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EarlETF的张翼轸,欢迎收听最新一期的播客精分派。今天我们不聊买什么,而是聊聊卖什么——具体来说,是我最近卖二手书的一段有趣经历。我通过多抓鱼和爱回收这两个平台,成功卖掉了63本旧书,回血了588元。当然,这更多是一次小小的财务实验,却让我收获良多。从计算每本书惊人的“空间机会成本”,到制定卖书的筛选标准,再到比较不同平台的回收价格,整个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我还观察到了二手书市场中类似“作家市值管理”和“时效性决定价值”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拥有”的意义,以及在AI时代,数字化阅读如何重塑我们与知识的关系。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时间轴:
00:08 卖书缘起:一次小小的“财务实验”
- 最近在多抓鱼和爱回收卖掉63本旧书,回血588元,为投资增添“弹药”。
- 主要动因是孩子书增多导致个人书柜空间紧张,促使思考如何盘活沉睡资产。
- “这次卖二手书的一个小小的财务实验,还是有蛮多的收获。”
01:30 书架经济学:每本书的隐形“占地费”
- 以上海内环房价为例,估算出自家书架上每本书的空间机会成本高达120元。
- “这是一个挺高昂的租客,毕竟大多数书的价格都到不了这一点。”
- 这一惊人的计算结果,是促使盘活这些“沉睡资产”的重要推力。
03:01 断舍离标准(一):哪些书可以安心“放手”?
- 标准一:内容优质但已有电子版(如蔡澜、张小娴散文集在微信读书上可便捷阅读)。
- 标准二:代表过去特定阶段兴趣或曾流行一时的书籍,现已不再有翻阅意愿。
- “就让他去市场上去寻找新的更需要它们的主人,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好的归宿。”
04:32 核心珍藏:哪些书绝不“割爱”?
- 压舱石工具书:构成投资体系基石的经典作品,如《预期收益》、《股市长线法宝》,常翻常新。
- 独一无二的情感纪念品:作家朋友的签名版赠书等,承载着深厚情谊与珍贵记忆,其价值远超内容本身。
- “确立这样的一个卖书和持有的筛选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对我过往的个人的知识体系,还有情感连接的一次重新的盘点吧。”
06:08 实战攻略:多抓鱼 vs 爱回收比价技巧
- 主要通过多抓鱼和爱回收两个平台卖书,体验各有不同:多抓鱼可选顺丰上门(运费自理),爱回收用京东快递(包邮)。
- 核心技巧:每本书务必在两个平台分别扫码比价,价格差异可能巨大,甚至出现一个平台高价收,另一个平台仅几毛钱或不收的情况。
- “我遇到过有的书一个平台可能十块钱收,还有一个平台是几毛钱收。而且还未必一定是多抓鱼的价格比爱回收的高。”
08:57 二手书市洞察(一):作家的“市值管理”
- 通过卖书发现,蔡澜的书普遍能卖5-8元,而张小娴的书很多仅几毛钱甚至不被回收。
- 推测这与作者在国内的活跃度及持续热度有关:蔡澜近年微博更新频繁、有新作,维持了市场关注度。
- “蔡澜老先生这些年一直是很认真的在更新微博的……而张小娴虽然也有微博,但我感觉她似乎这些年在内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10:37 二手书市洞察(二):时效性决定价值
- 许多当年风靡一时的投资、商业管理类书籍(如纳德拉自传《刷新》)如今回收价极低,仅几毛钱。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医、宗教等“非时效性”或小众领域的书籍反而非常保值,部分甚至可卖到原价五折。
- “能够穿越一轮又一轮热点周期的那些书籍,在二手市场才是真正的硬通货。和我们做价值投资还是蛮像的。”
12:30 断舍离的深思:你真的“拥有”它们吗?
- 一批长期存放在办公室箱中未曾打开的书,直到卖出前整理时才猛然忆起曾经购买和阅读过。
- 物理上的“属于”并不等同于实际的“拥有”;不被记忆、不被使用的物品,并未真正融入个人生活。
- “在那个短暂的过程中,我其实才是在那一刹那真正的重新了拥有了他们一次。虽然很快我就把他们又卖掉了。”
14:06 拥抱数字化:为什么我选择卖掉实体书?
- 微信读书等电子阅读平台提供了便捷的阅读体验,使得部分实体书的收藏必要性降低。
- 电子书具备强大的搜索功能、划线批注导出等优势,尤其在AI时代,这些便利性是实体书无法比拟的。
- “借着去卖一些二手书,其实本质上还是希望做一个藏书的资产结构的重构。就是尽可能的数码化,去以一种更好的使用书籍的方式去拥有这些书籍。”
16:47 结语:审视你的书架,与自己对话
- 卖二手书不仅是一次财务上的盘点,更是一个与自己内心对话、审视过往知识体系和情感连接的宝贵机会。
- 鼓励听众也去盘点自己的书架,看看藏了多少“沉睡的资产”,哪些值得继续拥有,哪些或许并未真正被“拥有”过。
- “我觉得这是一个与自己对话,审视过去非常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