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期与「读库立体声」的串台,主要是和我们的好朋友东东枪聊一聊他捣鼓了很久的一个新项目——一套面向年轻群体的「读库生鲜」系列Mook。
在书籍式微的时代,为何还要做这样一套Mook。
在「读库生鲜」的发布会上,东东枪说,希望这套Mook可以给年轻人打开很多世界的门缝儿。
而我们在聊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多希望我们在更年轻的时候,有这样一套书,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世界的多样性,从别人的全世界门口疯狂溜过。
祝大家阅读愉快!
Timeline:
08:15 书,不应该按年龄来划分读者
13:18 如果一个年轻人注定一年只能读一本书
18:49 认识一些有意思的人,体验一些有意思的活法
21:33 世界这么大,孩子们得看看
24:43 “作为家长,我担心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30:00 一个人是怎么做成一件事的?
32:31 “咱们那会儿是缺乏认知,现在的孩子是顺理成章。”
36:53 做年轻人精神世界里的复合维生素
47:08 “作为写东西的人,我从前多少是有点轻视编辑工作的。”
62:33 送给那些特立独行的年轻人,送给那些茫然无措的父母
本期书目:《读库生鲜》,读库出品,新星出版社,双月刊。
主播:东东枪 & 萌美 & 废废
加入听友群请加vx:lichangbuming
合作请联系:lichangbuming
回答这三个问题,要把相对抽象的观察结果,逐渐变成具体的经验。比如我说因为缓存的速度比硬存快,可以让手机更流畅,那进一步的提问就可以是为什么加速计算会和存储有关。然后一层层讲到计算机最开始的结构设计,才算彻底答完。
然而这中间有太多“推导步骤”,一个正常人很难通过对自己手机的观察,琢磨出冯诺依曼架构。可要是必须知道这么多细节才能使用手机,那人类知识包袱对个体而言也过于沉重了。
要减轻负担,可以把一套好用的方法模块化,大家看见模块知道怎么用,但模块内部就是个黑盒,我玩蓝翔模拟器,游戏遇到变速箱故障也都是直接换件,压根不想为难我。
另一方面是对“涌现”的理解。一套复杂的社会规则,在初期可能只是几条很简单的约定。比如南美草原上,蚁群遇到大火挡住回巢的去路时,会以几万只一团的规模形成一个大球,然后往火堆里滚过去,滚上几十米后绕过火舌,剩下的蚂蚁就能回窝了。很多人感叹这种牺牲小我、成就集体的行为,可单只蚂蚁的智力水平是相当低的,蚂蚁到底遵循了哪些简单规则才展现出如此丰富高级的秩序?
延伸一下,道德伦理的更替、国家的演变、观念的传播都是遵循哪些规则呢?即便亲身经历者也很难说清,何况是生下来就面对如此复杂情况的Z世代。
这段强推朋友们体验下“生命游戏”,评论区不敢放链接,但不难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