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重新定义“移民”,也许我们正在进入全球“大流动”时代

10.重新定义“移民”,也许我们正在进入全球“大流动”时代

84分钟 ·
播放数106
·
评论数0

欢迎大家收听《人人都是教育家》播客节目。

“流动”,不是“润”,也不是单纯的“移民”。

彭老师是一位终身学习者,也是一位胆大心细的决策者。她提出“流动”的概念,也践行了多年的流动实验。我们在上海住了7年,搬了6次家。在很多人看来,频繁搬家是中年还没买房“上车”的痛点,但对我们来说,反而让我们更容易因为家庭规划的需求改变而做出快速调整。毫无疑问,在上海的每一次搬家,无疑更加解放了我们大人,也让彭老师更能“偷懒”了。

决定到伦敦,有突发奇想,也有深思熟虑。毕竟人到中年,拖家带口,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彭老师提出,“流动”不是单行道,也不是传统移民概念上的“死磕”。流动所追求的,并不在于工作的平移,更多的是自我的成长。如果你考虑跨国流动的基本门槛是职业上的“平移”或上升,那么我们的流动无疑是不明智的。作为思考者,你需要具备一种内在的一致性,不被外在的标准所左右。

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个苏格拉底问题是彭老师和我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我们的职业经历也是这一问题思考的实践延伸。彭老师从记者进入学界,然后从一个体制内的教育者转为一个教育创业者,遵循着一种有意义的价值追问。

不少家庭的流动,往往是根据孩子的教育需求,我们家的流动主线跟孩子的成长高度重合,但是流动的底层逻辑也是我们夫妻共同的选择,也是我们大人的成长需要。从广州到上海,再从上海到伦敦,每个城市带给我们的体验都非常不同。我不提倡一种“苦情”的育儿观,彭老师和我也不是这样的家长,我们的流动决策也并非都是以孩子为中心。

对我而言,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儿童哲学资深教师,我在英国重新成为一名留学生,清零成为一个教学上的“新兵菜鸟”。我没有什么心态负担,反而对一切新生事物充满期待。在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上,我也在继续践行儿童哲学的教育实践,观察反思并参与英国的基础教育。

在这一集的夜谈里,我们聊流动,聊职业改变,聊育儿观,聊英国的教育体验,以及我们落地英国五个月后的预期与超乎预期。(颜志豪)

03:49 流动,不是润,不是移民

05:49 育儿真的要以孩子为中心吗?

07:54 职业女性带娃“偷懒”,方法要敢想

10:40 你我都清零了来这里干啥呢?牺牲了自己,成就孩子吗?

11:10 没有牺牲感,是因为伦敦“贵”的地方,我享受到了 

12:47 伦敦的鬼天气,我们却不讨厌

17:00迁徙带来的文化冲突:有个妈妈打了孩子,去了警察局

19:12 国内的教师培训与英国的教师培训有何异同

24:00 英国小学生的课堂里都在做什么?

27:00英国人的Pisa 水平测试低的真实原因

23:50 英国的教育系统为何能够如此高效?

36:00“承认自己每个阶段的需求会变化“

38:28 贫贱不能移?经济条件是不是流动的必要前提

39:25 “我很有决策负担”

40:35 移民:平移的内在与外在

53:10 流动的怕与不怕

56:40 哲学系的人为何不害怕失业

1:05:40 不是你的移民在解决问题,而是你的流动性在解决问题

1:06:42 几代人才能托举一代移民的融入与扎根?

1:12:30 如果过去是生存流动,那么现在就是一种文化选择

1:13:10 重新定义移民:去火星才算移民吗?

1:15:10 极端气候,人类流动会走向何方?

1:19:10 有些留学生选择不生育,就在国外晃着也挺自在;有些选择回去组建家庭, 生娃有父母支持,也很正常。

主播简介

颜志豪 哲学博士,孩子们的大黑老师,儿童哲学师资培训导师,现居伦敦,英国PGCE高龄在读留学生。他笑称自己是著名小区教育家彭晓芸老师的不著名丈夫,热爱运动而没时间运动的二娃爸(现在每天骑行上下学,终于有时间运动了😊)。

彭晓芸 哲学博士,在广州北京担任过多家媒体评论部负责人,在上海当过大学老师,一寸教育创始人,现居伦敦,致力于中外教育的社会学考察和创新实践,她说自己是斜杠中年,终身学习爱好者。

加微信:one-inch-edu 入听友群,参与讨论(暗号“播客听众”)

联系方式:1388188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