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这里是《钉子计划》!我们通过分析中山大学的考点,录制了新传考研相关的名词解释、论文解析、答题策略、老师分析等语音。希望你在上下班或者路上或者吃饭时等空闲时间磨磨耳朵。 把知识不知不觉学进去!
🟡 什么是钉子计划?
钉子计划是 小钉新传考研 专门针对名词解释学习的公众号专栏。
每期专栏将围绕一个主题,针对数个重要的新传概念进行名词解释,范围涵盖近三年真题中的热门考点、经典教材中的基础概念、新传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与中山大学新传院老师论文中出现的重要概念。
本期钉子名词:
本期钉子名词:· 钉子1:媒介即隐喻
【来源与定义】媒介即隐喻由媒介环境学派的尼尔 · 波兹曼提出,他认为媒介技术就是一种“隐喻”,每一种媒介和技术都有一种隐蔽的偏向,通过强大的暗示能力逐渐影响我们的观念,而这种作用往往会被忽视,成为隐喻般的存在。【内容】媒介的内容构建了世界,媒介运用隐喻这一手段来表现周围环境,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代替我们自身对世界进行着建构,我们不借助媒介就无法了解任何东西。媒介形式对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而思维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文化内容的变化,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意义】他由此将人类技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254字)
· 钉子2:媒介情境论
【来源】媒介情境论由梅罗维茨提出,其理论来源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定义】这一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内容】该理论①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媒介为情境的关键要素,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与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媒介决定情境,情境决定适宜的交往行为。人们需要明确的界限来选择扮演的角色,而情境重叠会让人们不知所措;③电子传播媒介促使许多旧情境合并,造成了社会情境范式的转变。这包括不同类型受众群的结合,原有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以及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评价】它运用动态的观点,是媒介研究与社会研究的有机结合,但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忽视了社会意图的影响。(347字)
· 钉子3:补救性媒介
【来源与定义】补救性媒介由保罗·莱文森提出,他认为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该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理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媒介进化论。【内容】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性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的补救和补偿,而这种补偿是建立在人类对信息跨时空、精确性追求的基础上;“整个媒介演化过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我们从人类自身感知世界的系统出发,创造媒介并不断地根据人性化的趋势来选择媒介,并突破自身的生物局限性。而互联网则被称为“所有补救性媒介的补救媒介”。(240字)
大家还想听到什么,也可以留言呀!
希望你的复习有效,希望你自由点,快乐点呀!
——
考点详情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钉新传考研
了解更多关于中大新传考研备考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