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示
無相而形,充十虛而方廣;無心而應,遍剎海而不煩。
舉一明三,目機銖兩,直得棒如雨點,喝似雷奔,也未當得向上人行履在。
且道,作麼生是向上人事?試舉。
舉
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雖然不是屋裏人,也有些子香氣。雙劍倚空飛,賴是不問。)
世尊良久。(莫謗世尊,其聲如雷。坐者立者,皆動他不得。)
外道讚歎云:“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伶俐漢一撥便轉,盤裏明珠。)
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不妨令人疑著。也要大家知。錮鐪著生鐵。)
佛云:“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且道,喚什麼作鞭影?打一拂子。棒頭有眼,明如日,要識真金,火裏看。拾得口喫飯。)
評唱
此事若在言句上,三乘十二分教,豈是無言句?
或道無言便是,又何消祖師西來作什麼?
只如從上來,許多公案,畢竟如何見其下落?
這一則公案,話會者不少。
有的喚作良久,有的喚作據坐,有的喚作默然不對,且喜沒交涉,幾曾摸索得著來。
此事其實不在言句上,亦不離言句中。
若稍有擬議,則千里萬里去也。
看他外道省悟後,方知亦不在此,亦不在彼,亦不在是,亦不在不是。
且道,是個什麼?
天衣懷和尚頌云:“維摩不默不良久,據坐商量成過咎。吹毛匣裏冷光寒,外道天魔皆拱手。”
百丈常和尚參法眼,眼令看此話。
法眼一日問:“爾看什麼因緣?”常云:“外道問佛話。”
眼云:“爾試舉看。”常擬開口。眼云:“住住。爾擬向良久處會那?”常於言下,忽然大悟。
後示眾云:“百丈有三訣,吃茶珍重歇。擬議更思量,知君猶未徹。”
翠巖真點胸拈云:“六合九有,青黃赤白,一一交羅。”
外道會四維陀典,自云我是一切智人,在處索人論議。
他致問端,要坐斷釋迦老子舌頭。
世尊不費纖毫氣力,他便省去,讚嘆云:“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
且道,作麼生是大慈大悲處?
世尊只眼通三世,外道雙眸貫五天。
溈山真如拈云:“外道懷藏至寶,世尊親為高提。森羅顯現,萬象歷然。”
且畢竟外道悟個什麼?
如趁狗逼墻,至極則無路處,他須回來,便乃活潑潑地。
若計較是非,一時放下,情盡見除,自然徹底分明。
外道去後,阿難問佛云:“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云:“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後來諸方便道:“又被風吹別調中。”
又云:“龍頭蛇尾。”
什麼處是世尊鞭影?什麼處是見鞭影處?
雪竇云:“邪正不分,過由鞭影。”
真如云:“阿難金鐘再擊,四眾共聞。”
雖然如是,大似二龍爭珠,長他智者威獰。
雪竇頌云。
頌
機輪曾未轉,(在這裏,果然不動一絲毫。)
轉必兩頭走。(不落有,必落無,不東則西。左眼半斤,右眼八兩。)
明鏡忽臨臺,(還見釋迦老子麼?一撥便轉。破也,破也。敗也,敗也。)
當下分妍醜。(盡大地是箇解脫門。好與三十棒。還見釋迦老子麼?)
妍醜分兮,迷雲開,(放一線道。許爾有箇轉身處。爭奈只是箇外道。)
慈門何處生塵埃?(遍界不曾藏。退後,退後。達磨來也。)
因思良馬窺鞭影,(我有拄杖子,不消爾與我。且道,什麼處是鞭影處?什麼處是良馬處?)
千里、追風喚得回。(騎佛殿出三門去也。轉身即錯。放過即不可。便打。)
喚得回,鳴指三下。(前不搆村,後不迭店。拗折拄杖子。向什麼處去?雪竇雷聲甚大,雨點全無。)
評唱
“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機乃千聖靈機,輪是從本已來,諸人命脈。
不見古人道:“千聖靈機不易親,龍生龍子莫因循。趙州奪得連城璧,秦主相如總喪身。”
外道卻是把得住,作得主,未嘗動著。
何故他道“不問有言,不問無言”,豈不是全機處?
世尊會看風使帆,應病與藥,所以良久。
全機提起,外道全體會去。
機輪便阿轆轆地轉,亦不轉向有,亦不轉向無。
不落得失,不拘凡聖,二邊一時坐斷。
世尊才良久,他便禮拜。
如今人多落在無,不然落在有,只管在有無處兩頭走。
雪竇道:“明鏡忽臨臺,當下分妍醜。”這個不曾動著,只消個良久,如明鏡臨臺相似,萬象不能逃其形質。
外道云:“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
且道,是什麼處是外道入處?
到這裏,須是個個自參自究,自悟自會始得。
便於一切處,行住坐臥,不問高低,一時現成,更不移易一絲毫。
才作計較,有一絲毫道理,即礙塞殺人,更無入作分也。
後面頌“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當下忽然分妍醜。
“妍醜分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盡大地是世尊大慈大悲門戶。
爾若透得,不消一捏,此亦是放開的門戶。
不見世尊,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因思良馬窺鞭影,千里追風喚得回”,追風之馬見鞭影而便過,千里教回即回。
雪竇意賞他道若得俊流,方可一撥便轉,一喚便回。
若喚得回,便鳴指三下。
且道,是點破?是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