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7.池晓:父亲节,我们能为父亲做点什么?
6月15日是2025年的父亲节, 有人说父亲节来自美国,也有人说中国早已有之, 但近些年,父亲节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传统。 这个父亲节, 青年教育家、好奇学习社区创始人池晓老师 将我们回顾与父亲相处的点滴记忆 讨论一位好父亲应该具有哪些特质 推荐看过的好书与经典电影 分享如何陪孩子成长的方法。 你的父亲曾留给你什么独特记忆呢? 请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 👬本期嘉宾 池晓,好奇学习社区创始人、青年教育家 邓一丁,得到听书作者,池晓老师主编 哈希,得到听书作者 裴鹏程,得到听书作者、大望局播客主理人 🎧时间轴 00:03:08 父亲节的真实来历竟是因为父亲达到了和母亲一样的标准 00:05:00 中国人有其实有自己的“父亲节” 00:10:13 池晓老师自己心目中想达成的完美父亲 00:17:18 哈希老师和邓老师聊自己父亲的优秀特质 00:23:27 邓老师上北大,竟是因为邓爸爸带邓老师玩出来的 00:29:17 池晓老师讲家长对待小孩子玩pad的界限感 00:34:27 绘本类书籍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00:47:41 其实成为父亲可以不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 00:53:38 裴老师有属于自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 01:00:50 各位老师分享自己给父亲过父亲节的独特方式 01:12:39 最后希望父母爱自己,祝天下最好的父亲们父亲节快乐 📚补充说明 谷川俊太郎:日本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翻译家。毕业于东京都立丰多摩高校。是当今国际诗坛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生命”、“生活”和“人性”是谷川俊太郎抒写的主题。他的诗作,语言简练、干净、纯粹,尤其是近年的禅意与空灵,透出一种感性的东方智慧。 《今天的我们如何做父亲》: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合集,强调尊重孩子、言传身教,培养出“一门三院士”的精英家庭。 《园丁与木匠》:美国顶级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著作,书中核心提出父母应像“园丁”一样提供成长环境,而非像“木匠”一样塑造孩子,倡导自由探索的教育方式。 《何以为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迈克尔·戴蒙德父子关系研究总结,深刻探讨父子关系,认为父亲应全心投入孩子成长,成为连接孩子与世界的桥梁。 池晓老师推荐家庭亲子必看的影像清单: 电影: 《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偷自行车的人》、《另一种教育》、《我是山姆》《七号房的礼物》、《天伦之旅》、《大鱼》(蒂姆·波顿导演版本) 剧集: 《This is Us》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作品: 《父亲的葬礼》 ❤️本期海报 - 制作团队 - 节目制作 雪彤 设计 马草地 - 互动方式 🍠小红书:大望局 商务联系:WX: weixutong | Email:weixuetong@luojilab.com
- 66.周晓枫:长大就意味着丧失想象力吗?
刚刚过去的儿童节,这也是属于你的节日。 我们请回当代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周晓枫老师。 童年的成年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成长的代价是用想象力换取真实性? 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与成人的关系是什么? AI时代,如何保持思想的活跃与独立? 作为散文家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周晓枫老师带来了她的作品和思考。 👬本期嘉宾 周晓枫,儿童文学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裴鹏程,得到听书作者、大望局播客主理人 🎧时间轴 00:01:29 大望局的老朋友周晓枫老师的“新身份” 00:02:37 周晓枫老师介绍新书同时为大家送上儿童节礼物 00:07:47 名字反映了角色的灵魂,晓枫老师独家的起名哲学 00:13:39 两位老师分享探讨《小酒窝》里的精彩桥段 00:19:51 晓枫老师讲写作的精彩主要在于细节 00:40:08 晓枫老师谈儿童文学的价值和受众 01:06:12 晓枫老师讲人的成长就是无限接受自己的过程 📚补充说明 1. 严文井:中国现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虽然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年轻一代或非文学专业读者来说,其名字和作品(如《“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可能不如安徒生、格林童话那样广为人知。 2. 《下次开船港》:严文井创作的一部富有哲理的中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名叫唐小西的男孩因为总是说“下次”而被灰老鼠带到“下次开船港”的经历,探讨了时间、责任和生命的意义。 3. 罗伯特·麦克法伦:英国当代著名的自然作家、评论家。周晓枫引用的关于橡树生命阶段的哲思,很可能出自他的代表作《心向群山》或《古道》等著作。 4. 树木哲思:罗伯特·麦克法伦的代表性思考,表示树木漫长生命历程带来的“宝贵而令人不安的知识”,对于不熟悉自然文学或生态哲学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富有深度但相对陌生的观点。 ❤️本期海报 - 制作团队 - 节目制作 雪彤 设计 马草地 - 互动方式 🍠小红书:大望局 商务联系:WX: weixutong | Email:weixuetong@luojilab.com
- 65.《我有病,我装的》:生病正让人上瘾?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编造谎话,常以匪夷所思的悲惨故事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同情,甚至利用精心设计的骗局获取利益。这就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口中的装病患者。 “装病”是一个从轻到重的心理光谱。也可以根据是否有明显外部获益,分为“诈病”和“做作性障碍”两类,其中“做作性障碍”又以情绪或暴力施加的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分为“孟乔森综合征”与“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刚刚过去的“525”心理健康日,我们和两位心理咨询师一起解开装病背后的心理谜团。 👬本期嘉宾 盛文哲,朴生心理创始人、心理咨询师、译者 林颖,朴生心理创始人、心理咨询师、译者 🎧时间轴 00:01:06 现在人的病都是怎么装的? 00:07:32 装病和职级一样也有级别区分 00:17:16 做作到极致引发的孟乔森综合征到底是什么意思? 00:32:12 10种人格障碍(回避型、表演型、偏执型、边缘型等)大科普 00:37:27 医学界对于精神类疾病诊断的“高标准,严要求” 00:42:54 孩子不想上学,大人不想上班在心理层面如何纾解? 00:48:00 裴妈妈妙解裴老师的装病小伎俩 00:53:34 孟乔森综合征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现,也很难心理干预 01:03:03 当代人如何理性的看待自己“病态”的负面情绪 01:16:03 盛文哲、林颖老师的私藏心理类书单 01:23:39 戒掉自己的“瘾”最重要的是先接纳再矫正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64.傅光明、贾行家:莎士比亚的当代读法
欣赏任何一种由莎剧文本改编的艺术形式,远不等于读懂了真正的莎士比亚。 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的记忆,多是上世纪朱生豪先生、梁实秋先生的版本。 语言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莎翁译本。 21世纪,翻译家傅光明教授,用当代的语言新译了莎士比亚。 他为这个大工程列了三条标准: 第一,语言随时代而改变。新译本力求做到符合当下阅读习惯,为读者朋友带来顺畅阅读的愉悦感。 第二,每个译本不少于三百条注释,参照不同版本,让舞台提示等信息尽可能完整、准确。 第三,每译完一部莎剧,专写一篇数万字的、专业性的长篇导读,期待能为读者拓宽视野做些努力。 语言在变,译作在变,阅读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 这次,傅光明教授做客大望局,将和贾行家、裴鹏程、朱步冲一起探讨,莎士比亚的当代读法。 👬本期嘉宾 傅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新版《莎士比亚》译者 贾行家,得到总编辑、作家 裴鹏程,得到听书作者、大望局播客主理人 朱步冲,得到听书作者、“北京大望路最懂莎剧的人” 🎧时间轴 00:04:28 傅光明老师的大工程,重译莎翁巨著因何缘起 00:10:00 傅老师困难重重的新翻译莎士比亚著作之路 00:31:12 莎士比亚和老舍竟然有这么多惊人的相似经历 00:39:27 近代历史的各大学者对待外文著作翻译的同与不同 00:46:11 翻译能力的上限其实是母语的表达能力 00:57:10 作家的创作往往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1:33:31 “生存还是毁灭”这句话竟然一直被翻译错了?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63.《逝去的盛景》:宋,离我们最近的时代
今天邀请三位嘉宾,共读《逝去的盛景》。 这是一部通过宋代窥探古代治乱循环和世界历史演进的“野心之作”。 嘉宾们是三位读书人、三位资深媒体人,更是三位挚友。 你能在今天的节目中听到 属于读书人的对信息的捕捉力, 属于媒体人的对问题的判断力, 属于挚友间的对节奏的默契感。 👬本期嘉宾 陈季冰,历史学者、资深媒体人 何刚,财经专家 庄秋水,作家、制作人 🎧时间轴 00:00:20 陈季冰、何刚、庄秋水三位老师多年深厚的老友情谊 00:01:59 陈季冰老师揭示《逝去的盛景》的创造背景 00:04:20 宋朝的繁华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 00:09:27 几位老师列举宋朝的商农高超的专业化程度 00:24:33 繁华背后的阴暗,宋朝经济繁荣与利弊分析 00:32:24 军事能力强的宋朝为何频频打败仗 00:49:08 商业税为何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兴衰 01:28:37 宋朝现代化进程中的“绊脚石”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62. 刘悦笛:青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青年节, 三位年轻人登门拜访一位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美学家、生活家。 “青年” 像枚双面硬币:一面刻着迷茫的问号,一面印着试错的特权。 哪个时代的青年最幸福? 东西方青年的困顿有何不同? 什么方法能让青年人活得更自洽? 请听这期,由一位哲学家、两只美短喵、三个青年人一起录制的长谈。 👬本期嘉宾 刘悦笛,“生活美学”倡导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时间轴 刘悦笛老师趣味定义“新青年” 00:03:53 现在的青年面容小,心态老 00:07:06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老了” 00:12:53 35岁困境往往代表了标准化和社会的成熟 00:18:56 刘悦笛老师说不存在什么人生导师,只有自己可以启发自己 00:24:23 百年前的《新青年》走到现代是什么样子 00:29:58 生活美学对于现代青年的意义 00:35:56 邓老师觉得自己25岁之后没有“资格”进入爱情 00:43:09 被商品化裹挟的青年人出路在哪里 00:49:22 和西方亚文化不同,中国青年有属于自己文化的“根” 00:58:01 中国古代过分早熟,长者的建议往往都是来自自己的惋惜 01:06:48 神童未必真的神,人生是一段曲线,智商不能决定一切 01:12:44 大开脑洞的未来AI发展,如果AI真有了情感世界会怎样 01:19:17 李泽厚老师讲情本体与西方的理性哲学的对抗 01:25:39 中国的哲学根基其实来自孙子兵法,但现在的青年人更喜欢”叛逆”的尼采 01:29:50 刘悦笛和李泽厚老师都认为美学是中国人的第一哲学 01:36:11 维特根斯坦: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61. 刘雪峰:AI时代,用数学思维点亮人生
他是科学家:2023、2024连续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他是高校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 他是科普作家:著有《心中有数》《生活不是掷骰子》,品质高、销量好; 他更是不断闯关的“斜杠青年”:本科在北理学习自动控制;硕士阶段研究导航制导,曾在国家航天部工作,参加过神三、神四发射工作;他拿到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航天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香港从事桥梁健康检测工作,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 而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写作与分享。 无论是他的故事、他的思想,还是他的作品,都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本期嘉宾 刘雪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聘副教授,《心中有数》系列作品作者。 🎧时间轴 00:01:52 雪峰老师详细介绍分布式计算 00:03:58 北航名师雪峰老师课程一座难求 00:07:28 雪峰老师父亲手术决策背后的贝叶斯思想 00:14:00 裴老师借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哲学谈音乐作曲逻辑 00:19:11 古人军事上的运筹帷幄往往全都来自数学的智慧 00:23:42 雪峰老师谈与数学的缘分和自己传授数学的态度 00:32:21 华罗庚的精神及做事标准对雪峰老师的影响 00:40:31 大家探讨数学学习的意义和那些有趣的数学应用题 00:49:52 大模型时代人更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变成专家 00:55:49 大模型时代没有所谓风口,未来大家要做“梳字型”人才 01:04:08 AI时代获取知识容易了,但更要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审美能力 01:16:18 裴老师催稿雪峰老师,期待新书《心中有数2》快快出版 01:20:25 小彩蛋,刘雪峰老师剧透第二季名家讲书书单 01:24:58 雪峰老师和神舟飞船的缘分 01:31:05 雪峰老师后续的写作计划和对孩子的期望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60. 谭伯牛:曾国藩与开挂的湖南人
《战天京》是一本被写在【得到】公司发展大事记上的书。 10年前,罗振宇在《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借这本书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征程。 10年后,《战天京》的作者谭伯牛老师,带着他的新作《天京之围》重返得到。 谭伯牛,他是一位湖南人,一位写作者,一位历史研究者,一位活在当下的现代人。 👬本期嘉宾 谭伯牛,历史研究者、文史作家,《战天京》《天京之围》作者 朱步冲,历史研究者,得到听书专职作者 🎧时间轴 00:01:35 谭伯牛笔名的来历 00:03:30 谭老师的《战天京》成就了现在的【得到】 00:06:12 “霸得蛮,耐得烦”,这些被人们“误解”的湖南人 00:11:34 大城市的人很难出现“英雄”,富裕和奋斗往往不能兼得 00:13:11 湖南曾被称为“小日本”? 00:15:42 屈原并不是湘楚文化的代表,湖湘文化如何界定 00:28:38 “完人”曾国藩是如何在动荡局势中站稳脚跟 00:38:42 虽为权臣,但得“文”者,更得名望 00:45:33 看历史作品不是看“真实的历史”,而是看作者的风格 00:52:00 假如再给太平天国一次机会,他能赢吗? 01:00:15 国外学者著作《天国之秋》 带来的全新视角 01:22:30 AI对历史研究的没有帮助,可能还是“帮倒忙” 01:35:02 谭伯牛老师未来的创作计划 📖补充说明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博客中的相关历史内容,有一些播客中提及的专业词条解释如下: * 冉耕:字伯牛,春秋末期学者,孔子弟子之一,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名列“孔门十哲”。 *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 普鲁士和德意志:德意志统一前,勃兰登堡-普鲁士和奥地利同为同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最强大的两个邦国,是当时欧洲列强之一,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取得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外的德意志,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 萨摩和长州:日本近代明治维新运动中倒幕派的主要力量。分别是:长州藩、 萨摩藩、 肥前藩 、土佐藩,其中“长州势力”与“萨摩势力”之间的龃龉犹如连绵不绝的细雨,渗透至日本政治、军事、官僚及财经等各个领域,尤其是日本军部内部,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几乎皆可溯源于此二者的恩怨纠葛,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 黄中宪: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曾任出版社丛书主编、网络媒体国际新闻编译,现专职笔译。主要译作有:《维梅尔的帽子》《哈布斯堡的灭亡》《天国之秋》等。 *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俄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罗斯与英国、法国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是拿破仑战争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撒丁王国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 * 巴夏里:斯密斯·巴夏礼(Parkes,Harry Smith1828-1885),英国外交官,英格兰斯塔福德郡人。1828年生,因贫困无依,来中国投靠两个早已来华的姐姐。先在澳门学习汉语,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任璞鼎查的秘书兼翻译,曾参加攻占镇江的战役;后充当英国全权代表,第一任港督璞鼎查随员。1854年升任英驻厦门领事,1856年代理广州领事。 * 白齐文:男,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人,清廷外籍雇佣军洋枪队的第二任首领,活跃于中国的晚清战场,曾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后投奔太平军,帮助太平军对抗清政府。后因被清廷拘捕于厦门,在被押往苏州途中被李鸿章下令溺杀,时年29岁。 * 戈登洋枪队:1862年,一支由外国人组成抗击太平天国的雇佣军。后更名为“常胜军”1864年解散。最初首领为美国人华尔,华尔战死后由美国人白齐文继任,白齐文因吴煦事件转投太平军,被杀。最终由英国人戈登继任,故称为戈登洋枪队 * 罗伯特·赫德:英国政治家;1854年来到中国,1861年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1911年死于英国白金汉郡,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太保;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1861年-1911年),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著有《中国论集》等。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59. 见面聊聊 | 当你旅行,为了偶遇,还是重逢?
阳春三月,正是一年踏春时。 听书作者裴鹏程、陈章鱼、邓一丁邀请“大望局”的听友们一起聊了聊“春日旅行趣事”。 这是一次近乎跑题的录制,却因此有了诸多意外收获。 旅行,可以不只是旅行,它是关于故乡的追寻、日常的回味、远方的遥望,还有对生命和死亡的凝视,对教育与陪伴的体验。 余光中说,如果我有九条命,其中一条便属于旅行。 👬本期嘉宾 大望局老友 陈章鱼,章鱼书场主理人 邓一丁,得到听书品牌解读人 🎧时间轴 00:01:08 清明节习俗的由来 00:10:50 章鱼老师及时“刹车” 越聊越嗨的丧葬文化 00:12:22 裴老师的“疯狂”的博物馆之行 00:15:20 章鱼老师推荐家乡美食 00:16:51 邓老师为裴老师的乌鲁木齐之旅感到痛惜 00:18:46 邓老师分享一个人旅游的“快乐” 00:21:29 裴老师“蓄须明志” ,怒拔抽油烟机风管 00:23:32 大望局老友推荐天津美食,邓老师喊话文旅局 00:25:25 裴老师谈春日赏颐和园的桃花 00:29:30 邓老师一个人浪漫的里斯本之旅 00:33:30 大望局老友分享自己一个人旅行的惬意时光 00:36:28 裴老师重走孔子路时的奇妙趣事 00:39:50 裴老师谈自己逛博物馆的“强准备” 00:43:48 章鱼老师的在旅行中的偶遇和重逢 00:51:11 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四季交替更加美好, 00:54:22 旅行的意义就是和这个世界更好的接触 00:56:53 邓老师离奇的“上法庭”经历 01:02:38 寓教于乐的旅行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知识 01:16:55 你绝对想不到的济南“奇葩”冰激凌 01:25:38 每次去过的地方都会成为你的“朋友” 01:28:43 各位老师呼吁大家走出家门,拥抱美好的春天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58. 贾行家“出走”?大望局开启第二春
感谢,与我守护这一年 “大望局”的航行 在声音的海,留下独特波影 如今我已焐热“首发”的八角亭 这方话筒,麻溜塞进他们的掌心 听书作者,自有才情 与名家论道,点亮思想的星 容我开个小差,如弦月闪入烟云 朋友啊,但请将目光,投向ta们的光明 这播客的舞台,故事永不停 录制现场,依旧注满运气的膨化食品 朋友啊,且陪他们奔赴下一期盛景 并不是贾行家所写,却真诚,也还算正经 👬本期嘉宾 贾行家,作家,得到会员总编辑,播客《大望局》第一季主理人 裴鹏程,得到听书专职作者,播客《大望局》第二季主理人代表 陈章鱼,得到听书专职作者,视频号《章鱼读书》主理人 高温蒂,播客《大望局》第一季制作人 🎧时间轴 00:40:00 贾老师介绍本期来宾 00:03:56 贾老师谈自己的新工作 00:06:01 贾老师谈听书升级名家讲书的核心原因 00:11:18 贾老师“告别”大望局,感谢一年的陪伴 00:15:00 新主理人代表裴鹏程重新开场 00:20:16 大家畅谈自己喜欢的播客 00:42:20 贾老师撑腰,章鱼“吐槽”裴老师 00:52:00 大家谈对裴老师的第一印象 01:02:56 裴老师临危受命,迎接新挑战 01:05:23 裴老师再谈名家讲书的初心 01:09:42 贾老师聊AI对于播客的影响 01:11:03 对大望局第二季的寄语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57. 脱不花对话贾行家:你是谁,你从哪里来?
我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大望局》的受访者。缘起是脱不花说的:你服务的用户需要知道你是谁,大家对此知道的不是很清楚,你在公司也给人一种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的感觉,我来吧。 她拿出一份很长的问题列表出来。 只不过是因为之前没人问起过。我必须老实回答,答的时候也把自己吓了一跳。我需要告诉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以做内容为生的人,有义务把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作为一个样本,提供给大家参考,承担相应的代价,世界已经对我过于宽容了。 而且,她还向很多老师和朋友征集了对我的印象,他们对我观察得如此准确、善意和满怀期待,使我感激。各位也对我过于宽容。 我在聊天里化用了一句话(原话是哲学家薇依说的):“我”重要,但是“我个人”一点儿也不重要。 👬本期嘉宾 贾行家,作家,播客《大望局》第一季主理人 🎧时间轴 00:01:51 贾老师与得到结缘的故事 00:10:45 花姐对贾老师的第一印象 00:15:35 听贾老师自述他的人生经历 00:29:50 朋友们对贾老师的评价 00:47:55 贾老师来北京后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00:53:51 关于人生选择 01:00:10 关于情绪稳定 01:03:35 贾老师如何评价自己的性格? 01:12:59 关于父母 01:27:27 关于伴侣 01:34:29 聊聊贾老师的新工作:直播 01:50:47 聊聊宁高宁先生与《三生万物》 02:03:30 贾老师的存在和坚持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样本” 02:11:49 问贾老师:你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你改变了一些什么吗? 02:17:44 为什么要做《首发》直播间? 02:22:36 《首发》直播间的“梦想嘉宾” 02:27:03 《首发》直播间应该是什么样子?它的意义是什么?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56. 宋明蔚《比山更高》:中国自由攀登的英雄史诗
宋明蔚的《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荣耀与悲情》是几年来我读到的最激动人心的非虚构作品,是我的2024年度之书。 《比山更高》记录的是一个公众不大熟悉的群体:二十年来的中国自由攀登者,他们在商业和媒体视野之外,所做的是:见到一座还没有被攀登的高山,开辟一条线路,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去,或者永远留在山上,或者下山走人。 在本书中,我见到了一群依旧以人类最初的英雄主义面对世界的人,我本以为这种精神早已经远去,或者仅存在于战争、灾难这种极端事件之中。 那是一群真正忠于自己,以行动、生命践行纯粹理念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拒绝“顺流而下”,以一己之力追寻自由——这里的理想和自由,与任何政治无关,是生命中最本质的理想和自由。 我知道他们的选择距离我们太远,我们会有很多疑惑,乃至责难,那么就请宋明蔚自己来作答。 👬本期嘉宾 宋明蔚,非虚构作家,登山者,曾任《户外探险》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委 🎧时间轴 00:01:02 介绍《比山更高》 00:02:42 介绍“阿式攀登” 00:08:50 宋明蔚自己的登山故事 00:13:22 “阿式攀登”究竟是什么样的? 00:21:24 阿式攀登者李宗利的故事 00:24:22 攀登的艺术 00:28:22 登山者的生活方式 00:33:57 登山者有哪些共性? 00:38:57 聊聊攀登中的险境 00:50:57 登山者们如何看待生活、看待生命? 01:02:16 攀登的关键词一:快乐 01:07:52 攀登的关键词二:恐惧 01:12:03 攀登的关键词三:自由 01:20:10 关于死亡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55. 尤勇:观看之道,知道怎么看画
在中国青年画家中,尤勇是极引人注目的一位,他拥有完备、成熟的学院体系,融古典精神于创作和思考的深处。你可以细看尤勇画上的色彩、线条,没有一处是“不对”的——当代的好画无定法,随心所欲到“处处不对”很惊人,而处处都对也惊人,这个“对”的感觉来自于传统,或者称之为古典、经典,要把天赋、审美训练成为本能,才可以随手去画而无处不对。 他的这条道路在唯恐不“创新”的当下是有一些孤独的。 汪民安老师对尤勇的画的评价是:“他的作品表明,一种学院派的绘画训练并不是不能和当代生活相结合。一种训练过的技术,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通向空洞的程式化,相反,尤勇的肖像人物通常充满了隐蔽的激情:沉默,冷峻,凝重,不苟言笑,似乎心事重重。” 他对艺术虔诚,时常在自己画室的窗子下沉思。我想知道他在想什么?什么样问题是值得一位极其有本事的艺术家如此苦闷? 他往往回答:我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虽然他一直在勤奋的画,不断在海内外的知名艺术机构办个展。 那么,这个回答是什么意思? 我不敢保证你能听懂他的话,因为我只记得我当时有很多听不懂的话,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富于沉思气质的艺术家的真实思考。 他试图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去看一幅画。 据我所知,极少有人知道这一点。 👬本期嘉宾 尤勇,当代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从央美附中到博士生阶段,师从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杨飞云院长,被陈丹青称为“近乎全能,也近乎全知”的画家。 🎧时间轴 00:00:13 开场前的闲聊:梵高 00:03:27 艺术创作选题的变化 00:13:48 画作的价值与价格 00:16:49 绘画的价值是什么? 00:21:10 继续聊艺术创作主题的变化 00:29:54 艺术创作的困境与解法 00:38:40 聊聊中国文人画 00:51:24 谈艺术的政治功能与创作目的 00:57:12 再聊尤勇老师自己的创作 01:10:02 绘画的立体主义 01:13:51 谈艺术批评 01:20:08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01:28:37 尤勇老师究竟在画什么?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54. 宁晓红谈缓和医疗:医学技术的边界不是医学关怀的边界
本期播客录制于北京协和医院图书馆,访谈对象宁晓红老师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先在协和医院的各科室轮转,在晋升为协和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后,亲手开辟了一个可能至今在中国医学内部还没有形成充分共识的学科:缓和医疗。 缓和医疗的功德(是功德,这不是个医学上的词,是患者和家属的体验)非经过者难以描述,宁老师说它是“让患者减轻痛苦的学科”,不只是疾病自身的痛苦,也是医生在突破技术和分科的边界,用具体的方法和充满情感的目光,缓解患者和家属的茫然失措、悲痛和彷徨、走投无路以及未来生活的隐忧…… 宁老师是一个纯真的人,一位令人肃然起敬又感到亲近的医生,我和脱不花在录制过程中,为见到、听到的一切而自豪。 我们对你有一个请求:请听到本期的最后,回应一个呼唤。 👬本期嘉宾 宁晓红,博士,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脱不花,得到联合创始人兼CEO 🎧时间轴 00:01:22 什么是“缓和医疗”? 00:06:58 宁主任为什么选择这门学科? 00:17:26 从一些案例故事中理解缓和医疗 00:29:14 如何告知患者他们的病情? 00:42:41 住院以后患者和大夫应该怎样配合? 00:56:36 缓和医疗的终极目标 01:00:39 就医过程中我们还能怎样寻求帮助? 01:16:19 用聊天的方式与患者沟通愿望 01:20:18 一个人应该怎么为自己的终点做准备? 01:30:54 有哪些具体的求助方式? 01:35:11 如何建议学生从事缓和医疗专业? 01:38:00 一个呼唤 🙏向你推荐 如您有需要或是想提供支持,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 * “谐和安宁”公众号留言 * hpc_pumch@163.com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 53. 钱炜、李松蔚:爱情有许多烦恼,又让人目眩神迷
“爱情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李宗盛《当爱已成往事》歌词)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要有爱就有痛”是不需要解释的共识,才不过三十年,好像需要解释了:心理学家钱炜老师说,如今,两个年代的人坐在桌子两边,这一边唱着爱情和婚姻家庭的老歌,那一边觉得还为这些烦恼是不值得的。 另一个佐证:本期是大望局在2月14日当天下午组织的线下活动,来的大多是年轻朋友,主播贾行家现场发起了一个小调查:晚上有约会的请举手,只有不到15%。 本期我们完整地聊聊这个问题: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操角度看,爱情是什么,值得投入吗,其中的那些烦恼是怎么来的,能够免除或回避吗? 最后再聊一个在爱情关系里有点儿煞风景的问题:暴力。 钱炜和李松蔚两位老师以心理学者和专业咨询师的身份拆解:如何识别一段关系中的暴力成分,如何预警和保护自己? 爱情和痛苦密不可分,那么,爱情和暴力是不是也相伴相生呢?“打是亲,骂是爱”的场面,在戏剧、电影里常有,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可能是某种“常识”;带到自己的关系里,也经常有类似的自我解释和对他人的解释,诸如“我是因为太爱我才这样的”“他不是不爱我,他只是脾气不好”…… 真是这样吗? 本期要告诉你的第一件事:为什么爱和暴力从定义上来看是不兼容的。 后面的事儿,节目里细说。 👬本期嘉宾 钱炜,心理学者,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得到正念冥想系列课程主理人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家,得到课程《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时间轴 00:04:38 聊聊爱情生活的变化 00:23:06 心理咨询中对爱情创伤问题的解决方式 00:28:17 人为什么会突然被爱情击中? 00:33:36 什么是“恋爱脑”? 00:41:29 进入爱情的不同路径 00:50:43 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 00:57:49 聊聊综艺《再见爱人》中的爱情问题 01:16:30 我们普通人的爱情烦恼是什么样的? 01:21:35 原生家庭对婚恋爱情的影响 01:42:52 再聊聊“渣男”与行动建议 01:51:15 谈谈暴力问题 01:56:44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吗? 02:00:00 “爱情”和“暴力”是互斥的 02:12:52 如何认识家暴并捍卫自己?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