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3.为了“看遍全世界”,这个文科生做了AI翻译网站
本期嘉宾是大饼,他本科在浙大读文献学,硕士在北大读比较文学,是个标准的文科生。大饼之前做了多年媒体,这两年转型码农。年初,他用一个月时间搭建了一个AI翻译工具,帮他和他的朋友们读书。我们想请他聊聊,如何用AI帮助爱读书的人“看遍全世界”,如何实现自我教育。
-Highlight-
-有些人觉得,AI翻译的场景,就是我把文件传上去,点一下处理按键,今天就可以送到印刷厂,明天拿到读者手里。这种是过分的想法了。
-你得搞清楚工具的属性,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翻译工具。
-AI更多扮演的是自我教育时,一个老师的角色,就像尼采说的,“但愿命运帮我解除掉自我教育的可怕的责任跟麻烦”。
-个人单打独斗从事翻译,有可能是一种现代的现象,从翻译历史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比如像我们中国历史里面,无论是鸠摩罗什还是玄奘他们,译经都是非常庞大的群体。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世界文学时代已经到了,巴别塔建成了!
-自己动手做网站是怎样的体验?出bug了改bug,出bug了改bug,改一个bug产生10个bug,非常地刺激了!
-时间轴-
01:25有了AI的辅助,看遍全世界是可以实现的
托卡尔丘克的《云游》有一处很打动人,她说,在云游生涯中,只对两本书保持信念,因为他们是用真正的激情所写。两本书之一,是用古波兰文写的类似百科全书的东西,有了AI辅助,我也可以蛮流畅地去读这样一本书。想到这种可能性就觉得很棒。
08:05市面上的翻译工具比较:谷歌翻译,DeepL,沉浸式翻译插件。
08:30AI如何通过了我的“翻译测试”?
《包法利夫人》中的名句,比较许渊冲、周克希、钱锺书等人的译本和AI翻译。比较古代意大利文翻译。比较约翰逊名句的翻译。结论是,AI能够拿出相对可信的版本,能够帮助自我教育。
12:18AI翻译工具如何做提示词?
把余光中作为提示词。
18:34大家对AI翻译的两种态度:仰视和轻视。
AI让翻译回到团队协作的传统。举例:玄奘和鸠摩罗什,林纾,奥登。
21:14要放弃对AI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就是一个效率工具。
每个工具都有优缺点,举例,诗歌如果一行一行地送,就无法把握整体意象;DEEPL会漏译。沉浸式插件,大段大段对比看着不舒服。
自己做的这个,优点是满足个人处理长文档的需求,可以一气呵成,缺点是处理图文混排这些已经放弃。如果一个工具能够翻译好视频字幕,就翻译不好诗歌,除非你考虑得足够周全。
23:52免费AI工具的错觉
例如,免费版沉浸式翻译插件,给大家造成了AI翻译不行的错觉。要分清是AI的问题还是AI工具的问题。
28:36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工具。电子阅读器我都用了不下十个,别人会问,有什么区别吗,但是你用你知道它们的区别。
28:58网站开发历程
DS是个“渣男”:去年底被DS的“物美价廉”震惊到,用一个月时间搭建了这个网站,但很快被DS抛弃。
趣闻:几个AI里,反倒是Minimax翻译巴利文翻译得更好
喊话还在买书的读者:质量最高的AI训练来源还是书本
跟着AI做网站:有利有弊,有时候它反而想不到简单的解法
上线后发现用户行为的五花八门:有人不断刷新,有人被熔断
为什么不商业化:不想大家误解AI翻译,翻译这个行当已经很惨了
Tips:
多学一些语言,这样在AI的辅助下能够看更多语言。从梵文词典数字化开始尝到学语言的乐趣。
搭建网站时的时间管理:把工作分解成流水线,进入心流。
-送你一颗读药丸-
Q:文科生想动手做自己的AI工具,有什么工具或者图书推荐?
A:《Python神经网络编程》,教你用Python从零开始。原书是英语的,是想写给高中生读的,你只要有个高中生的数学能力,就基本上能够看懂这本书,它最终就是50行代码。很薄的一本书,非常棒,读完这本书,你自己实际上手写一下,就能理解大模型到底是怎么回事,至少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可以在这个上面再去深入。
-制作团队-
视觉设计 阳仔
采访&制作 文景君
-互动方式-
小红书:世纪文景
小红书:世纪文景 播客“读药丸”听友群
微博:文景
公众号:文景
抛开站长对翻译、工具的精妙理解, 用Elizabeth Mayer(奥登翻译歌德《意大利日记》的合译者)的名字(liz)做站内名。。这么性感的事,应该只有饼叔做得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