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情结,像悬浮的幽灵,这么多年一直在国人的头顶飘着,第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老师一起聊聊“诺奖”与中国的接触史的几个片段,看看这个情结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又经历过怎样的变化?
【时间轴】
- 2:2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访华,在上海被冻坏
- 3:13 莫言之后,诺奖在国内再未掀起讨论热潮
- 7:06 中国对诺奖的想象与评价 /站在中国的角度想象诺奖
- 9:22 致泰戈尔的信:徐志摩发出的访华邀请
无论是东方的或是西方的作家,后来没有一个像你这样在我们年轻的国家的国人心中引起那么广泛真挚的兴趣,也没有几个作家括号,连我们古代的圣贤也不例外,像你这样把生气勃勃和浩瀚无边的鼓舞力量给了我们你的影响,使人想到春回大地的光景,忽而而临的也是光明璀璨的。——《致泰戈尔》

- 13:55 卷入新文化运动复杂矛盾的身不由己
- 17:22 鲁迅的“骂杀”与“捧杀”与泰戈尔访华
- 20:05 诺贝尔文学奖在民国还不具备世界性的影响力
- 20:50 萧伯纳与泰戈尔,广义上说都是社会主义者
- 23:45 相较于诺奖,如何在那个时代看到这个人更重要
- 24:38 激进的中国1930年代与温和的萧伯纳
- 26:15 “松竹梅”三友: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

- 26:36 梁实秋对鲁迅身高的“人身攻击”
- 30:29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发出“到中国来看看”的邀请
- 32:17 革命的同路人
- 34:58 在“萨特的世纪”,中国对他的介绍忽略了他的哲学
- 37:26 共和国前30年来到中国的西方知识分子们
- 39:46 波伏瓦与丁玲的相识与重逢
- 40:28 罗兰·巴特中国日记中记录的秦腔
- 42:39 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 45:52 陈映真“不朽的冠冕”与中国台湾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 46:49 版权与“伯尔尼公约”与诺奖文学奖全集的推出
注:《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是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1886年9月9日制定于瑞士伯尔尼。1992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该公约成员国。
- 50:28 中国最早的一套诺奖丛书
- 53:35 中国人看待世界文学的文学标准
- 54:28 八十年代初的“手抄本”与外国文化“进口”的方式
- 1:00:00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 1:05:53一些没有获诺奖但在中国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家
- 1:08:56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 1:09:41莫言的小说为什么可以在同时代人中取得突破?
- 1:17:26 “第五代导演”的登场与被批判的东方人的“东方主义”
- 1:18:14 网飞对《三体》的魔改
- 1:19:23 莫言之后想要获得诺奖的“成功学”总结
- 1:21:36 第一届诺奖为什么没有颁给托尔斯泰?
- 1:23:15诺奖在今天为什么没有那么“香”了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