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阅读史】梁捷:这届年轻人的新四大名著真的不行跳岛FM

【私人阅读史】梁捷:这届年轻人的新四大名著真的不行

63分钟 ·
播放数19898
·
评论数369

本期岛上主播:方岩
《活着》《三体》《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四本书,构成了本期节目嘉宾梁捷眼中霸榜当代大学生书目的“新四大名著

本期节目录制于一间神似美国禁酒令时期秘密小酒馆的临时办公室。受邀来分享自己「私人阅读史」的嘉宾梁捷,是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副教授,也是主播方岩心目中“与那些网红经济学家都不一样的”一位资深文学读者。

作为一名老师,梁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阅读品味已和当下的学生们渐行渐远。年轻时钟爱的王安忆、韩少功,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热门,更不用提他因印度研究而结缘的诺奖作家奈保尔,也属于小众趣味。想和学生们安利林棹的《潮汐图》或是金宇澄的《繁花》,却总觉得有千般好处,不知从何说起。

分众时代,年轻人的文学审美反倒愈加趋同了吗?更多好书无人问津,是该怪信息茧房,还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有杀伤力的“痛感”文学,已经彻底让位于表面凶残实则安全的花样爽文了吗?方岩和梁捷坐下来好好聊了聊他们眼中这套“新四大名著”的问题之所在。

【时间轴】

05:32 《叔叔的故事》:“人为什么要读小说?”这个问题,王安忆给了我答案
11:08 《幽暗国度》:用奈保尔观察印度的视角来反观自己的家乡,会发现什么?
17:38 《繁花》《潮汐图》:方言写作不仅在挑战读者,也在挑战北方话中心主义
29:50 《活着》:余华笔下的苦难对于读者而言反而是安全的
45:50 《三体》:如果拯救地球的未来只是为了复活历史的幽魂,那毁灭吧!赶紧的
51:32 《平凡的世界》:小镇青年的出路怎么会是“和领导的女儿谈恋爱”?
57:56 《斯通纳》:平凡中年(男)人的英雄主义,就是他的模样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吴亮(1955-):著名文学批评家。代表作有《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等。
孙甘露(1959-):著名先锋作家。代表作有《访问梦境》《信使之函》《千里江山图》等。
阿城(1949-):著名作家、编剧。代表作有《棋王》《刺客聂隐娘》等。
沃尔夫冈·顾彬(1945-):德国著名汉学家、诗人和翻译家,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代表作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

  • 作品

《叔叔的故事》王安忆
《马桥词典》韩少功
《心灵史》张承志
《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英]V.S.奈保尔
《繁花》金宇澄
《潮汐图》林棹
《在细雨中呼喊》《十八岁出门远行》《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文城》余华
《乡土中国》费孝通
《斯通纳》[美] 约翰·威廉斯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哥伦比亚]阿尔瓦罗·穆蒂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展开Show Notes
跳君
跳君
2023.9.01
置顶
📝随机小调查:“新四大名著”大家都看过几本?喜欢吗?
瓦力斯拉夫克里奇:三体看了第一部然后就弃了,其他三本小说都读过,平凡的世界高中读的当时很感动也很喜欢,活着和白鹿原大学的时候读的故事都还挺棒的,后来在读了更多世界文学后,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文学世界的广阔,这四本书的水平与知名度名不副实。这四本比不了莫言的一些成名代表作,我们唯一一个诺贝尔奖作家还被污名化,被扣不少帽子。综艺《我在岛屿读书》下面的评论狭隘又民粹,他们只爱段子手余华,因为很多人只读过薄薄一本活着。
登各里个登:读完了《三体》和《活着》,其他两本只是翻了翻,没有看完。看完的两本都给了我相当独特的回忆。读《三体》是在高中寒假补课时,那会和同桌都无心学习,于是决定读班级图书柜里的《三体》。我们开始抓住每一节副科,每一节晚自习如痴如醉地读这三本小说。补课补了八天,我俩看了八天,终于读完了。记得其中的某天,我在下晚自习时仰望夜空,那种世界浩大而我如此渺小的感觉到现在都印象深刻。看《活着》也是上课偷偷看,记得在语文早读上看到有庆死了,作者写道:“月光洒在地上像是撒满了盐,我的儿子再也不会沿着那条路跑来了。”这时候从书里一抬头,看到语文老师在看着我,我眼泪汪汪的和她对视,她走开了。事后反应过来心说我这是不是早读摸鱼被抓包了啊……
42条回复
听完了,好典型的一期节目。精英群体满口仁义道德,为女性主义呐喊,包裹着藏都藏不住的傲慢和对大众的蔑视。“那些自诩文学爱好者的学生只知道余华,不知道苏童和阿莱。”姑且不谈这件事的真实性,是谁给你制定标准的权利,阅读广度需要覆盖到哪一位作家才能自称文学爱好者,否则就被你腹诽?“三体里面宏大叙事还不如印度街边一场事故给我带来的震撼大。”就更可笑了,文学就是有其疏离性,才同时具有艺术性,表达高于生活的叙事。此类种种傲慢发言,不胜枚举。总之就是一副“老子可比你们懂太多了,你们的审美好大众好俗噢,让我来给你们露几招。”开篇的免责申明初听觉得很讨巧,不招人喜欢怪咖大有人在,很多都是因为不符合主流叙事所以被误解,但其实真诚可爱。但对于这位嘉宾来讲,可能被骂完全是因为大家受不了你的自以为是和浅薄吧。(真的受不了搞文学的男的动不动就用说几句女性主义来遮挡自己的爹味了,we can tell,just save it.)
Gggddyd:你这样的发言就挺精英的,就好比像川统领明明就是精英富豪却表现出反精英叙事,先回答你第一个标准制定的问题,比如我们说一部电影书籍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一代代人的阅读审视,如果不认同制定标准的权力就可问三体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了。关于第二个问题,我看流浪地球和腾讯电视剧时候,城市的毁灭,人的境况都无关重要,就像过去三年为了一个总目标,很多都可以忽略不计,就像我知道很多人读中国古代历史时候,其实是以帝王视角共情的,反而遮蔽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但是当我读<耳语者>、《一滴泪》、《关山夺路》,《生活与命运》之类的书籍,就会看到大时代人的处境,选择,会共情,会感伤,会审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同样是科幻的星球大战,他就会审视为什么人从共和倒向了帝国,为什么绝地武士会崇尚光明的组织会凋零,为什么安纳金会走到了自己当初的对立面,成了黑武士,为什么秩序稳定大于一切的帝国,又被人民抛弃。在三体中我看到了就是强权即正义。记得有一次采访有人问刘慈欣科学主义可以解决人生价值问题吗,他回答说如果不能解决人生价值问题,就用科学主义取消人对这类的思考,我大为震惊。
Gggddyd:另外国人讨论问题往往会诉诸动机,攻击人品,而不是就是就着某个论点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反驳,要是谈专业一点就会是中产阶级的趣味/精英视角的傲慢,谈低一点的又觉得是互联网文化影响下的糟粕,做公共表达太难了,心疼两位老师。再就是文学性,艺术性,疏离,是必然的吗,我举余秀华的诗歌比如《我爱你》都是日常贴近生活片段的勾勒也没有表达高于生活叙事难道没有文学性吗?要是我,要是有人提醒我,比我懂太多是好事情,因为知道自己还有学习的空间,还可以听见不同的声音。
14条回复
德西卡
德西卡
2023.9.01
基本同意主播和嘉宾的看法,来说一句可能有点爹味的发言,主播们已经完成了走出去看世界的过程,自然会发觉世界广阔的终点其实还在个人的内心,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还没有完成看世界的动作,因此也就会为那些看似“宏大”的事物感动,用《大话西游》的台词说就是:他们还没遇到那个给他们三颗痣的“人”。应该给年轻人时间,何况身处短视频时代,能够阅读真的殊为不易,唯一值得警惕的还是保守化的问题,“看世界”里“包容”、“理解”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的疆域决定了最后视野的窄阔。
HD966765l:赞同层主。隔行如隔山,建议研究经济的老师还是不要来装文学批评家了。嘉宾和主持人对文学了解的深浅程度对比,稍微听一下就能感知出来。光这期节目体现出的嘉宾的文学素养(主要是针对所谓“新四大名著”的批评),连一个文学爱好者都算不上。对《平凡的世界》的底层奋斗式批评多年前就有,对《三体》的批评纯粹是大世界故事不满足嘉宾的个人阅读趣味。《白鹿原》的乡绅重点完全由主持人提出,嘉宾个人的观点根本听不到。标题取得这么大,还以为能听到嘉宾的什么针砭时弊的创新观点,没想到如此浮于表面言之无物。更别说能夸下海口说这几本书都不行!建议转行做网红文字博主。
Dear-Life:赞同赞同,说得很客观
猪仔仔
猪仔仔
2023.9.01
48:19 牛逼,第一次听到男作者批评lcx厌女的。(俺也觉得)
HD604278w:厌女加社达,buff叠满了,超级讨厌他的作品。
迪嗒:作为一个普通的男性读者,阅读三体时总是对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性别观感到本能性的不适,真的非常不舒服,但还是耐着性子读完了…客观的来说科幻部分确实不错,但只要一写到和人有关的东西真的是一言难尽……
8条回复
echojing
echojing
2023.9.01
47:06 我认同三体的文学审美不高,这确实是一本书的重要评价纬度,但是我不觉得读微观人物的起伏比三体会更让我感到震撼。脚踏大地,仰望星空,三体搭建起了一片科幻星空,反而我觉得方岩因为视角太过专业而失去了阅读这部小说的其他乐趣。
HD560191w:刘宇昆好心办坏事,为啥要把电工的厌女言论删掉呢?让全世界多了解了解老中不好吗。
HD761667l:赞同。你要说三体文学审美堪比红楼。那得的不是雨果奖了,恐怕要拿诺贝尔文学奖了。
14条回复
Gggddyd
Gggddyd
2023.9.01
喜欢这一期,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想的,最热的《三体》就有着浓浓的社达味和爹味,中国中老年男作家仿佛都是俯视视角、抽离着看待众生的苦难、不幸与危机,他们的价值不是腐朽的就是抽离的。就像梁捷举例的即使是同时代的许多女作家比他们好太多了。比起三体去年看的《安多》给我更多感动。对于乡村乡绅的想象秦晖的《传统十论》写的很清楚了,从汉代时候皇权对百姓都是流淌到毛细血管的管控。很少看国内影视剧和文学,就像去年的好评的《隐入尘烟》、《二舅》比起余华余华的《活着》又过去了这么多年,这样的题材不断收到追捧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我个人了体察中国的代餐是苏俄、东欧、第三帝国的社科研究和文学,体察当代生活的危机与意义的欧美剧文学。ps,主播提到的政治正确,我推荐林垚在澎湃思想上的讨论。
未南:从来没觉得三体属于文学,我觉得就跟马丁斯科塞斯说漫威不是电影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引战的话题
听完这期被方岩圈粉了!不愧是文学圈的一股清流,简直文学朋克,话糙理不糙,没听够,多聊多聊🫶
58:33 不是你们不食肉糜是你们爹味的发言,着实有点难受。😂听不下去但还是听完了,这些书是我可以静心坐下来看完一本本书的起点,没有这些书引进,我也不能一直去保持阅读的习惯。确实起点没有什么人来引荐,全是按当时豆瓣高分来看,当时初中,所以我想那时候的我绝对也不会想到今天会有人提出新的看法来讲解这几部,也是学习到了不少。
手抓饭大师傅:初中读三体OK啊,好过读网文。但是这里讨论的“年轻人”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大学生还只有读三体、理解三体的能力,算是很恐怖的一件事了。
跳君
:
这位岛民,感谢你的批评!梁捷老师留下了一本《看!这就是经济学》送你 ,可以添加跳岛小助手的微信号TDFMZS领取~(不想要的话也可以(๑˙ー˙๑)) 有效期七天,太久不找我就过期啦!我们在岛上等你来🚶🏻‍♀️🚶🏻‍♂️
3条回复
nonomom
nonomom
2023.9.01
32:25 必须得说一句,这里提到的同学肯定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只是看过几本书而已。另外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还有余华的书之所以火,跟作品的影视化以及自媒体反复嚼有关系。
山下郭:对!电视剧为主,像三体有动画
山下郭:对了,还有有声书
Vii
Vii
2023.9.01
艺术生偶然看纸质书,新四大名著看过但不喜欢。倒爱看李娟(阿勒泰了/夏/冬牧场)/陈晓卿(至味在人间)/洪爱珠(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江鹅(俗女养成记)/黄锦树(雨)…
YG_v3HE:我也喜欢李娟和洪爱珠,重合度好高。打算去看下至味在人间了😃
好玩人
好玩人
2023.9.01
好有共鸣!一直以为我的想法太另类了,没想到两位老师说出了大实话,对每本书的评论让我直拍大腿,都说到我心巴上了😄
感觉看到的许多中文书都有通病:重事不重人,人在其中像道具一样,换成会走路的草履虫故事情节也是一样吧。所以现在看的大部分是西方的书,里面对人的复杂性做出的那种细致的描写,再加上矛盾在自我内心不断交织再螺旋向前发展的过程,让人受到震撼。现在的作者好像总想利用外部特征来与读者获得共鸣,于是就导致了群像化的刻板印象,“像我但完全不是我”,我们最大的共性就是都是人啊!从情绪和动机入手才更难把这个连接建立起来。
梁捷老师的声音好好听!粉了😍
Gggddyd:我也是这样想的,经典的,好的文学就会帮助读者理解有人的复杂性,生活的可能性,看待问题的多样性,启发人反思,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什么是良好有德行的生活。会对固有固执,偏见提出质疑,会激发人对问题怀疑,批判和想象力。
莫伯雅
莫伯雅
2023.9.01
只能说是这“新四大名著”的阅读门槛过低吧,也吸引眼球受欢迎,读这些既不会被称作文艺b也不会让人觉得像老克腊
黑羊_ewq9
黑羊_ewq9
2023.9.01
关于《白鹿原》,两位的评价有失偏颇,两位仅仅以没见过,太久远,就否认了乡绅这个阶层的存在,其实是不得要领。乡绅绝不仅仅存在于《乡土中国》里,陈忠实写这本书,也绝不是靠费孝通“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来进行阐发。
zitian:是的,我小时候村里还有“老大”,不是那种黑社会老大,而是一些村里有话语权的老人,所以乡土中国读到乡绅,就想起了他们
跳岛要多请这两嘉宾做节目我真就不想点开了。恳请两位嘉宾想想为什么道长不招黑你们招黑,别人的文学素养也不比你们二位差,而且在鼓励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的贡献可比你们几位大多了。
Gggddyd:作为道长《八分》的听众,曾经还有人说道长是的精英的傲慢,参见八分一期的标题,还有人质疑道长读书不多,没有科学素养,竟然质疑“地平说”不是科学的。港台公认他去大陆发大财了,是大中华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找他过去的专栏,以及论战和回应。
ZachWang:喜欢这两位嘉宾,希望他们常来
5条回复
看到标题觉得这期节目为什么要用高高在上的语气制定文学阅读的标准 但主播一针见血地指出余华作品的问题我实在是拍案叫绝…终于明白为什么看到福贵儿子去世那里我就看不下去了 因为我无法接受人在被历史车轮碾压时是非人化的被动承受的客体 虽然很同情 但那种无法完全代入的隔绝感的确为我的体验修建了名为安全感的茧房——反正不是我这个时代的事情 反正我作为“人”不会像那样活着 听的时候一直在想萨拉马戈 不是我崇洋媚外或者喜欢跟风诺贝尔奖 是喜欢那些真正刻画出某种特定环境下让我感同身受 瑟瑟发抖的人性的作品
我并不怎么认同聊的过程说的90后、00后觉得方言是种低级的语言这种说法,现在年轻人普遍说普通话,我觉得一是一种大环境下,我95后小学直到初中,不论学生还是老师日常及教学都是用方言来进行(当然,或许这也跟我位处是在乡镇有关);二是现在孩子的父母是在城市里生活,孩子日常接触的都是普通话,在家父母也不怎么说方言,导致孩子对方言认同度不高,以致回到乡村或老家,对方言呈现出一种抵触状态,但是在乡镇出生的孩子来说,方言才是他们真正意义是的第一母语,普通话反而是开始去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才开始的。所以很大部份年轻人不是觉得方言是所谓的“低等”,而是他们生活和方言链接不足。以上个人观点
高歌
高歌
2023.9.05
超级喜欢的一期!终于有节目能说出不一样的声音,感谢主播没有因为“招黑”而停止发声,在自媒体时代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开心听到这样的节目
wine_W2R4
wine_W2R4
2023.9.02
还是觉得有点离谱的,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侧重点,个体命运的沉浮固然令人触动,但有人去写太空歌剧,描述恢弘的故事,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开卷有益的吧!非要在这上面比个高下真的有点儿狭隘
35:25 现在马原也挺知名的(以另一种方式)
安真
安真
2023.9.01
平凡的世界和活着过誉我没意见,三体本来就是类型小说,你不应该拿文学的目光去评判,但说《白鹿原》不好,我不能苟同,也不能为批判而批判,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愿意去读读白鹿原,读读平凡的世界,已经算是文学青年顶流了,毕竟大部分还是在刷抖音读网络小说
lx_xl:三体的受众拿着社达黑暗森林去分析商业和国际政治,三体的作者拿着科学主义大谈人性伦理道德和社会发展,影视界拿着跟三体同质的东西去讲好中国故事,然后我们只能拿娱乐标准分析三体,HELL NO 我们批判自由
ZachWang:读几本书成顶流了,哈哈,那顶流可太容易了
5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