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全民追凶” 时代的罪案传播学|刘海龙

35 “全民追凶” 时代的罪案传播学|刘海龙

49分钟 ·
播放数9770
·
评论数40

从统计学意义上看,国内的犯罪率并不高,但作为偶发事件的犯罪新闻却常常引发不合比例的关注,重大刑事案件在公共舆论平台上也总占据着抢眼的位置。媒介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受众和事件的关系:我们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了可以发布线索、表达判断甚至参与调查的案情参与人。我们可以追踪嫌疑人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电子足迹”,尝试建立他们的“心理侧写”;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督促相关部门作出回应,甚至直接或间接对案件相关人士的生活制造影响,乃至影响案件的结果走向。

如果说,在大众传播时代我们讨论的是由专业媒体人代理行使的“媒体审判”,那么在社交媒体时代,案件的推进则往往伴随着人人可以参与并且深度情感卷入的”媒介化审判“。在一些关注度颇高的案件中,甚至出现了“全民追凶”的奇观——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算法逻辑和信息茧房,会让人们形成对“真相”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吗?“新闻专业主义”在案件报道中是否还有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对立的观点与纷杂的信息?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刘海龙教授,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和我们分享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本期嘉宾——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3:06 谷歌工程师杀妻案、吴谢宇案、劳荣枝案……为何重大刑事案件总能占据舆论中心?

08:45 哪一类案件最容易成为传播热点?“流行”案件的关键特征

13:15 阴谋论是如何产生的?谣言为什么总比真相跑得更快?

21:16 新媒体“参与文化”下的案情讨论与线索追踪

25:12 社交媒体时代案件信息的筛查和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27:30 “把关人”消失后,平台可能承担起怎样的监管责任?

30:36 传统媒体的罪案报道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35:49 如何理性吃瓜:“全民追凶“时代的媒介素养

——关键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阅读——

  • 环境守望: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由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指大众传媒向人们提供各类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外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各种信息。
  • 亨利·詹金斯:美国媒介学者,南加州大学教授。詹金斯的早期研究主要围绕电视迷尤其是科幻迷展开。他于1992年出版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被认为是粉丝研究的开山之作,在粉丝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 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在1964年发布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就媒介分类提出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属于“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它们要求受众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并且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相反,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他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
  • 媒介审判:指新闻媒介在报道或评论过程中,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的案情分析、案件定性、涉案人员定罪量刑等问题提出公开判断和结论。这种行为可能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干预司法独立的和破坏司法公正。
  • 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现代世界两大主要法系。大陆法系又称欧陆法系,倾向于将成为法律编纂成册,在各法律领域发布“法典”,用以规定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海洋法系又称普通法系,倾向于反复参考判决先例,最终产生类似道德观念一般的普遍的、约定俗成的法律。
  • 施剑翘复仇案:即1935年施剑翘报杀父之仇而刺杀军阀孙传芳的案件。施父曾被孙传芳俘虏、杀害并暴尸。施剑翘在天津伺机枪杀孙传芳后,向当地警局自首,后得到媒体、大众的广泛同情,并于1936年获得国民政府特赦。学者林郁沁曾围绕这一案例写作《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一书。
  • 奥卡姆法则:据传由14世纪方济会修士威廉·奥卡姆提出的逻辑学法则。法则认为,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
  • 约瑟芬·铁依(Josephine Tey):生于苏格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推理小说女杰。铁依特立独行,不以数量取胜。终生只完成八部推理小说,但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代表作有《时间的女儿》、《歌唱的沙》等。
  • 数字足迹:数字足迹(也称“数字影子”)是指出现在互联网或数字设备上的一组独特的可追踪数字活动、行为、贡献和通信。数字足迹可分为被动或主动。前者包括个人的网络浏览活动和存储为cookie的信息;后者通常为用户主动发布的,在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信息或互动的痕迹。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Zu Asche, Zu Staub (Psycho Nikoros) - Soundtrack from Babylon Berlin

片尾音乐:Man of War - Radiohead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天悦

后期:陈颖欣 周天悦

视觉设计:杨楠

统筹制片:吴洋

展开Show Notes
周发发
周发发
2024.2.06
置顶
信睿播客在这里给听友们拜早年啦!祝大家龙年行大运,事事都顺心!微信搜索“TerryJoe7075”添加好友,备注“信睿播客”,可加入听友群~
感谢支持,喜欢您来!
黑鲈鱼黄鲈鱼与鱼:加入听友群,站在催更的最前线!!
33:59 传统媒体不止一种,不是每种都有责任感;新媒体也不止一种,也不是每种都唯流量是图;从经验和观感上来说,扎实、有良知的报道,无论出自哪种媒体,都会获得大量关注。
14:34 听完这期特意去看了胡新宇案的相关讨论。从头到尾都没有几个人真正在乎这个孩子到底去哪儿,为什么消失,外围的网红博主拿一个孩子的消失大编阴谋论,流量吃得盆满锅满。
哇乙
哇乙
2024.2.06
20:57 “因为没办法证伪,所以谁说啥都是对的。因果链越复杂,表面看上去越巧妙,就越容易吸引大众的关注。”由此,各方参与进来,共同“制造”了“真相”。随着“真相”的演化,最终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yaya_1MpO
yaya_1MpO
2024.2.06
网络时代中的脑补,反而覆盖住了何为真实?人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觉得还挺可怕。但听了海龙老师的分析,凡事都有多面性,参与其中发觉真相,拓宽主频道的思路,也不为一个有趣的点。喜欢信睿播客,每次在这里都能有所感悟,有趣。期待下次的新播客,发发同学要加油了!
Mazmatig
Mazmatig
2024.2.10
刘老师的讲述很丰富,也很多元,从某些低频罪案获得不成比例的关注度、到背后受人关注的外部媒介因素和人们“吃瓜”、参与的内因都讲得非常清晰,尤其是现代互联网之下人人可以参与公共事件、发表观点的特点;国内对于公众在各类平台对某些罪案追剧式、探寻式的观点相比国外更“包容”、限制更小,这一点有点出乎意料。社交平台对于流量、热点的追求和传统媒体对于细节、公正客观之间的平衡,让我想起三联22年关于吴谢宇弑母案的全貌报道,从家庭到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力求全面,实在是扎实完善的报告,而这种报告在案件没有尘埃落定前很难写出来!
-孫璨Sana-
-孫璨Sana-
2024.2.07
卧槽男神刘海龙劳斯🤩
不是世俗
不是世俗
2024.2.07
19:00 人类天然地追求合理性与确定性,难以解释“反常规”“不合理”,却又易被“离奇”吸引。像行驶在轨道上的火车内心却“向往”脱轨一般。
渺渺予怀:这个比方真好
一只橘__
一只橘__
2024.2.07
老师讲的为什么窝左耳听右耳冒这知识为什么就不进脑子呢
最后结尾的背景音乐方便告知一下吗?
周发发
:
是Radiohead的Man of War~~
babyblue_TRgX:谢谢!
Bexlin
Bexlin
2024.2.09
雖然還沒聽但是,片頭曲居然用了這首歌!哇哇!
六又一天
六又一天
2024.2.07
对不起,看到标题我还以为是重温“昆山龙哥”事件,昆山龙哥也叫刘海龙
周发发
:
笑死了,录节目的时候海龙老师自己也cue到了昆山龙哥
曼漫慢蔓
曼漫慢蔓
2024.2.07
曾经考研的知识点、参考书目作者… 这么多年过去了,突然给我推送这个…
VIPER
VIPER
2024.2.06
03:10 感谢刘老师的催更 哈哈
42:41 奥卡姆剃刀
John_1kSZ
John_1kSZ
2024.3.18
助纣为虐
BrightLin
BrightLin
2024.2.24
15:27 蓝可儿案
BrightLin
BrightLin
2024.2.24
08:52 十二点三十八
BrightLin
BrightLin
2024.2.24
02:59 哈哈哈哈,一开口就是老听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