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国:被忽视的日常生活史

八十年代的中国:被忽视的日常生活史

109分钟 ·
播放数39804
·
评论数83

【主播的话】

当我们谈及八十年代,似乎都带着一丝对黄金年代的向往和乡愁。公共记忆里的八十年代,是被文化热潮定义的,很多对日后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萌芽。

八十年代的中国,在北京和文艺生活之外,很容易被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日常生活的变革。八十年代的人吃什么、怎么住、如何面对那些在生活里冒出来的现代物品和新鲜事物?

意大利人老安在1981年至1984年间两次来到中国,拿着相机跑了十几个城市,用镜头记录下了彼时一个刚从封闭和紧张状态中“稍息”的中国社会(收录于《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一书);北京人止庵以八十年代的北京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受命》,他花了很多时间查阅和整理八十年代的地图、报刊、票据和公交线路,“通过对花木、商品、交通、服饰、饮食、展览以及建筑和新闻事件的精准搭建,为读者充分勾画出一个尚未命名的八十年代。” 借助老安的镜头和止庵的勾画,1981-1986年的中国社会在我们面前立体了起来。

我特意把两位同时请来做客节目,在止庵老师的书房里畅聊了一整个下午。八十年代是一个过渡时期,整个社会在立正和放松之间“稍息”,人们处于不确定感带来的兴奋、焦灼和张望中,物质比精神更供不应求,而物质生活的变革本身,其实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冲击和观念革新。

为什么我们在今天谈论和回望八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希望这期节目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本期主播】

孟常(@ 孟常)

【本期嘉宾】

止庵,学者,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惜别》《周作人传》《神拳考》等。《受命》系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图片及视频摄影家,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遂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涉足摄影,继而投身视频影像,创作甚多,涉及艺术社会各个方面。

【本期剧透】

6:35 八十年代初期跟后期很不一样,老安讲述自己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各地游荡和摄影的经历

12:24 止庵关于八十年代的北京记忆

14:34 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稍息”的状态,处于立正和放松之间,人的神情上有倦怠之感,又有对未来的张望

21:40 文化事件很容易引发热潮,帕瓦罗蒂来中国演出,把自己扮成京剧里的霸王

26:53 八十年代有被美化和误解的地方,文艺生活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31:18 精神上供不应求,但更供不应求的是物质

51:34 八十年代的北京就去小西天看电影、什刹海溜冰,止庵用小说还原了北京的日常生活史

1:10:16 八十年代时不关心文艺的人占大多数,但人对物质的要求里是有精神性的

1:15:51 八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层,无数的机会和可能性浮现

1:20:24 老安说他自己经历过两次社会转型和经济繁荣,战后意大利和中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1:30:25 一个不会向后看的民族,也不会真正的向前看

1:35:03 八十年代是过渡时期,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本期音乐】

扁舟弄影纵酒: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广告集锦

[www.bilibili.com](www.bilibili.com)

崔健:新潮

高胜美:往事只能回味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嘎嘎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s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展开Show Notes
谁能想到80年的已经是40年前了
一哥
一哥
2022.2.22
没必要绑架人家主播,别提一些关键词了哈
30:10 “不知道自己能干嘛”,所以才会认为自己有无限的可能,这是80年代魅力的核心,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因为被逼得太知道自己“能干嘛”了,被逼的太现实了,所以才会卷,才会陷入虚幻的消费主义
稍息是两个立正之间的时代,轻松自由些,留在记忆里最深的是各种图书展,刚开放时人们对知识的追寻如饥似渴,各种流派的书籍都被翻译成中文引进,我在还读不懂书的年纪就读了覆盖欧洲和日本的哲学史,美学史,音乐史,东方历史的很多,甚至还有一本是讲东方神秘主义与物理学的探讨。当然都忘的一个字不剩了😀。和现在互联网的信息过载相比,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不稀缺,也超过个人能承载的,而且都是人类积累下的精华。在稍息两边的立正阶段太沉重,一边是对立,另一边是借着全球化中美双轴心造成全球系统的失衡。
不要被年代滤镜迷了眼。八十年代女明星在国内受了多少羞辱 那和价值判断并不完全一样。
Kathryn_1:不吧。陈冲,斯琴高娃……都是很受欢迎的,除了刘晓庆有些争议,但她是可以高调为自己辩护,现在谁可以?
李驰A
李驰A
2022.2.22
24路应该是北京线路最短的一趟公交车,小时候住禄米仓,后来才知道姜文曾住内务部街(北京二中),章北海曾住干面胡同,都是这一两站之间
孟常
:
你是说张北海吧?哈哈。后来姜文拍了他写的北平。
李味谈:印象里00年间南小街尚未改造时24路是少有穿胡同的公交线路
3条回复
子恩
子恩
2022.2.22
戴耳机听有点小声,偶尔会听不清🥲
Evans_y:我也是 蓝牙耳机音量调到最大 也还感觉小
孟常
:
啊真的吗?我反复听了几遍,非常清晰呀,除了偶尔转头看着对方说话时嘴没对准话筒。我们是用录音设备面对面录制的,录制质量应该毫无问题。
4条回复
1:14:59 也并非纯粹,北方开放晚,人的意识局限,看一些老电影,上海,还有南方沿海,从生活面貌和用品上早就比北方先进一个时代了。大众与特殊阶层也差异极大。记得在中学里,因为挨着国家体委,我们老百姓的孩子刚穿的暖,都没听说过羽绒服的年代,那些国家体委教练的子弟一年四季都是国际知名的体育名牌的服装和鞋子,那鞋子比30多年后的今天大众市场上的运动鞋都要专业和高级
Lhotse:“国家体委教练...”,您这个观察角度很独特啊!我能猜测下,这是您的亲身经历吧?
他者2021
他者2021
2022.3.10
主持人经常打断嘉宾的讲话,总是想总结归纳拔高,让做为听众的我很不舒服。
01:13:59 太尴尬了,八十年代,对我妈妈而言就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年代,而她的记忆里只有关于饥饿关于贫穷,关于背着窝头和咸菜翻山越岭去上学,最后因为贫穷因为没有概念,九几年全县第五名的中考成绩去读了农校中专,因为有国家补贴,终于可以吃饱了
Stella_Iumo
Stella_Iumo
2022.2.23
1:46:50 感觉没特别多反思,一些老北京怀念自己的80年代,最后不痛不痒的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JElle:有些内容确实不适合通过媒介表达,而且这个讲的不是80年代生活吗,柴米油盐酱醋茶
bala0319
bala0319
2022.2.22
历史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这样 历史就是告诉我们又要这样 所谓似曾相识 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凤桐听雨
凤桐听雨
2022.3.17
我们之所以怀念过去,不是因为过去有多么美好,而是那时我们正年轻。
虽然年龄相仿,但孟似乎没有九零年代早期的生活匮乏记忆。
大道有李
大道有李
2022.3.05
我买了本《稍息》,回忆一下我出生的那个美好年代
HD234779z
HD234779z
2022.2.25
有幸在杭州看了罗马妈妈,能通过电影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可真好啊。
kyth
kyth
2022.2.22
上周刚在书店看到《受命》!
孟常
:
快读读!
sanhao
sanhao
2022.2.22
20:14 纯朴是基于经验的受限?哈哈,比较委婉
Mavis老马
Mavis老马
2022.6.23
中年男人的典型对话方式,就是不管你说没说完,我想表达了就要打断你,重复几遍话头都无法让他先闭嘴听对方把话说完
李想南
李想南
2022.12.07
这期听下来感觉三位主讲人的表达欲都好旺盛,经常盖过彼此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