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EarlETF 的张翼轸。追踪同一个指数,比如沪深300,市面上有几十只ETF,它们真的没差别吗?当然不是。作为ETF的资深拥趸,我将从费率、规模、分红和超额收益这四个最容易感知的维度,带你剖析其中的关键差异。学会这些,你就能在众多选择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甚至能多赚10%的那个“最优解”。
00:00:08 追踪同一指数的ETF,到底有没有差别?
- 核心问题:面对上千只ETF,以及追踪同一指数的众多产品,投资者应如何选择?
- 本文主旨:通过分析四个普通投资者容易感知的维度,阐明不同ETF之间的显著差别。
00:59 维度一:费率,长期收益的隐形杀手
- 核心观点:约翰·伯格的研究证明,费率是长期影响基金收益的核心因素。
- 案例对比:以两只沪深300 ETF为例,十年来,0.15%费率的产品(510310)比0.5%费率的产品(510300)累计收益高出超过10%。

- “你只需要在同一个指数里面,选一个低费率的ETF品种,那么十来年时间里面你就可以多赚10%,是不是很轻松?”
04:16 维度二:规模与流动性,大就是好吗?
- 关键指标:规模和日均成交额是衡量ETF流动性的重要标准,但二者并非完全线性相关。
- 散户优势:规模在2-5亿的ETF在牛市中能通过“打新增厚”获得显著超额收益,而小规模ETF在市场恐慌时出现的折价,为投资者提供了套利机会。
- 投资策略: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可以卖出流动性好、无折价的ETF,换仓买入同一指数下折价率高的ETF,进行无风险套利。
08:17 维度三:分红策略,从成长崇拜到现金为王
- 市场风向: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投资逻辑正从追求高成长转向重视稳定的现金分红。
- 产品差异:为迎合“FIRE一族”等投资者的现金流需求,部分ETF(尤其是红利类)开始推行月度或季度等高频分红策略。

- 选择要点:即便是追踪同一指数的ETF,其分红频率也从每年两次到零次不等,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需求仔细筛选。
10:21 维度四:超额收益,中国特色的基金经理“微操”
- 市场差异:与美国市场追求极低跟踪误差不同,中国ETF的基金经理更倾向于为多头持有人创造超额收益。
- 实现方式:基金经理会通过“打新增厚”或对成分股进行“量化多因子抽样复制”等方式,主动获取超越指数的收益。
- 国泰上证综指ETF通过抽样复制,在四年时间里跑赢指数超过15个点,相当于每年近3%的免费午餐。

13:58 总结:如何选出最适合你的那只ETF?
- 核心回顾:费率、规模与流动性、分红频率、超额收益是挑选ETF的四大关键维度。
- 最终建议:最好的ETF不一定是规模最大或最活跃的,而是最匹配你个人投资需求(如低成本、现金流、套利机会或超额增厚)的那一只。
1)费率
长期收益的隐形杀手。
不用择时、轮动,只需要在同一个指数里,选一个低费率的ETF品种,那么十来年时间里面你就可以多赚10%。
2)规模与流动性
ETF101:规模超10亿,日均成交额超1亿的基金。
规模和日均成交额并非完全线性相关。
打新增厚:ETF规模2~5亿。
折价:小规模、交投不活跃的ETF。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卖出流动性好、无折价的ETF,换仓买入同一指数下折价率高的ETF,进行无风险套利。
3)分红频率
市场投资逻辑:追求高成长 → 重视稳定的现金分红。
在同一个指数上,根据你的分红需求选择对应的产品。
4)超额收益
在美国以跟踪误差小而为核心目标,在中国以多头持有为主。
通过“打新增厚”或对成分股进行“量化多因子抽样复制”等方式,主动获取超越指数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