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 从溥仪爱吃西餐到我们吃bistro:是食物的征程,也是文化的旅程

084 从溥仪爱吃西餐到我们吃bistro:是食物的征程,也是文化的旅程

64分钟 ·
播放数32646
·
评论数73

第12期讲述「传奇女性」的嘉宾黄薇返场啦!这次她为我们带来的是一次从食物开始的历史传奇故事。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食物是最贴近我们每天日常生活的存在。然而食物往往又不仅仅是食物,饮食的变化悄无声息提醒着我们,美食变迁的背后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

本次话题我们从西餐进入中国开始,溥仪竟然是清代皇室里最爱西餐的人,李鸿章如何让“杂碎”这道菜成为美国“网红”?从西食东渐到东食西渐,让我们一起用食物去解锁人间百态。


- 聊天的人 - 

黄薇,近代史博士,图书馆员,播客《我是女博士》主播

一兰,十余年一线媒体资深文化记者,擅长将明星大腕儿拉下神坛(微博:@lilian一兰

敏捷,影视制片人、科幻内容主编

阿秋,独立策划人、导演,渴望用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的一切


- 时间轴 -

05:12 西餐最早是怎么进入中国的?

10:12  猎奇描写中国食物一度成为西方的流量密码

14:22 中国传统的冰淇淋与西方冰淇淋

16:58 当时双方都活在对彼此的想象里 

19:23 与其说西食东渐,更准确说法也许是中国近代饮食变化

27:34 所谓的高端西餐与菜谱,其实也是近代才形成的

30:30 中餐和西餐,在烹饪上本质差别是什么?

41:06 “杂碎”为什么会成为中餐在美国的流行密码?

46:50  左宗棠鸡、尼克松访华和湘菜在美国走红 

51:24 华人用悬赏为中餐在美国正名 

57:51 白人饭的流行:我们今天太容易吃到美味了

1:02:32 “熨帖” 也许是衡量食物的最好标准


- 制作团队 -

节目统筹:禾放

声音设计:杨啸天

节目运营:小米粒

封面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3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每个月听友群:添加微信 mgyzynmyt

商务合作:ad@justpod.fm

微博:@JustPod @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一兰 /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

展开Show Notes
lilian一兰
lilian一兰
2023.12.03
置顶
每个月第一次线下见面会招募啦!主题:离开互联网,我们就能摆脱内卷时代了吗?

时间:12月10日下午14:00-17:00  (14:00签到,14:30正式开始)

地点: 神兽之间·静安MOHO店 (上海市江宁路699号MOHO商场B1层

购票方式:请见第一条通知
MinimalistYe
MinimalistYe
2023.12.03
主要你们上海人比较粉bistro,我们这边只有叫私房菜才加价
鸳鸯锅在逃宽粉:哈哈哈哈哈哈
大娃敏捷
:
😂
因为现在信息更加发达了,我觉得在讨论西餐的时候可以吧地域更具体化,比如德国餐,俄罗斯餐,法餐。因为每个国家的差异性非常大。一概而论会造成对于西餐理解的巨大困惑,比如德国菜和法国菜都是西餐,其实差异巨大。道理就像是广东菜和川菜都是中餐但差异很大一样。而且命名上也不准确,俄罗斯属于东欧,不应该叫做西餐。延伸一点,我不喜欢简单的把事物定义在东方,西方这样子,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就是西方世界都是一个样子。
阿秋君
:
我觉得黄博士也给出了她的想法,中西餐都没有严格的所谓分野,如果深入到西餐的脉络里,我们就更难去区隔细致的文化脉络。另外这期也是以中国为主体视角去看待西方文化与现代变化,先从整体去探讨脉络不可避免,以后有机会再请老师来讨论更细节的话题。
流浪南方的小鱼儿:哈哈,不过个人认为德国菜和法国菜比更像东北菜和鲁菜比。德国菜的煎烤炖和东北菜实在太像了,鉴于德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我都觉得应该大量引进鸡架在萨克森卖🤭
4条回复
菜系融合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的体验是和文化融合更相关。一般是移民先把最原始的菜系带来新地方,然后在发展饮食产业的过程中根据当地文化来调整,最后变成了当地所谓的某某菜系。这个行为在美国最明显,因为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大融合。某个菜系的价位和品质一般和当地这个外来文化的收入相关。比如最开始80 90年代中餐在美国的消费对象是从中国来的体力劳动者,价位就不能过高。如今因为新移民的收入变高,美国的中国菜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了。
一起去爬山嘛:与美国菜相关的一点引申,有时候会把西餐和美餐挂上,因为美国确实有来自很多国家的融合菜系。但是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比如西餐不吃猪脚,不吃鱼头。但德国是有猪腿汤,法国也有整鱼。
丁泰勒
丁泰勒
2023.12.03
说到蜗牛,想起来除了法式还有两次很惊艳的。一次在撒哈拉沙漠旁边的小镇,路边摊有个大煮锅煮黑乎乎的汤,围着不少人在用小茶杯喝,一开始以为是什么茶叶,过去看才发现是煮蜗牛,是那种很闲很浓的中式牛肉汤味道,要一份蜗牛,汤免费喝,时不时有当地人过来蹭一杯跟老板聊天,就很有意思。还有在西班牙吃过一锅盐焗蜗牛,量巨大,配着烤洋蓟停不下来。我觉得外国人也很爱搞奇奇怪怪的创新菜,跟上海那些假西餐馆子不相上下,朋友带着吃过很多 local的馆子,然后北欧人好像很以创新菜为荣会 balabala 介绍好久。反正我是很喜欢吃各种各样的东西,踩雷也开心……
阿白_oxyv
阿白_oxyv
2023.12.03
05:24 bourdain教育我们 brunch别吃,为什么呢,因为大概率是学徒做的。主厨最重要的餐是周五周六尤其晚餐 忙了一晚上,隔天早上都是休息的,而且煎蛋什么的,哪里用得上主厨,而且也都是学徒生涯开始必练习的
阿秋君
:
原来还有这种说法 有意思
随机试验
随机试验
2023.12.04
29:08 想给主播捉个虫。“造饭”应该是明清时期进入了话本小说的民间口语,就是“做饭”的意思。既然写菜谱就选一个大家都听得懂的口语词做标题。
大娃敏捷
:
谢谢您😊😊
丁泰勒
丁泰勒
2023.12.03
Bistro在法国吃的大多不错,最喜欢 tartar和鹅肝酱,因为这种类似生腌的不敢在发源地以外的地方吃。有次在图卢兹朋友带着去了家小馆子,老板自己做的鹅肝,看起来像白切羊肉,吃起来像腐乳一般入口即化,配一口充满果味的甜白葡萄酒 OMG,再来一口刚烤出炉的餐包(「・ω・)「
大娃敏捷
:
你这形容的我已经开始流口水了。最近经常去beefman吃生牛肉塔塔
中西餐的差异,或者说食物的地域差异,一部分也来自于食物发源地的食材差异。举两个例子,中餐里没有牛排,是因为中国大部分是黄牛,肉质不适合做牛排;相比美国的黑牛和澳洲的和牛更适合做牛排;但是相对的中国有酱牛肉而美国没有因为黑牛的肉纤维没有那么粗。另一个例子是奶酪,其实和国内的豆腐在饮食中的地位是对应的,原因是欧洲不适合大豆种植。
DforDave
DforDave
2023.12.03
很有意思的一期节目。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饮食都不断在进化,在审美上我反而觉得逐渐趋同,也因此产生了更多的融合菜,很难说有什么"标准的"西餐或者中餐的概念了。如果文化交流频率不减少的话,这种趋势可能会一直持续。
Leah_L
Leah_L
2023.12.01
1:02:56 🤔所以最好吃的,还是妈妈做的菜
自由燕麦
自由燕麦
2023.12.04
33:30 这个节目听起来像小时候看的《厨王争霸》哈哈哈哈
36:09 正好在吃脑花哈哈哈哈哈
Omelet_J2bR
Omelet_J2bR
2023.12.03
11:34 好巧,正在看《江城》,书里讥讽了当时中国的很多陋习和不公,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完全不同,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旁观者清。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当然不可尽信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
lilian一兰
:
是的,他的中国三部曲都还挺值得一看的
Izzie一泽
Izzie一泽
2023.12.04
01:38 诶!原来就是《我是女博士》的主播啊!
李又又_8ied
李又又_8ied
2023.12.02
37:02 新加坡的小印度全是正宗印度餐厅,很好吃。
劳劳
劳劳
2023.12.03
一整期都活在“希望敏捷不要再讲炸鸡加柠檬汁的香港故事”的恐惧中,还好最后也没讲😂
大娃敏捷
:
我一定注意这个梗😂😂😂
大娃敏捷
:
咦你去山东了?
5条回复
Missooong
Missooong
2023.12.03
推荐发现了这期播客,喜欢!有意思!
这一期真的好听哦!!!!引经据典的,特别是我一直都很疑惑为什么左宗棠鸡等在海外这么火,这期节目有了不同的视角很有意思
快乐水宝
快乐水宝
2023.12.03
我是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