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7 李杜苏辛: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四维”(下):苏轼、辛弃疾
【本期内容】 这是我们用两期节目讲述四位诗词贤圣的下期节目。这一期我们将聚焦于宋朝两位文学巨匠——苏轼、辛弃疾,探索他们如何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以笔为刀剑,以诗为酒杯,构筑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 苏轼,一个旷达的智者,他为何被认为是一个真挚且真实的人?政治上的挫折未能将他击垮,反而在黄州的田野间,以种地的双手,书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他的“情”字哲学,强调活泼泼的真情与天地生命活力的契合,不仅折射出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一种对传统儒学教育的深刻反思。 辛弃疾,铁血与柔情的化身,他的词作既有沙场秋点兵的豪迈,又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牧歌。他的一生抱有壮志凌云的家国情怀,虽有遗憾但不失豪情。 他们通过作品传达了自己的襟怀志趣、豪情以及对世界的解读。研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有助于理解自身的文化和潜意识,从而帮助我们看清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处境。 【节目主播】 雷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喜马拉雅“人文通识100讲”中国史部分主理人,大弈书房联合创始人,多个机构人文课程设计者兼导师。 Emy:长期在金融行业从事消费投资领域的工作,也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与哲学的爱好者 【Timeline】 02:36 苏轼的多重身份与哲学思想 07:55苏轼政治挫折的分析,及其文学创作的精神 14:24探讨苏轼“情”字哲学与文学贡献 23:06 辛弃疾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文学成就 26:55 辛弃疾对岳飞的追慕,在乱世中保持理想 32:21 辛弃疾的不屈人生态度和归隐情怀 37:51 李杜苏辛对中国心灵思维的影响及雷老师的线上/线下课程 【参考资料及引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才华横溢,诗、文、词、赋无一不精,书法、绘画亦有很高造诣。他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至黄州,后经历多次流放,但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文学创作深刻影响了后世,尤其是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派风格著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他出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山东,早年参与抗金起义,后归附南宋,历任多个官职。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多变,既有激昂豪放的爱国词,也有细腻温婉的抒情小品。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辛弃疾一生未能实现报国之志,晚年退隐田园,其词作中常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他的文学成就与苏轼齐名,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 《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和董传留别》- 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赤壁赋》-举酒欲饮无管弦。 苏轼《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岳飞《满江红》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苏轼曾是坚定的反对者。 苏轼贬谪黄州:苏轼因政治观点与当权者不合,被贬至黄州,这段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乌台诗案:苏轼因诗作被认为吐槽时政,遭御史台官员打压,但最终未被严厉惩处。 辛弃疾南归:辛弃疾原籍山东,后因抗金起义南归南宋,但南宋政府对其身份持怀疑态度。 【互动方式】 主播微信:RanqingZhao_ 视频号:大弈书房 合作请添加节目助手微信dayijun2020
- 06 李杜苏辛: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四维”(上):李白、杜甫
【本期内容】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千年风骚走来,诗词歌赋承载了国人无尽的感怀、情志与哲思。在涓滴汇海中,此间涌现多少动人心魂的浪花!太白举杯问月,藏心魄于大千宇宙;少陵满头风雪,系襟怀与故园山河;东坡踏歌山水,在在处处指点意趣;稼轩挑灯看剑,心心念念充沛豪情。 李、杜、苏、辛无疑是唐诗宋词中岺岭高峰。但他们出自唐宋而超越唐宋;他们名著因诗词,可又何尝仅仅用心于诗词;他们的文章早已融入百姓生活,而他们的生命更需要我们去细细领受! 我们将用两期节目讲述四位诗词贤圣,他们构筑起中国人生命与心灵世界的“四维”,与他们一同游江海、涉山川、听风雨、观星月,且看他们如何用诗词为大地山川赋予灵明精魂?如何把千年万里融铸成不朽篇章?又如何用浊酒与清泪,用歌声与笑语,和你我的当下之思打做一片? 【节目主播】 雷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喜马拉雅“人文通识100讲”中国史部分主理人,大弈书房联合创始人,多个机构人文课程设计者兼导师。 Emy:长期在金融行业从事消费投资领域的工作,也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与哲学的爱好者 【Timeline】 04:01 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的诗对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影响 06:24 李白的文学创作与个性,包括他在《长安三万里》中的形象,以及他的文学创作方法论,特别是《上阳台帖》中表达的文学追求。 14:32 李白的生平与政治理想,包括他的出身、政治抱负和与皇室的潜在联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的诗歌创作。 22:10 李白在唐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他如何通过“干谒”(向权贵推荐自己的方式)进入宫廷,并成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宫廷诗人。 26:55李白晚年与诗歌的传播力 54:05 杜甫的政治理想与王安石的推崇 51:48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对比 【相关资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中国唐朝贞观元年,被誉为“诗仙”。祖籍陇西(今甘肃一带),相传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年时随父迁居四川。李白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得志,晚年因涉及政治斗争而遭放逐,最终在流放途中病逝。李白的诗词成就极高,他的诗作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擅长古风和歌行体。他的诗歌语言雄健,意象壮美,常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表达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权贵的藐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从盛到衰的转变,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杜甫晚年生活贫困,最终在湖南岳阳的一条船上去世。杜甫的诗歌以深沉、严肃、关注现实和人民疾苦著称。他的诗作如《春望》、《登高》、《三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不仅在艺术上精湛,更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历史价值。 李白 -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 《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李白 -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 -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 -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 《清平调》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 -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 -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杜甫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 - 《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互动方式】 主播微信:RanqingZhao_ 视频号:大弈书房 合作请添加节目助手微信dayijun2020
- 05 “王婆说媒”爆火,和北宋学者聊聊古代的开封和宋式美学
【本期内容】 在婚恋观和婚姻模式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当下,“王婆说媒”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形式,却再次引发了我们对婚恋的关注。“王婆说媒”为什么圈粉年轻人?河南默默的向谁提供了千年的情绪价值? 同时千年文明古都——开封也被带火了,从东周时开始开封就成为了诸多朝代的都城,在宋代,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繁华的市场和发达的手工业、商业,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商贾富商聚集于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宋时期留下的精神财富和灵魂馈赠,更是让现代人对宋代美学如痴如醉。而宋式美学的背后不仅仅是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文化,更是在政治变革背后的人心体悟、精神气节和思想意念,是与天道是相连的清澈澄明。精美绝伦的书法、绘画、瓷器的背后,是宋人的文化自觉性,对文化、文明、伦常的建构秩序的思考。 在这一期的节目中,我们一起聊聊“王婆说媒”展现的现代人的婚恋嫁娶观,以及开封这个千年古都的历史变迁和精彩的历史故事,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宋代文化、宋学思想、宋式美学和宋代城市的思考和感悟。 【节目主播】 雷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喜马拉雅“人文通识100讲”中国史部分主理人,大弈书房联合创始人,多个机构人文课程设计者兼导师。 Emy:长期在金融行业从事消费投资领域的工作,也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与哲学的爱好者 【Timeline】 05:08 历史上的“王婆”确有其人,水浒传中为西门庆和潘金莲说媒的人 07:48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一边恐婚,一边冲向开封 10:16 唐僧亲生父母接绣球的民间传说故事 12:23 面对婚姻的反人性,代际干预十分重要,“催婚”不应被污名化 16:40 豫剧也反映了河南民间地域文化的特殊性:爽朗质朴之余又有调皮感 17:45 开封的城市奇观:城下摞着六座城 18:31 开封初名“启封”,是东周时期的重要城镇据点 20:25 魏国定国都为开封,称“大梁”, 24:35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32:28 开封名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精彩典故 42:01 开封成为大宋繁华的都城,繁华市井背后是顶级文人的审美格调、文化氛围 46:38 开封自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后成为通济渠与黄河接通处,是巨大的物流集散地和消费聚集地 48:11 自唐代起城市中心分为军事城市(如长安、洛阳)和消费城市(如扬州、益州、开封) 51:10 从唐到宋,王朝气质发生了转变,唐军事威武,而宋建立在繁华的经济基础上 52:58 宋代美学不是奢靡式的繁华,带有清雅气质,与北方民族所建立政权的审美有巨大不同,更接近中原文化,更易被接受 58:57 宋代美学的核心是深刻的文化哲学思想,在漫长的武力时代之后,我们渴望建立内心的精神秩序 01:05:27 宋代文化与美学是中国版的文艺复兴:把人心从宗教迷中狂拯救出来,是精神性人文主义,对天地、命运、时空拥有深切的感受和反思 【参考资料与延展阅读】 启封: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天开封城南的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的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为启封。到了汉初,著名的汉景帝名字叫做刘启,为避他的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 王贲引黄河水灌大梁城:公元前225年,秦攻魏,围魏都大梁。秦将王贲引鸿沟之水灌大梁城,城破魏亡。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第一篇 信陵君(?—前243年),姬姓,魏氏,名无忌,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国四公子”之一。 窃符救赵:信陵君被派往敌国,与赵国内奸朱亥密谋,得知符印藏于敌将侯赢处。他设法获取侯赢信任,夜晚趁机窃取符印,成功救赵国于危难。 《东京梦华录》:凡十卷,作者为孟元老,是一本描写北宋宣和年间东京汴梁城(现河南省开封市)的社会生活旧事之著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 徐凝 《忆扬州》 汝瓷:宋徽宗梦中见到雨后天空的颜色,非常喜欢,就给烧瓷工匠传下旨意:“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道圣旨难倒了许多工匠,最后由汝州的工匠烧制出来 “暮春者,春服既成”——《论语》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宋 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北宋前期政治家、婉约派词人,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 姜夔(1155年—1209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为江湖诗派《瑞鹤图》是北宋宋徽宗赵佶所作绢本设色画,描绘了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 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画面主要描绘了一位仙人不衫不履的醉态,这种减笔画之风,开创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之先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泼墨写意人物画,是对传统线型经典语言的背离,是墨象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 《太白行吟图》是南宋画家梁楷所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在画面上没有任何背景,只用寥寥数笔画出李白飘飘欲仙,冉冉欲举的形象。 《谿山行旅图》为五代末北宋初画家范宽的作品,以浅淡的色彩作极为精致的构图,明代董其昌评价此画为“宋画第一” “绿满窗前草不除”——周敦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 张载 《横渠语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 04 抬头三尺有神明,中国纷繁的民间信仰背后是什么
【本期内容】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或者说没有“真正的信仰”,什么灵就信什么。传统民间信仰也是一个东拼西凑的“大杂烩”。真是这样的吗?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一个一神教的排他性判断:只有面向至高神的,不加质疑的纯粹的“信”才是真正的信仰。然而,信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的概念,里面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老百姓因为“灵验”而求神拜佛,也会因为“不灵”而毁庙骂像;我们心中既有“抬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也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这看似矛盾的状态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文明史的绵延蕴藉。 在五千年历史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不同的精神主题和信仰形式,通过时间的淘洗,一层层沉淀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世界和潜意识里面,又进一步投射在我们当下此刻的判断和行动当中。 【节目主播】 雷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喜马拉雅“人文通识100讲”中国史部分主理人,大弈书房联合创始人,多个机构人文课程设计者兼导师。 Emy:长期在金融行业从事消费投资领域的工作,也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与哲学的爱好者 【Timeline】 03:25 雷博老师参加潮汕游神的奇妙经历:风雨圣者850年诞辰,顽童信仰 07:53 民间信仰是一种普化信仰,没有发达的神学,包含了原始巫术/仙佛信仰/名贤人物/山精狐鬼 15:09 上古时期的至高神与祖先神信仰:至高神称为“帝”,“上帝”一词的翻译来源于此 20:14 商代的巫史文化,对祖先神的祭祀仿佛与魔鬼的交易,至晚商出现精神困境 25:14 周人意识到天道与人不应是简单的交易关系,天意是不可问的,而是以民心民意的方式体现 26:30 商周之变,是天命观的变革与新信仰模式的建立,是中国的第一次信仰革命 26:56 先秦时期,“天”从人格化的至上神,演变成虚化的“道” 29:25 孔子的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认可“神”的存在,但作用机制是神秘而不可知的 33:26 汉末大乱,豪杰争雄,民间信仰从儒道教转向佛教 37:21 佛教进入中国,第二次信仰革命——佛教从世界观、心性论、伦理观、价值观、美学理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40:34 南北朝时期对佛教的极度推崇是统治者为君权统治寻找神学支撑 43:51 武周时期利用弥勒下生的神佛身份统治人间,为女皇身份的政治合法性做支撑 45:44 玄奘法师取经翻译了佛学理论的拱顶石——唯识理论 49:19 为什么会出现灭佛事件 51:14 唐代出现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重大宗教改革 53:10 佛教东传深深影响了东亚,例如日本的禅宗/天台宗 51:31 中唐开始出现对佛教狂热的反思批评(韩愈因进言唐宪宗攻击佛教,被贬潮州) 58:44 从中唐禅宗出现到北宋程朱理学,是一次及时的/新的信仰革命——在佛教的虚无之海之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 01:04:48 如何理解“为天地立心” 01:08:46 我们心中既有“抬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也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这是一种更加复杂深邃的信仰 01:12:31 藏传佛教成为北方满清民族核心信仰 01:14:29 近代以来中西融合的全球化浪潮,我们的信仰世界受到巨大冲击和重构,进入第四次信仰革命 01:15:53 传统信仰延续的同时,新信仰型态在生发涌现;如何面对虚无是全人类的信仰危机 【参考资料】 - 风雨圣者:孙道者,潮州府揭阳县桃山都孙畔村人,宋乾道九年生(1173),年十二,同兄往城,见人祷雨不玄,谓曰:“祷雨易事,若以我祷,雨至。”人告之府主,主命之祷,即刻降雨,城中水深尺余,时人咸称道者人中仙也。 - 占卜的构成:叙辞(述辞、前辞):记叙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命辞(问辞):命龟之辞,向龟陈述要占问的事情;占辞:记录兆纹情况及所得出的吉凶判断;验辞:占卜后的结果或应验情况。 -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 - 天道无亲,恒与人善。——老子《道德经》 -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辞》 -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 洛水之誓:一指刘秀指洛水发誓,信守诺言,赢得朝野和人民的拥戴;二指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弑君篡位,令人唾弃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鸠摩罗什译) - “灭佛运动”,佛教史 上称之为“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指南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朝武宗李炎,一宗指五代周世宗柴荣。 - 禅宗:六祖惠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乾坤》 -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周敦颐《太极图说》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互动方式】 主播微信:RanqingZhao_ 视频号:大弈书房 合作请添加节目助手微信dayijun2020
- 03 陶渊明、王安石,原来历史上有这么多“淡学”大师
【本期内容】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年轻人的心境似乎变得越来越“淡”,他们依然热爱生活,但随着年龄的成长和社会身份的多元化,他们的精神状态也变得很淡,感情、人生大事对他们而言也淡淡的。以至于“淡学”成了一个显著的时代现象。 从历史上看,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似乎一直在国人性格的底色中,王安石和陶渊明等人注重内心修养和清静的态度尤其体现出这种特质。 古人淡泊的背后是什么?或许是对自己的保全,一种清醒通透的心态,不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拧巴内耗。同时,也意味着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抛弃,对内心成长与修养的重视。淡泊绝不等于麻木,其中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生命力。它蕴含着对社会阶层固化的警惕反思,对于个体而言,也是一种保持独立感的智慧。 在这个疏离的社会中,真正的“淡学”应当是一种中道,是一种在红尘中实现人生抱负的勇气。淡泊与清高并非相悖,或许人生就是一个慢慢变淡的过程,而真正的生活智慧,则是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不媚上、不凌下,多一些温和如水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收获命运的回馈。 【节目主播】 雷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喜马拉雅“人文通识100讲”中国史部分主理人,大弈书房联合创始人,多个机构人文课程设计者兼导师。 Emy:长期在金融行业从事消费投资领域的工作,也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与哲学的爱好者 【Timeline】 02:46 从恶心式上班穿搭想到王安石不洗澡上朝的传闻 03:23 王安石的淡泊事迹:不纳妾,爱读书不纵情声色 08:29 作为学者型政治家/哲学家/经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改革思想与个人生活的相互影响 10:38 王安石是内倾型i人 11:12 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君臣情谊 16:17 王安石晚年的恬淡生活和一则趣事 20:53 王安石的禅宗佛教徒身份与他政治取向的关系 25:29 《庄子》中所写“与人为徒,与古为徒,与天为徒”与国人性格底色中的淡泊颇有关联 28:07 归隐田园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归隐,带有人格理想化 32:31 孔子对隐士的评价:人终究不可与鸟兽为伍 隐居也是返乡的枷锁,真正的“淡学”是中道,不逃避权力与责任,在红尘中实现人生抱负 38:47 过度使用手机耗神,使人失去能量 41:32 通过提供浓烈的向上情绪价值可以获得资源的机会变少了,“淡”是社会固化之后的结果 43:54 从历史来看为什么现代中国人似乎从来不那么擅长表达愤怒应当建立自己的情绪表达武器库 49:52 自古以来的黄老之学和佛道思想对形成淡泊态度有一定影响 51:59 退隐恰恰有可能成为晋升之阶,唐人称为“终南捷径” 52:37 包拯为尽孝谢绝为官,反而成为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 57:26 北宋羌族酋长俞龙珂内附,向朝廷求赐姓“包” 01:01:00 苏轼的词“淡妆浓抹总相宜”用来形容国人的性格非常适合 01:03:14 由“淡”想到中国哲学“空”的重要概念 【参考资料】 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其人格精神中既有政治家的刚健魄力,为人处世也以淡泊、萧散著称。 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二顾茅庐,看到诸葛草庐中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庄子·人间世》:“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 《庄子·大宗师》:“畸于人而侔于天” 陶渊明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论语·宪问》:“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人要学会审时度势,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说什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不该说什么。唯有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译为君子在言语上可以表现得木讷、迟钝,但是在行动上一定要敏捷、勤快。
- 02「跨越时空的她力量」:在历史长河中,看到女性的困境与精神
【节目介绍】 当我们谈论“她力量”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个概念。从《热辣滚烫》到《论语》,从临朝听政的太后到替父从军的木兰,我们将探讨“她力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变迁,理解女性所面临的的种种困境,也探寻其中蕴藏的自由活泼的精神力量。 历史长河中的女性不仅展现了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勇气,更代表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价值求索。她们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女性并非柔弱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无限潜能的。女性的力量也并不取决于社会的束缚或历史的局限,而是源自内心的自由、勇气和坚韧,可以跨越时空迸发出夺目的光芒。 【节目主播】 雷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喜马拉雅“人文通识100讲”中国史部分主理人,大弈书房联合创始人,多个机构人文课程设计者兼导师。 Emy:长期在金融行业从事消费投资领域的工作,也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与哲学的爱好者 【Timeline】 03:46 从《热辣滚烫》聊到论语,努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14:20 历史上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塑造都存在脸谱化 19:54 宗法制度下,家族中的女性长者掌权是“她力量”的一种类型,如武则天、慈禧为代表的女皇,如《红楼梦》里的贾母 23:29 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是较高的,以唐代为典型,女性在文学和政治领域均有所建树 25:48 晚唐五代,社会政治层面出现严重的伦理失序,宋代开始反思并更加强调伦理,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与精神被逐渐压抑 30:17 花木兰:从自由感到家国责任感,再到体味生活真趣过程中的女性魅力 46:42 穆桂英:男性主导的军事和精神防御体系崩塌之后,用虚构女性英雄的方式来期待刚健勇敢 01:05:00 换个角度看成功接班的女性企业家:父子间存在天然的拮抗关系,而女性更加细腻敏锐的性格,更适合做守成之君 经济上的独立很重要,但依然不是完整的、丰盈饱满的“她力量”,因为经济关系依然在“他”的秩序之下。如何探寻建构真正的“她力量”,还需要我们从更深刻的层面去挖掘思考。 【互动方式】 主播微信:RanqingZhao_ 公众号·视频号:大弈书房 合作请添加节目助手微信dayijun2020 【参考资料】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收继婚:旧时婚俗的一种,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父妾作为继承遗产的一部分,往往为嫡子所娶。 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宠妃,姿色美艳,封慧妃,是五代十国时著名的诗人。《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01 “孔孟老庄”为什么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四岳”?
【节目介绍】 在庄子的心中,有一棵繁茂的大树,它独立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逍遥自在、无凭无待。可是这样的“无何有之乡”,真的存在吗?人生在世,有可能逃脱“万物相刃相靡”的枷锁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不是一个过于奢望的理想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几乎只有不断重叠的加法。人被异化为升学考试的机器、加班赚钱的机器,这是抑郁高发的原因之一。有人诉诸宗教、冥想、修行,可是单纯的内心平静,能够给我们真正的答案吗?我们是否有可能用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探寻“无”和“有”的辩证关系? 或许有两个维度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人,理解自身的精神世界。一个是历史与文明经典,通过深入古典世界,可以探寻我们的文化潜意识和底层逻辑构造;另一个是鲜活的、生动的时代问题,在探讨问题的过程当中,看到“当下”和“传统”之间的深刻联系。 【节目主播】 * 雷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项目负责人,喜马拉雅“人文通识100讲”中国史部分主理人,大弈书房联合创始人,多个机构人文课程设计者兼导师。 * Emy:长期在金融行业从事消费投资领域的工作,也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与哲学的爱好者 【Timeline】 02:11 “无何有”之名来自《庄子·逍遥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大树 07:10 年轻人为什么开始热衷于道家文化。“虚室生白”和冥想、内观时的各种体验感受有关联吗 10:20 先秦诸子都有关于道家修行之法的描述:气与炁,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存在复杂的气机感应 14:13 从内心光明到世事洞明,需在觉察的基础上行动和改变,《庄子》中孔子与颜回的小故事 17:2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用知止的方式约束我们纷乱的内心,是非常有力量的生命意志 27:09 然而,冥想这样的向内感知,如何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深度觉察,这一点在逻辑上依然存在缺陷 32:41 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无”,通过体系性的、知识性的学习,探寻通向内心深处的道路,理解真正的“无” 36:20 “孔孟老庄”是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四岳”,他们的思想和学说构成了我们最基本的文化潜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讲美的一面,而要看到其深邃和高明的面向 44:28 庄子的眼泪:庄子不仅是一个逍遥的隐者,他的思想中蕴含着对人、对万物的深刻悲悯,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52:50 老子的孤独:老子的思想中既有帝王南面统御天下的心术,也包含着人认知自我、主宰自我,探寻天道奥秘的追求。 01:03:16 孟子的温情:孟子的精神中蕴含着一种刚正浩大的气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火苗,应当不断培育长养,但要避免揠苗助长。 01:08:32 孔子的幽默:孔子善于自我调侃,也有深刻的历史自觉和文明自觉,他的生命态度为我们示范了一个饱满生动的人格境界。 【背景资料】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现在你有这么大的一棵树,却为它的用处而发愁,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的乡土、广漠的旷野中呢?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上的斋戒。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译文:“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耳目(耳谓聪目谓明,此即人与外界之联系),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道德经》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管子•心术上》:“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意思是有道的君主,他自处的时候好像毫无智慧,他应对事物好像自然契合事物的固有法则,这就是“静因之道”。 《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意思是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 ,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脇。挫针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则 支离 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则 支离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韩炳哲《他者的消失》 【互动方式】 主播微信:RanqingZhao_ 合作请添加节目助手微信dayijun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