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战士杀人事件”?科伦拜恩惨案的故事 | 聊聊那些被强加给游戏的污名或历史机核游戏频道

“毁灭战士杀人事件”?科伦拜恩惨案的故事 | 聊聊那些被强加给游戏的污名或历史

118分钟 ·
播放数4494
·
评论数30

本期主播:白广大 引擎

“我看刑”是我们尝试的一个新选题,聊聊那些富有争议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犯罪故事。试播集我们以美国历史上,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为题,聊聊这场在上世纪末对《毁灭战士》形成巨大压力的轩然大波。

1999年4月20日上午11点19分,科罗拉多利特尔顿的科伦拜恩高中校园里传出了枪声。1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的惨剧震惊了全美与世界,而之后的媒体则将两名枪手的行为渲染为“DOOM带来的疯狂”。20多年后,我们回顾这桩惨案,会从中发现什么?

本期节目在线图文时间轴:Console Timelines | 机核

00:00 开场BGM

00:30 GadioStory

02:19 刘梦霏老师

04:11 坏影响不可估量

05:11 科伦拜恩⾼中事件

05:41 校园枪击

06:44 激进的控枪政策

08:07 道格拉斯高中事件

09:04 科伦拜恩枪击事件

10:52 屠杀开始

11:29 凶手

12:31 准备炸弹

13:44 直接动手

14:14 枪手自杀

15:20 911事件

15:40 自白

16:14 DOOM与⽹站

17:39 出身

19:19 运动员⽂化

21:06 影响很坏

21:54 滑稽论述

23:23 个人网站

24:52 暴力倾向

25:53 报警

26:21 被捕

27:25 事态发酵

28:23 一竿子打死

30:56 来自父母的发声

31:21 一些联系

33:01 Mod关卡

34:55 一种类比

37:03 流行文化

38:14 查尔斯·曼森

38:28 反主流文化

39:54 产生联系

41:53 归咎于歌手

42:42 采风

43:20 反对亚文化

44:42 乐队的表态

46:58 有修养

47:41 “科伦拜恩:谁的错?”

48:23 “科伦拜恩:谁的错?”(1)

49:35 “科伦拜恩:谁的错?”(2)

50:16 “科伦拜恩:谁的错?”(3)

50:53 “科伦拜恩:谁的错?”(4)

52:22 “科伦拜恩:谁的错?”(5)

53:21 “科伦拜恩:谁的错?”(6)

53:58 “科伦拜恩:谁的错?”(7)

55:03 “科伦拜恩:谁的错?”(8)

56:03 失去了一切

57:00 听证会

58:41 演艺生涯终结

01:00:15 最早的影响来源

01:01:12 作案动机

01:01:38 反社会人格

01:02:40 作案

01:03:23 与记者交谈

01:04:57 思想模因

01:05:25 K-12校园枪击案数据库

01:05:26 1966-2025的受害者数量

01:05:27 1966-2025校园枪击事件情况

01:07:31 争议升级

01:09:18 “科伦拜恩效应”

01:10:12 枪手造型

01:10:25 拉尔夫·拉⾦

01:12:07 哥伦拜恩的影响

01:13:07 自杀

01:14:47 “校园枪击案的⻔槛模型”

01:17:02 《没有简单的答案》

01:18:00 校园欺凌

01:19:23 被怀疑

01:20:06 淡化敌意

01:22:12 巨大的压力

01:23:11 “运动员文化”

01:24:45 不作为的后果

01:25:57 戴文的陈述

01:27:21 MEG的陈述

01:27:55 发泄的方式

01:28:51 没有结论

01:30:49 《超级科伦拜恩⼤屠杀RPG!》

01:32:13 游戏流程

01:32:35 基于自身经历

01:33:11 游玩形式

01:33:58 真实画面

01:35:01 充满冒犯的玩法与经历

01:36:06 游戏的后半段

01:37:30 《瞧!这个⼈:⼀个⼈如何成为他⾃⼰》

01:38:34 重返哥伦拜恩

01:39:48 引爆舆论

01:41:25 斯兰丹斯电影节

01:42:51 退出赞助

01:44:10 开发者的反应

01:46:04 销声匿迹

01:47:07 不是结尾...

01:48:35 拒绝承认

01:50:32 十年

01:52:03 《The final exam》

展开Show Notes
HD929839f
HD929839f
2025.4.23
全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极端事件?我不敢说全部,87.32%和一家叫做机核的有关系,这是我最后的留言
宸昊
宸昊
2025.4.22
这期算最近质量很高的一期
几来来
几来来
2025.4.21
宫崎勤
辰马店长:我也想到是这个
刚看完相关电影《大象》,就有相关节目
LilGrey
LilGrey
2025.4.24
54:24 请问这里的bgm是什么
PasicalS:to the wilder 死亡搁浅2的宣传曲
这个系列很有意义,支持继续做下去🙏
123_W5i6
123_W5i6
2025.5.09
1:56:53 支持继续
GEEKANE
GEEKANE
2025.5.03
希望这样的节目能多来一点,很有意思
51:05 这块的星际拓荒bgm给我听的鸡皮疙瘩立起来了
武束衣
武束衣
2025.5.02
当年论文做的是麦克摩尔这个人的分析,有一半都在写他如何拍科伦拜恩这个纪录片,包括他怎么去取材,所以周边的很多资料也差了个七七八八。
xiaobison
xiaobison
2025.4.30
支持
黄鱼_GErT
黄鱼_GErT
2025.4.25
讲的非常棒啊。历史事件关联游戏,体现艺术深度和人文探讨,内容挖掘的也非常棒!!
PasicalS
PasicalS
2025.4.25
这一期的BGM好多都是我爱听的,爽了
秋叶茂
秋叶茂
2025.4.23
1:55:57 个人感觉《仇恨》那个游戏,出来之后真正结构了暴力游戏,即暴力游戏的乐趣并不是暴力本身,甚至让我产生了思考暴力的乐趣是否关乎于暴力本身。
我认为暴力的核心定义即:通过“强制性”行为对他人/物实行侵害,其本质是违背个体意愿的强制性的“支配”与“破坏”,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身体伤害,名誉污蔑,财物损失等
而这款游戏并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在表现暴力,以我个人而言就一款游戏来说是失败的,他让我很快就厌恶了这一重复机械性的行为。但如果把它当做一场实验无疑是成功的,他让很多游戏制作人甚至是玩家发现了单纯的暴力并不能达到游戏上的正反馈。
在游戏中通过实施暴力行为能够达到正向反馈,是要有前提/动机/目标的。
不禁让我想到这一理论是否在现实中能找到依据,或这种行为逻辑是否在现实中解释的通,
即暴力行为中的多数施暴者是否是有前提/或是有达到目的后的正向反馈。
这里结论并不好说,但我认为,暴力行为中的暴力本身并不能带来愉悦,他是达到目的/愉悦(“支配或破坏”)的一个手段

就像游戏名《仇恨》一样,他要给人在游戏中预设一个实施暴力的前提。是否至少说明游戏制作者在制作游戏时也领悟到了这一点。

没有目的的暴力是虚无的,在发泄完情绪之后,便是重复的机械劳动
是一只独腿的青蛙只能在雨中大叫,他无法阻止雨点的降落,甚至无法用跳跃向不可触及的天空反抗,只能一边又一边的大叫来宣泄自己的不甘。
我想假如这个游戏的名字并非《仇恨》而是《暴力》那这个游戏最后一张遮羞布也瓦解了
HD929839f
HD929839f
2025.4.23
28:59 枪支管理呢???
Snowball_Q
Snowball_Q
2025.4.22
1:40:19 这里的brand new days 呜呜呜
机核开始做罪案了?
飞影:这不算罪案吧,不是讲调查过程,听罪案推荐黑猫探案☺️
53:24 听到这对玛丽莲曼森肃然起敬了🫡
乔乔_jojo
乔乔_jojo
2025.4.20
48:16 其实曼森出道前就是滚石的编辑。
li4g
li4g
2025.4.21
混沌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