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喂瓶喂混合喂?各种喂养选择的背后,实质是在选择给孩子的人格发展设定怎样的“初始程序”,与大家分享我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喂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如何在这个过程里体验女性身体自主权,以及从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早期喂养选择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初始人格设定。

77|选择如何喂养婴儿的背后,其实是在选择给孩子设定怎样的“人格初始程序”
22分钟 ·
6529·
94

HD210430e
2024.10.23
15
hi 艺家 你的播客总是比其他人的小声 不知道是不是录制问题 希望可以改善一下 谢谢
HD871710h:可以点下播放页右下角“人声增强” 会好很多
楚枳:不是杠
我觉得声音对我而言刚好
睡前听,很舒缓
共10条回复我妈妈很自豪我小时候很好带,生病了也一个人默默的,结合她说的我半岁多时有半年没人管,这家喂喂、那家带带的情况,我懂我的回避了
可以看看病情稳定的一期播客啊,就是讲回避依恋和小时候被抚养的风格问题
妈妈的脸和爸爸的脸激起的婴儿大脑回路不太一样,妈妈的那部分回路和基本的信任感有关,这个是有实证研究依据的,记得我硕士阶段研究论文时的内容与母婴睡眠有关。内心冲突很大的部分在于许多科学实证脑神经研究观点的确指向妈妈的育儿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这部分与我内心的“主义”有冲突,但基于尊重科学的立场还是要实事求是的。
很多科普其实都并不旨在指责没做到的人,更不会追究他们有没有尽自己全力。选择是个人的,承认科学和拥抱自己的遗憾并不冲突。毕竟绝大多数的事情都不可能完美嘛~共15条回复
以及老师后半段讲到的一人长大之后是否敢于向他人提出需求,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否会有不配得感和低价值感,都是自己工作之后一直到现在自我察觉到和正在经历的。
很开心,听到这部分内容。❤️
老师讲的太好了,非常全面兼具科学性和同理心❤️。听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着自己找哺乳顾问追奶的场景,因为奶少自责流泪的心情,五六个月之前的哺乳经历一定都不享受,反而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压力,但神奇的是六个月之后开始慢慢享受这个过程,宝宝现在十一个月,现在亲喂的次数和奶量自然而然在变少,感觉大部分情况是满足心理安抚而不是生理需求,这个过程还是蛮珍惜的,希望能抱着软糯糯热乎乎肉墩墩的一团再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