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张立宪×东东枪×贾行家:什么样的阅读让人保持少年状态?大望局

10. 张立宪×东东枪×贾行家:什么样的阅读让人保持少年状态?

87分钟 ·
播放数8071
·
评论数67

几个月前,我在整理一份向少年读者推荐的书单时感慨:这些推荐书目大多来自二十年前,甚至更早。按照和方希、何刚两位老师谈读书时获得的启发:书都是好书,可它们大多是为了当年的问题而写,今天的读者未必都感兴趣。

今天的少年该阅读哪些“进行中”的文字?今年,《读库》推出了新的MOOK——《读库生鲜》,称呼14-25岁的目标读者为“生鲜”,是主编东东枪作为资深广告策划的洞察:不再少年的人才喜欢自称“少年”,而真的少年,才不喜欢被称为少年呢。

《读库》推荐生鲜们读什么,该怎么读?这一年六本的双月刊型阅读集锦构成了一个回答,而更完整的回答是经由《读库生鲜》触及的领域,延伸到其他阅读,弥漫到本该充满惊奇的生活各处。

因为少年和生鲜的含义,不只是年龄,是“仍在成长,仍渴望成长,仍对世界保有一份好奇的人”。

本期《大望局》,我们这次请来《读库》的创始人六哥和东东枪一起聊聊:自己在生鲜时代读书的收获和遗憾、经验和教训……

   

👬🏻本期嘉宾

张立宪(六哥),著名出版人,《读库》创始人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2:42 介绍《读库生鲜》

00:06:00 如何理解“生鲜”一代

00:16:22 既老派又新鲜的生活方式

00:21:52 为什么当代青少年读不下去名著了?

00:34:43 做一本“像书”的书

00:39:54 “超龄阅读”的乐趣所在

00:46:53 读“烂书”是什么体验?

00:50:38 找到自己的“良师益友”

00:52:40 六哥经历的朝气蓬勃的读书时代

00:56:17 他们心中做好书的及格线

01:04:00 剧透一篇《读库生鲜》的文章

01:07:19 再剧透一篇六兽老师的文章

01:16:16 《读库生鲜》想要做的事

01:21:38 读书的“过滤器效应”

    

📚推荐书目

欢迎点击此处了解《读库生鲜》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剪辑:子涵

设计支持:草地

展开Show Notes
00:23 第1句话就狠狠点了,今年一个很深刻的感知就是人真的是阶段性成长,但是有一些人成长到一定阶段他就不成长了,就停在了某一个不知名的阶段里面去。
毫无变化的人是无趣的,老气横秋的,也是傲慢的,固执的,失灵的。
柳_PKcK
柳_PKcK
2024.5.16
读库订阅的第4个年头,确实因为读库(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让我坚持了看书的习惯。父母确实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两个娃的阅读品质比我要高很多!大的14岁不到,竟然看懂了《在路上》,《瓦尔登湖》说轻轻松松看下去了(这两本都是我读了一小部分放弃了);昨晚和小的聊天,他分享了他的阅读步骤,略读→细读→精读,说起来头头是道!我懂他们阅读的快乐,因为我也体会到了!谢谢六叔及读库团队,让我有了阅读快乐的开始!
大望局助理:👍🏿
柳_PKcK:谢谢鼓励!
去淘宝看了详情页和在评论区里看了几页书内页,虽然我21还在“生鲜”的定义里,但贫穷生鲜暂时还付不起订阅费 泪目了。
淘宝那边有一条评论挺有意思的:把我35岁中年人给看感动了,推荐给中年们看。
我本来还觉得 是蛮需要警惕这样的“超龄感动”的,但是毕竟是没看过书嘛,去找了找这套书的其他访谈看看,找到了生鲜调查局,看了几期的选题和评论区,还蛮有活力,蛮向“生鲜”靠近的。
期待第一套读库生鲜的后续出版,期待越做越好哦~
24:52 有点子奇怪 我小学时候家里不准玩手机看电视 我无聊得天天翻试卷或者练习里的名著阅读看,把新华字典四库全书之类的书目当解闷的东西看 但应试要求读的水浒传红楼梦我愣是到现在都没读过原著,全靠做题技巧拿分。
初中倒是在周末有手机了 但漫长的上课时间困在学校里无处打发,就去图书馆借《追风筝的人》《远大前程》一类的小说,看倒是看完了,现在完全记不得里面说了什么有什么感慨。
高中的时候可能读的是文科班,我们班一堆人去借书看,有人看《资本论》《国富论》,有人看巴金三部曲百年孤独,大冰的书、查理九世、爆笑校园、东野圭吾的书等等这些也都会在班里传阅。老师也会在班里建读书角,给班里订杂志,《新周刊》《看天下》 《国家地理杂志 》《博物》等等,都会订。
学校抓手机抓得严,在学校的日子除了做题打球参加社团就是看书了。看什么书取决于图书馆有什么书,和学校书店里卖哪些本言情/耽美小说。

我反而是上了大学才看书少了,有手机了大学也有太多远比看书有意思有新奇感的东西。大二手机玩腻了才又捡回老本行看书看电影。话说我真觉得像《红楼》这种书真没必要强制初中学生读,我还是上了大学看了87年的剧版才能被那种无力的悲给震慑到,初中完全无感()。

就我自己的体感上,会觉得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读书”“看书”不太像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像课业那样有硬性指标,可以是因为无聊/好奇/被安利/寻找刺激,都可以。额不过我一直待的都是偏文科的班,读书人群和比例倒也确实是大了点。

不过如果是横向对比上一代,我们看书确实看得非常少,而且种类很小。比起中学生,我倒是觉得该担心担心大学生们,起码我们学校图书馆里的文学库里坐着的都是在复习考证和考研的🙃 真切看书的是真没几个了。
可恶 才脱离中学生身份三年,居然已经看不懂中学生了吗 不知道现在衡水式教育还盛行不,要是还是这套教育模板,那确实连中学都没什么人看书了。
卷死得了(
尤其高中生,不愿意受家长的影响,是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很有主见。开家长会的时候才看到,他们教室的书桌里放的书都很高深,有各种哲学文学类书籍。才发现,高中生的认知比家长想象的要成熟得多。
喜欢听播客的人:是理科生,并没选文科
NANACYAN
NANACYAN
2024.5.16
我的生鲜时代起始于二十年前的初中时期,得益于一位益友介绍我读米兰昆德拉、卡夫卡、赫胥黎等等这些当时闻所未闻的作家的书目以及像《苏菲的世界》这样的哲学启蒙书。有段时间里每个课间她还会给我讲一段《魔戒》的故事,如此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得我在译林一出版这套书我就迫不及待买了一套。也是有此开启了我独立买书,用压岁钱以及后来的生活费买书买杂志的历程:从买收获、北京文学杂志到因为高中后离海淀图书大厦、第三极比较近每个月都会去一趟的习惯。相信独库生鲜也会成为新一代的益友,像我这位益友一般令人铭记终身。
一蒙
一蒙
2024.6.05
上四年级的女儿前两天从书架上拿下《骆驼祥子》,翻开以后,她说,妈,这不是关于动物的书啊!
1427
1427
2024.6.03
一直以为有第四个人,叫小qiang🤣
大望局助理:哈哈哈哈哈哈😄
茶比米多
茶比米多
2024.5.23
第二期海胆收到,看了两篇,那些掏心窝子的观察、感受与输出,40+的我,不时有眼窝子心窝子发热的症状~就挺好,挺喜欢~借文字开拓与当下同步的眼界~
大望局助理:🥳🥳🥳
25:47 孩子们确实很喜欢读《冰与火之歌》
豌豆逗兜
豌豆逗兜
2024.8.26
14:33 关于公众议题的过度各种讨论
游景
游景
2024.7.22
07:03 一个人认知或者境界一定是从言语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吗
太气人了
太气人了
2024.7.03
以前读书起到了知识普及的作用。对于一些名词和不同人物风情的背景介绍,是文章的重要部分。
petshop
petshop
2024.6.16
20:49 最掌握话语权的显然就是书读少了,才通过自己的一个又一个骚操作,把大家折腾成这样
枪总提到的那些书和杂志听着真的很亲切,同一个代人,读书谱系都很接近。中间提到的文化传承方式保守性那段有点触动,之前的确很多的大部头顺下去读,挺容易的记住前面信息。最近读后忘前,一本书经常看看还得往前捋😂
温馨的风
温馨的风
2024.6.05
1:23:13 西祠胡同,好亲切!
WXY_Y8IF
WXY_Y8IF
2024.5.30
1:11:33 印象最深的是他去减肥中心,看到救护车拉走一个胖子,他妈妈果断带他回家了。当时感到了最为新手妈妈的触动。
Liela
Liela
2024.5.28
32:25 凡尔纳还可以啊 小朋友接受度挺好的
WXY_Y8IF
WXY_Y8IF
2024.5.28
14:15 95年证明,的确是这样。所以很多时候就不愿意“社交”了。
波挨柏
波挨柏
2024.5.28
这套书好像也适合想重新养育自己的中成年人,给曾经缺失“思想教育”补上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