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音频
来源:《少林武僧大师:无人谈论的隐藏流行病!这一现代习惯正夺去数百万生命!》播客节选,嘉宾:沙洪基大师
主要主题与观点:
本次访谈中,号称“全球最硬核的和尚”沙洪基大师,将少林功夫与禅宗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的痛苦与迷茫之中,核心在于自我觉察、战胜内在障碍,并在外界混乱与社会压力中寻得内心安宁。
隐藏的流行病:失联与缺乏自我觉察
大师指出,当代人的首要困境是“多元与选择过载”,导致难以决策、迷失方向。他认为,这种过载让人根本与自己失联——“毕竟,真正知道答案的只有你自己,所以问题归结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缺乏自我觉察,会让人基于错误的自我认知做决定,最终努力错位、难以快乐。同时,他强调现代人“身体未被本来之用”,造成“能量失衡”,进而演变为焦虑、不满,以至于不断追寻却永无止境。身体不动、反而动脑过度,形成显著失衡。他提醒:“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醒来”,却总是忙于筹划未来,而忽视当下。
五大障碍:专注与目标的拦路虎
引自佛家传统,沙洪基大师列出五种“障碍”,即妨碍专注与目标达成的心理状态:
贪欲:对五感享乐的过度依赖,分散注意力,破坏纪律。
嗔恨:拒绝或逃避不适与挑战,把精力花在排斥所厌之物上。
昏沉(懈怠):缺乏动力与能量,无法向目标迈进。
散乱:因心理躁动而难以专注当下。
怀疑:不信任自己,无法果断决策。
这些障碍如同推拉之力,将人从既定路径拽离,分散目标能量。
克服障碍:RAIN 方法与觉察培养
为对抗五大障碍,大师推荐“四步 RAIN”方法:
R(Recognize/识别):觉知当前心态。
A(Acknowledge/接纳):无评判地承认这一心态。
I(Investigation/探究):探寻心态的根源与触发点。
N(Non-identification/不认同):不将自我等同于该心态。
他强调通过呼吸练习、瑜伽等方式培养“觉察”,让人能在情绪“小火苗”尚未燃成大爆发前察觉并化解。这是“内在功夫”,需要信念与愿望:相信自己能改变,真心想要认识自我。让自己“透明”——将潜藏无意识之处照亮——是获得自由的关键。
目的与意义的本质
大师区分了两种“目的”:
个人目的:独一无二的个体道路,让人感到充实与活力——“非常、非常个人化”,因人而异。
普遍目的:存在本身的体验,即体验喜、怒、哀、乐,不作分离。
他质疑追求外在成就与认可的做法,即使身处万人之中,他依然觉得孤独。真正的连结源于“与源头相连”——一切存在的共同分母。他说,从源头角度看,“你无需添加任何东西,也无需从你身上拿走任何东西”,而我们对成就的渴求,往往出于内在的缺失感。
打破模式与学会放下
许多人陷于“同样的痛苦与苦难循环”,因旧有经验与创伤根深蒂固。打破这些模式需:
认清模式:发现自己在重复同样行为。
用新模式取代旧模式:通过“一致性与持续性”培养健康习惯,如同习武培养肢体习惯。这要求识别无用行为,学习并练习新技能与新行为。大师分享自己因父母压力与武学训练,曾感到“永远不够好”,为此筑起情感堡垒,只信任自己看法。他坦言,旧模式会在新环境中“偷偷爬出来”,表明这是长期且必须持续的功夫。同时,他提醒要放下观念、模式与执着,因为人生有限、物质皆暂时。
我掌控与内在权威
自我掌控即“驾驭自己的人生”。沙洪基大师说,外在导师可传授技艺与知识,但最终导航人生的权威在于内在。“滋养内在的大师”需获取必要的技能、知识与修行,以发挥“最精炼的潜能”。自我掌控是抗衡把幸福寄托于外部无法控制因素(如政府决策、他人评价)的解药。应关注可控的:身体与心灵。
少林美德:品格是力量的根基
少林传统强调品德培养,既是武学的指引,也是日常行为的准则。大师指出,仅有力量或技巧不足以决定其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的人格。他将这些美德分为:
应有美德:理应具备的先天品质,如自控、纪律、慈悲。
行为美德:行为方式,如忠诚、信任、尊重、勇气。
心智美德:支撑行为美德的心理素质,如耐心、坚持、韧性。
培养这些美德,即为打造强大而有道德的品格奠定基础。
痛苦的本质与跳出舒适区
少林功夫训练被比喻为“行走在痛苦之谷”,凸显成长必然伴随的不适。大师强调,痛苦是人生常态,训练让人学会与之共处——不是麻木,而是拥有“承受痛苦”的能力,而非让痛苦主导行动。跳出舒适区对成长至关重要,否则无法获得新体验与学习。可从小处入手:尝试新事物、在平时保持沉默时发声。阻碍人的恐惧,可通过改变视角来克服——大多数担忧根本不会成真;不确定性非恶,而是探索的机会。
寻求平静,而非短暂的快乐
大师说:“我不追求快乐,我追求平静。”快乐是短暂且对立的(有乐必有苦),而平静更稳定。但平静亦难以维持,因“业力关系”——与亲近之人的先天牵连与影响。他的每日功课聚焦于培养平静与当下:清晨无挂碍地醒来,静坐调息,扫描身体;并进行站桩等体练,以锻造意志与能量,象征面对并承受人生挑战。
放下身份与过去
构成自我掌控与成长主要障碍的是“身份认同”与对过去的执着。越是紧抓过去并以此定义自己,就越难解脱并迎接未来可能性。少林重在“去除”,而非“添加”,以彰显个体的本然完整。
父亲的认可与疗愈旧伤
大师深刻分享了父亲去世对他的影响,以及对父爱认可的强烈渴求:为博父母欢心,他拼命追求学术成就、忍受苦难。他一直没有听到“你做得很好,你已经足够了”这样的肯定。对无法再从父亲那里得到认可的人,他建议:通过与自己对话,肯定自己的努力与价值,在内心重建那份缺失,以疗愈潜意识驱动的行为模式。
给迷茫与挣扎者的建议
对于感到迷失、缺乏目标、承受生活压力的人,大师给出实用指导:
- 坚持与持续:明白人生有起伏,且在困苦中坚持。
- 找出最扰乱你的因素:将精力集中在解决最主要的负面情绪或困扰上。这会揭示下一个必须发展的领域,打破重复挣扎的循环。
关键事实与金句摘录:
“打破这块砖的关键,不在于力量,而在于真正、真正的专注能力。”
“这个世界充满太多选择,很难决定方向、判断对错,因此痛苦重重。”
五大障碍:贪欲、嗔恨、昏沉、散乱、自疑。
四步 RAIN 方法:识别、接纳、探究、不认同。
“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醒来。”
“你我现在所承载的一切都是有限的。”
目的可分个人与普遍(体验存在)。
真正的连结源于“与源头相连”。
“你无需添加,也无需拿走任何东西。”
打破模式需先认清,再以一致性建立新习惯。
少林功夫是“行走在痛苦之谷”。
“关键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这些拥有如何掌控你。”
自我掌控是驾驭人生、滋养内在大师。
觉察至关重要,以识别触发并改变模式。
“我不追求快乐,我追求平静。”
放下身份与过去是成长要点。
最重要的第一步:识别并处理你生命中最扰乱的因素。
大师最大遗憾:在压力下匆忙做决定,渴望更多时间,以获得更平稳的过渡。
总体评估:
本次访谈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古老武学与哲学原则应用于当代挑战。沙洪基大师结合个人经历,通过务实、非宗教化的视角,强调自我觉察、内在功夫与品格美德的培养。在外界追求与干扰众多的时代,他提出的“一致性、坚持、正视痛苦”策略,为个人成长、寻找内心平静与方向提供了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