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任何一种由莎剧文本改编的艺术形式,远不等于读懂了真正的莎士比亚。
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的记忆,多是上世纪朱生豪先生、梁实秋先生的版本。
语言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莎翁译本。
21世纪,翻译家傅光明教授,用当代的语言新译了莎士比亚。
他为这个大工程列了三条标准:
第一,语言随时代而改变。新译本力求做到符合当下阅读习惯,为读者朋友带来顺畅阅读的愉悦感。
第二,每个译本不少于三百条注释,参照不同版本,让舞台提示等信息尽可能完整、准确。
第三,每译完一部莎剧,专写一篇数万字的、专业性的长篇导读,期待能为读者拓宽视野做些努力。
语言在变,译作在变,阅读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
这次,傅光明教授做客大望局,将和贾行家、裴鹏程、朱步冲一起探讨,莎士比亚的当代读法。
👬本期嘉宾
傅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新版《莎士比亚》译者
贾行家,得到总编辑、作家
裴鹏程,得到听书作者、大望局播客主理人
朱步冲,得到听书作者、“北京大望路最懂莎剧的人”
🎧时间轴
00:04:28 傅光明老师的大工程,重译莎翁巨著因何缘起
00:10:00 傅老师困难重重的新翻译莎士比亚著作之路
00:31:12 莎士比亚和老舍竟然有这么多惊人的相似经历
00:39:27 近代历史的各大学者对待外文著作翻译的同与不同
00:46:11 翻译能力的上限其实是母语的表达能力
00:57:10 作家的创作往往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1:33:31 “生存还是毁灭”这句话竟然一直被翻译错了?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2. “译事三难,信达雅”,“雅”可遇不可求,在无“信”上的“雅”是没有意义的。
3. 莎士比亚是天才吗?至少他有寻常人不具备的灵敏,能在每部剧作中埋下多个“原型故事”的种子。
4. 莎士比亚只关心演出收入,对出版全无兴趣。他能有如今的地位,得益于两位剧团朋友在他死后出版了剧作。
5.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精髓是以看似不可能的“偶然”因素挖掘人性的复杂。
6. 莎士比亚的爱情剧,始终以诗歌引领情爱,以情爱升华诗歌,罗朱之爱,是诗的爱,也是爱的诗。
7. 在西方,不经审判的自杀是罪恶的,在哈姆雷特心中我们仍可以看出基督徒与自然人的斗争。
8. 人如此渺小,命运如此无常,剧中人物依然没有昂起挣扎与犹豫,这是莎剧的力量所在。
9. 外语水平影响一个人的翻译下限,而母语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翻译上限。
10. 莎士比亚和老舍分别是西方和东方的语言大师,都是天才,都野蛮生长,都塑造了语言、创造了艺术、丰富了文化。
11. 一个翻译者,首先要真正看得懂自己写的句子,才可以谈翻译的事。
12. 阅读经典戏剧的最佳方法,是代入角色,在读演中触及人物的灵魂、作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