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刘擎老师发布过一个令我们不安的预言:“现在的五年级学生,到高考的时候,现在的高考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在一个人机共存、人机合作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你要胜过机器能做的那部分……在基于已经有的知识之上,提出更有意思的问题。而这些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当中非常边缘化的一面。”
在这种预见下,我们该学什么,该怎么学?
相对于职业身份,呼兰的真身是一个跨界学习者。他从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精算专业,到回国创业互联网公司,再到拿下《脱口秀大会》总冠军,连续切换人生的原因是能切入知识系统的核心,通过精准的练习,迅速成为高手。
呼兰当初的创业伙伴林奇涵老师也是位学习高手,在联合创办了国内头部K12教育品牌“海风教育”之后,又回到复旦大学读博士,依旧在用学习面对世界和人生的变数。
刘帅正在创立自己的一家小而美、高而精的学习机构千高原工作室,与国内一流的学者合作,为精英学习者提供定制学习服务。
在上海,我们请来了这三位知识服务业同行,严肃地聊一聊未来的学习问题:
他们怎么看待今天的教育?
他们怎么做知识服务?
当知识版图面临颠覆,聪明人会学什么?
他们怎么处理未来的人机共存问题?
请注意,这场探讨中的呼兰是严肃的,因为《大望局》的预算不足以让他出梗。
👬🏻本期嘉宾
呼兰,脱口秀演员、编剧
林奇涵,海风教育联合创始人
刘帅,学习机构《千高原工作室》主理人
🎧时间轴
02:50 呼兰最近在学哪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08:25 听听林奇涵老师学美声的经历
14:17 刘帅老师聊学跑步和学英语的区别
20:00 K12从业者如何看待教育问题?
24:30 终于知道呼兰曾经的职业经历了
26:23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7:58 “穷人学文,富人学武”是为啥?
30:50 谈谈成年人的学习
46:05 呼兰的学习方法
48:30 重要的是“进步感”
52:32 林奇涵老师的学习经历
58:44 呼兰使用AI学习的方法
01:03:10 进行一些激烈的讨论,听听他们如何看待AI?
01:12:50 假如AI写出了《潦草》,作者贾行家会怎么想?
01:22:37 给同行学习者们的留言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剪辑:子涵
设计支持:草地
在AI快速发展的时代还要不要保持学习,我的看法是一定要的。 毕竟我们最初对AI对机器人的幻想是AI来劈柴喂马,我们诗酒趁年华。
我个人其实是会好奇的,像我们00后这一代,不好好读书就会吃不上饭这种紧迫感倒是没有了,毕竟还有70 80后的父母在后面撑着做底气。那当学习的功利性目的性没有那么强、互联网时代学习的成本大大降低后,去学想学的东西、做想做的事情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难道?不过能说出这种话,可能是因为我已经是幸运的那一个了吧。
林老师学了美声后能听懂意大利歌的那种经历我也有过,前段时间才在朋友圈发了说 “学架子鼓后虽然打还是不会打,但听歌就慢慢会对编曲、乐器的演奏、歌者的技巧、歌曲的情感有更细致的感知,常常会因为听到很精妙的演奏心口就充斥着很澎湃的情绪然后飙泪 好听到哭是真实存在的🥺 如今听音乐,对我来说像多开了一层锐化。”
学的东西杂了多了之后,会从一个新视角看到崭新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感官世界,观看或品读文艺作品时也能跟创作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些,对世界的感知度更高了。这与读书上好大学好就业高薪资无关 ,跟幸福感有关。眼里能看见更多的东西,看到更细的东西,像苏轼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样,眼里看见的世界变大了,自我也会变小,装进来的东西也会更多。 也才更容易达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而且像我们这种要出创意、做策划的广告专业的“创作者”来说,交叉学科、杂乱的知识反而是有利于创作的。观察、求证、积累、感知、共情、创作。
再像刘老师说的那样,功成名就之后,更关注的是与自我相处这个课题。我觉得一个空掉的人是很难有一个自洽的自我的,都根本不知道该去哪个地方找自我。那学习就是去填补“空洞”的最优办法。不管是学什么,只要在学,在跟世界交手,在探索世界,这个过程里都可以映射出一个“自我”,或者再唯心一点去说,世界本身就是自我的映射。
我练跆拳道一开始压筋怎么都压不下去,后来教练告诉我不要跟你的身体去做对抗,要跟身体做朋友。我觉得这句话就很有意思,就跟林老师学美声时的“气息指哪打哪”,刘老师说跑步时要“专注”。要是不学不听不好奇这些领域,我根本没有办法想象原来跑步需要专注🙂 不过学播音的时候,老师当时也有提胸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这些东西,也很有意思。
最后就是, AI读“十年年生死两茫茫”会落泪吗?AI看“一蓑烟雨任平生”会感到畅快和洒脱吗?我觉得如果“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是ai写的的话,不会让我这么受触动,它写出来的圆可能真的只是因为太阳本身是圆的,没有被风干扰的烟是直的。也大概讲不出今晚的月色真美啊这样的话吧。
而且大概它闻榴莲会应该是臭的🥺 毕竟它吃不到(b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