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优胜者,正在被成功学反噬|刘云杉 一席

这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优胜者,正在被成功学反噬|刘云杉 一席

43分钟 ·
播放数11470
·
评论数50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早一步,赢一路”,抢跑、超前学习变成了一部分人成功的法宝;效率主导下,精通“套路”仿佛找到了学习与应试的捷径。掌握了这些秘诀的佼佼者们进入大学,又会经历新一轮的洗礼。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下,他们被要求成为对自我高度负责的学习者。在目标和任务驱动下,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灵巧的“猎手”,快速适应变动的世界,却极少专注、沉思。广泛涉猎,却疏于专业知识。在看似自由与无限的可能性中,忙碌地消费、体验和迷失,不敢做出选择。

这一代学生为什么普遍经历上述成长的痛苦?当年轻一代被贴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标签时,更应该检讨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逻辑塑造了这一代的青年人。

【时间轴】

00:37 “精英的傲慢”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背后的制度逻辑

01:49 为什么中小学生普遍在超前学习?

10:24 孩子的每一天都在被评价

12:14 教育系统被魔幻成一个大型的数据监测、侦探、挖掘、分析、改进的系统。

15:37 “人上人”的孤独

16:36 套路背后的泰特教学模式

18:59 他们以为,人生有最优解和标准答案。

20:57 原本用来自我教育的大学生活,变成了自我监控的学习。

28:31 “做题家总是在揣摩出题人的心思,我要变成命题者”。

29:18 选而不择的困境

31:22 高阶能力:在多重任务不断地变换焦点,但不投身于具体的事

35:29 掌控的反噬

37:54 农夫与猎手

39:01 通向孤独与倦怠的千禧一代

展开Show Notes
昨天在一席公众号看到这篇视频推文,简略浏览之后分享给了一个人,在观看演讲的时候分享给了两个人,看完全片之后又分享给了一个人。一开始分享是因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后续的分享是因为她讲得太好了!结构清晰,逻辑闭环,比喻恰当,案例丰富。我是00后,双非大学,毕业之后一点都不成功,但是我生活得非常快乐!感谢这个演讲让我更坚定了我的选择,即读书期间的格格不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能只是自己不适合这个体制罢了,老师不愿意解答我与考试无关的问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问题总比答案重要。同时更要警惕自己,不要把坏学生和好学生放在对立面上,因为标准都是别人制定的。睁大眼睛,仰望星空,带着好奇,脚踏实地。
佳瑞:真棒👏🏻
大马是哥:这段文字就写的很清醒!
4条回复
你们说,这些一生盯着目标和数据结果的清北们,变成基金经理后怎么全变了呢?为什么不去卷回报率呢?
胖大海拉尔夫:他们的目标不是管理基金的回报率,而是韭菜割除率好不好
咬青:哈哈哈哈哈角度刁钻
归根结底是人才选拔方式的单一
小智慧大聪明:单一了影响学生心态,复杂了创造寻租空间
教授总结的真好 只是更绝望了 整个世界朝着更个人 更冷漠 更孤岛的方向发展 个人好像很难抵抗洪流
Jerryssbrown:每个人都在这个大流里面,看不到头,个体太难改变了,周围都是这样,不这样就更容不下你。😿
脏熊灰
脏熊灰
2024.8.05
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成为创新家的天赋,做一个好的高效率的执行者是很好的教育大方向
脏熊灰:高效率的执行者在社会上是稀奇人才,绝对上。
怪石樗木:取乎其上,得其中,取乎其中,得其下,您这是干脆直接取乎其下呵
HD270905t
HD270905t
2024.8.05
太可怕了,感觉培养出来的孩子都不会很健康
Hotdog
Hotdog
2024.8.09
问题都说了 但是无解
怪石樗木: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HD186286w:演讲空洞的不行,飘在天上不着地
10:24 从教育学上,生长取向的课程和“老师少教,学生多学”的观念源起都和新自由主义没有直接关系,也都早于新自由主义
但是在如今的环境下,这两点被错误地强调并且支持了错误的行事方式,让本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持了新自由主义
武莫言
武莫言
2024.8.06
现在老师真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了
讲的特别好。作为有孩子的人,更多的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学习。要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宽松的环境,要不要参照外在考试体系给孩子高一些的要求?要不要顶住外在同学,家长的做法压力?要不要随大流?

不要说孩子了,放在成年人身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青姽:这也是许多适龄青年不愿生育的原因之一
困猫团
困猫团
2024.8.12
这些学习绩优者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社会上都在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宣传着这样的成功
18:29 听到做布娃娃这一点感觉不仅可以用来比喻现在学校的教育也可以用来比喻现在的大部分工作哈哈
shansharon
shansharon
2024.8.27
28:34 太对了!知识成为可以被替换的
很好的一次分享,也算是帮我们捋了一遍现在教育现状的发展简史
在大部分小初高学校唯分数的环境下,这一切仿佛成了必然
未月明
未月明
2024.8.02
所以不生了
颜诺兰
颜诺兰
3小时前
听后感:

每个人都是天生不同的,学校很难给予个性化地辅导,父母和老师都只能把一个学生托举到一定位置,往后的路只能靠自己。

托举到的位置。应该是形式上的分数高低、能力高低,还是看不见的思维意识?我想两者或许都有,虽然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之下,我们很难忽视学生的成绩,但是往往后者才能真正的决定一个人成为怎样的人。

不可否认,当下的教育环境确实弊端重重,但也有很多好的教育案例,有的学生真的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取得多高的成绩,而是充满好奇心地在知识的世界里探索。也总会有人尝试做些什么,有的老师会不断提升自我,用更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孩子突破困局。所以,不要悲观。

希望我作为教师的一份子,永远牢记教育的初心。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意识的人,最终使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那些分数在漫长人生的进度条上只是阶段性的标志。我们永远活的是人生整个过程。
41:08 看不到更大的世界,更近还是更远?支点太少的人生
cle_vScj
cle_vScj
1 天前
在多元评价的套子里培养标准的人才
Reno
Reno
1 天前
我是一个在民办教育工作了5年多的从业者,因为是市场工作,所以接触到的对象比较多元,总校长、董事,教学主任,一线教师,自己孩子也在公办学校。这期是我目前听到的最透彻、客观和深度分析且不具有太高浓度象牙塔味的解读。很可笑的是,在自己做了40期节目后,我的结论是无解,我们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无人能幸免。所以许多一线老师确实是自己不生孩子的,因为她们也看透了。我是《无问东西》教育谈话播客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