听宗城继续说的,结果被打断了
纽卡30年铁粉:其实我听到这里就退了
9条回复
05:15 男主播的观点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华氏968度
华氏968度
2021.12.10
我感觉有个女主播讲话很理想主义说什么读研之类的
Grace_QVbN
Grace_QVbN
2022.1.04
总结了一下各位讨论的角度,还挺有意思的。

1. 文章内容:
*农民工代表的是什么、海德格尔代表的是什么、两者组合起来的冲突在哪里
*由此引申出的职业是否分高低贵贱;读书是否一定要有意义,娱乐(广义)是否分高低贵贱
2. 叙事角度和结构代表了什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差异。这里第一人称又分化出了是亲历者真正的第一人称,以及记者代入的第一人称
3. 传播&读者的接受和反应:文章是就个人,还是就群体,这是传播者的引导还是读者的自由?
4. 社会与责任:报道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是否延伸到制度的改善才有意义?
漏风厂长
漏风厂长
2021.12.06
现实和舆论的割裂 总会想起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里莉拉和莱农到莱农老师家参加聚会的场景 老师和学生轮流讨论革命 国家政治 战争与和平 与此反差的是开头老师看到莉拉戴着结婚戒指时神情和态度的转变
宗城:如何让讨论变成具体的行动,是比讨论本身可能更重要的
好好毒树
好好毒树
2021.12.07
49:51 宗城这段真的好犀利,是这一整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听了两遍
秦小破po
秦小破po
2021.12.07
真的延伸出很多的悖论:一方面“农民工”的标题将个体标签化了,一方面如果没有这个标题又无法引起更多的关注与讨论,但同时这种更多的关注又带来一些固化与误解,并且真正被讨论的主体角色也无法参与进来,最终令其变成一场围观。可是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将这篇文章,这场讨论简化成毫无意义,就像有人将一块石头用巧劲在水里扔出了最大的水花,一部分看到的人散发出真正的善意与关怀。(这期主播们的讨论很棒!
张大喵
张大喵
2021.12.08
直到这一次的报道我才有点明白为啥电影《立春》让我感觉不适,总是从外在的视角讲普通人(除了阶层障碍,还没有外貌资本)追逐永远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普通人难道看不出某些符号的虚伪和可笑吗,难道感觉不到这跟自己的生命经验的隔阂吗?检视真正的矛盾和局限是困难的,呈现复杂是困难的,阻止我们深潜的障碍总是那么多。
新听众一枚,请问那个普通话不太标准但是观点很犀利的男声是谁?
好好毒树:宗城
请问 人物 的那篇文章叫什么呢
宗城:文案里写了~
我也没有看见过风:谢谢回复
Meatballs
Meatballs
2022.1.26
我觉得男生说的挺好的,但是总是被女生生硬打断,女主播观点也很肤浅,不针对男女,只说观点启发性哪个更强。
冰冰君
冰冰君
2022.1.13
这期展开的视角太多了。感动也好,难过也罢,抑或理性分析,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有些单调,也有些悬浮。单调就在于,就像宗城所说,“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是一个新奇的题目,反而是个比较老的,一直存在的题目。如何解读出新意,而不是老调重弹,是我比较关心的。而悬浮在于,这篇文章并没有真正地对“农民工”与“海德格尔”本身作出深刻的挖掘,反而一再着意于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各自的代表性。

谈及代表性,有个问题很有意思。个人经验只有在被代表的时候才能被看到,但是被代表的时候意味着已经失去了个体的经验性。本来这个问题可以深入谈谈。譬如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之间的冲突。但最后这个问题显然被媒体的介入化解了。即只要媒体操纵好自己的介入方式,这种矛盾似乎就可以被避免。因此,也许单调感来源于比较模式化的分析,悬浮感则在于“线没有画完便戛然而止”。但总体而言,谈到的点都很具有启发性。
麦吉
麦吉
2021.12.21
男生好犀利
阿佳西
阿佳西
2021.12.16
真的很棒~看完那篇文章再来听主播们的讨论,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角度,以前看特稿真的就只在表达上去感受,现在知道了可以抽离出来,从写法、发布者的意图、人称视角…去解读,这样看事情看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了~
4859
4859
2021.12.13
知识的生产、传播与获得仍然是垄断的,虽然互联网提供了可能。
dancingdust
dancingdust
2021.12.06
虽然听到这期节目的时候 这件事在我能感受到的周围已经“冷掉了” 可是聊得好棒 有和我自己一些想法相似的点 也有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的点 感谢
宗城:嗯嗯,其实事情发生几天就录好了,后来又补录了一次,但也好,现在的讨论会更心平气和
diupigugu
diupigugu
2021.12.22
05:11 这个是社会系统的问题,还是你说的“那些人”的问题?比如“那些人”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按照你说的“改变”了,后(xia)果(chang)你估计是啥?
云台君
云台君
2021.12.15
20:51 对劳动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