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重新定义“移民”,也许我们正在进入全球“大流动”时代
欢迎大家收听《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节目。 “流动”,不是“润”,也不是单纯的“移民”。 彭老师是一位终身学习者,也是一位胆大心细的决策者。她提出“流动”的概念,也践行了多年的流动实验。我们在上海住了7年,搬了6次家。在很多人看来,频繁搬家是中年还没买房“上车”的痛点,但对我们来说,反而让我们更容易因为家庭规划的需求改变而做出快速调整。毫无疑问,在上海的每一次搬家,无疑更加解放了我们大人,也让彭老师更能“偷懒”了。 决定到伦敦,有突发奇想,也有深思熟虑。毕竟人到中年,拖家带口,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彭老师提出,“流动”不是单行道,也不是传统移民概念上的“死磕”。流动所追求的,并不在于工作的平移,更多的是自我的成长。如果你考虑跨国流动的基本门槛是职业上的“平移”或上升,那么我们的流动无疑是不明智的。作为思考者,你需要具备一种内在的一致性,不被外在的标准所左右。 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个苏格拉底问题是彭老师和我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我们的职业经历也是这一问题思考的实践延伸。彭老师从记者进入学界,然后从一个体制内的教育者转为一个教育创业者,遵循着一种有意义的价值追问。 不少家庭的流动,往往是根据孩子的教育需求,我们家的流动主线跟孩子的成长高度重合,但是流动的底层逻辑也是我们夫妻共同的选择,也是我们大人的成长需要。从广州到上海,再从上海到伦敦,每个城市带给我们的体验都非常不同。我不提倡一种“苦情”的育儿观,彭老师和我也不是这样的家长,我们的流动决策也并非都是以孩子为中心。 对我而言,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儿童哲学资深教师,我在英国重新成为一名留学生,清零成为一个教学上的“新兵菜鸟”。我没有什么心态负担,反而对一切新生事物充满期待。在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上,我也在继续践行儿童哲学的教育实践,观察反思并参与英国的基础教育。 在这一集的夜谈里,我们聊流动,聊职业改变,聊育儿观,聊英国的教育体验,以及我们落地英国五个月后的预期与超乎预期。(颜志豪) 03:49 流动,不是润,不是移民 05:49 育儿真的要以孩子为中心吗? 07:54 职业女性带娃“偷懒”,方法要敢想 10:40 你我都清零了来这里干啥呢?牺牲了自己,成就孩子吗? 11:10 没有牺牲感,是因为伦敦“贵”的地方,我享受到了 12:47 伦敦的鬼天气,我们却不讨厌 17:00迁徙带来的文化冲突:有个妈妈打了孩子,去了警察局 19:12 国内的教师培训与英国的教师培训有何异同 24:00 英国小学生的课堂里都在做什么? 27:00英国人的Pisa 水平测试低的真实原因 23:50 英国的教育系统为何能够如此高效? 36:00“承认自己每个阶段的需求会变化“ 38:28 贫贱不能移?经济条件是不是流动的必要前提 39:25 “我很有决策负担” 40:35 移民:平移的内在与外在 53:10 流动的怕与不怕 56:40 哲学系的人为何不害怕失业 1:05:40 不是你的移民在解决问题,而是你的流动性在解决问题 1:06:42 几代人才能托举一代移民的融入与扎根? 1:12:30 如果过去是生存流动,那么现在就是一种文化选择 1:13:10 重新定义移民:去火星才算移民吗? 1:15:10 极端气候,人类流动会走向何方? 1:19:10 有些留学生选择不生育,就在国外晃着也挺自在;有些选择回去组建家庭, 生娃有父母支持,也很正常。 主播简介 颜志豪 哲学博士,孩子们的大黑老师,儿童哲学师资培训导师,现居伦敦,英国PGCE高龄在读留学生。他笑称自己是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热爱运动而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现在每天骑行上下学,终于有时间运动了😊)。 彭晓芸 哲学博士,在广州北京担任过多家媒体评论部负责人,在上海当过大学老师,一寸教育创始人,现居伦敦,致力于中外教育的社会学考察和创新实践,她说自己是斜杠中年,终身学习爱好者。 加微信:one-inch-edu 入听友群,参与讨论(暗号“播客听众”) 联系方式:138818818@qq.com
- 09.大学生真的不谈恋爱了吗?听听“爱情哲学”课的学生怎么说
欢迎大家收听《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节目。 最近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大学生不谈恋爱了。 不谈恋爱不发言不沟通,简称“三不原则”,有人称,这届年轻人过的是“寂静的”大学生活。 当代大学生真的不谈恋爱了吗?这期播客,我们请来了彭老师在大学任教期间教过的两位学生——皮皮和小狄,他们也都选修过彭老师的全校公选课《爱情哲学》。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现身说法。 小狄和皮皮,可谓是恋爱路上的“难兄难弟”。两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困惑。小狄是那个受女生欢迎的帅哥,却始终无法突破暧昧的阶段;而皮皮则是个擅长聊天、与异性相处融洽的“话痨”,似乎总是在失恋或奔向失恋的路上。 相比之下,女大学生们的恋爱观则呈现出了一种理性和独立的态度。爱情在她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可有可无,优先级被学业和事业挤压。她们更清楚自己的需求,敢于表达,并对“恋爱脑”严防死守。然而,这一切看似理性的态度,也引发了更深的思考:在爱情的世界里,过度的工具理性是否会让我们离“爱”更远?爱究竟是脆弱的敞开,还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恋爱究竟有没有门槛?我一定要谈恋爱吗?当代大学生关于爱情的天问很多。在大学开了三年爱情哲学课的彭老师说,当代大学生关于爱情的困惑,与其说是情感上心理上的困惑,不如说是伦理上、哲学上的难题。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哪个更接近爱的本质?门当户对是外在条件还是智识层面的?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意志的体现还是妥协的选择?恋爱脑会让人丧失自我吗?还能好好分手吗,分手伦理是什么?找个“纸片人”谈恋爱算爱吗?虚拟的爱算真爱吗? 或许,我们可以从两位学生和彭老师、大黑老师的讨论中,窥见当代大学生在爱情中所面临的伦理难题和哲学困惑。教儿童哲学的大黑老师也不禁感慨,原来,不教恋爱技巧的爱情哲学课,也可以这么好玩! 04:00 学好爱情哲学能让你脱单吗? 07:40 当代大学生不谈恋爱了吗? 07:50 “老师,我能谈谈我的失恋”——我把这样的学生当宝贝! 09:30 “你都不爱聊天,你怎么可能会谈恋爱呢?” 9:57 “老师,恋爱有门槛吗?我一点都不漂亮。” 12:00 整天打游戏,这恋爱还能谈吗? 13:42 “快餐恋爱偏颜值,我这种会聊的没什么优势” 16:20 “刷抖音聊热梗,我最不擅长,我的恋爱总是无疾而终” 22:00 “彭老师,你的爱情哲学课不教恋爱技巧的吗?” 22:25 情感上的脆弱,安全感的缺失 24:30 被过度爱的孩子也可能导致爱无能 25:18 年轻人为何要跟“纸片人”谈恋爱 30:00 还没谈恋爱,就开始提防“恋爱脑” 33:43 找一个爱你的人结婚,还是一个你爱的人结婚? 38:30 分手伦理:分手算一种失败吗? 41:32 ”我妈说爱情要门当户对” 52:32 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不再将就 55:33 男生谈恋爱“就是嫁出去的兄弟,泼出去的水” 58:15 现在的女生很忙,学业事业优先,爱情靠边 嘉宾简介 皮佳森:皮皮,在校大四学生。天秤座,男,ENFP,热爱摄影,不出名脱口秀新人。不出名诗人,热爱烹饪,碳水终结者。 狄翼麟:小狄,在校大四生。享受独处,也享受社交。个人签名:活在当下。喜欢在咖啡馆泡一下午。目前兴趣聚焦于哲学,也钟爱篮球,是不著名浴室流行乐歌手。 主播简介 颜志豪 哲学博士,孩子们的大黑老师,儿童哲学师资培训导师,现旅居伦敦,英国PGCE高龄在读留学生。他笑称自己是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热爱运动而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现在每天骑行上下学,终于有时间运动了😊)。 彭晓芸 哲学博士,做过媒体,当过大学老师,一寸教育创始人,现旅居伦敦,致力于中外教育的社会学考察和创新实践,她说自己是斜杠中年,终身学习爱好者。 加微信:one-inch-edu 入听友群,参与讨论 联系方式:138818818@qq.com
- 08.“阶段式躺平”与中年人身体使用手册
欢迎大家收听最新一期的《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节目。 这期节目的录制源自晓芸老师和大黑老师的一次聊天。晓芸老师调侃道:“看来我们到了要写一个中年人身体使用手册的时候了!” 这引发了他们对中年人生活方式的深入讨论。于是,在孩子入睡后的一个安静时段,他们决定录制这期播客。 节目中,两位老师深入讨论了中年人的精力管理与时间分配。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如何在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许多中年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的主播大黑和晓芸将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解,带着大家一起思考:在高强度工作和家庭责任下,我们还可以如何协调彼此的工作和生活?中年人能不能有阶段性躺平的自由? 在录制和剪辑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有趣的波折。晓芸老师听到剪辑后的录音,嗔怪大黑老师把他“自己”剪没了。原来,因为大黑老师在梦游状态下的发言有些含糊不清,剪辑师进行了人工处理,结果就是,大黑老师的发言”一剪没“了。 这倒呈现出一种真实的状态——一对中年夫妻要找一个完整的安静时段录一期播客,原来是如此具有挑战。在大黑老师的说服下,彭老师最终同意放出这期节目。 因此,你最终听到的节目,看起来好像更多的是晓芸老师在输出她的观察和观点。作为一位洞察力极强的资深媒体人,又曾在大学任教,彭老师的发言常常像一场演讲,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深刻的见解。而大黑老师则更像他的职业特质,“苏格拉底式”的儿童哲学教师,他善于倾听,有耐心激发发言者的观点表达。 他们既是夫妻,也是思想的伴侣,展现了生活中的点滴,同时也分享了他们对教育和生活的深刻思考。(编辑:小哲) 一些不是金句的提要 01:25 二胎家庭的夫妻,到底还有没有独处的空间,从哪里挖这个时间出来? 07:28 上课,是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你必须出现,而且情绪饱满 08:20 据说夜猫子的人认知能力更强?你是吗 13:35 这些年我节奏也很慢,慢慢变成了一个斜杠中年 15:33 中年人的共鸣:走近自然像是续命了 17:23 被疫情打断的秩序,在古树那里重新链接了 22:18 学术思维的生活,把自己当客体 24:33 我没办法金句频出,怎么办,中年人不为难中年人 25:39 这个趋势很有意思,弥合了工作生活两分的对立状态 26:39 开始接受做一个斜杠中年,把精力分配在不同事情上 30:09 四天工作制,究竟是更幸福还是平庸者的福利 31:12 热爱工作更多是一种自律而非他律 32:39 很难想象一个身体很不好的人,到了中年时,事业还能推进 33:05 年轻人“整顿职场”也是某种自卫 40:39 要藤校还是要做自己,评价体系很不一样 主播简介 颜志豪,哲学博士,孩子们的大黑老师,儿童哲学师资培训导师,笑称自己是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热爱运动而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 彭晓芸,哲学博士,做过媒体,当过大学老师,目前是创新教育实践者,她说自己是斜杠中年,终身学习爱好者。 与我们联系 加微信:one-inch-edu 入听友群,参与讨论 联系方式:138818818@qq.com,也可在小🍠上找到我们。
- 07.教育的二元对立:体制内VS出国留学,夹缝中如何走出第三条路
欢迎来到“人人都是教育家”电台。 大家好,我是大黑,很高兴与大家继续探讨关于教育、家庭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层话题。 在今日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于教育方式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今天彭老师以她自己多年来对教育的观察,剖析当下普遍存在的焦虑,提出一些有意思的看法与洞见。 她说“当你开始想要对孩子不满的时候,就尝试把他当别人家的孩子”,彭老师确实有这样的超脱。 在生育率逐年降低的社会背景下,教育的竞争与内卷似乎也没有停歇,焦虑弥漫在一线城市的父母上头。教育的选择,是不是只能体制内外的简单二选一? 即使是体制内的教育,难道没有个性化探索的空间? 应对教育的大锅饭,家庭如何摆脱决策的滞后性?为孩子争取个性化的决策空间?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家庭应如何为孩子的不确定未来制定决策,以及自我选择与体制教育之间的权衡。 大变动时代,需要家长匹配应对变革的预判力与决策力,对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家庭是孩子教育的托底空间。 04:06 | 孩子们的自发秩序:如何更自主地懂得自我保护 10:07 | 家长主义教育观下的孩子会怎么样? 15:40 | 生育率降低那么低,孩子们为何依旧只能“厕所乐” 16:38 | 少子化时代,幼儿园关停潮,为何更多年轻人梦想成为老师? 19:31 | 为不确定未来装备孩子:家庭应如何制定决策? 20:00 | 父母为子女操心的选择为何容易变成坑娃? 21:05 | 逃离体制教育的家庭只能在家上学吗? 22:26 | 教育的二元选择:体制内学习VS出国留学,必须要选一边吗? 31:07 | 体制内教育的选择空间,不走国际化就只能死磕高考文化课了吗? 32:00 | 对艺术考生的标签化意味着什么 38:54 | 参加春季高考,能提前解放孩子吗 45:30 | 最难的是“两条腿走路”的,双轨体系中游移 52:10 | 做出差异化决策的代价意味着承担额外的责任 56:13 | 因果可能错置:你以为上强度才考上985,他可能是没那么紧绷才考上985 59:32 | 低消费与极简生活:“躺平”作为一种年轻人的自我保护策略 1:03:10 | 决策评估的思维负担:决策中的压力与挑战 1:04:30 | 家庭是个性化教育最后堡垒 1:07:00 | 决策的滞后性问题,如何避免? 1:09:48 | “当我想要对孩子不满的时候,我就尝试着把他当别人家的孩子” 主播简介 大黑:哲学博士|上海著名双语学校不著名儿童哲学教师 | 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 |热爱运动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 晓芸:哲学博士|大学老师|二娃妈妈|上海伦敦双城生活|上课手艺人|斜杠中年|兼职生活哲学教练 加微信:one-inch-edu 入听友群,参与讨论 联系方式:138818818@qq.com
- 06.中年人的“仪式感”与家庭的教育决策
欢迎来到“人人都是教育家”电台。 今年的春节,我们在伦敦与好友小创、梓新一家一起吃年夜饭,度过小创着力打造的隆重的中国龙年。 这是我们一家第一次在海外过年。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伦敦的华人,已经超过了50万人。除夕当天,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看到,华人面孔的行人提着大包小包,行色匆匆。看得出来他们过年的架势。今年春节,潮汕英歌锣鼓第一次登陆伦敦,又掀起一轮华人文化热潮。 不过,节日的气氛,更多还是依靠个体与家庭的自我营造。 大人准备年夜饭,小朋友在旁也玩得投入,一个大纸箱让两个小的孩子折腾了几个小时,好不欢快。而两个大孩子,也算是同行,都是玩音乐的人,躲在房间里,切磋作曲的技艺。 饭毕,孩子继续玩,大人继续聊。酒过三巡,大黑见大家聊得挺嗨,轻轻地架上了手机,于是有了这一期播客。 我们从女主人小创的“仪式感”聊起,为什么在海外更注重年味呢?小创说,她的年味是蘑菇鸡汤,而孩子们的年味是什么?她非常珍惜与孩子一起在制造节日仪式感的过程中去让孩子体验其中的价值。 梓新则分享了他作为大龄学生在UEA攻读创意写作的体验和所见所感。对他来说,过年的仪式感带有独特的含义,似乎激发了一种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庆祝这些节日的仪式,似乎也是表达个人身份认同的方式。 作为都是从事教育的人,我们的话题免不了关联到教育。对于不同的家庭而言,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我们却相当一致地推崇更松弛、更关注孩子们当下快乐经验的教育观。致力于推动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的教育事业,也是这两对中年夫妻当下很重要的快乐。 嘉宾简介: 徐小创:故事星球创始人 养儿育女20年 上海创业10年 旅居伦敦4年 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英文创意写作者 播客@新气集Thinkage 主理人 12:12 仪式感与形式感是不同的 16:50 对你而言,年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24:00 教育的审美,上去了就下不来了 30:50 心理测试是一种对暗号,是一种社交工具 36:03 英国大学的课堂,不抢着发言就没机会了 56:45 留房还是留学:说说教育的提前消费 59:42 教育是一种体验,我愿意花钱买体验 01:16:41 中年人的家庭决策:理性还是直觉? 01:27:18 中年人的婚姻与爱情:变与不变 01:28:51 爱情与哲学是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火药库 主播简介 大黑:哲学博士|上海著名双语学校不著名儿童哲学教师 | 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 |热爱运动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 晓芸:哲学博士|大学老师|二娃妈妈|上海伦敦双城生活|上课手艺人|斜杠中年|兼职生活哲学教练 加微信:one-inch-edu 入听友群,参与讨论 联系方式:138818818@qq.com
- 05.上海小胖子更多,比广州更卷吗|兼论儿童友好空间
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一位嘉宾——来自广州的老朋友,老王,一起坐下来聊聊。当然,我们还做不到请嘉宾“打飞的”专程来录节目的高度,只能是趁着老王来沪的空档,把他抢过来。 我们一家于2017年搬到了上海,但与广州的朋友们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尤其关注我们呆过的学校、小区的教育生态。老王,这位曾经的媒体评论员和教育观察家,也是一位超级奶爸,是小区里的模范爸爸,也热心介入家校建设。这次畅谈,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对比起了穗沪养育环境的差异,当然,都只是我们的个体经验和观察,不具有代表性,仅为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跳出自己的圈层,多多关注我们的周边。作为总是亲自带娃的家长,我们能找到的如此安静聚在一起聊天的时间,总是在孩子们沉沉入睡之后。因此,这嘉宾还非得是适合夜聊的老朋友才行😊 嘉宾 王秀宁 前媒体人、知名评论员,教育观察者 01:12 让00后生孩子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 03:00 房价和生育率哪个会掉的更快? 04:53 儿童友好空间是什么样的? 10:58 把孩子带去游乐场就够了吗? 14:00 热爱户外的上海:疫情后的上海更放飞自我了 15:47 禁止课间活动的学校,是不是儿童不友好? 28:01 多动症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 32:33 上海综合症,如何让卷不再成为城市的痛? 34:18 让孩子与家长共同行动,营造“附近”。 本集音乐: 片头:Numb Little Bug-Em Belihold 片中:Safe At Home 片尾:Biddle Mo Farewell 欢迎留言,写下你的评论,说出你的问题与困惑,我们一起讨论。 关于我们 “人人都是教育家 ” 播客创办人彭晓芸此前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主持过多家媒体的评论部门,经历过时政评论的鼎盛时代,她开拓主张的说理而不煽情的深度评论模式,引发新闻学界业界广泛关注讨论。此后,彭晓芸转身回到校园深造,当起了“高龄”全职博士生。在中大校园里,她遇到了同门大黑同学,两人因对教育的共同关切和对哲学的热爱而结缘,成为了一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神仙伴侣。 开通“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聊聊教育议题,对他们而言是顺手之举,从两个人的教育夜谈开始,是轻启动。当然,他们也可能会不定期邀请嘉宾“锵锵三人行”。 欢迎您留言提供建议意见,欢迎加入“人人都是教育家”听友群,参与节目共创。 编辑:鼎立/常常
- 04.AI时代,什么工作不“狗屁”?职业代际传递机制还有效吗?
欢迎来到“人人都是教育家”电台。 “受到良好教育”等于“拥有好职业”吗?“拥有好职业”等于“拥有好生活”吗?什么职业的父母还在期待孩子子承父业? 今天,两位主播以“职业的代际传递”现象为主题,探讨未来时代的职业选择与教育的关系。 从《毫无意义的工作》一书中挖掘的观点出发,我们探讨了当前劳动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狗屁工作”现象。这种工作类型的盛行,挑战了传统关于“好工作”的定义,揭示出职业选择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不同阶层之间对“教育投入”的观念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精英阶层热衷于高强度的教育投入,并认为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普通阶层却不再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音乐教育领域的高投入高期待又是什么逻辑? “小镇做题家”困境真的像《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一书所揭示的那样吗?工人阶级孩子是否注定要继续父辈的职业路径?应试教育没教给“小镇做题家”们的,恰恰是他们最稀缺和急需的东西。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席卷各行各业,过去二十年的职业偏好已不再适应今天的社会。接受良好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开拓更宽广的人生道路,但在教育与阶层流动的命题中,当前的教育资源似已不足独自打破现有的局限。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教育当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提供新鲜的经验和资源,是我们所乐于探索的。 主播简介 大黑:哲学博士 上海著名双语学校不著名儿童哲学教师 |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 |热爱运动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 晓芸:哲学博士 大学老师、前媒体人|从广州上海到伦敦的社区教育实践者|开设“爱情哲学”“学术写作”等一堆课的上课手艺人|在家当甩手掌柜的斜杠中年,兼职终身学习爱好者。 09:40 光鲜亮丽的华尔街金融工作竟然是“狗屁工作” 11:40 高成就感的工作也有狗屁成份?这是现代科层体制的问题 13:00 “大厂”光环再也没办法吸引年轻人了?他们为何喜欢小而美 26:09 都市里的“打工人”已经无法实现阶级跨越 29:00 大多数农村孩子没有变成大黑老师 40:27 小镇小孩长大后为何更亲近传统文化 47:17 AI时代来临,教育不改变命运,教育是回应命运的改变 49:15 文科真的是“服务业”吗?服务的特质与IA有什么不同 49:55 幼儿园老师就该比大学老师高薪,他们更不易被AI取代 55:42 以学术思维做菜的彭老师占了什么大便宜 这些问题或许能引发你的兴趣,让你重新审视教育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 本集音乐: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欢迎留言,写下你的评论,说出你的问题与困惑,我们一起讨论。 关于我们 “人人都是教育家 ” 播客创办人彭晓芸此前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主持过多家媒体的评论部门,经历过时政评论的鼎盛时代,她开拓主张的说理而不煽情的深度评论模式,引发新闻学界业界广泛关注讨论。 此后,彭晓芸转身回到校园深造,当起了“高龄”全职博士生。在中大校园里,她遇到了同门大黑同学,两人因对教育的共同关切和对哲学的热爱而结缘,成为了一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神仙伴侣。 开通“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聊聊教育议题,对他们而言是顺手之举,从两个人的教育夜谈开始,是轻启动。当然,他们也可能会不定期邀请嘉宾“锵锵三人行”。 欢迎您留言提供建议意见,参与节目共创。 本期提到的书籍: 编辑:小饼
- 03.哲学必须有钱有闲才能学吗?儿童哲学教学实践漫谈
欢迎来到“人人都是教育家”电台。 学习哲学的人有什么不同?哲学必须有钱有闲才能学吗?今天,两位主播试图讨论与哲学相关的话题。 大黑老师从事儿童哲学一线教育实践工作,晓芸老师在大学开设公选课爱情哲学,他们的工作看起来与“哲学”高度相关。从大黑的教学出发,彭老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哲学看起来不是工具性的学科,什么样的家庭会重视哲学教育呢? “哲学到底是什么?小朋友真的能学哲学吗?” “我家孩子学了哲学跟我’抬杠了’!” 大黑老师现身说法,揭秘如何与小朋友们谈论“高大上”的哲学问题。 与此同时,两位主播回顾起自身求学经历,探讨了哲学吸引他们的缘起。在那个文史哲备受推崇的时代,他们从应试教育中挣脱出来,投入哲学门,一路求学的经历,听上去更像是自我疗愈和自我觉醒的故事。他们一致认为,既然追求有钱有闲也是为了精神的自由与富足,何不现在就开始呢? 我们究其一生都在追问诸多答案,并好奇世界与自我的关系:“人生的确定性在哪里?”“怎样满足我的好奇心”……我们企图理清宇宙之间的终极奥秘,而此情此举正验证罗素所说:“当有人发现了一个普遍性问题,哲学就此产生。” 哲学并非形而上的难以触摸的晦涩理论,恰恰相反,它根植于每个人的童年以及生活日常。 让我们一同减速,沉浸在哲学的乐趣之中,重新点燃最初的惊叹和好奇。 主播简介 * 大黑:哲学博士 上海著名双语学校不著名儿童哲学教师 |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 |热爱运动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 * 晓芸:哲学博士 大学老师、前媒体人|从广州上海到伦敦的社区教育实践者|开设“爱情哲学”“学术写作”等一堆课的上课手艺人|在家当甩手掌柜的斜杠中年,兼职终身学习爱好者。 * 01:05 交谈其实是一种即兴活动?那么,教学呢?它是否也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即兴魔力? 06:48 学了哲学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跟父母抬杠? 12:57 哲学的理性扼杀了你的想象力吗? 14:58 不会演戏的人只能当大学老师,会演戏的人才能儿童哲学教师? 17:02 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之间有何不同之处?大学生矜持,小学生则放肆? 19:49 从文学到哲学,文艺女青年心路历程 21:03 哲学真的没有对错吗?或者,我们只是还没有找到它们? 28:12 大黑的哲学天问:“如果我变成猪,我会觉得猪屎很臭吗?” 40:28 哲学有什么用?它是否超越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表面,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当哲学家想起来赚钱,看起来也很灵光。 41:48 哲学究竟是文科还是理科?也许,它更像一门探索未知领域的冒险学科。 45:49 爱情哲学,也是爱的启蒙课。爱情,是流行谬误的重灾区。 46:10 如果你爱一个人,爱到认为她/他不值得你跟她/他讲理,你真的爱她/他? 这些问题或许能引发你的兴趣,让你重新审视哲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本集音乐: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欢迎留言,写下你的评论,说出你的问题与困惑,我们一起讨论。 关于我们 “人人都是教育家 ” 播客创办人彭晓芸此前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主持过多家媒体的评论部门,经历过时政评论的鼎盛时代,她开拓主张的说理而不煽情的深度评论模式,引发新闻学界业界广泛关注讨论。 此后,彭晓芸转身回到校园深造,当起了“高龄”全职博士生。在中大校园里,她遇到了同门大黑同学,两人因对教育的共同关切和对哲学的热爱而结缘,成为了一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神仙伴侣。 开通“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聊聊教育议题,对他们而言是顺手之举,从两个人的教育夜谈开始,是轻启动。当然,他们也可能会不定期邀请嘉宾“锵锵三人行”。 欢迎您留言提供建议意见,参与节目共创。 编辑:小雯
- 02.经济下行,家庭、事业兼顾是不是神话?好爸爸就是穷爸爸?
欢迎来到“人人都是教育家”电台。 本期,两位主播将以诺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教授的研究为背景,与大家深入探讨女性在复杂的家庭和职业布局中的角色和选择。 话题从丧偶式育儿说起,在这种育儿模式下,父亲能否真正置身事外?两位主播反思了父亲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 与此同时,精细化育儿成为一种趋势。超级妈妈们把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看作一项需精心策划和管理的“项目”。但这种管理式育儿意味着什么?它为孩子和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显得更为艰难。在经济压力和家庭责任之间,现代女性如何做出选择,以及这对她们的身心和家庭有何影响。一个好爸爸就意味着是穷爸爸吗?平衡家庭与事业,并不是女性的专利,男人更面临着决策与平衡的难题。 此外,学术思维是否能成为育儿的助力?或者,它是否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的主播将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与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主播简介 * 大黑:哲学博士 上海著名双语学校不著名儿童哲学教师 |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 |热爱运动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 * 晓芸:哲学博士 大学老师、前媒体人|从广州上海到伦敦的社区教育实践者|开设“爱情哲学”“学术写作”等一堆课的上课手艺人|在家当甩手掌柜的斜杠中年,兼职终身学习爱好者。 1. 哪些城市带娃“含爸量”高?丧偶式育儿的陷阱在哪里?父亲一定能置身事外吗? 2.精细化育儿:超级妈妈们把孩子当成公司管理意味着什么? 3.用学术思维带娃,更轻松还是更累人? 4.经济下行趋势中,事业和家庭还能兼顾吗? 02:37 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家庭和事业,哪个更重要? 06:15 顺便说说,潮汕人对女强人为何敬而远之? 08:47 新冠疫情横扫全球,女性在职场倒退十年? 12:24 上海英国带娃含爸量高?为什么 16:07 在大多数家庭里,男人忙着赚钱养家, 责任还是借口? 20:23 农村进城的女性,她们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3:39 钟点工阿姨在上海买房 23:53 一胎出生时,坐着月子也要坚持采访,女性 企图抹除生育对工作的影响,共谋还是敬业? 25:25 一百年来,女性奋斗、崛起,平等究竟离我们 有多远? 31:55 野心勃勃的女性,到哪里去了? 34:32 控制自己的时间,是奢侈,还是基本权利? 38:43 工作,不是被驯服,而是去征服。 40:07 丧偶式育儿,付出的代价比你想的要大。 41:18 作为教育经纪人的超级妈妈,推动了内卷? 47:32 男人带娃有靠谱的吗?我懒,不靠谱也要让他 带 54:15 用学术思维带娃,有啥好处? 57:37 把孩子的舞台当自己的舞台,当父母过于投入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忽略哪些方面? 本集音乐: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BWV 1007 - Prélude 欢迎留言,写下你的评论,说出你的问题与困惑,我们一起讨论。 关于我们 “人人都是教育家 ” 播客创办人彭晓芸此前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主持过多家媒体的评论部门,经历过时政评论的鼎盛时代,她开拓主张的说理而不煽情的深度评论模式,引发新闻学界业界广泛关注讨论。 此后,彭晓芸转身回到校园深造,当起了“高龄”全职博士生。在中大校园里,她遇到了同门大黑同学,两人因对教育的共同关切和对哲学的热爱而结缘,成为了一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神仙伴侣。 开通“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聊聊教育议题,对他们而言是顺手之举,从两个人的教育夜谈开始,是轻启动。当然,他们也可能会不定期邀请嘉宾“锵锵三人行”。 欢迎您留言提供建议意见,参与节目共创。 编辑:小狄
- 0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是教育家”的时代,教育焦虑如此普遍正常吗?
“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终于开播了! 创办人彭晓芸此前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主持过多家媒体的评论部门,经历过时政评论的鼎盛时代,她开拓主张的说理而不煽情的深度评论模式,引发新闻学界业界广泛关注讨论。 此后,彭晓芸转身回到校园深造,当起了“高龄”全职博士生。在中大校园里,她遇到了同门大黑同学,两人因对教育的共同关切和对哲学的热爱而结缘,成为了一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神仙伴侣。 开通“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聊聊教育议题,对他们而言是顺手之举,从两个人的教育夜谈开始,是轻启动。当然,他们也可能会不定期邀请嘉宾“锵锵三人行”。欢迎您留言提供建议意见,参与节目共创。 主播简介 大黑:哲学博士 上海著名双语学校不著名儿童哲学教师 |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 |热爱运动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 晓芸:哲学博士 大学老师、前媒体人|从广州上海到伦敦的社区教育实践者|开设“爱情哲学”“学术写作”等一堆课的上课手艺人|在家当甩手掌柜的斜杠中年,兼职终身学习爱好者。 内容简介: 1.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教育家? 2.抑郁了,才意识到快乐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要为孩子的快乐辩护? 3.应试分到印象分,我们的基础教育缺了什么? 4.城乡差异与教育公平 13:33 哭着练琴和笑着练琴是一样的吗? 17:31 松弛感、家庭绩效与快乐教育 20:47 教育预期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22:48 成年人缺乏职业的快乐体验, 是家庭教育忽视孩子快乐体验的重要原因 34:06 印象分有它的正当性,从应试分到印 象分,教师的评价能力不能丢失 41:20 农村娃的共情能力更好吗? 本集音乐: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 Aria 欢迎留言,写下你的评论,说出你的问题与困惑,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