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 每个人都会眨眼睛每个人都会死频道7

07 | 每个人都会眨眼睛每个人都会死

20分钟 ·
播放数6
·
评论数0

Hey,这里是凯源儿的频道7.啊,前一段趁着生日的契机,做了一期不过生日,但是也是聊了一些关于生的意义,关于活着的想法吧。

前一段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她提到了一本书。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可能大家比较会知道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他作为经济学家,是他的古典经济学,是他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包括我也是。但其实在《国富论》出版之前,在1759年吧,这本《道德情操论》,主要讲的是人类的情感、天性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基础吧,是他在伦理学领域的名作了。

我在前面,还没读几章,我就读到了我特别想聊的一个话题,死亡。其实《道德情操论》的第一卷不是讲死亡的,是讲你行为的正当性、适当性,分寸感的,这一卷的第一个部分,是在讲人的同情心。说我们总是会有同情心,是因为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的痛苦。其实不仅是痛苦和悲哀,包括其他的情绪或激情发生,我们都多多少少会产生“同情”的反应。这里的同情可以说是,各种情绪的同感了。

之后亚当斯密说到,死者也会引起我们的同情。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对死者的同情中,其实触动我们的主要是那些冲击感官的环境,尽管那根本无防死者的安眠。我们想象着:不见天日,与世隔绝,躺在冰冷的墓穴里生虫,从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亲朋好友也不再记得。多么悲惨,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对这些遭遇如此可怕不幸的人应该报以最大的同情。一想到他们可能被人遗忘,我们的恻隐之心就加倍地沉重。由于我们自己的虚荣心和烦恼,我们努力保持着对他们的回忆。可是我们的同情非但不能安慰死者,反而使他们更加不幸。到头来一切都无济于事。尽管我们竭力宽慰死者的亲友或者自己,减轻他们内心的眷恋、愧疚和伤痛,这些都与死者无关,只能平添我们自己的忧伤。死者已长眠地下,绝不再理会世事纷扰。我们却觉得死者永远处于阴森恐怖之中,这正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和他们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恕我直言,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让自己鲜活的生命注入死者僵硬的尸体,恐惧之心于是油然而生。这种幻想让我们如此畏惧死亡,尽管我们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但是生前却因此备受折磨。对死亡的恐惧,这一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由此产生。它破坏了人的幸福,却还人类以公平;它让每个人痛苦不堪却保卫了社会。

我当时看完这一段,我马上拿起手机,给我妈发了微信,我告诉他我在一本十八世纪的书里,找到了和我之前相通的想法。当时特别激动,我说之前包括我妈妈,没有人理解我。因为我之前说,我真的觉得死亡没有什么,因为没人了解死亡之后的感受。就像亚当斯密写的,尽管我们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但生前却因此备受折磨。只是因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情心,靠着我们的想象去同情那些死者,才让死亡这件事情变得很糟糕,才让你本身每个人害怕死亡,但其实一切都无济于事,活着和死亡,可能就像你人生中两个阶段一样,只不过过渡得比较猛烈。

有时候我们会讲起一些故事,是主人公靠着对活下去的鉴定和信仰在困境中奇迹地存活下来。我觉得这种对活着的毅力也是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吧。有时候也许,松开手,可能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创造更美的故事,谁知道呢。我这样说,不是因为我不去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可能我对死亡有着一定的好奇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对死亡的恐惧。我会觉得其实就像每个人都会打喷嚏,每个人都会上厕所,每个人都会眨眼睛,每个人都会死。为什么大家对死亡就看得不太一样了,我觉得只是大家都不了解死亡背后是什么罢了,不一定是坏事。而我之前每次在谈及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是想说,不要对死亡这么畏惧或者面对死亡这件事的时候那么忧伤,那么悲惨。就好像在葬礼上,哭得最凶,才是和地下那个人关系最紧密的一样。我说我挺幸运,还没参加过葬礼,但是如果有那一天,我说我一定不会哭,我会祝福他吧,祝福他踏上了一个新的旅途。不过也可能是我现在幼稚的想法,毕竟谁都没法摆脱人类最原始的情感。

妈妈看了,我给她拍过去的这个段落和我的想法吧,她说,同情就是这样的天性,但就是需要这样对待死才会懂得如何活。我才理解了段落最后,亚当斯密说这样对死亡恐惧的天性,破坏了人的幸福,却还以人类公平;它让人痛苦不堪,却保卫了社会。想了想是这样的。

之前我聊到我对死亡的想法的时候,爸妈或者朋友们总是要我磨灭这种对死亡的好奇心,可能是怕我去做些什么吧。我之前一直觉得他们不理解我的想法。我其实现在有点明白,面对死亡的恐惧,不喜欢聊死亡,不喜欢靠近死亡是人的天性,不仅是人,包括动物,这种天性其实是好的。还人类以公平,保卫了社会。是这样的天性推动了,社会发展,物种进化。这才是最根本的。人们有时候会说,谁发明了什么东西,提出了什么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如果抽象一点来说,其实这些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他们也对死亡避之不及,所以为了好好地活着,不管是为了糊口,还是为了做些有意义的事让自己的生命不至于死掉,都终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能这样讲你会觉得有点牵强,但我觉得,这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底层的简单逻辑。

所以我就想,如果这样恐惧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从社会层面上我不敢讲,就从我个人而言吧,也许当我本身我原原本本就明白而且牢记我该如何活着的时候,而且我有动力活着的时候,是不是我就不畏惧死亡了。和我妈说的相反,她说明白了死才知道如何活,我说的是,你明白了怎么样活着,才会不畏惧死。我觉得我是更合理一点的,因为,活着是你能感受到的,没有人明白死亡之后的感觉。

刚才说到,我说我对死亡比较好奇,实际上来源于我对生命的好奇。我一直在想的的一个问题是,可能有关于脑科学的领域,但我从来没去深度地探索过。我就是在想,这世界上,无论是什么,包括草木石头花,然后是你人。都是由一颗颗分子或者说原子构成的。但是,你比如说,你现在,你在脑海里想象一个桌子,这个桌子在哪里呢。构成我大脑的原子,他也会想象一张桌子嘛,这些没有生命,时刻在不规则运动的原子构成了我们的大脑,但是我们却用这些没生命的东西去想象出了一整个人类社会,那么当你死了之后呢,我觉得你的一切躯骨、大脑都会消散。那你的想象,你所谓的脑海呢,还活着吗,这些原子会去干嘛。

也许我的问题,在神经科学领域已经有了答案,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理解吧。

大约150亿年前吧,宇宙是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数大的点。构成我们的粒子在爆炸前的瞬间都挤在一起,这世界本质上都是在那个瞬间诞生出来的。它们在150亿年里在宇宙飘荡、碰撞、转变、创造了完整的我、还有你。所以你知道,我们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因为远在150亿年前,我们就相遇过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在寻找你。而也许再过上万个小时,我们会氧化成风。变成灯下的小灰尘,变成海边的细沙,变成相同一颗花朵,或者叶下的养分,或者是某一张桌子。所有的生命都会湮灭,而我和你,你和她,在几百万年后也终究会在一起。

所以,不用畏惧, 但记得珍惜现在。

希望带给你的是有限的思考,这些问题其实不用考虑太多,发呆的时候想一下下就好。

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