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药经理人高级研究员储雷分析认为,一级市场的持续寒冷,导致Biotech没钱开新试验,而大型制药企业都在自己做临床,声称“CXO自由”。这些对于CXO的临床试验业务来说,可能不太好过。
市场由热转冷,订单缩减,客单价下降,签单周期被拉长、回款周期更不确定……头部CRO在这样的背景下纷纷开始“下沉”市场,低价抢单、承接中小项目成为其自保选择。于是,市场陷入新一轮“价格战”——这是过去几年未曾出现的现象。
最先被价格战冲垮的,是腰部与尾部的中小CRO。去年6月时,“小而美CRO”美迪西,针对上交所2023年年报问询函的回复揭开了“CRO杀价”残酷现实。
作为科创板首家CRO企业,美迪西遭遇了上市以来的首个年度亏损,造成其困局的原因包括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热度下降、行业竞争压力加剧以及部分研发服务订单延迟执行等,而最为棘手的当属“行业价格战”,纵使躬身入局,不得不降价抢单,仍然未能避免整体业绩下滑的命运。
的确,与头部企业相比,中小CRO在项目获取能力、客户稳定性、BD资源、人员组织等方面天然弱势,更难抵御周期冲击。原本在上行周期建立起来的成本结构,变成了难以压缩的负担。许多中型CRO在2018~2021年期间快速扩张,开设多个分部、海外办公室,大量招募人员。更有如翰博瑞强,花费千万元买地建厂,给自己资金链断链“埋雷”。
2023年,行业忽然入冬,让扩张步子迈得太快、投入太多的翰博瑞强无法应对,员工工资发不出来,继续建园区还要贷款。收入减少、回款周期不断变长也让公司资金链一点点断掉。
“裁员太晚,账款太长,项目太少”成为不少CRO公司的共同困境。有公司项目外包转不出去,BD也抓瞎:药企方的项目早已暂停或者预算腰斩,即便签单也要压到最低报价,几乎没有利润空间。
2024年至2025年间,多家中小CRO因经营压力被曝拖欠CRA、PM员工薪资,法院介入后启动财产查封;还有企业实控人被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部分CRO在扩张高峰期引入A轮或B轮资本,如今项目断流估值下滑,引发控制权纠纷与民事诉讼,监管层亦已介入部分审计与治理结构调查……
CRO的商业模式依赖“人+项目”:即人力资源密集型+项目带动营收。在行业上升期,新开临床试验项目的增长,让CRO的订单量足以覆盖新增人员和运营支出,但这并非健康的利润模式。一旦订单停滞,便迅速陷入“人工成本吃掉毛利”的死循环。行业的供求关系在扩张中已经发生了转变。
想了解究竟是谁杀死了中小CRO?请您下周一接着收听。