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是教育家”的时代,教育焦虑如此普遍正常吗?

0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是教育家”的时代,教育焦虑如此普遍正常吗?

53分钟 ·
播放数206
·
评论数4

“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终于开播了!

创办人彭晓芸此前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主持过多家媒体的评论部门,经历过时政评论的鼎盛时代,她开拓主张的说理而不煽情的深度评论模式,引发新闻学界业界广泛关注讨论。

此后,彭晓芸转身回到校园深造,当起了“高龄”全职博士生。在中大校园里,她遇到了同门大黑同学,两人因对教育的共同关切和对哲学的热爱而结缘,成为了一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神仙伴侣。

开通“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聊聊教育议题,对他们而言是顺手之举,从两个人的教育夜谈开始,是轻启动。当然,他们也可能会不定期邀请嘉宾“锵锵三人行”。欢迎您留言提供建议意见,参与节目共创。

主播简介

大黑:哲学博士 上海著名双语学校不著名儿童哲学教师 |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 |热爱运动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

晓芸:哲学博士  大学老师、前媒体人|从广州上海到伦敦的社区教育实践者|开设“爱情哲学”“学术写作”等一堆课的上课手艺人|在家当甩手掌柜的斜杠中年,兼职终身学习爱好者。

内容简介:

1.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教育家?

2.抑郁了,才意识到快乐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要为孩子的快乐辩护?

3.应试分到印象分,我们的基础教育缺了什么?

4.城乡差异与教育公平

13:33 哭着练琴和笑着练琴是一样的吗?

17:31 松弛感、家庭绩效与快乐教育

20:47 教育预期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22:48 成年人缺乏职业的快乐体验,

是家庭教育忽视孩子快乐体验的重要原因

34:06 印象分有它的正当性,从应试分到印
       象分,教师的评价能力不能丢失

41:20 农村娃的共情能力更好吗?

本集音乐: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 Aria

欢迎留言,写下你的评论,说出你的问题与困惑,我们一起讨论。

展开Show Notes
关于印象分这个事情,我觉得在大学里面不仅仅要有学习能力,其实人际关系这节课才是大学里面最重要的最能给予大学生成长的一门课。在高中常常听老师说,情商高的人在大学里面会很吃香,确实如此,因为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成绩无法决定一切,你成绩好并不是有一切的优选,一切的机会都从学霸开始选择。大学里面,是要自己去争取自己喜欢的,想要的机会。同样,课堂上也如此,你和老师互动比较多,老师必然是会注意到你,然后去和你互动,这是作为老师的正常行为。但作为一名即将从事教育行业的大学生,我也会思考,在课堂上过分注重活跃的同学,不能做到所有人一视同仁,在某种程度上有违背所学的教育公平的,这个问题确实现在对我来说无法解决,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去寻找一下解决方法~~
彭晓芸
:
为印象分的合法性辩护^o^
南妈与婷
南妈与婷
2025.5.28
这是我听过的第三档夫妻档的播客了。很羡慕你们的这种聊天,我和我老公有时就某个社会热点或某个观点或某本书聊聊,但无法到深层次地分析,也就是说大多数时间讨论之后,我们依然各持观点,我行我素。而且聊着聊着可能会有些情绪化。然而有天他突然说出来某个和我一致的观点,而这可能是他从某篇推文看到的,足以说明即时观点一样,怎么去表述是有方法的。

带娃时会观察孩子俯拾即是的快乐(好奇,惊异)。越长大,浅层的快乐慢慢无法满足,因此更需要大量的留白时间给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即时现在我们没有给孩子安排任何课外班,我发现她也习惯了幼儿园一步一步的生活,所以晚上到家或者周末会时不时大喊无聊,也许是突然间有大把时间需要自己把控,也许是看电视多巴胺到了高点,而看完后又降到谷底。反而是越到晚上(比如10点),她反而开发出更多自己的活动。

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说产生心流是深层的快乐,那么表层的快乐是否也分类,比如看电子产品(动画片,电影)和玩泥玩沙的快乐是不同的?
彭晓芸
彭晓芸
2023.10.14
一键到底,没剪辑,直接谈
配音也是旁边直接播个音乐,史上最简版制作,先测试启动。粗糙,请多包涵^_^ 这是一个承诺学生们的项目,自媒体运营课,老师陪你做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