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小七。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为啥中国早早实现了大一统,而西方长期是城邦林立,直到后来才慢慢 “抱团”?今天,咱们就跟着史学界 “大神” 许倬云先生,钻进《三千年文明大变局》这本书,一起揭开这些历史谜团,看看在漫长的三千年里,东西方文明究竟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大变局!
说到许倬云先生,那可太传奇了。他小时候因病落下残疾,一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上,但这丝毫没挡住他探索历史的脚步。他研究历史的视角特别独特,不盯着帝王将相的那些 “高光时刻”,而是像个细心的 “文明观察员”,从普通人的生活、文化的交融这些角度,给我们还原最真实、最鲜活的文明发展脉络。这本《三千年文明大变局》,就像是他精心准备的 “文明之旅” 指南,带着我们横跨东西方,用大历史的眼光,把文明发展的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
咱们先把时光倒回超级久远的上古时代。那时候,中国和西方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成长道路。先看咱们中国,在夏商周时期,老祖宗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把大家 “拢” 到一块儿了。周朝搞的分封制,就好比一场大型 “家族经营游戏”。周天子把天下分成一块一块的,分封给诸侯们,这些诸侯就像家族里的分支,各自管理自己的 “小地盘”,但都认周天子这个 “大家长”,而且还都遵循周礼。这周礼可太重要了,祭祀该咋搞、吃饭时座位怎么排、见到长辈怎么行礼,全有详细的规矩。慢慢地,大家在文化上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就像一家人,虽然住得有点分散,但心里都有同一个 “根”。
再瞧瞧西方,古希腊时期全是独立的小城邦,雅典、斯巴达、科林斯…… 这些城邦就像一个个 “小国家”,谁也不服谁。他们特别看重个人的自由和城邦的自治。就拿雅典来说,搞起了民主政治,公民们能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在他们眼里,城邦的独立和个人的权利比啥都重要。许先生在书里打了个特别形象的比方,中国文明像一棵大树,树干粗壮,枝丫都朝着一个方向生长;西方文明呢,更像是一片森林,每棵树都有自己的生长空间,谁也不干涉谁。这一开始的 “成长差异”,可就为后来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走向埋下了伏笔。
到了思想文化 “大爆发” 的时期,东西方的差异就更明显了。咱们中国先秦时期,那叫一个热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百家争鸣。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到处传播 “仁” 和 “礼” 的思想,希望能让社会变得更和谐;庄子逍遥自在,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留下了许多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认为只有严格的法律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后来,汉武帝一声令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慢慢成了主流。虽说少了点 “百花齐放” 的热闹劲儿,但也让文化更有凝聚力,大家都按照一套价值观来生活。
西方那边也没闲着,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天天思考宇宙、人生这些大问题。柏拉图提出 “理想国” 的概念,幻想出一个完美的国家该是什么样子;亚里士多德更厉害,研究领域从哲学到生物学,几乎无所不包。但他们的思想一直没形成统一的体系,直到基督教兴起,才慢慢有了点 “主心骨”。可没想到,后来又因为宗教教义的分歧,各种宗教战争打得不可开交,欧洲好几百年都没消停。许先生在书里写得特别有意思:“中国和西方,就像两个邻居家的孩子,从小玩的玩具不一样,学的东西不一样,长大以后自然模样也不同。” 这话真的太贴切了!
而且,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让东西方文明有了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就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件事吧,本来是个外来的 “文化客”,但神奇的是,它不仅没 “水土不服”,还和儒家、道家思想相互交融。佛教讲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和儒家的道德观念、道家的养生思想一结合,居然催生出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更有意思的是,佛教的传入还刺激了本土道教的发展,道教开始大量吸收道家思想,变得更完善。最后形成了儒道释三家共存的局面,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反观欧洲,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一直强调排他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让大家都信基督教,教会想尽办法打压其他信仰和思想。这种单一排他的发展,虽然让基督教在欧洲成了 “老大”,但也让欧洲文化少了点包容和多样性。
到了中古时代晚期,东西方文明又走到了十字路口。欧洲那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像两场 “及时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 “牢笼” 里解救出来。艺术家们开始画人体、画风景,追求真实和美感;思想家们大胆质疑教会的权威,提倡人文主义。这一闹,欧洲的思想、文化、科技都开始飞速发展,为迈入现代文明打下了基础。
咱们中国呢,南宋时期理学体系建立,朱熹这些理学家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本来是想规范大家的行为和思想,结果慢慢地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明清两代又一直推崇理学,还搞起了闭关锁国,拒绝和外界交流。许先生在书里特别严肃地说,他可不认同中国在明代出现过类似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说法。虽然郑和下西洋比欧洲大航海时代更早,但明朝整体实行海禁政策,把自己关在 “小房子” 里,就算有点萌芽,也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文明的发展没有谁好谁坏,只有适不适合。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是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保持活力。就像咱们现在,既要从老祖宗的文化里找智慧,也要大胆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这样才能让中华文明一直生机勃勃。
各位听友,你们听完是不是也觉得特别有意思?如果你对哪个时期的文明发展特别感兴趣,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唠唠!我是小七,下期咱们接着聊许倬云先生的《世界何以至此》,看看现代世界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现在这样的,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