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改革的评价:
外部社会背景:
1. 历史上儒家衰微之时,一定会选择重农抑商防止农民起义。但此时多元结构的中国已经不再相信儒家可以强兵复国。反倒是尚武的辽国、西夏,学了儒家部分管理后,少了一份暴虐的气质。
2. 宋朝的小农+小商业结构,促使了城市化的建设便于税收管理,繁荣了土木。帝国权力加强,生产资料向上层集中,有了资本主义的倾向。资本主义会挑战皇权独大的情况。如果没有王安石的变法,旧法党们也会带领着国家走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宋神宗选择王安石也是因为,面对着辽、西夏、吐蕃、金的纷纷崛起,他太想做事了,做事就需要社会提供资金。不得不放弃资本主义的探索土壤,国家垄断关键行业,折腾了十多年。
技术手段:
1. 复古的方法:重农抑商,立国之本-儒家重农的理念;
2. 政治理想是:限制土地兼并,缩小平复差距,保障民生;宋朝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士大夫就是知识阶层又同时是地主,几乎全国土地被这个新兴阶层占有,农民成为这个阶层的生产力。
文彦博 四朝元老与神宗的对话(仁宗-哲宗)祖宗之法不需要改革,反而失人心。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其实道出了 宋朝皇帝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句话翻译一下,可以理解成【您是想做士大夫的皇帝,还是想做老百姓的宰相】。这其实就是旧法党和新法党的给皇帝的路线。
变法短暂的取得成功,没多久就被反攻了。食税阶级与承税阶级 产生了阶级对立和内耗,北宋被女真所灭,士大夫阶层非但不反思自己,尽然把锅甩给了王安石,怪罪于王安石。明朝秉持者朱程理学的信徒门认为王安石是奸臣,超越了士大夫的界限,吃饱了撑的革自己阶级的事情,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结构。王安石出发点好,但是不符合人性,所以司马光憋着回去写资治通鉴了,说是历史书,但其实这是一部人性史的巨著,隐藏着勾心斗角和话中话,对人心的解读,除了解读人心,并没有为政治学提供出路。
1085年神宗在位19年,38岁崩了,新法没人保护了。哲宗即位时年仅10岁,于是神宗的母亲宣仁太后掌权,皇帝年幼,。她召回旧党老人,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人,安定人心(苏轼1101年去世)。整个朝堂对司马光的复出充满期待。但历史的惯性并不会给司马光机会,说实话太后也深知这一点,太后让老人复出,只是想平衡朝廷里的怨气,政治平稳过度。做士大夫的皇帝,还是做老百姓的宰相;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理解了神宗驾崩后,宣仁太皇太后要恢复士大夫政治的原因了。哲宗年纪小,外戚家族不强大,自己也没有精力,需要仰仗士大夫,也防止王安石新法党做大;等到哲宗长大,一切都可再静观其变。
司马光上台逐一废除新法。他写了这么多年的资治通鉴,太明白政治里的输赢,所以做起来真是一不做二不休,政治斡旋力不多但狠劲十足。甚至连 ”募役法“ 都废除,这可是新旧法两党都认可的。苏辙也为此法鸣不平。,但实则并无用处,新法已经断断续续执行了十多年了。在民间已经是成长起新的一代人了,这些人正直青壮年大好时光,社会动力的转向,需要每个人都重新适应,突然更改社会中坚力量的行为习惯,会引发秩序的混乱,生活、经营的方式都会发生改变。看似司马光废除的是一条条条例,其实是在改变新法制度下长大的这一代的行为惯性和精神气。这一点,我们的85-95年出生的朋友们会体会更深刻一些。
我不得不插一句:旧法党这么有力气作,说明新法真的给国家赚到钱了。要是没赚到钱,早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