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选择变少了,我们还要坚持“成为自己”吗?问题青年

79. 选择变少了,我们还要坚持“成为自己”吗?

63分钟 ·
播放数10820
·
评论数59

我们和心理咨询师陈瑜、《真实生长》纪录片导演张琳一起聊了聊那些在青春期会出现的困惑与“成为”自我的重要性,探讨了面对这些困惑时,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如何去完成自我探索的实践。

【本期介绍】

本期播客由专注8~15岁青少年的贴身衣物品牌「likeuu」和「问题青年」联合策划。

过去三年,不论是正在学校读书的还是初步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我们的选择变少了。“考个好学校就能找个好工作,就能过上令自己满意的生活”,这个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所灌输的信条,也开始遭到质疑和摒弃。

从考公的热潮、躺平的自嘲、到抑郁症等时代症候...... 一些人选择放弃“成为自己”,一些人坚持“成为自己”的探索,还有一些人在两者之间反复。但无论何种选择,在自我探索的实践中总是伴随着困惑与无助。

在当下,“成为自己”还重要吗?可能吗?需要怎样的支持?我们回溯到这个旅程刚刚开始的时段——青春期,聊了聊我们曾经经历的、今天的孩子们仍然在经历的种种阻力与挫败。希望这样的讨论为正在渡过青春期的孩子们打开一点点空间,给正在生长着的“自己”。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两位嘉宾。陈瑜是「少年大不同」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0年开始,采访了全国各地不同学龄段的60多个孩子,出版了两本访谈实录《少年发生》和《不被理解的少年》。另一位嘉宾是《真实生长》纪录片的导演张琳。《真实生长》记录了三位主人公从高一到大四毕业八年时间里的一系列关于学习、社会、父母、师生关系、人生选择等方面的境遇与成长。尽管两位关注不同领域,但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实践中提到过“自我”的重要性。“自我“应该是每个人在青春期时会困扰的一个命题。

【本期问题青年】

陈瑜|“少年大不同”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0年至今采访了60多个孩子,出版《少年发声》和《不被理解的少年》两本访谈实录。一位男孩的妈妈。

张琳|纪录片《真实生长》导演,长期关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话题

小曾|「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6:30 青春期的孩子们普遍的有关“自我”的困惑有哪些呢?

12:40 这个时代,青春期的孩子受到时代变化带来的困惑变得更多了

14:13 “每一代孩子都在进步,但我们的父母却几乎没有什么进步”

16:44 “如果总用一杆尺去衡量所有人,那么将会很少有快乐的人”

22:54 在今天,“成为你自己”这一套说法还适用吗?

27:22 “每个人生来都是自带粮草和地图的,我们总有自己要去到的地方”

31:00 那些成功实践“自我探索”的青春期孩子们都是怎样的?

38:00 做为孩子扛事的人,不把老师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45:05 “成为我自己”是早晚要面对的课题,越早开启越好

50:35 有没有什么影片是适合青春期的孩子去看的,帮助他们去探索自我的?

54:10 在青春期,如何父母如何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特别致谢*

likeuu是专注于为8~15岁的青少年创造柔软、无束缚的成长体验,以好奇心为灵感的成长发育期贴身衣物品牌。 likeuu的产品覆盖内衣、内裤、保暖衣、 家居服、运动等品类。

成长发育期的每一天,likeuu都给孩子柔软、无束缚的支撑,愿孩子自在自然地成长,保有好奇,探索自我,探索世界,愿孩子“ 成为你自己” 。

【本期音乐】

Hea2t - 最幸福的事,就是在喜欢你的每一天里,被你喜欢

幽蓝键 - 同桌的你 - 钢琴曲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展开Show Notes
吴言_
吴言_
2023.3.13
这个讨论似乎更适合大城市中产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有资源,为什么不通过成就自我来成功呢?但是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资源并不存在。他们要么只能靠在独木桥上卷出自己的生活,要么因为剑走偏锋付出代价。成为自己是需要社会兜底机制的。从小就找到自己的使命这样顺滑的叙事对于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并不存在,有的只是磕磕绊绊的迂回试探。说到底,成为自己不是父母和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议题,而是社会议题,要求有更多的社会平等和更好的作为公共产品的教育作为后盾。
圣光抛弃了梨
:
是的,做出是否要去成为自己的决定背后并这不仅仅是父母和青少年自己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议题。父母和青少年们面临的困境很多时候也是时代的病症。感谢对这期节目的补充!
monsieurX:社会培养的目的就是可被替换的螺丝钉而不是个性的偏才。曹贵人都知道“我爬的越高,温宜嫁的越好”说到底父母依然是教育第一责任人。
6条回复
这期内容构建出来的理想状态和举的例子都是小镇做题家无法想象的 更期待的是在有限条件下如何探索自我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逃离当下框架的能力和底气
灯光球场镇:我觉得最容易探索自我的方式就是阅读与实践,很多人读书只是天天读一本书,这可能会被称为精英分子,他们享受着抽象和宏大命题的快乐,普通人是没有时间去读那么多书的,能够做到的只是一个月读一两本书,尽可能地从实践的方式去体会和运用感受。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能会诞生,保留它们,在其上继续思考,即使它们毫无意义,早已被前人探索过,但当摄入其他时由它出发的新事物极有可能会诞生,总结就是,肯定自己的每一次奇思妙想,搁置,等待经历的整合,自然会形成一条属于新的路,人生这么长,我在18岁学不会吉他,但是我相信35岁之后一定就能成功的,如果35岁学会,表示我还可以享受四十多年的吉他弹奏的乐趣,到那时或许会有更多地表达吧,或许我们很难持续坚持,但断断续续地坚持也是很有价值的,每次捡起仿佛都有新的感悟出现,自己也似乎在无形之中有了进步。
Lexin:对 我也想知道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怎么去找到内驱力 找到自我 尤其我考研失败后 一直想找到这个答案 但是还是毫无头绪
3条回复
wuty
wuty
2023.3.13
44:16 然而绝大部分老师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榨干学生的内驱力和自主性,因为这样可以极大降低老师的管理成本,而且还能通过短暂提升学生的成绩,达到老师、学校、家长多方面的共赢。所以最后回归到一个问题上——家长是否有勇气和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为子女提供试错空间?很可惜,前面提到的优秀案例绝对只是少数。
Ja!
Ja!
2023.3.15
哇......我真的.....听哭了。刚好这段时间也处于非常迷茫的阶段,每天整个人都在某种程度的焦虑不安中度过。

大概有两个方面,和播客提的很像,其一是对于应试教育的不适,我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的想象在于“成人”,但当上大学后我感觉与其是探索自我,更不如是“唯绩点主义者”的内卷和狂欢,“做a活动加绩点”or“不做b活动扣平时成绩”,当育人和成长同绩点分数挂钩会让人感觉无比的窒息和不适。通识课的选修也是如此,通识教育开始失去其本来的目的,学生只会关心老师给分高不高,期末考核简不简单,绩效主义的唯结果论异化了每一个人,每当我想选择有趣有意思但考核比较复杂的课的时候,我心里都会有另一个小人告诉我“其实水课更容易拿高分啊”,像一个活着撕裂的人,变扭地活着;其二是主流价值体系和自我认知地撕裂,寒假回高中看老师,发现令人很难过的一点是我敬爱的老师们某种程度上是“唯成绩主义者”,比如说她们会认为“因为a校区的学生成绩不如b校区,所以a校区的学生素质不如b校区”,拜托,可是什么时候成绩等同于素质了。认识到这个事实某种程度上是很让人沮丧的,学校或者整个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居然将成绩作为一个单一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个体的方式,否定了具体生动的人的其他方面,甚至他们可以将成绩作为某个人“不够素质”的理由。当我试图和老师“争辩”的时候,我甚至无力的发现我的老师们本身就是这种教育模式或者说主流价值体系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从毕业到工作都在学校里待着(因为我的高中算是当地名校之一,出了很多状元,所以老师都是9/2或者几所著名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可能更喜欢的是状元廊上的学生或者年级排行榜张贴出来的那群同学而不是那些双非的学生,of course 排行榜上的同学真的很优秀,但是,就是我有时候会觉得其实我也很棒啊,但,就是和主流认知体系有着距离......有时候我会觉得整个学校乃至社会把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标准是很变态的事情,尤其在学生认知能力不够成熟的时候,但另一个角度我又会不自觉地去倾向和认可这种标准,并因为这种标准而否定自己......

因为最近一直在困惑相关的事情,所以可能写了那么多吧......可能在年长一点的人看来是00后“为赋新词强说愁”(?),但这种难受和不解确实对我是实在的......
圣光抛弃了梨
:
认真看完了你真诚的分享,我在大学的时候也和你有同样的困惑呢,甚至进入社会工作之后,这种困惑也一直陪伴着我🫂🫂。尽管大的氛围是这样,但也许我们也可以有一些探索自我的机会和保留给自己的空间,再摸索一阵子吧。也许成长就是这样的,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粮草和地图。也许你对我们之前的一期聊素质教育有关的播客也会感兴趣,推荐给你!
过好每一天儿:世另我!进入大学后我就很明显感觉到身边的唯绩点论氛围,在坚持自我的选择里我会跟自己说,这是我自己选择的喜欢的不会拧巴的。但是另一方面看到身边人的大多数选择时也会自己纠结,觉得或许我是不是该做另一个选择。持续思考后现在得到的想法就是,大家都是从小被这种教育体系和社会认知影响建构起来的,尽管我们开始有往其他方向走的想法,但心里还是会不断权衡。找到同温层的友人,很高兴小众的思想开始慢慢地被呈现,希望多元化社会会在某一天到来,而我等不等得及都要走自己的路。
3条回复
Ambi
Ambi
2023.3.13
36:22 “有智慧的妈妈”,是有能力让孩子上美高的中产妈妈。阶级差异导致见识高下,叹气。
Wnini
Wnini
2023.3.20
36:28 听到这里会感到不适,用孩子最后上了xx学校好学校证明教育方式还不错还是在用主流叙事自证。再者用top精英家庭证明教育可以从自我出发让人看到了希望但这个希望对于普通人而言非常渺茫。
HD570692i
HD570692i
2023.3.12
今天刚考的六级作文,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害怕面对挑战。
世承_g4Kl
世承_g4Kl
2023.3.15
能接受多元选择必须有良好的社会前提,单一把矛盾转移在家长观念身上是不现实的
舅妈
舅妈
2023.3.19
推荐一部纪录片《出路》,呈现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三个孩子分别走上了如何完全平行的人生道路。
Alifa
Alifa
2023.3.13
46:25 有些地区大家就是集体在起跑线抢跑,橡皮筋一直绷着看到最后谁先绷断,这样绷着的人里面一些在高考之前绷断,另一些会在高考之后绷断。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所以正常”,但是引导或者机制一定出了问题。
58:23 真是狠狠戳穿了一些家长的嘴脸能。回家面无表情说你摆脸色,你要是开心又会觉得你好吃懒做无所事事,反正只要没符合他预期就是你的问题。道理也说不通,只能尽量远离
Alifa
Alifa
2023.3.13
50:38 主持人和嘉宾对寻找内驱力的分享很有用:也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面审视人生的方向得到动机。出身偏远地区的年轻朋友受制于各种资源的限制,但是阅读和观影的成本仍然比较低。
monsieurX:观看古偶的成本低
舅妈
舅妈
2023.3.19
那些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没办法送孩子去夏威夷学天文的妈妈,也不能说是不智慧的妈妈。教育制度的的不进步带来的问题只能由家庭承担的时候,就挺无奈。
monsieurX
monsieurX
2023.3.14
压力 无意义都是潜移默化和向下传导。要想孩子好,先鸡自己吧…自己都没意义怎么要求孩子有意义
十五五55
十五五55
2023.3.13
13:15 很重要的点是找到自己想做什么 这才能一直立住 有一个杆子撑着自己
Mumpkii
Mumpkii
2023.3.12
00:33 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不要整天贩卖焦虑,成年人自己都过不好生活整天操心孩子,有精力多往上看看,不要整天被代表。
CILI-Y
CILI-Y
2023.3.22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难过的原因就在于,成为自己这样的探索应该是在学生时期进行的,这样做成本也是最低的,进入社会时就能直接选择行动,但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大学之后才思考。
CILI-Y
CILI-Y
2023.3.22
42:32我觉得这还是一个信息差的问题,小城市的家长的认知水平根本达不到这些,就是很简单的棍棒教育方法,就是认为985和211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
by the way,应试教育的语文科目被界定着唯一标准答案真的很扯,从中学时期的阅读体验看来,根本没有什么唯一标准答案,理解角度不同不是对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