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介绍】
在庄子的心中,有一棵繁茂的大树,它独立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逍遥自在、无凭无待。可是这样的“无何有之乡”,真的存在吗?人生在世,有可能逃脱“万物相刃相靡”的枷锁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不是一个过于奢望的理想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几乎只有不断重叠的加法。人被异化为升学考试的机器、加班赚钱的机器,这是抑郁高发的原因之一。有人诉诸宗教、冥想、修行,可是单纯的内心平静,能够给我们真正的答案吗?我们是否有可能用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探寻“无”和“有”的辩证关系?
或许有两个维度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人,理解自身的精神世界。一个是历史与文明经典,通过深入古典世界,可以探寻我们的文化潜意识和底层逻辑构造;另一个是鲜活的、生动的时代问题,在探讨问题的过程当中,看到“当下”和“传统”之间的深刻联系。
【节目主播】
- 雷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喜马拉雅“人文通识100讲”中国史部分主理人,大弈书房联合创始人,多个机构人文课程设计者兼导师。
- Emy:长期在金融行业从事消费投资领域的工作,也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与哲学的爱好者
【Timeline】
02:11 “无何有”之名来自《庄子·逍遥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大树
07:10 年轻人为什么开始热衷于道家文化。“虚室生白”和冥想、内观时的各种体验感受有关联吗
10:20 先秦诸子都有关于道家修行之法的描述:气与炁,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存在复杂的气机感应
14:13 从内心光明到世事洞明,需在觉察的基础上行动和改变,《庄子》中孔子与颜回的小故事
17:2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用知止的方式约束我们纷乱的内心,是非常有力量的生命意志
27:09 然而,冥想这样的向内感知,如何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深度觉察,这一点在逻辑上依然存在缺陷
32:41 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无”,通过体系性的、知识性的学习,探寻通向内心深处的道路,理解真正的“无”
36:20 “孔孟老庄”是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四岳”,他们的思想和学说构成了我们最基本的文化潜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讲美的一面,而要看到其深邃和高明的面向
44:28 庄子的眼泪:庄子不仅是一个逍遥的隐者,他的思想中蕴含着对人、对万物的深刻悲悯,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52:50 老子的孤独:老子的思想中既有帝王南面统御天下的心术,也包含着人认知自我、主宰自我,探寻天道奥秘的追求。
01:03:16 孟子的温情:孟子的精神中蕴含着一种刚正浩大的气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火苗,应当不断培育长养,但要避免揠苗助长。
01:08:32 孔子的幽默:孔子善于自我调侃,也有深刻的历史自觉和文明自觉,他的生命态度为我们示范了一个饱满生动的人格境界。
【背景资料】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现在你有这么大的一棵树,却为它的用处而发愁,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的乡土、广漠的旷野中呢?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上的斋戒。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译文:“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耳目(耳谓聪目谓明,此即人与外界之联系),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道德经》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管子•心术上》:“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意思是有道的君主,他自处的时候好像毫无智慧,他应对事物好像自然契合事物的固有法则,这就是“静因之道”。
《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意思是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 ,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脇。挫针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则 支离 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则 支离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韩炳哲《他者的消失》
【互动方式】
主播微信:RanqingZhao_
合作请添加节目助手微信dayijun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