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44 250227 会读书·第二季(5)《美好时代的背后》

Vol144 250227 会读书·第二季(5)《美好时代的背后》

6分钟 ·
播放数24
·
评论数0

//又是旧曲新唱,2023年读的。

美国人凯瑟琳·布写的一本纪实作品,关于印度见闻的书。腰封上面的副标题赫然写着,“讲述现代大都市中小人物的生与死。”

先放上我在两年前,23年3月朋友圈里分享的一些感悟,当时也是被迫发的,因为被公司要求当月每个人读完两本书并交流心得。

/*《美好时代的背后》:

“许多人尝试成为好人,却像阿卜杜勒一样每天面临种种困境,只是拿着一块石板,然后在七月的一个下午,ta的生活就莫名地天崩地裂。”

以第三人称的底层视角还原2008年前后印度孟买的安纳瓦迪贫民窟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我们每天喊着阶层固化无法翻身,并对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感到乏味不堪的同时,他们却只能在“永远美丽”的招牌背后苟且偷生,从肮脏污秽的日常中寻找一丝丝可怜的快乐却要用尽奸淫狡诈才能实现。

在那里,人如蝼蚁,即使原本向善也丢失了善的能力。自私和冷漠与其说是一种人性中本能的选择,其实更像是一种宿命般的结局。正因为向往的生活遥不可及,人们才在与命运博弈的节节败退中,慢慢学会隐入尘烟、逃避灾难。

由于资源匮乏导致的不满和内卷,也许位于南亚的印度比起咱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生存环境的贫穷卑微势必会扭曲人们的心灵。但这就是立体的现实,有人侥幸逃脱这死水一沟的绝望境地,就开始欺压和蚕食那些不如自己的乡亲,觉得你穷你弱只是因为你不努力;也有人步履蹒跚,却始终坚信好好奋斗日子会越来越甜,改天换地的机会就在眼前。

然后作为中国人的我,唯有不由自主的感叹:消除绝对贫困,真的可称得上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

印度的首都是新德里,但是孟买才是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好比深圳也有富人区和城中村的巨大差别,但很显然,就一块牌子之隔的孟买五星级大酒店和贫民窟之间的差距更让人不甚唏嘘,就好似我以前看着新东方红宝书背单词,starve饿死这个单词,它的记忆技巧是和star这个词的对比图,多了后两个字母,马上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呈现出云泥之别。

这本书既然只是出自一个美国记者短暂的实地体验,那么它或许也只能代表部分的真相,或者说,真实得有些魔幻的日常。正所谓如果你真的对谁恨之入骨想要好好折磨一下ta,那就把ta带到贫民窟去,在那里能真切感受到地狱恶鬼在人间的感觉,为了挣得一些粮食,稍微改善生活现状,底层的百姓真的会像野兽撕咬一样互相厮杀。我们也无法理解他们所谓信仰的神灵究竟能给生活带来什么慰藉,或许,真实的体验远比书中描述的更为残酷和血腥。

在惊讶于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可以那么狭小而破旧,以及人们普遍对死亡的冷漠,掌握一点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表现,此时读者们的感触估计就剩李诞那五个字,人间不值得。而这些十多年前的怪现状,放到如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毕竟能彻底摧毁一个人内心秩序的根本的东西,并不只是当下的贫寒,而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无望。

这令我想起,之前一个真人体验节目,有一位富翁自降身价,挑战底层普通人的生活。当然意料之中地,这个富翁在交出所有金钱和个人物品,暂时切断一切社会关系,仅靠自己劳作的情况下,甚至为了挣够勉强维持温饱的钱就已经筋疲力竭。但是他只是来体验的,秀了一把之后又回到富裕的现实,而那些真正的底层呢?真的只有伴随一生的贫穷、短视,以及更不可忽视的,那种被现实激发出的人性本源中的恶。

所以最终观察下来,这本书最想要传达的应该就是“忽略不平等的代价”。我相信在那些困苦不堪的条件下,还是不缺本想保持善良的人,他们却难以获取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而穷人的际遇,有些时候只是“上流圈子”感到无聊时才偶尔笑谈的事。但毕竟凡人才是大多数,只有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积累了足够的微观改变,他们抱怨愤慨的声量达到引发关注的程度了,“永远美丽”才不会只是一句(类似振兴xx)的空谈。

a35m9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