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我们失去沟通欲的原因:
00:41语言工具的瑕疵设置了沟通的第一层障碍
02:26沟通时对不齐的感知“颗粒度”
05:50“社交晕车”是一种黑魔法攻击
11:38喜欢和讨厌的断言会阉割掉原本的交流空间
13:34对某一领域的强烈或长久喜爱会树立某种“权威”,“冒犯”成为一种禁忌
15:17相互圈养也是在争夺彼此的主体性
17:09《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
萨特认为每个人都会为了自我的主体性而与他人展开争斗,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他借伊内丝之口说到:“我从骨子里都能感到您在场,您的沉默灌满了我的耳朵。”这个想象中的他者充当了我们每个人的行刑师,“他”凝视你、塑造你、戳穿你的自欺,你极力地想要获得“他”的认同,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将具体的人变为客体,对方也是如此。对方想象中的你,和你想象中的自己总是存在着差距,人们可能会相互扮演彼此眼中的自己而不拆穿,由此才能达成短暂的合作和共赢,萨特说爱情亦如是。
不过我觉得对外社交的“不得不”和爱中的“我愿意”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发自内心的“我愿意”不是一种自欺,是一种出于主体意愿的暂时“将自己舍弃”,这是社交中我认为“至高无上”的动容时刻,爱会塑造着彼此(虽然《窄门》中的男女主将彼此塑造死了),但这种塑造也有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