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文训练师 x 人类写作者: “活人感”稀缺时代,我们为何需要AI更像人?听生活

AI人文训练师 x 人类写作者: “活人感”稀缺时代,我们为何需要AI更像人?

69分钟 ·
播放数1118
·
评论数9

上个月底,我们邀约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前往黄山的一家门窗工厂,进行文字采写。二十年前,《生活》创刊号别册《工厂(Factory Life)》里,我们曾邀请一位荷兰摄影师前往中国工厂进行拍摄。二十年后,人工智能已经介入我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将目光投向从事AI生产的内容工作者们:数据标记员、图像标记员,还有AI人文训练师。

我们找到了彭彭。在就读上海高校文科专业时,她接触到了AI人文训练的工作。

“那是一则不同的招聘说明,没有冷冰冰的技能点,而是诚恳地提问:‘你是否愿意帮助 AI 更懂人类?’那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再只是研究世界,而是参与塑造它。”于是,彭彭投了简历。我们转而问亚历,如果你看到同样的招聘信息,会投递简历吗?亚历的回答是:“不会”。

彭彭的工作内容是让“如何让AI更有人感”,她需要在工作中教会AI如何辨别人的情绪,如何表达人的情绪,甚至塑造它的价值观。究竟我们需不需要AI具有人感? AI写作与作家写作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当下“活人感”会成为一个热词?AI的创作能被视为创造吗……我们有着许多困惑。

说到底,要回答“如何让AI更有人感”,将回到“如何定义一个人”。如何认识我们的情感、如何看待我们的工作,如何观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AI始终无法在场和经历,它总在模拟人类。聊天的最后,我们回到生活中的一个“活人感”时刻。亚历说,就是交完稿子那三分钟,下楼散步的时间。以下摘要由AI与人协作生成。

04:15让AI“更像人”,不是更聪明,而是更有情绪判断

彭彭:我们做的工作主要就是通过训练 AI,通过一些提示词,通过一些 prompt 让 AI 能够更加说人话。首先让它的回答不要那么长。这可能像我们每天在微信聊天一样,一两句话就结束,但是这一两句话需要尽可能地触及到用户提问的情感意图,让对方知道AI真正能理解你,并且试图做到最好的回应。

07:53 写作的“共情”与“观察”,AI能不能学会?

亚历:首先就是为什么AI 需要变得更像人?我也不知道,因为像刚才说的,你工作上很疲惫,你找AI聊天,我个人会觉得我如果疲惫,我要找 AI 聊天,我会很悲伤。我宁愿找人聊天或者自己喝酒,我都觉得好一点。但是你要说在专业写作方面,共情能力对写作者肯定重要,那也不是全部。

12:07 AI的诚实与欺骗性

亚历:我尝试让AI翻译我的作品,它竟然编了一些我没写过的句子。是不是有点失控了?反而我回到原始的翻译工具,就是谷歌翻译。

彭彭:我觉得比起说是幻觉,可能我们面临的更大的一个问题是,人是要有价值观的,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站位的。但 AI 作为一个工具,它该不该有价值观?它的价值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包括它面对用户给出的一些可能和我们目前的普适价值相悖的时候,它究竟是应该做到诚实和坚实立场,还是应该去满足用户、迎合用户的需求?

16:59让AI替代的工作是你不喜欢的工作

亚历:我前段时间在北京也认识一些做短剧的朋友,他们跟我说,对,我们剧本也是 AI 写的呀。好吧,原来你们不是那么喜欢你们的工作。我愿意让 AI 替我去搜索一些信息,但我不太愿意让它去做我本来的工作。就是如果是让它写书,就不是我的了。

25:09 作家是在创造一种精神连接与共同经历

亚历:其实你说创造了什么?也算是创造了一些集体记忆,或者说一些共同的经历。所以说这个读者没有跟我一起去唐先生家过年,但是他通过看我写的故事,我们有点像精神上一起经历过这件事情,这成为一个我们能去聊的东西。你能不能真正跟你的读者见面,可能只有少数的读者。包括有很多作者都已经过世了,但是我们好像仍然可以跟他们有一种精神上的连接,那这个东西是什么?是超越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28:24 文学作品的“活着感”,AI写不出来

亚历:AI写不出的还有一个可能是幽暗的、灰暗的一面。我觉得人所在的经历里面有各个方面,就是很混杂的一个体验,就是活着。也没有说是绝对的悲观,但是很多时候在创作里是需要接触生死的对话。

陈爽:我后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好像有太多的 AI 感或者是人机感。我自己对人感的定义,是它可能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它是一个语病。比如有的作者会在一句话里一连出现三个我,每个我后都是一个句号。如果是我作为编辑来判定的话,可以保留这种作者的个性,但是如果是一个 AI 的文本写作,它其实不会有这样的文本写作。比如AI可能没办法写隐喻吧?

彭彭:它会写隐喻,但它会解释这个隐喻。它会把知识特别直接地告诉你,不会有模糊解读。

37:49 “活人感,是解决办法,不是问题。”

亚历:我也挺震惊的,今天看到“活人感”“这样的一个中文词。我第一次看到,我们活到了这一天,就是要活到了需要更多的活人感的一天。就是现在好像少了,所以你让机器有这个特点。

40:19孤独的人,不一定不想说话,而是不知该跟谁说

亚历:你要做一个让人通过机器缓解自己孤独的一个产品,我永远会觉得是在绕。问题本身没面对,因为我们人为什么过得孤独,其实有万种原因。如果要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里面出现的原子化或者说隔绝感,这些是可以通过更直接的方式去解决,可以让人回归一个有链接的时候。

55:41 我们是通过AI的行文去认识AI

陈爽:我是感觉到有两种能力,包括在彭彭工作中也会具体遇到的,写作者其实也很重要,一个是刚刚提到,发现选题,它就是提问,现在基本上的人机互动的方式都是通过提问。第二个是描述世界,写作者是怎么样去描述世界。是越清晰越好,还是说需要有一种全新的语言去描述一种感受?

亚历:其实我觉得在这方面描述并不关键,描述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我们描述这个东西为了给你带来这个场景,写在纸上,或者是一个电影里面的一个画面,但是在这个描述的背后有一个创作者的选择,为什么要跟你讲这个事儿?他想给你传达一些什么?也可以说有所谓的价值观。彭彭就是要给这个 AI 工具的价值观是哪些,就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

彭彭:我倒觉得这也是AI 和人的一个区别,因为我们了解AI,不像我们了解人一样。我们了解人,可能知道他每天喜欢干什么,他喜欢吃什么,以及他闯红灯,还有这些生活的一些小细节。但是我们了解一个 AI 只能够通过它的语言去了解它。我们只看它的行文方式,以及它讲话的每一个字以及背后的含义,去感知它是什么样子。所以目前来说,对于 AI 来说这种描述是比较重要的,可能更多的是看它怎么去形容一个东西,或者说怎么去描述一个事件。我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去让它更加的有人感。

59:02 当AI拥有了灵魂以后……

亚历:我能想象它可能就是去跟其他 AI 对话,它作为一个 AI 的经历去创作,它去讲它跟世界各地的各种人的互动是什么样的。

彭彭:我会越来越觉得AI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是掌握在人的手里。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聪明。最后它的本质,它往哪一方面去走,还是要看它背后的人类选择,人类希望它往哪个方向去走。

BGM:

BalloonPlanet——Steady Hearts Stronger Roads

Cinemear——Podcast Logos

Dor Ben Lulu——Fog

FableForte——Whodunit

Roie Shpigler——Saguaro

Stefanno Trezzi——Elemental Texture

剪辑:boyan

展开Show Notes
野园花记
野园花记
2025.6.13
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啊,他说得太好了,听得出是外国人的口音,但表达得太精准了,不一定是我们常用的表达方式,却更新鲜更真诚,很多观点和视角也是令人抚掌惊叹的!希望有机会听到更多。
生活月刊
:
亚历说谢谢你
野园花记:亚力有新节目请告诉我啊!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意大利人中文说这么好,这么有内容,而且亚力乐意花时间去做只有人才能做的事(人的乐趣)我也觉得特别好!
32:44 所以AI最难模仿的写作该是细微的私人的情感,像是情书或悼文
生活月刊
:
同意👍
05:02 就我个人体验chatgpt和deepseek的经历来说,关乎情感人文的内容,chatgpt会更有人味儿些,回答的内容会打到我的心,让我觉得ta懂我。学术知识性的内容,deepseek会更胜一筹。
这不正证明了AI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吗?
还是要活的像个人
生活月刊
: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