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曹操孙坚当初何等磊落读《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曹操孙坚当初何等磊落

8分钟 ·
播放数11
·
评论数0

历史上那些身懷詭詐心計、行事兇狠強悍之輩,一旦身居低位就急不可耐地覬覦著不屬於自己的權位,他們的滅亡必然來得迅速!所以,王莽、董卓、李密、朱泚 這些野心家,哪個不是轉眼之間就灰飛煙滅?再次一等,像張角、黃巢、方臘那樣的狂妄之徒,也不過是自掘墳墓,自取滅亡罷了!

然而,那些真正能夠登上大位,即便是通過奪取或僭越的手段,卻能維持數十年基業,甚至將天下傳給子孫,直到後代無道才最終敗亡的——他們最初起事的時候,必定未曾有那種一步登天、竊取皇位的狼子野心!他們是憑藉著一腔熱血,奮發圖強,戮力同心,一步步建立功勳,威震四方,直到朝廷之上再無能夠駕馭他們的主君,這才在時勢之下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頭,最終未能守住臣子本分,染指了至高無上的皇權。那種一開始就瞄準皇位,即便僥倖得到天下也坐不安穩的,從來沒有例外!

想當初,關東 群雄 起兵討伐 董卓,是從袁紹 開始的。袁紹 對抗 董卓 時曾說:“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意思是天下的英雄豪傑,難道只有你董卓一個嗎? 袁绍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等到他聚集了山東的兵馬,聲勢浩大,震動天下,董卓 嚇得屁滾尿流,挾持皇帝西遷以躲避鋒芒。如果此時能乘著董卓倉皇西遷、軍心不穩的良機,大軍速進,雷霆一擊,董卓小兒怎能逃脫討伐了?然而,各路諸侯卻屯兵於河內、酸棗一帶,一個個猶豫不決,裹足不前!那些膽小懦弱、沒有謀略的鼠輩姑且不論;就連袁紹和袁術,起初那股銳氣勢不可擋,卻也這樣按兵不動,觀望遲疑。沒有別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早就懷著覬覦皇位的心思,對內顧忌董卓的實力,對外又猜忌各路諸侯,甚至暗自慶幸漢室將亡於董卓之手,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

在這個危難時刻,真正挺身而出,敢與董卓殊死搏鬥的,只有曹操 和 孫堅 二人而已!曹操曾說:”董卓未亡之時,一戰而天下定。“  意思是趁董卓根基未穩,只要奮力一戰,天下就能平定!試想,如果真的一戰就能平定天下,曹操 他當時能獨吞這天 下嗎?他在滎陽兵敗之後,還苦口婆心勸說張邈 等人不要遲疑不進,以免辜負天下人的期望,但張邈那些人根本不聽,曹操 才無奈班師。可見,那個時候的曹操,確實還沒有獨霸天下的野心!那些認為曹操一開始就包藏禍心的人,不過是拿他後來的功業,來倒推他最初的動機,純屬事後諸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再看孫堅!他起兵之初,斬殺叛賊 許生 已初顯功績;參與張溫 的軍事行動,討伐邊章 已樹立威名,並非不能擁兵自重,稱霸一方。但他卻為了天下大義,奮起討伐董卓,身先士卒,率先推進到陽人城。董卓 對他忌憚三分,甚至想用和親的手段來拉攏,孫堅 卻義正辭嚴地說:“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吾死不瞑目。“, 意思是不殺董卓三族,昭示四海,我孫堅死不瞑目! 他獨自率領孤軍長驅直入,攻克洛陽,親手清掃皇家宗廟,修葺歷代皇陵,從不居功自傲,隨後便率軍返回魯陽。在那個時候,他的所作所為,難道不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磊落,無愧於天地之心嗎?

所以說,天下雖然都起兵聲討董卓,但真正能豁出性命與董卓血戰到底的,只有孫堅!其次才是曹操!難道是袁紹那些人的實力比不上曹操和孫堅嗎?不是!關鍵在於,曹操和孫堅心中只有討伐國賊,沒有其他的私心雜念;這絕非袁紹、袁術那樣心懷鬼胎,意圖養虎為患,指望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的小人所能比擬的!所以後來,天下三分,曹操得到一份,孫堅開創的基業也佔據一份,而且孫堅的子孫比曹操的後代滅亡得更晚。孫堅當初那份匡扶漢室的純正之心,比起曹操後來那麼快就改變初衷,實在是高出太多了!

因此,這天下大位,絕不是憑著一時的衝動興起,就能輕易圖謀到手的!想當年,漢高祖劉邦進入關中時,也不過是想著滅亡秦朝,在關中稱王罷了;直到項羽殺了義帝,他才真正萌生了統一天下的雄心。開創的基業能否長久,自有天意在其中!董卓死後,李傕、郭汜 作亂,袁紹獨霸河北而忘了漢室,袁術僭號稱帝,劉表也圖謀不軌,漢獻帝軟弱無力,根本無法駕馭群雄,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篡奪之心才逐漸滋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定袁紹,迫降劉琮,孫權在江南的割據局面這才得以穩固。

所以說,曹操能夠篡奪漢室,是袁紹這樣的野心家“助攻”的結果;孫堅的子孫能夠在江南稱帝,則是曹操一手“促成”的!那些硬說曹操和孫堅在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就懷有取代漢朝之心的人,簡直是胡說八道,說得太過分了!他們哪裡能夠體察真正的人情世故,洞悉天道規律,明白這世間興衰成敗自有其定數呢?那些只憑藉一點陰險的智慧、一股兇悍的勇氣,乘著時局的間隙和危難,一旦崛起就立刻覬覦皇位的人,不過是狂妄之徒中的狂妄之徒罷了!他們又怎配君臨天下,統御臣民,將基業傳給子孫後代呢?

孟子  說過:“五霸,假之也。”,意思是春秋五霸,是假借仁義的。所謂“假借”,並非說他們內心並非如此,卻故意盜用仁義的行為來偽裝;而是說他們自身並沒有真正具備那樣的品德和學識,只是借用古人的名義,信奉它作為行事的準則。如果沒有那樣的學問,沒有那樣的品德,那就是真正的“虛假”了。但名聲和道義如果出自於一時的真情實感,那本來就不是虛偽的。王莽處心積慮效仿周公,張角妖言惑眾假託老子,這都不能簡單地說是“假借”仁義(他們是真想那麼幹,只是走上了邪路)。

試想,當曹操 不接受朝廷驍騎校尉的任命,毅然東歸故里,組織兵馬,進軍 滎陽 與 董卓決一死戰;當孫堅 在長沙揭竿而起,進軍屯駐魯陽,嚴詞拒絕董卓和親的時候——如果僅僅因為這些匡扶漢室的義舉,就給他們扣上“窺竊神器”的罪名,那麼張角、黃巢、方臘 那些流寇,豈不也能開創基業、傳給子孫了?那安祿山、朱泚、苗傅、劉正彥 這些叛臣賊子,豈不更可以名正言順地造反作亂了嗎?历史不应当用不相稱的罪名去懲罰真正的義士,只會助長奸邪之輩的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