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第一代移民,生活在欧洲和美国有什么不同?

成为第一代移民,生活在欧洲和美国有什么不同?

92分钟 ·
播放数65317
·
评论数305

【主播的话】

我和采薇还有思聪在两年半前的同一时间从国内移居到了美国和欧洲。目前我生活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思聪在德国,即将前往柏林;而采薇则生活在纽约。过去两年求学和工作的经验给了我们对于移民和离散生活的具体感知,也共享了同为创作者在海外成为第一代移民的挣扎、困难和成长。

当考虑未来生活的目的地,不管长居还是短居,人们总喜欢比较美国和欧洲的生活环境、工作氛围和移民政策。在这期节目当中,我们想从创作者视角来提供微观的、个体生活样本的比较。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本期嘉宾】

思聪

自由作者,欢迎订阅他的新闻信:Diasporic Letters 离散纪事 zousicong.substack.com

采薇

《Rest of World》国际新闻记者,自由撰稿人,关注离散群体的身份和认同问题

【相关参考】

《过往人生 Past Lives》(2023)

席琳·宋执导的爱情电影,由格蕾塔·李、刘太旿主演,于2023年1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诺拉与青梅竹马海岭分别多年后在美国重逢,平静的生活随之泛起感情涟漪的故事。

《流亡的巴黎》

作者艾曼纽·卢瓦耶(Emmanuelle Loyer),讲述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的历史。

《战争的框架》

作者朱迪斯·巴特勒,置身于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欧洲新移民等问题共同建构的时代情境,提出暴力是被建构的,同时又坚持认为我们不应该追求暴力。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precariousness(存在意义上的不稳定性和动荡性)和Grievable(一部分人的创伤可能是更可被悼念的,可感的)。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

一种总体经济学方案,由国家主动、突然性的放松价格与货币管制,减少国家补助,快速的进行贸易自由化,这个类型的计划,常会伴随将原本由国家控制的公有资产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措施。

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

Naomi Klein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Judith Butler

《What if Friendship, Not Marriage, was at the Center of Life?》

By Rhaina Cohen for The Atlantic

《On the Edge: Feeling Precarious in China》

By Margaret Hillenbrand

【本期剧透】

07:51 在出国之前,就决定了要把留学作为一种移民的方法

12:47 作为一个女性,在身份转化过程中,那种边缘的感受其实是从未消除过的

19:26 为什么留学是一种融入异乡的过渡手段?

31:42 美国社会怎样看待移民群体?

49:09 移民故事值得言说,因为需要有一个华语的公共空间去存放过去的创伤

59:54 你可以在异乡重新选择你的家人,然后构建一种更理想的社群生活

01:11:31 思聪为什么会申请德国?新的移民法案有什么影响?

01:21:05 采薇对于想要留在美国的人有什么实用建议?

【本期音乐】

片头:Red Garland Trio - Stormy Weather

片尾:Red Garland Trio - 'Tis Autumn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YouTube@不合时宜

小红书@不合时宜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展开Show Notes
Peddy
Peddy
2023.12.19
聊了那么多的精英移民,什么时候聊聊普通人移民,甚至底层的非法移民
Peddy:BTW,不是说聊如何润,而是那些普通润人和底层人润的处境和心境。
LittleFishBi:你可以去看看b站老马最近在澳洲的一系列视频,里面包罗万象什么人都有。这期也不是精英移民吧(那投资移民的呢?)留学生后变移民也算是一个有代表的团体。
5条回复
樹樹Zoozoo
樹樹Zoozoo
2023.12.19
59:06 我在国外的感觉就是,一直都在等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总是觉得哪儿好像不对,一定有什么坏事在等着我。所以总是对什么都格外小心,如履薄冰,总在战斗模式。我记得这么多年,唯一一次让我觉得好轻松,生活真美好,是有一次我covid了,病假给了两周,我在病假尾声的时候,去了趟家附近的公园,因为是上班时间四下无人,阳光特别好,我坐在公园里晒着太阳,什么也没干,就看着风吹着晃动的树。
小端午dd:我在美国就一直怕自己会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犯罪。一开始是听力不好。后来看the daily不用字幕了,但是一些social norm 还是会挂一漏万。比如有个朋友开着新买的临牌车在高速上,不知道警车在后面打灯需要pull over,被警察爆胎。后又不知道需要坐在车里等,开门下车了被警察按地上用枪指着脑袋…我问美国人,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小时候爸爸妈妈教的吗?他们也说不上来。后来到了新加坡,其实法律更严苛,但莫名其妙的,只因为自己的黄皮肤不说话不知道是外国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
YvonneTian:“总在战斗模式”太感同身受了,知道在国外看病不方便甚至不敢作不敢生病…
5条回复
讲述者的用词和给人的听感还是很像典型的中文privilege播客
1145:讲述者的确是有相对于普通人的privilege的,但我听到更多的是ta们的创伤以及面对困境的勇气
郑泰吴:评论privilege的莫名其秒的,傲慢是需要主观上有这个意思才能形成的,主播完全没有这层意思啊,可能有点晦涩,不那么符合大众想要听的
24条回复
Ambi
Ambi
2023.12.19
快满35岁了,为了被允许继续活下去,决心润
Gaiyin:加油!我就是在这个年纪卖房卖车辞职拖家带口留学移民的。再晚几年精力真的断崖下跌了
Galaxywalker1992:但是得小心华人……本来以为是刻板印象,后来发现真的很麻烦
4条回复
HD159730x
HD159730x
2023.12.20
不是说不可以用术语,用了术语就是privileged,而是用了术语的表达最终是不是有效,能让不了解这个术语的人也听明白。把术语默认为每个人都理应理解的,把自己/小圈子的语境当成所有人的语境,这是傲慢。主播和嘉宾们或多或少都有新闻或媒体的背景,上学学新闻的时候老师会强调,写稿子的时候要当成在给五岁的小孩子写,言下之意就是新闻要传达给大众,无论是措辞还是逻辑都要降低阅读和理解的门槛。当然,这个播客录制的形式可能让主播们有种私人谈话的氛围,但既然作为公共播客发布了,在这方面有所要求也不算苛责吧。
Fufufufufufu:这跟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不一样啊,假如你去听文学播客,肯定有你不知道你没听过的作者和书,那是主播的责任么?假如播主讲一本阿伦特的书,讲到术语是正常并且应该的。节目有自己的受众,这不是晚报和都市新闻那种“新闻”。
hsaha:只想纠正一点:不一定每个新闻系老师都会教“5岁小孩要明白”,也不是老师教的都是对的......
42条回复
HD814551x
HD814551x
2023.12.19
第一次听不合时宜聊荷兰我在北京的地铁上,一边上网课一边背负疫情的风险去实习,现在我已经在荷兰了,学习和生活很紧张,让我很久没有支持过不合时宜的博客,甚至对来荷兰这件事没有实感。今天正好听到,内容直戳我的痛点hhh但是主播的声音对我来说已经是宽慰,又看到相册里17年就存入的荷兰灯光节的网图,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已经走了这么久这么远。总之望一切顺利。
柚子kk:hhh我也,打开意外发现是荷兰
荒原奔袭
荒原奔袭
2023.12.19
15:27 我和若含的想法一模一样,选择去留学就是为了摆脱国内的这种主流生活对我的压迫,出走是我对抗的手段
15:44 国内对女性社会时钟的规定、固化、排他性,真的让我非常非常窒息…作为一个博士毕业、经济独立的女性,还是会被父母催婚、中国式相亲伤到抑郁。我就是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啊。但这是不被父母认可的,一度因为这件事而抑郁到想自杀,后来是疯狂想润,再后来找到与父母间的微妙平衡点(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也是很不得已,无法抛下依赖于我的父母(独生女),狠不下心。哪怕是在包容度最高的上海,也逃不开来自女性生育压迫的道德绑架。我也知道抱着这样的想法“逃离”到国外,也会遇到更多的结构性、民族性困境,但至少,能让我不婚不育到老到死吧。
小端午dd:很有可能离开这个环境又有婚育的意愿了。在国内待价而沽而且通常是向下匹配,谁都不想生育。
Rubbby:狠狠点了
11条回复
momo_4SO2
momo_4SO2
2023.12.19
采薇可能是因为年轻又在纽约,和另外两位并不太同频。 时不时有点鸡同鸭讲的感觉。可能是经历更多的人更厚重一点,思聪说的时候甚至带着点历史的沧桑。 这种沧桑可能确实是只有过真切创伤的人会懂吧。
大喵儿:1:25:45 采薇这边讲了她的观点,可以被热爱驱动,就不被恐惧驱动。她是积极拥抱新环境
呵呵是猫
呵呵是猫
2023.12.19
留学的终点是中介
lulumay14:不是这样的,不要这样说。
潜艇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条回复
Allmetaphors
Allmetaphors
2023.12.19
为什么用词也能体现出来privilège呀?是因为一些比较学术化用词的表述吗?但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难以想象本身就学习相关专业的人应该怎么说话才会不会被吐槽优越诶。privilege本身就是通过对比才会产生的概念,只能说嘉宾和主持人的教育背景成长背景之类的客观上和听众有不同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作为她们来说,也只是把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呀,对比予以privilege的评判我感觉还蛮让人灰心的
一个备用小号:因为这期节目有很强的精英视角叙事啊,有差距就会有优越的一方,对于在国内的社畜听众和其他社会背景,通过不同方式移民的群体来说,这期内容就有很强的割裂感
pammm: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讲一代移民心境的一期节目都能够被觉得带来了所谓的“割裂感”。不能够理解为何中国人就好像一定要讲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故事似的。我觉得,能够听到不同个体(不限于在国内)的独特故事以及生命经验是很棒的事情!
7条回复
YOLO-Yi
YOLO-Yi
2023.12.19
去年申请了EM欧洲研究,没有录上。今年又尝试了一次,希望能够成功,沾沾思聪的好运。之所以想读这个二硕,一是为了逃离国内主流社会的压迫(工作方面,婚恋方面等),二是为了人生新的可能性。不管走哪条路,一定都是充满了收获与挑战,但当下就是必须迈出这一步,推自己进入一个新的空间。过去两三年的经历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再待在这里我可能要枯萎了,我要去看更大的世界。祝我成功🙏🏻
期待蔚蓝:加油,我就是二硕归海的。祝你好运。
Kmrrr:一硕也在美国吗
3条回复
wowcool
wowcool
2023.12.22
聊天中蹦出的英文词语我觉得单纯是语言习惯的原因,在国外呆久了难免表达方式会和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的人不一样的!不理解这种小事有什么好吵的😂
小帅_美国加拿大华人访谈:+1
Momochen
Momochen
2023.12.19
有过嘉宾的全部经历,文化资本被贬值甚至归零,身份的转换被优先放置在理想事业之前,也有过新闻相关的经验,都只能让位于收入与身份,比思聪来到哥廷根更早一些,恰恰遇到了大流行,语言,收入都变成了更紧要的事。也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却并未有想象中的激动。在异乡拥有一个新的社群,最小单元的抵抗是精神的宽慰,不再觉得自己是孤立的原子。
Lachfalten
Lachfalten
2023.12.21
三位主播的交流是中肯而客观的。特别是跟思聪同样生活在德国的缘故,对他的经历和体验颇能感同身受;至于是用更加接地气的白话还是更学术性的表达,见仁见智,不妨碍理解。有种不吐不快的情绪,分享一下我的留学继而移民的经历:我的童年生活在一个乡土社会,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一个不与“附近”有紧密的社交互动的人,会被认为失礼。这种社会结构甚至要求人把熟人社会绑紧成亲人社会,在我们那里成长的小孩子学说话时期有一个训练称作“叫人”,就是理清周围人和自己的辈分关系,每天去的那个小卖部店主,不可能只是一个陶姓老太,你必须称她陶姥姥。我曾经非常厌恶这种社会结构,但是当我离开了那个环境,本科毕业之后到德国,生活了12年之后,慢慢的发现我简直把这种生存习惯复制到了我现在的环境。我去到哪里都喜欢和人攀谈,刚到德国时候就做一个“中德文化协会”的理事,在当地的残疾儿童组织做义工,结识了后来自告奋勇当我“德国妈妈”的Sabine女士,于是我五年的大学生活有了一种温情的陪伴,她给我修改了所有论文,甚至认识指导我毕业论文的教授,拜托教授帮我找工作。在因为工作原因搬到法兰克福之后,我的这种需求不减反增,发现在这种大城市建立“附近性”要困难很多,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需要从我“德国妈”建立的温情小窝奔赴更大的社会,才能发现法兰这个弥漫着铜臭的城市别样的一面:我参加Alte Oper的唱歌活动,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我陪我男友购买德国最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Barbara Klemm的摄影作品,得以在她家听她讲第一次作为随行摄影师去中国的经历;我邀请法兰和威斯巴登地区的大主教来做客,更加理解了德国的宗教文化。在法兰还有一些别的城市没有的“扫地僧”式的人物:我朋友中有在欧盟做法语同声传译的老太,有曾在汉莎任高管被派驻到黎巴嫩的作家,有从高级税务师事务所辞职到夏威夷修道院生活十年的管风琴师。虽然还是那个我,35岁的中年少女,但是这些生动的热诚的人也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与12年前不一样的我。 我十分欣赏这个社会人与人的距离,它有时候可能会很远,但是绝对不过分近:我与我男友的继母无话不谈,但她又从不介入我们的感情,有次她带我去她熟悉的卫浴店,我在等她跟店员介绍我的时候还在想:我继子的女友,多长一段定语啊。她直接对店员说:这是我的女性朋友。我非常感动,我们的关系绕过了中间的那个第三人,又亲密又平视!我常常听人谈论“融入”这个话题,在我看来有点像一个“伪命题”:在哪个人居的社会是不需要与附近发生关系的呢?就连德国这样一个被称为冷漠和原则性极强的地方,也会凸显它的人情社会性:我最近腰椎出了问题(搞不好问题很大😅 反正从躺躺就能好到需要手术说啥的都有)德国公报体系的尿性很多人都有体会,做个核磁共振简直是大不了的事情,非常难约到,医疗资源简直是这个社会最稀缺资源。从我男友他姐,到我的牧师朋友,到我老板和同事,纷纷献出他们的私人关系帮助我。所以我会觉得我作为一个移民,不只是贡献了我的劳动力和税收,我成了我朋友圈子的一部分,他们关心我,希望我健康。他们从不与我谈论我作为一个亚裔女性身份的融入问题,他们只是把我看做一个E型人格的人,欣欣然的生活着的人。我从今年起通过网络社区组织和帮助华人(主要是女性”提高德语,当我跟我同事讲的时候,我说又激起了我提高德语的小斗志,我希望我说不带口音的德语。我同事十分惋惜的说:咱们就说不是打消你这个热情,口音不好吗?有口音才是你啊!这个国家不缺说话没口音的人。这其实给了我一个新思路,他们本国人(不包括有种族歧视的那一撮)看到的不是我们的身份,而是我们一个个的人。我们的融入不是一种勉强更不是牺牲,而是对于这个社会的的贡献,和对自身的拓展。
机长回巡:好温柔的表达🤗
wg23333:感谢你的回答
5条回复
MengJune
MengJune
2023.12.19
啊用人文艺术在海外生活的人也要有决心了,不同于学习理工科的朋友,人文艺术的学生要获得身份真的要经过特别多的努力,没有两百分的决心和毅力真的是很难。
Rubbby
Rubbby
2023.12.20
1:28:46 关于紧张感,我还有个小小的观察。单纯心态观察,不考虑社会保障等变量的影响,很多土澳年轻人其实上大学开始就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但是他们对那种“养活自己,谋生”这件事的负担并没有我(一个典型东亚小孩)这样的个体一样苦大仇深,千斤重担。所以我会在想,东亚小孩是被什么捆绑了?退一万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需要上班买饭,需要文化消费,没有饿死了战乱国家安全的宏观危机,那我的苦大仇深来自于哪里呢?
hsaha:来自从小到大被分数和父母期待绑架,来自家庭里过近、有时让人不适的距离。即使长大独立了,满足家庭期待社会主流的一部分习惯并不会那么容易就消散。于是常常三四十了,还在不敢真正做自己,不敢脱离主流 :)
Ivyyyy:好问题呀
3条回复
野客闲侃
野客闲侃
2023.12.21
支持更多中国人出海或移民,13亿人拥挤在东亚大陆的一端卷生卷死,蛋糕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走出去海阔天空,都走出去看看也很好
youth时光
youth时光
2023.12.19
有价值的合,没有的滚,加油!出去的人,你们很棒,未来把华裔的文化带到世界上
野客闲侃
野客闲侃
2023.12.21
去了海外国外就大口呼吸自由空气,自由至上,换个环境就换个心境,一切都是新鲜的。就如余英时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