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全球食品巨头雀巢宣布以全资收购中国“糖果大王”徐福记,这场始于2011年的资本联姻终迎终局。13年前,雀巢以17亿美元拿下徐福记60%股权,成为中国外资并购史上标志性事件;13年后,徐氏家族彻底退出,雀巢以绝对掌控权完成对中国本土零食巨头的收编。这场交易不仅是消费品行业的资本盛宴,更是外资品牌深耕中国市场、传统企业转型求生的时代缩影。
一、时间轴复盘:从“联姻”到“收编”,徐福记的资本化生存史
1992-2011:草莽时代的“糖果大王”崛起
徐福记的故事始于东莞小镇。1992年,徐氏四兄弟从台湾转战大陆,凭借散装糖果和春节年货礼盒打开市场。彼时中国糖果行业尚未形成品牌化竞争,徐福记以“散糖专柜”模式迅速铺货商超,2006年营收突破30亿元,稳坐中国糖果市场头把交椅。
2011-2024:雀巢入局后的矛盾与共生
2011年,雀巢以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股权,创下外资收购中国食品企业最高纪录。交易背后是双方的利益博弈:徐氏家族希望借雀巢的研发和全球化资源突破增长瓶颈;雀巢则瞄准徐福记在三四线市场的渠道网络(当时终端网点约120万家)。此后13年,徐福记逐步“去家族化”,两任总裁刘兴罡、苏强均来自雀巢体系,但徐氏家族仍保留供应链和渠道话语权。
2025:全资收购背后的必然逻辑
2024年,徐福记营收突破70亿元,散装糖、沙琪玛、果冻三大品类市占率均居行业前三,但增长动力已从糖果转向健康零食(如0糖产品贡献25%营收)。同年雀巢大中华区销售额达403亿元,糖果业务占比16.1%,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类。双方业务的高度协同、徐氏家族老龄化(创始人徐乘已72岁)、以及中国零食行业竞争白热化,最终促成雀巢全资控股的终局。
二、动因拆解:雀巢的野心与徐福记的困局
1. 雀巢的“中国焦虑”与糖果赛道押注
雀巢近年在中国市场面临双重挑战:一是核心品类(如奶粉、速溶咖啡)增长放缓,2024年大中华区营收增速降至4.7%,低于本土品牌伊利(8.2%)、农夫山泉(6.5%);二是新兴品牌冲击,元气森林、王小卤等借助电商和品类创新蚕食传统巨头份额。
在此背景下,糖果成为雀巢的突围方向:
- 高毛利与场景红利:糖果品类毛利率普遍超50%,且春节、婚庆等场景消费刚性明显;
- 健康化转型空间:中国0糖糖果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8%,徐福记已推出30余款健康单品;
- 渠道协同效应:徐福记200万家终端网点(60%位于县域市场)可加速雀巢新品下沉,如美禄运动饼干通过徐福记渠道铺货周期缩短40%。
2. 徐福记的“中年危机”与家族退场
尽管徐福记仍保持增长,但其隐忧不容忽视:
- 品类天花板:传统糖果市场年增速不足3%,散装糖占比过高(2024年占营收51%);
- 渠道成本攀升:下沉市场终端网点单店维护成本年均上涨12%,挤压利润空间;
- 家族传承难题:徐氏二代无人接班,职业经理人与家族管理层的权责摩擦长期存在。
全资出售背后,是徐福记对“借船出海”的终极选择——依托雀巢的研发能力(如瑞士研发中心的功能性成分提取技术)和海外渠道,打开东南亚、中东等增量市场。
三、影响预判:行业洗牌、渠道重构与消费革命
1. 糖果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雀巢全资控股后,中国糖果市场将形成“双超多强”格局:
- 雀巢(徐福记+脆脆鲨):散装糖、沙琪玛、果冻全品类覆盖,终端网点目标200万家;
- 玛氏(德芙、士力架):聚焦巧克力高端市场,2024年市占率32.7%;
- 区域品牌承压:如金丝猴、雅客等或将面临渠道挤压,部分企业可能寻求并购退出。
2. 渠道战争进入“全域融合”阶段
徐福记的渠道价值将被深度重构:
- 线下精细化:借助雀巢的数字化工具(如AI补货系统),将县域网点SKU匹配精度提升30%;
- 线上爆品化:徐福记电商占比不足15%,未来可能孵化独立子品牌专攻年轻消费者;
- 跨境出海:东南亚华人春节礼盒市场(规模约50亿元)成为首个试水目标。
3. 健康零食革命的“技术博弈”
收购完成后,双方在健康化转型上的协同将加速:
- 功能性糖果:雀巢计划2025年推出添加GABA(抗焦虑成分)的助眠软糖;
- 清洁标签:使用徐福记供应链开发0防腐剂糕点,对标日本森永制果;
- 可持续包装:引入雀巢“可降解糯米纸”技术,降低环保成本。
四、本质透视:一场关于“本土化生存”的终极实验
1. 外资品牌的“本土化3.0”战略
雀巢收购徐福记,标志着外资企业在华战略从“1.0产品输入”(如1990年代速溶咖啡教育市场)、“2.0资本并购”(如2011年收购银鹭、徐福记),升级至“3.0生态控制”——通过全产业链掌控(从研发到终端网点),构建抗风险壁垒。
2. 传统企业的“第二种活法”
徐福记的选择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路径:当内生创新不足以应对行业变局时,借助外资完成“技术换市场”“资本换空间”,或是比独立IPO更现实的选择。类似案例包括蒙牛引入达能、飞鹤收购美国Vitamin World。
3. 零食行业的“效率革命”
这场收购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验证“全球研发+本土渠道”模型的可行性。若雀巢能成功将徐福记的渠道网络转化为新品孵化器,或将重新定义跨国公司在华增长逻辑——不再是单纯的市场占领,而是成为本土创新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五、未来挑战:光环之下,暗礁何在?
尽管交易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潜在风险仍需警惕:
- 文化整合难题:雀巢的标准化管理可能削弱徐福记的渠道灵活性;
- 健康与甜味的悖论:消费者是否愿为“0糖但高价”的糖果买单?
- 新兴品牌狙击:互联网零食品牌可能以更极致性价比抢夺下沉市场。
结语:糖果帝国的“资本味”与“中国心”
雀巢与徐福记的故事,本质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的产物。当徐福记的红色礼盒贴上雀巢的蓝色Logo,当瑞士实验室的技术注入东莞工厂,这场交易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市场变迁的绝佳样本。未来的真正悬念在于:资本赋能之下,徐福记能否既保留“中国胃”的温度,又长出“世界舌”的敏锐?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春节的货架上,藏在县域超市的收银台前,也藏在每个消费者对“甜”的重新定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